思政课,立培育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学生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给他们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汇编四篇】,欢迎品鉴!
【篇一】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
《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贯彻这一要求,需要研制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细化为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1.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能有效克服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各自为战”和重复(内耗)的问题。而研制体系化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专家、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课程思政首席教师负责制,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合作:第一,立足专业课程的课程布局和课程特征,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富矿(尤其是部分基础课程),也有尚待发掘的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璞玉”,因而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协作下,由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依据《纲要》关于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建议,深入梳理和挖掘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科学研讨,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第二,解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协同问题,对专业课程群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专业课程群的目标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因而,双方的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应将专业课程具体的教学安排(进度)与思政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协调统筹,落实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第三,构建具有逻辑性的、体系化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集体协作,解决好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专业课程群分布(结合课程安排的顺序)中的内在逻辑问题,知识点分布及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问题,不同课程之间都涉及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目标该怎么设定的问题,对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等等。
2.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毋庸置疑,体系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不意味着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已经形成,需要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具体开发,立足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理念,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推进上并不是“亦步亦趋”,但在整体节律上要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因而,在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开发上,除了考虑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外,更主要的是要立足本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课型等,设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及其侧重点。第二,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梳理。在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梳理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即顺序性;在涉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教学上,要注意层次性和视角的选取,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第三,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化之后,需要与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结合,写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因此,依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研制形成具体章节的教案,确定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以及与其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来自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而这种分解是基于对每节课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情况而定的。第一,是否可以“有机融入”?必须注意,课程思政教学应依托课程,因此应注意在目标设定上关注课程知识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空间和张力。在此前提下,要注意对“有机融入”的关注——这种“融入”并不是迷糊的,而是一种可描述、可控、可调、可评价的“融入”。也就是说,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学情”,具体呈现在教案中,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对学生发展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二,是否可实现?鉴于对不同章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深度的不同、课程自身所需采取的课型以及教学方法的差异,单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应该僵化。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立足可实现的维度、程度等方面,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否可评价?要以“评价”为导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进行描述,要对目标达成的层次进行分级和描述。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开发
与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是,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需遵循“上行—下行”的复合路线。“上行”路线为:结合《纲要》通过深入挖掘形成较为粗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堆积—通过深入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下行”路线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谱系—具体化为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布局—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安排—通过有机融入设定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教案。
1.由深入挖掘而上行至深入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
自下而上的总结提炼,遵循了归纳的逻辑,而这种科学的归纳,也为后续更为顺畅的演绎奠定了基础,能够有效克服在专业课程中生硬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第一,深入挖掘,充分呈现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毛坯”。显然,专业课教师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帮助下,结合《纲要》,通过合作深入分析和发现各知识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矿藏”,实现模块化初步梳理。第二,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合作,结合《纲要》精神和要求,依据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通过初步梳理,形成较为粗放的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梳理过程中,不应作“取舍”——后续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梳理时,需要对课程群进行系统协调。第三,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深入梳理包含两层意思:对各门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形成课程思政知识的框架;对各门具体课程进行分析,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点。而梳理形成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确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框架、基于统筹协调确立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学科专业特有的结构化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梳理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对各门课程所呈现的带有生硬嵌入色彩的或牵强附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应该删除;在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主题,应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维度、侧重点,以促进课程之间的协调、协同。
2.由“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二次开发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与图谱
