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十六个三朝元老,你能猜对几个,知道五个算我输
闻仲闻太师殷商的三朝元老,在电视剧里《封神榜》里可以看到,在纣王的祖父商王文丁时期,尊师命下山辅佐商朝天子,殚精竭虑,东征西讨,为人刚正不阿,甚有威望,对商朝忠心耿耿,有先王赐予的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纣王亦敬重和害怕。
俗语“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的“文”指的就是闻仲。
商纣王之父帝乙托孤之臣。
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纣王(子辛,名受,后世称为殷纣王)为天子,名曰帝辛,都朝歌。
姜尚姜子牙辅助姬昌建立周朝,周文王姬昌死后有儿子姬发即位周武王,推翻殷商后,周武王对有功之臣,分封诸侯国,有周天子统管。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
姜子牙分封的领地齐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封国之一-齐国的开国始祖。
晏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子”。
晏子一生奉献给了齐国,虽然位居百官之首,但是一向勤俭节约,爱民如子,很受老百姓的爱戴。
他曾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恳请治国,体恤农民,在齐国有很高的威望。
为官清则明镜就是形容晏子的。
陈群他就是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曹魏重臣陈群。
陈群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智,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
其余见于《全三国文》 。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
司马懿司马懿东汉末年河南司马家族重要人物,父亲司马防担任过京兆尹,而且与曹操私交甚密。
司马懿先后成为曹操的幕僚,向曹操献计夺取西川与袭杀关羽,后支持曹丕夺取世子之位。
曹丕时期司马懿帮助曹操稳定后方,曹睿时期司马懿逐渐成为曹魏唯一能抗衡诸葛亮的“定海神针”。
司马懿先后被曹丕、曹睿托孤,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独揽曹魏政权,奠定了西晋基业。
王祥魏晋时的王祥,生性孝顺,颇有文人的傲气,不拜晋王。
官至大司农、太尉、太保。
民间对他有很多传闻卧冰求鲤、孝感后母、吕虔佩刀、门无杂吊之宾等。
经历的朝代东汉→曹魏→西晋。
陈平汉朝的重要谋臣,汉高祖刘邦很是喜爱。
陈平可以用“毒计专家”来形容他,此人出奇计,在许多战役中起到至关的重要性,离间项羽与群臣关系,白登山解围等。
陈平辅佐了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三朝,与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叛乱。
霍光西汉的霍光,他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的三朝元老,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霍光一直侍奉汉武帝左右,做事细心,杀伐果断,从没出过错误。
汉武帝临终时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子汉昭帝。
汉昭帝死后,霍光继续以托孤大臣身份辅佐汉宣帝,是“昭宣之治”的实际开创者。
李勣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绩
【也叫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郭子仪郭子仪是一个武举人,早年未得人赏识一直默默无名,安史之乱时任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
从此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唐朝当时战乱不断,郭子仪收复失地,攻取都城,平叛乱。
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郭子仪侍奉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功勋第一。
文彦博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
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
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提出裁军,精兵简政,缩小财政支出,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耶律楚材元朝耶律楚材辅佐铁木真、窝阔台,窝阔台汗在位时曾指定阔出的儿子失烈门为汗位继承人。
窝阔台死后,脱列哥那违背其生前意愿,决心立自己的儿子贵由为汗。
乃马真后称制时,他渐失信任,抑郁而死。
耶律楚材是将门之后,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铁木真得知后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 ,主张军民分治,设立州县,管理民政;设置万户所,负责军政;课税所负责征收赋税。
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导儒学,推崇孔子耶律楚材还坚决反对战争中的残暴行为 。
叶向高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当时神宗荒废朝政,久不临朝,朝中大臣缺失、停罢,叶向高上奏百余次增加阁臣。
不久神宗逝世,熹宗幼年登基,一直被宦官魏忠贤操纵,叶向高多次与之抗衡,最终不成被贬。
思宗(崇祯帝)即位,在诛杀了魏忠贤后,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为文忠。
孙丕扬明朝孙丕扬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不徇私情,明史记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孙丕扬官拜吏部尚书。
任职期间,朝中百官不敢私自请托他办事。
为杜绝太监破例请托,他创制“掣签法”,以抽签决定官职,杜绝权贵请谒之弊一时选人盛称无私,是为当时官吏考选制度的一大改进,深为后人赞颂。
鳌拜鳌拜随满入关,其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后半生因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擅权乱政被康熙拘禁,随后在牢中郁郁而死。
鳌拜辅佐崇德,顺治,康熙的三朝老臣,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其手下圈占民宅,民地被百姓所唾骂。
张廷玉张廷玉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乾隆帝时一直担任着首辅,军机大臣的要职。
其主要功绩在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雍正帝时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雍正帝刷新了吏治,填补国库亏空,地方改革新政,举荐贤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但从不居功自傲。
乾隆帝时期,多次请辞,但都没有被采纳,一直让其担任要职,最后病死,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一生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朝开国元老
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
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
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
顺治五年(1648)去世。
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
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
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
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
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
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
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
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
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
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
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
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
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
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
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
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
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
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
清入关后率大军平定江南,居功至伟。
顺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尔衮案牵连降爵为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爵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
