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作文600字(要原创) 一路收获一路歌 (就是成长的故事,也一定要原创)
观后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了红色摇篮,创建的红色根据地——井冈山.早就听说井冈山很美,但在印象中, 对井冈山感觉始终是黄洋界炮声过后的战场,是红军迂回行走的小路,是风展红旗如画的摇篮,是淳朴憨直的革命老区.我也常自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和他的红军, 井冈山,一个中段的几座普通山峰,能否驰名天下 没想到当我踏上这片神奇土地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的浓郁的传统人文与的风光,如同一曲雄壮而又秀美的交响曲,深深地感染着我,亲身感受到它的不 凡. 我们重点参观了,系 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我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 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此刻,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了,不愿放过这博物馆 里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参观后得到的东西远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又看到了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 是短暂的瞬间,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 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现在我终于有了不虚此行之感,因为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记录着英雄们当年改天换地的凌云胸怀,他们这支最初仅有几千人的队伍,20年后壮大成为数百万人的大军.眼前 肃穆的绿岭青山,似乎就在表达着对这些井冈英雄的深深思念.青葱的井冈山,红色的根据地,每一株树木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 此 次井冈山之行,让我受益匪浅,留下了三点深刻印象,一是坚定信念的精神;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勇于胜利的勇气.我要将此次井冈山之行所汲取到的精神 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工作态度,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让我们弘 扬井冈山,做的楷模.一路收获一路歌 有天在 QQ 上和以前的一个学生聊天,他说,老师,我已经 20 岁了。
当时心下一惊,掐指一 算,是呀,从 2000 年毕业,到如今已经是从业 11 年的“老”教师了。
回首人生中最美好的这段青 春年华,心中感慨颇多。
刚毕业的时候,我自己还是个大孩子。
任教的第一所学校,被大家称作“桃花源”——前不着 村后不着店,旁边是一片果园。
学校很小,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条件当得起“清苦”二字——没有 暖气的冬天, 班级支起老式炉子, 在家中饭来张口的我们, 在呛人的浓烟中学会生炉子。
一天下来, 烟熏火燎之中,脸上仿佛总有层厚厚的煤灰;在家里连花都没浇过的我们,扛着工具在学校的一片 小菜园里刨地种菜,自给自足;没有电脑,没有背投,最高科技的教具是录音机…… 虽然如此,但是回忆当初,印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条件的“苦” ,更有收获的“乐” 。
教具少, 自己动手做——语文课上的拼音卡片、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头饰,数学课上的钟表、口算卡……老师 少,我们还要上音乐课,录音机帮大忙,甚至还学会指法混乱地弹完一首曲子;活动课,一个人管 三个组,瓶画、壁挂,甚至还和学生一起用酒精灯做彩色蜡烛……这样五彩缤纷的经历,磨练了意 志,锻炼了能力,让平面的生活立体起来。
而这样孜孜不倦的追求,来自于知足乐观的。
说: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是啊,只有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把爱 注入到工作之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
如果问起老师的对于自己的职业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很多老师会说: “让学生喜欢我” 。
自 己做学生的时候,总是觉得真正懂得学生心意的老师太少。
褪去了学生的青涩,自己成了为人师表 者,就发自内心地想让学生喜欢自己,想真正的融入他们之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的是和 我们截然不同的新一代少年,从年纪上,我们相差二十多年;从思想上,他们虽然还稍显稚嫩,但 有时可能比我们还要超前;从对事物的认识上,他们远比我们要单纯。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 值,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和成绩,放大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是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经之 路。
“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
”这句话常常浮上心头。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从 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 在三年级的时候, 曾经在一些大孩子的蛊惑下, 参与了偷盗自行车的行为。
当时刚听说这件事时,我心里没谱——万一处理不好,很难保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后来,我发现 他在受到表扬后表现会更好,我便不经意的在班级夸夸他,同学们也常常写稿子到广播站表扬他的 进步,就这样,这个曾经让老师头痛不已的“捣蛋鬼” ,逐渐地成了积极的“劳动小能手” 。
次年, 我改教一年级。
当时教的学生,已经升上五年级。
可是每当看到他们时,总会感到一丝丝温暖—— 当我的嗓子嘶哑的时候,会有同学轻声问候;当低年级的工作需要帮忙时,会有大孩子主动走上前 来。
那天,当我领着小小的值日生,在班上打扫卫生时,是那个曾经的“捣蛋鬼” ,悄悄走进来, 帮着我扫地、摆桌子…… 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小本子,一张奖状,如果论其价值,真的是轻如鸿毛。
可是, 在一个后进生的心理,面带微笑的鼓励话语,写满表扬的评语和象征荣誉的奖状,却如同甘露般珍 贵,如珍肴般美味。
作为老师,我告诉自己,要做孩子们人生中的橡皮擦,擦去那些错误的、不快 的阴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该珍惜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拒绝什么,该摒弃什么。
使他们学会选择,能选择,引领他们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孟子曾经有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孟子•尽心上》),这话说的是要象及 时之雨对受教育者加以化育,使之能更好地成长。
人们通常把教育工作者比喻为 “园丁”,我知道, 必须要将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融入教学,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
只有付出了热爱,必才能收 获尊重。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年又一年,我一路经历着风雨和磨练,一路收获着感动和美 好——是领导,引领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成长,认清方向;是同事,帮助我从青涩的“菜鸟”成长 为驾驭课堂、管理班级的多面手;是学生,教会我只有付出,才能收获的真理;是家长,伴随我逐 步走近家庭教育……是谁说过,生命就像一场马拉松。
让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满满的爱意,在教育 这条漫漫长路上,且歌且行,且行且歌
小手拉大手手抄报内容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
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
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
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
靠的是什么
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
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
不容易呀
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以前学校组织了“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
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
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1元、5元、1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元
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
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
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
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
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
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
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
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
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
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
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什么呢
《说文》解释:和,相应也。
《尔雅》解释:谐,和也。
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
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
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具体的农业行业的点滴工作做起。
这里,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两句话:“仓廪实,知礼仪”,“五谷足而道方行”。
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仓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那么,知书达理、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并得到保证。
粮食丰收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前人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稳定、和谐的农业环境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所以,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的农业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备基础。