由“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至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研制小组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经深入挖掘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毛坯”,进行二次开发。结合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做好两项工作:深化和细致化。就深化而言,要确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具体位置,所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行再次挖掘。就细致化而言,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进行具体的教学层次、维度、侧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形成育人主线。第二,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体系。通过二次开发、二次梳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 [4]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第三,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布局。依据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根据课程进度、教学计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形成课程特色的知识图谱,为后续设计教案提供支持。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发与呈现:有机融入与二次开发
具体到单次课的教学,必须解决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发问题。按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形成逻辑,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应基于二次深入挖掘、深入梳理和有机融入三法则进行。第一,依据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对既有“毛坯”进行二次挖掘和梳理。二次挖掘需要结合对学情、教学背景的综合把握,基于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对初次挖掘的“毛坯”进行精雕细琢,既有取舍又有延伸。取舍是为了“聚焦”,而延伸主要从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进行立体开发。第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回填”,实现有机融入。值得注意的是,“毛坯”的挖掘是基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长在课程知识点上的,一旦全面剥离出来,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原样“回填”,又可能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这种“回填”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前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精雕细琢”的科学融入,通过对最佳“触点”、“融点”、“切入点”的设计,让专业知识自己说话,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如专业知识点背后的“故事”、“人物”、“现象”、“问题”等。由此,才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基于科学的梳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呈现于教案中,为后续教学、评价等提供支持。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选择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让课堂更有亲和力、气氛更活跃,进而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道理越理越清、价值越阐发越澄明、思想进入越来越深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根据《纲要》,结合前述研究,可将课程思政的主题分为四类,以下分别就不同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进行探讨。
1.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类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
课程思政教学中,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讲解,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有涉及,但脱离具体情境无法讲清楚。而这类主题均为专业课程的重要或基本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生应掌握其知识并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理解和运用。在这种主题的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引导;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学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涵,同时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类主题(知识)的选取,旨在弥补思政课程在相关主题上的“地气”不足,教师应该厘清这类主题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行为规约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以一种“规约”形式呈现,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自我约束:立足专业的“真”问题,明确为何、如何自我约束。以《纲要》中提出的“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为例,选取“科学伦理”主题,首先要找到适当的“植入点”,可以具体到“科研诚信”的主题,在概论或研究规范部分切入,以解决以下问题:学生应如何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掌握科研要求与规范?如何遵守科研规范?前一问题,可采取讲授法、案例研讨法。其中,案例应经典、多样,呈现不同类型的违背科研伦理的案例。后一问题,则需将科研规范要求穿插在研究各环节、主题讲授中。同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遵守科研规范与诚信。
3.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
“情怀”、“精神”类主题,在《纲要》中多次出现。这类主题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因而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以免“泛化”和同质化。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主题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科学认知与思想层面触动、上升到精神层面、化为行动。以“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为例,学生多“耳熟”而未“能详”。教学中则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让学生“能详”并在情感上产生触动;可借助多媒体等,采取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代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就第二、三方面而言,可以结合专业中的具体问题,“延伸”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如理学、工学、农学等,必然会涉及大量与中国科学家有关联的成果,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可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小组讨论等方法,解析经典案例背后的情感密码、精神密码,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明确立足专业领域“我应该如何”,以避免出现“听着感动、想着激动、落到实践不能动”的问题;也可立足专业维度,设立大学生暑期实践主题,从探寻历史、深入伟人的精神家园等角度,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发现”接受精神洗礼,进而实现向行动的转换。
4.问题应对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
如何认识、分析专业领域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处理方法,是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为大学生解决的。这类主题渗透在《纲要》所强调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中,对应的教学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立场与态度、应对策略、行动,实质上就是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比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对美国等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的污蔑、诋毁,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解决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以医学、生物专业为例)?解决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立足专业,结合对各种信息的掌握,采取专题讲座或某一节课的形式,对新冠病毒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明确新冠病毒的来源尚未确定,美国等的污蔑是毫无根据和别有用心的。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展示、课堂辩论、探究学习等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发挥信息技术特长,收集各种材料,站位科学角度和事实角度,有理有据地回应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谣言和美国等国家的污蔑。解决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可采取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和相关研究进展,反观自己的专业理想与学习,树立破解专业难题、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
《纲要》指出,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水平”,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管理”。因此,必须立足课程思政“高效课堂”建设,塑造“有温度”、“有思考张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让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流畅,发挥最佳育人效果。
1.形成科学的融入通道:课程思政教学安排