他的王府旧时沈阳俗称“十王府”,据清末民初地图标示及现存遗址,应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与睿王府相望。
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称“十王府胡同”。
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
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
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
皇太极去世后,他被推举为辅政王,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但屡受排挤,直到多尔衮去世后才略为得志。
顺治十二年(1655)去世。
他虽为努尔哈赤之侄,但却是清开国时期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孙世袭。
后曾一度改王号为“简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复郑亲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
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路西、怀远(大西)门内大街路南。
于民国年间为一德姓满族人居住,俗称“德家大院”。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
早年便以军功著名。
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
顺治初年,受到多尔衮排挤含冤入狱,顺治五年(1648)死于狱中。
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原有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
他的王府位于怀远(大西)门内大街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西北,与沈阳故宫西红墙南端隔路(鼓楼南大街)相望。
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
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
到康熙年间,硕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将自己第十六子允禄过继到硕塞支系承袭王爵。
此后直至清末的庄亲王就变成允禄后人。
清入关前建府时,硕塞年龄尚小(至皇太极去世时他仅16岁),并未封王爵,庄亲王府原位于沈阳故宫宫殿西墙外街东,约在后来的沈阳故宫文溯阁处。
但在允禄成为庄亲王后,又在沈阳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抚近(大东)门内路北,民国以后虽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胡同、庄王府后胡同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
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
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
其袭爵者称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克勤郡王号,世袭至清末。
他的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之孙。
他的父亲萨哈廉因与长兄岳托共同拥戴皇太极继位而受器重,晋封贝勒,并于后来掌管礼部事务,在当时诸王中以聪颖智慧著称,但其命运不济,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
勒克德浑袭爵后,改降王号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至清末。
他的王府初称“颖亲王府”。
位于内治(小东)门内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铁帽子王除了以上讲到的这八位,清朝还有四位“铁帽子王”,这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
他们都是谁呢
怡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
雍亲王胤真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
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
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赐死。
恭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皇帝第六子。
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言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
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
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
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
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
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
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
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
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
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
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奏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
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
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丧事三朝如何算
头七,一种中华民族的丧殡习俗。
习惯上认为逗头七地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逗头七地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到了逗头七地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逗天梯地到天上。
三七,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
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逗终七地以后入葬。
五七,同做七,亦称逗斋七地、逗理七地、逗烧七地、逗作七地、逗做一日地、逗七七地等。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逗头七地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逗七七地四十九日除灵止。
做七,亦称逗斋七地、逗理七地、逗烧七地、逗作七地、逗做一日地、逗七七地等。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逗头七地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逗七七地四十九日除灵止。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
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
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逗七魄地没有散尽之前。
逗做七地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逗大七地。
在这一天祭奠中有逗走七地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逗争英雄地,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
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
葬后三日为逗祭坟地,七日为逗小期地,二十一天为逗三期地(也称逗三七地),三十五天为逗五期地,四十九天为逗断七地。
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坟祭奠。
期年为周年。
三年过了才换下孝衣。
所谓守孝三年,至此了结。
现代做七比起传统的做法要简单,但很多人还在逗大期地日到殡仪馆烧点纸,祭奠一下。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
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逗天梯地,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