安定有序的农业环境,就我们农业系统的工作来说,就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推进环保农业产业的发展等。
具体而言,如何将农民的切身利益落到实处又是我们工作的关键。
身为单位中的一员,这时更需要我自己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有所思、有所为。
为我们这个稳定和谐的农业工作团队添砖加瓦。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团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
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
可以这么说,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我们国家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谱写的就是一曲曲艰苦创业、团结奉献之。
所以作为新时期下的农业系统的一员,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创建一种和谐的同事关系,如何让团结精神贯穿于我们的行业工作,都是构成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今年夏天,重庆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两个多月里,无情的旱魔疯狂肆虐着这块生养我们的肥沃土地,大地干裂,小河断流,稻禾枯萎。
但万坚毅的重庆儿女并没有被无情的旱魔吓倒,而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在赈灾义演会场上,短短数小时,就收到了超过亿元的爱心捐款,奉献爱心的人中,有捐款超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家,也有自己还在吃低保的困难户
这就是我们“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最有力的行动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和谐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建设和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
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
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现代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彰显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所以,面对一个和谐社会的要求,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养护自然,不伤害一株绿色的生命,不浪费一滴宝贵的清水,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夏天,让我们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冬天再将空调温度调低一度,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可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计起来就显出非同一般的意义。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
大自然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成熟的结果,国家的“西部大”正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基础之上,深刻反映出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农业系统的每一个成员在保护自然资源、推进环保农业等诸多方面,任重而道远。
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幸运。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是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祖国的赞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更是我对祖国未来的畅想。
如果说我们是绿叶,社会就是大树,没有她的支撑和陪伴,我们会在孤独中凋零;如果说我们是树苗,社会就是大地,没有她的养料和哺育,我们将在枯萎中死去。
社会就是我们远行的始发点、休憩的驿站、永远的归宿。
在她迈向和谐、美好未来的步伐中,我们将是她不知疲倦的足音回响。
八荣八耻走进校园 ——谈友爱、和谐、文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然而,在当今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若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等等的这一系列荣辱界限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悄悄模糊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正气之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走进校园。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以遵纪守法位荣,以违法乱纪位耻。
在社会上要依法行事,在校园里,要按规章制度办事。
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有这样一首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很难想象,这是从学生口中飘出来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苦笑着摇头。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在学校不学好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位耻。
学生就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会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在学习中勇于探讨,知难而进,永不言败。
要学会的是在沉没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
要在失败中爬起而不是放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反对八耻,牢记八荣,争做讲文明,守礼仪的中学生。
共筑校园和谐的蓝天(演讲稿)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
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
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
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
是啊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
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
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和谐之美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给生活带来温馨,和谐之美——无时无刻与我们现在,只是没有人留意,而我却在无意中有所发现。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
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
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扎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愁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和谐之美在于诚信。
诚信是奠基石,是和谐美的结晶。
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中她最美,美得妍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
百花丛中她最美,美的无瑕、美的高尚。
有了诚信,和谐之美足以体现
愿你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和每人一朵,让人间多一缕馨香。
朋友,若想演奏和谐的旋律,我劝你再携一颗友善的心,来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
对每一朵花,保你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友善,保你拥有一个燕莺啼的清晨;对每一条鱼友善,保你拥有一个欢畅的童年;只要你对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株草友善,保你拥有一个天蓝草绿水清树茂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保你朋友如柔云新亲情如细雨,让你拥有快乐的天堂。
我坚信,只要你对一切真心善待,世上的一切将会更和谐。
和谐之美亦在于平凡的生活<\\\/和谐之美绝不容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称之为和谐之美。
苍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他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
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他豪壮宽阔的乐园。
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对待,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愿你为自己寻觅一个桃花源,去发现和谐之美的所在。
愿你播下宽容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伴上平凡的生活,躺在清风送爽的大草原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草原民谣,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
高中语文等求助
我是福建的 今年高考语文131分高中必备的古诗文其实高考考的不多 就十几篇 你可以去学校附件的书店买 随身带的小本 题目么
我们今年考的是这些 不用你找啦 这个文库里你可以自己直接看英语单词的话 建议你看高中的必修1必修2 找学长学姐借嘛 其实高中的英语是和初中衔接更密切的 不难 基础好的话 不用担心我的话 建议你暑假 好好看名著 福建的高考语文特色在名著 名著要赶紧看你现在有时间 看看 上高中天天写作业 时间根本不够的 名著有规定要考的篇目 09的我们是这些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
文化经典著作仍圈定2部,即《论语》、《孟子》所以你赶紧看吧 我是过来人 我在高2的时候天天晚上睡觉前看 你现在有空赶紧看。
。
。
要高考用的
看了沈从文的《边城》有何感想
我们人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
绿树、大地、和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最为浓郁地飘绕着先生的湘西风情。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
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