要实现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体量安排、切入时机与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关系,以使得融入高效、学习效果明显。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应采取“显”、“隐”结合的形式。必须注意的是,“显”不是强制嵌入,而是在合适的知识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富矿”)、合适的时机“进入”(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状态),并保持合适的体量。就体量而言,应该立足“精”(唯有“精”,才可能“深”、“透”)。部分高校5分钟 [5]的做法,就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当然,具体多少合适,需要教师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切入点与时机的综合考量,进行探索与尝试。
2.构建科学的融入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切入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课程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自然生成”,即由某个课程知识点自然切入,做到水到渠成。切入方式巧妙自然,其中“巧妙”是指平滑过渡,不至于过于直白而变成说教,设计“精巧”,不至于开口大而易放难收。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问题创设,即由某节课涉及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促成小组讨论;事件或案例导入,即与本节课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切入,阐述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讨论;故事导入,结合有故事的专业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情境导入,即基于情境预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步推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比较导入,如专业知识层面的中外对比,进而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或“民族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切入时机选择上,应凸显有预设的“生成”色彩,即有预设但不机械。时机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状态、专业课程运行情况(以不影响专业知识内在逻辑表达为前提)。
3.提升融入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
除了正常讲授与互动外,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以提升融入程度与学习效果。必须注意的是,在每节课前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中,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问题,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形式而言,第一种是常态化的课堂讨论,具有随机发言和对话性质,即话题由专业课教师发起,并初步形成基本讨论路线,学生基于课前准备随机发言、发问,教师作出回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讨。第二种是“微专题研讨”,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前准备进行讨论,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三种是对话,即聚焦领域内某一事件或专题,从事件本身说起,逐渐进入事件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侧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第四种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适合小班的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教师提出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求学生基于前期准备,采取合作方式,从不同维度分析、阐述、补充并得出完整结论,这种组织形式,往往需要较多时间,应穿插在专业课程的序列研讨中,更适用于复习教学等。
4.提升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的教学调控
《纲要》指出,要“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因此,基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科学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管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一,课前沟通:基于互动的预设。专业课教师在课前应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预设。教师在课前发放给学生的预习材料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话题预先呈现给学生,并收集相关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预设符合学生需求,进而科学、有效施教。第二,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立场,及时优化教学。专业课程学习本来就有较大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压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加入,必然在体量上“增压”。教师应采取方法,让体量“增压”基于“结构变化”引发“质变”达到“减压”的效果。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降低学习的复杂程度和进入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由增加的“体量”要素变成课程知识自身调节要素,使学习过程更为紧凑和流畅。同时,教师应基于对学生学习状态及情绪的把握,实时介入,提升学习效能。此外,教师要善用语言,使学习过程变得愉悦、轻松。生动、幽默、有趣的语言,无疑能够化解课程自身的枯燥,也能够将专业课程中负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变得生动、有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自然而有效。实时对学生发展给予有效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课堂调控的重要元素。第三,基于学生发展立场,关注、倾听、调控。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情绪变化,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倾听”,并与学生就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对话,及时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事件”的处理,也需要教师有所准备,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观点时,教师应及时介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科学的评价应该立足于课程或专业,凸显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考察,并将考察结果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等方面。
1.基于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层级设计评价
课程思政评价,应立足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凸显评价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发展评价。课程思政知识考查,应关注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自身、基于专业立场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前者关注的是明理程度、后者关注的是结合程度。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力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所形成的知识运用能力,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专业知识、专业方法相结合,系统地认识、分析问题和形成具体应对(态度、行为、言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更为独特(专业特色),也更具有长久性和连续发展性。因而,评价应聚焦学生基于专业立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专业行为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课程思政的根本追诉,因而评价也应该以此为核心。
2.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过程性实施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反映课程思政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应包括专业课教师、同班同学、辅导员,其中专业课教师应立足过程性材料(含学生表现)、结果性材料进行综合评价,适当显示内在区分度(更注重描述性评价),评价必须指明“短板”。而其他主体的评价则主要来自学生的表现,要有具体描述。第二,评价方法:过程为主、结果为辅。课程思政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方法,即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思政课程“抢功”的问题。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中的表现,侧重采取描述性评价,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描述,以准确反映学生变化。此外,小组讨论记录、小作业、发言记录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此外,适度采用终结性评价,以反映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结合课程所撰写的论文、调查或研究报告,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可以与学生自己的预期、教师课程设计的预期相结合,不仅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为后续课程思政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
3.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运用:基于评价—反思—改进的路径