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看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逗后事地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逗房子地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逗埋怨地。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逗蒙脸纸地;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逗噙口钱地,背垫铜钱或硬币,曰逗垫背钱地;手持线串小面饼,曰逗打狗饼地,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逗引魂灯地,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逗老盆地灵房门口搭棚,曰逗灵棚地,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逗指魂纸地,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逗披麻地;腰束茼绳拖地,谓之逗拦腰绳地;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逗柿花地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逗柿花地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逗泼汤地。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逗报庙地、逗指路地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
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
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
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此地叫逗对信地。
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
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逗吊纸地.(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
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逗送灵地。
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
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
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逗拉棺地。
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
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逗拜架子地或逗拜车地,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
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逗老盆地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逗摔老盆地。
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
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
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
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
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
守灵一月零五天。
(12)瞧坟 新葬后,头三日,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谓之逗瞧坟地。
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
(13)上坟 葬后三日上逗三日坟地,七日上逗头七坟地,逢第二个七日上逗二七坟地。
此地风俗,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
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
这其中,五七坟最被看重。
出殡之日,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
五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
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
对一个死者,上完五七坟后,逢百日上百日坟,逢一年整上逗周年坟地,逢三年上逗三年周地,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逗十年周地。
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
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烧七烧七即逗过七地,从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个祭奠的日期,称作逗烧七地。
第一个七天叫逗头七地,第二个七天叫逗二七地,以此类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称为逗尽七地。
烧七时,孝子们要到墓前焚烧冥纸冥钱,恸哭一场,以示哀悼。
此为小祭。
百期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
此亦为小祭,也称逗百日地。
周年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
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只是头周年规模稍大一些,但均只限于本家和出嫁的女儿等极近的亲属之间。
届时,主家将亡灵请回家中,设立灵位,焚化纸钱,以表纪念。
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
旧时,家中有长者亡故时,子孙三年内不准身着彩衣,不行娱乐,不能酗酒,不许欢笑,表示有重孝在身,待三年孝满后方可恢复正常。
现时,除三年内本家不贴红对联外,其他多不甚讲究。
听说登封市原来属于洛阳,后来又属于郑州了,是真的吗
是洛阳的解放以前,解放后划入郑州了,不过郑州对登封没什么感情,老觉得他是属于洛阳的。
个人觉得划入洛阳最合理,洛阳会充分利用。
清朝有名的大臣有哪些啊
据记载,周初分封了一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部分。
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
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
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西周主要诸侯国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
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跪求
十句以上的有关拒绝诱惑的名人名言
【第1句】: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明·于谦
【第2句】:不为利动,不为威劫。
——黄兴《在驻洲国会议员欢迎会上的答谢词》
【第3句】: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
【第4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
【第5句】: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弘一大师
【第6句】: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汉·桓宛
【第7句】: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
——弘一大师
【第8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
【第9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第10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第11句】:乍向划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唐·李白
【第12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
【第13句】:履富贵不淫,处贫贱而不戚。
——明·庄元臣《督元臣》
【第14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第15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
——《礼记·孔子闲居》
【第16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清·曹雪芹《红楼梦·葬花词》
【第17句】:威严不足易其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
——《战国策·赵策二》
【第18句】:士穷节乃见,一一董丹青。
——宋·文天祥《正气歌》
【第19句】:岁寒松柏,至老弥坚。
——孙中山《建国方略》
【第20句】: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古希腊谚语
【第21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第22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23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唐·邵谒《金谷园怀古》
【第24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第25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宪问》
【第26句】:富贵易得,名节难保。
——《三朝名臣言行录》
【第27句】: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传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
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陶铸《理想、情操、情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