“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
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
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
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
“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描述的类似于笔下的现代“”,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
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
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
“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 ,“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
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
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
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
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
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
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
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20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
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先生描述的边城在书中那么动人,而我们心中的边城呢。
在我看来,那其实就是一份宁静。
一份心安。
或者说是一份感动。
守住心中的这份宁静,我们也便找到了我们心中的边城。
怎么形容丽江古城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万个游客心中有一万个丽江也不为过。
丽江是喧嚣的,你可以彻夜狂欢;丽江是宁静的,你可以坐在洒满阳光的院落发呆良久。
这座充斥了爱与奇遇的风情古城,承载着满满的情意与感性。
也许是丽江古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柔软风情让人在静谧中左思右想,抑或是夜晚风格各异的酒吧让人魅惑张扬。
不过,无论是蓝天白云,雪山潺流,炊烟人家,还是风情酒吧,闲适的一切生物,这一切怎能不让人为她张望,为她痴狂。
我们来丽江,遇见自己,遗忘过往,漫步古城感受闲适光阴里的一花一木,让午后的一米阳光一下子照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怎么评价《寂静的春天》一书的价值
一、《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福建师范大学附中)
【教学目 1.掌握重要、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
(投影)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齐读。
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
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
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3:那是《归园田居》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全班大笑)师:很机灵
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生1:厌倦官场生2:想隐居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师:向往田园是吗
生齐:是
师:认识很统一啊
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
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
(投影)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1.初读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放声齐读)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
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2.反馈预习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投影)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
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
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
)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1.讨论第一类看法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认为是。
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
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
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老师,还有什么词
我忘了。
(生笑)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
还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师:有“船”的意思吗
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
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
师:有纵情山水之乐。
很好,还有吗
(板书:山水之乐)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
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
)有闲居之乐。
还有新的发现吗
(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
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
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
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
当时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
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
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
(全班爆笑)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
生齐:欣喜若狂师:对了
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
文章中有说明吗
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师:噢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
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
生齐:天伦之乐
(板书:天伦之乐)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
生7:“恨”师:什么意思
生7:遗憾。
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生齐:归心似箭。
(板书:归心似箭)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
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
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
(板书)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归隐之乐2.讨论第二类看法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无人举手,一片沉默)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
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
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
应当要相信自己
XX同学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
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
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师:分析的很到位。
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
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
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笑)师:“大济苍生”。
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
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
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
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
(不确定)师:什么行为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
“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
(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投影)“……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 ——《宋书•陶潜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
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
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
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
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
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
生4:清高呗(生笑)师:说得好
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
“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
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投影)“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师:当然可以。
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
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