基于学生发展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是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基于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是否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的结合是否有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内涵式地融入了专业课程教学,教学的切入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语言是否合适,教学调控和评价是否合适,等等。可采取个体反思、同一专业课程教师的集体反思、备课组集体反思、邀请专家参与评价与反思等方法。在反思的时机选择上,应采取过程评价反思与终结性评价反思两种模式。其次,要结合反思进行教学改进。基于两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该采取两种“反思—改进”模式。一种是“四边”模式,即“边教学—边评价—边反思—边改进”。鉴于过程性评价使用,教师应该采取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方法。其好处在于,教师能结合课程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安排等。“四边”模式中,专业课教师可引入“教学观察”来帮助改进:邀请专家参加教学观察前讨论并提出困惑—专家进入教学观察并形成评价报告—教学观察后基于会议的集体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而结果性评价反思,更侧重于集体反思:横向比较—提出问题—反思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把控、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篇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困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三、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不同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设计
1、我的人际圈 (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2、与友同行 (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诚的友谊。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
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
(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请你用“朋友是......可以......”的句型编写。(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乐)同学相互赠送自己编写的“赠言”,传递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活动五:讲故事,谈友情
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在故事会后,让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
活动六:齐唱歌曲升华友情
齐唱歌曲《朋友》。结束上课。
【篇三】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摘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语言教学是当前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承载着知识文化传授与思想道德培养的双重责任。该文以《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II》教材为具体案例,结合“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特色,摸索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4)07(c)-0144-02
在近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是自2024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2]。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化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授课学时比其他通识课甚至专业课程都要长,学生覆盖面广。较大的课时比例和较长的开课时间都十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能够保证思想教育的广度和持续性,具备对学生进行长期思想教育的条件。语言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丰富,可以作为推进“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载体。因此,在大学英语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为思政教育拓宽渠道,又是英语教学本身所需。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内涵,收集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德育素材,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德育目标,将其列入教案,并切实地贯彻落实。在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渠道作用,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对自身、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以教材为基础,思想道德、知识文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明德为导向,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负责、感恩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3]。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例
下面以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II》(2024年2月第二次版)为例,就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设计作初步探讨。
范例一,Unit 4 Money之阅读文章A:The First Credit Card(《第一张信用卡》)。
课前通过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发布资料,包括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课件等,同时提供校园贷微电影《贷价》,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进入单元主题,即对信用卡的产生和发展的思考。
根据教材导入内容,引导学生辨识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和货币名称缩写,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勇于创新,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展,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发行更高面值的人民币用于流通?从探讨答案的过程中引出更便捷普遍的支付方式,如信用卡支付、移动设备支付等,学习包括不同种信用卡的名称和不同的APP支付方式及其相应的英文表达。适当的内容补充不仅能够提升语言知识,拓展经济知识,也能引发学生对“互联网+”生活在我国普及的自豪感。
课堂中有效互动加强思政渗透,就某一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例如,抛出问题:信用卡的优劣势有哪些?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立场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考、认识到由于不同的事件和立场,会有不同解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理财观。
教学实践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反思表格、思辨性写作、拍摄微电影、创意课本剧等都是学生课后巩固、内化、迁移、拓展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4]。基于课文内容,教师布置思辨性写作这项课后任务。思辨性写作要求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转换角度思考,写作过程中不仅需要罗列现象,而且要运用思辨思想和文化积累分析问题。笔者提出的思辨性写作命题为Money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理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帮助部分学生改正大学生不需要理财的错误观念,还能传达合理理财,取之有道的概念。
范例二,Unit 5 Brand之听力章节:Discussing Brands (讨论品牌)。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思政与教材的结合点,该章节的5个听力任务思政元素提炼如下。
思政教学融入到细分的子目标中,从而降低课程思政教学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焦虑,使得思政内容的渗透更加自然和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引入各个任务的主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任务1的听力前设置问题:在苹果、三星、小米中你会选择哪个品牌?从而引入听力内容。在任务1听力之后设置问题:选择现在所使用的手机原因是什么?年轻人中流行哪些品牌?在内容方面和思政元素方面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后布置问题,展开小组讨论:(1)我们如何来衡量品牌价值?(2)一个有名的品牌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哪些好处?(3)什么样的品牌名称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通过对问题的深入讨论,以及讨论后的小组报告,巩固该节课的语言知识,同时内化该节课的思政内容。
范例三,Unit 6 Quality之写作章节:Questionnaire (问卷调查)。
紧扣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创设性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挖掘该章节的思政元素,在掌握问卷调查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知识中,融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民族品牌自豪感等元素。课前布置任务观看微课《如何写问卷调查》,学习设计问卷调查的要点;结合上一单元Brand(品牌)中所学知识,展开“手机品牌忠诚度调查”。
采用实际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课前掌握微课中调查问卷的写作要点情况及完成问卷调查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查漏补缺,完善问卷。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并启发学生对严谨认真工作态度的思考。
课后布置作业,编写问卷“双十一购物行为的调查”,并在校园内展开调查,巩固问卷调查的写作技巧,同时从思政教学的角度弘扬理性消费、崇尚节俭的好风气。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科研的好习惯。
3 结语
英语教学为思政教育提供创新方法和途径,思政教育确保英语教学方向的正确,并为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日积月累中,精心设计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更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实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4-12-02.
[2] 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新华社,2024-03-18.
[3] 吴献华.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励志教育[J].湘潮,2024(5):78-79.
[4] 李波.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课程教育研究,2024(19):104-105.
【篇四】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阐述和讲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打赢疫情防控战中所发挥的政治保证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向深入。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在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政治保证作用?
四、教学方法:
1.演绎法:设问导入,直接给出明确的观点(普遍性结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然后重点阐述这一普遍性的结论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是如何再次得到验证的。
2.讲授法:在讲述过程中配合相关内容的视频播放及图片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在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创新思想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系统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时,也把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摆在了第一位。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呢?结合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同学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是什么力量使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能够做到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赴时艰,从而形成了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呢?
今天我们战“疫”思政课堂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政治保证
(二)具体讲授:
回顾历史,(同学们都知道)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的命运真正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里;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解放,从而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我们说)这一根本性结论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并且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今年1月,正值举国团圆、辞旧迎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地,中国人民正面迎来了一场抗击重大疫情的阻击战。“疫”战当前,生死时速。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进入了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非常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今天我们就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工作,从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和理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打赢疫情防控战中所发挥的重要政治保证作用。
可以说,疫情的防控阻击,需要各方配合协助,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各级防控网的枢纽与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构筑起防疫控疫的铜墙铁壁!
(所以,第一个方面我们首先来看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枢纽与核心作用
1.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文字提示,不口头表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从1月25日,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全面部署,到3月18日,
54天时间召开7次会议,全力应对这次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等会议,从不同角度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中共中央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赴疫情中心督战指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这些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领导力。
党员干部带头,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也是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文字提示,不口头表述)
加强领导与总揽全局,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要求。而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员干部带头,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也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取得实效提供了重要保证。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明确的要求、坚定的决心、有力的部署,彰显了我们党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主心骨”“定盘星”作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旗高高飘扬,涌现出众多感人故事,给亿万人民带来力量。
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彭志勇17年来第三次冲锋在防疫救治的最前线。17年前的SARS疫情暴发时,彭志勇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2024年禽流感暴发时,他又主动请缨,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团队,再次冲锋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是一名老党员,又是科室主任,我不冲谁冲,我不带头谁带头?”彭志勇说,重症科党支部有30多位党员,每一名党员都带头冲锋,连续作战一个月多月,没有一人退缩。
“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张文宏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赢得网友一致点赞。在张文宏主持的这次特殊的组织生活会上,感染科做了一次大换班:让战斗了十几天的非党员医生换岗休息,由党员们顶上。“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这个没有商量。”
“没什么好说的,入党的时候每个人都宣誓了,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是医生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的承诺。
在我们江西,疫情发生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在第一时间就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1月23日,医院收治了从外院转来的第一例确诊患者,这意味着我省的防疫工作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
据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南大一附院院长张伟介绍,自抗击疫情以来,让人泪目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一附院党委在1月29日发布《致一附院全体共产党员的倡议书》之后,全院55个党支部的1192名党员主动请战,一封封朴实的“请战书”,诠释的是高尚的职业精神,更展现了共产党人赤胆忠心的政治本色。
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社区是人民群众的家园,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在疫情大考中,几百万个基层党组织、千千万万基层党员坚守社区防线,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用自己的奉献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交出一份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2月1日,江西南昌市西湖区皇冠社区门口,一面党旗高高飘扬。1月29日,该社区发现确诊病例,立即实行封闭管理。西湖区委当天便成立了皇冠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有30余人紧张而有序地为小区服务。一袋一袋的新鲜蔬菜摆放在大门口,居民可以扫码购买。他们的付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配合防疫工作。
疫情爆发时,正值寒假期间,高校师生们多返乡在家。疫情席卷之下,形势急迫,时不我待,江西师大众多师生党员就近在家乡投身一线防疫防控工作,有的在行政村村口防疫检查站点值勤,有的在社区劝导站站岗,有的在高速公路路口担任志愿者检测体温.....谁都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站岗,而是危险的“哨岗”一线,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自1月27日《
致江西师范大学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倡议书》发出以来,师大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或亲赴一线、或笔墨为援、或捐款捐物、或在家乡勇当志愿者“站岗值勤”,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师大红”在防控疫情斗争中高高飘扬!