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
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投影显示)“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宋•欧阳修“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明•归有光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
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二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
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
同时,将繁琐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并且毫无疑问的将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向。
所以,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语文学科也理当顺应国内外教育发展潮流,深入研究与探讨语文核心素养。
从逻辑上来讲,“语文核心素养”既可是语文素养的下位概念,也可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
相对前者来说是突出“核心”二字,即指语文素养的核心;相对后者来说是强调“语文”这门学科,即指核心素养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的体现。
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要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拟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确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即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所指内容。
这四个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主要就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而语文核心素养即指最能彰显学生语文素养的那几项核心要素。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种性质通识决定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离不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注,可以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地理解与灵活地运用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核心价值与本质诉求。
然而学生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主动地去丰富与扩展自我言语经验,通过对语知语识的不断积累、梳理与内化,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未来工作、现实生活等)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汉)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不难看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或体系框架的基础与内核。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离开了语言学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将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中,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
其它三要素的发展与培育都离不开汉语言的根植和影响。
思维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运行保障机制,一切能动的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的跳动,在整个素养体系得以发展的过程中,思维本身也在发展与提升,从而更好地支撑起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
而审美与其他三要素的关系好似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后者就像一根无形的缆线始终在把量与引领着前面三者的发展与走势。
正如当下,只有贴近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和物才能得以留取、传承和发展。
文化和语言是汉语文课程的一体两面,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离开文化去谈论汉语言与中国文字,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内涵于祖国的语言文字之中,也正因此,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既是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补充与完善,也是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独担之任。
依据上面的论述来看,如果语文核心素养再有核心的话,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重要中的首要。
下面我们再从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来进一步阐释汉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什么应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学什么,即从学习内容角度来说。
语文课程有5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但真实的情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基本都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
课文是当下师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资源凭借。
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少不了语言文字材料的依托。
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不得不依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语言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
不难看出,语言离不开言语,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言语教学活动。
任何个体只有借助一定的语言材料和相应的语言规则才能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换言之,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听说读写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以此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是约定俗成、有规则的,而“言语”则是动态的、社会性的。
由于“言语”发出者或“语言”使用者的主体差异性和创造生成性,也就决定了相同的言语者在不同的语境亦或是不同的言语者在相同的语境下,往往会因为自身或周边的不确定因素说出风格迥异的话语,从而达到不同的影响与效果。
因此,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能够正确恰当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工作、生活以及继续学习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之目标,我们不得不进行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教与学。
怎么学,即从学习形式与方法角度来说。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实践即活动,语文教学视阈中的学习活动有别于社会活动、生活活动等。
从广义上来说,“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思”等活动,但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
”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
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和“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
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
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外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
有的学者将语文学习方法的“圈点批注”等看成是“语文学习活动”,就是由于没有注意其间的区别。
概言之,语文学习途径在于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语言经验及运用,说的更准确些,是汉语言运用。
为什么学,即从语文课程价值与功能定位来看。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指向与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将所学寓于所用,才是真正的学习。
并且通过“观察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不难发现,高度重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可以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追求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12年的语文教与学,形成一个以言语为主轴、以学得语言知识和习得言语表达能力为两翼的目标体系。
其中的关键是“理解与运用”,“理解”是前提,但不是终点,基础教育中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实施前提,即正确理解所学教材中的语言文字。
并且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还不一样,前者只是内化在学习者心中的合法规约或规则体系,后者的完美习得与灵活施展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追求,并且是对前者的一种深化与超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势在必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早关注与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把握语文教改的时代脉搏。
而对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思考与探讨,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核心诉求,进而正确地判断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
上一篇:关于学生会主席竞选成功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