(慢)他们只是万千奋战在一线党员的缩影,更有一群共产党员,生命定格在战“疫“一线,他们主动请缨,奋战于抗击疫情一线,用行动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默默无闻,有的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据民政部统计,截至3月8日,仅全国城乡社区工作者就有53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因公殉职,其中党员占92.5%。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一场用生命与忠诚兑现誓言的战斗。中国共产党人用决心和行动再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奋起,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所在,认识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我们再来看一下)
2.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坚强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战胜了诸多风险挑战。而这次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同学们都清楚),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人口世界第一、整体城镇化率突破60%的大国,人口的密集性、病毒的传播性,对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考验是十分严峻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汇聚起令世界称赞的磅礴伟力。
“生死时速”大驰援。(文字提示,不口头表述)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此,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生死时速”大驰援。最感人的莫过于除夕之夜“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上海、广东、解放军3支医疗队挺进武汉,随后,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的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源源不断向湖北聚集。
“最美逆行者”,是抗“疫”战斗打响以来,人民群众对不计生死、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的人们,给予的高尚道德评价。在除夕之夜温馨时刻,许许多多党和人民的“战士”们,不是走上回家团聚的路,而是踏上直通前线的战斗征程。他们脸上布满深深印痕,身上被汗水浸透,他们以防护服为盾,用生命呵护生命,他们手中紧握病人的期待,肩上承载社会的希望,与病毒一路厮杀,他们是扣紧生命和医者的纽带,为人间带去大爱温暖的奇迹。
“全力以赴”齐保障。(文字提示,不口头表述)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供给保障方面,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医用防护服、口罩等急需医疗物资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达产、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多措并举保障重点地区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并组织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地。我们抓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做好煤电油气等供应,保障了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我们全力推进医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千方百计增加床位供给,火神山、雷神山专门医院以“惊天神速”建成并投入使用……火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10天,1月25日决定建设雷神山医院,3次增加医院总体建筑面积,总体规模超过2个火神山医院,于2月8日交付使用,“火雷速度”向世界
传达出中国惊人的奇迹,不得不让我们惊叹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巨大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疫情阻击战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说)“中方采取的措施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我们对此表示诚挚感谢。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中国政府展现出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全球卫生史上没有先例,其他国家很难做到。中国及时遏制疫情蔓延,主要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在2月24日的发布会上,对中国领导人“了不起”的决定、中国抗击疫情时展现的协同优势以及全政府、全社会的集体意愿表示称赞,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团结”。
很多外国网友也评论说:“中国各地水不停,电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停,社会秩序不乱,这在国外是不敢想象的。”正是因为中国社会高度团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历史上重大灾难和病疫往往导致社会混乱失序的情况,并没有在我国发生。
我们上面讲的这些,都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其力量来源于全国同胞守望相助的团结意志,来源于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全国人民在此次战“疫”中凝聚起了强大的合力、发挥出了空前的效应,成为我们战胜此次疫情的力量之源。
经过艰苦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2024年,是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但我们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赢得疫情防控战的最终胜利,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一切终将过去,定会春暖花开!
六、思考题:
为什么说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