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萍乡研学旅行家长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研学旅行的作文,800字左右

岁月如梭,时光流逝,转眼间,我的母校——杭州学军小学迎来了它100岁的生日,在一代代尊敬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带领下,学军小学走过了100个春夏秋冬,经历了100年的风风雨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

在你的怀抱中,不知走出了多少成功人士,培养了多少优秀人才。

三年前,我与其他同学一起有幸踏进了这所让人骄傲和向往的校园,这是一所个性化的学校,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你的个性,你可以充分展示你的个性,张扬你的个性,培养的是有个性化的人才;这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在这里,老师有国际化的视野,学校有国际化的目标,培养的是国际化的人才;这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在这里,老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学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培养的是现代化的人才。

在学军的三年中,忘不了与同学间的喜怒哀乐,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的微笑、善良、爱心、敬业,留给我们的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忘不了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室、操场、音乐室、图书馆,到处留下了我们快乐和成长的足迹。

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

写一篇参观安源纪念馆感想

今天爸我去参观革命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杭州居山上。

首先我们纪念碑前,纪念碑高27米,碑身系汉白玉贴面,线条简洁,庄严挺拔,呈“风帆”形,象征浙江革命斗争如“钱江潮”中的航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风破浪前进,碑的正面镶嵌着陈云爷爷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接着,我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来到第一展厅,展厅的背面,有毛主席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文字。

里面讲述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等资料。

展示了徐锡麟、秋谨等烈士的光荣事迹,陈列她们生前使用过的指挥刀和手枪。

第二展厅也有毛主席题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字,里面讲述了浙江陆军监狱的故事。

1930年8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监狱里制造了血案使18位烈士牺牲。

最后,我们来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浙江著名烈士事迹展,里面有一个也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叫王楚楚,温州人她为救一个不慎落水的5岁女孩而牺牲了,后来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位飞行员叔叔,叫王伟,他驾驶的飞机在南海上空与美国的飞机相撞,跳伞到海里牺牲了,他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而牺牲了,他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里面还讲述了一个个的烈士故事,我要好好学习,成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2024十大感动人物获奖感言

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

“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第10句】:和风春満园:陇海大院颁奖词:和风春满园。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

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

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

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202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

”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第11句】: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

今年,”感动中国“特意设置了”特别致敬“环节,把敬意献给了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

【第7句】: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心得

非遗工作心得体会

【篇一:非遗工作汇报】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2024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

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

去乐昌龙王潭的爱国心得作文7oo字

暑假是我盼望已久的假期,假日里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

今天爸爸说要带我去萍乡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武功山的龙王潭游泳,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盛夏时节,火辣辣的太阳当空而照,路边的柳叶打着卷儿,小花小草低着头,大地冒着热气,许多人躲在空调房里不敢出门,但我一想到能在水中畅游,真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到我向往已久的武功山。

车子飞快地向目的地开去,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天上的白云有的像万里奔腾的骏马,有的像温顺的小羊,有的像月宫中的玉兔……好像在跟我们赛跑呢

沿途山峰的绿有的深,有的浅,由得暗,有的明,无一不缺,还有一些甚至叫不出名来,恐怕只有大自然这个巨大的调色盘才可以调出这么多绿颜色吧。

路边巨大的石头像一本巨著,一层层,一叠叠,好似能一张张掀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萍乡市历史上出过什么大人物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

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

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

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

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

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

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

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

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

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

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

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

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

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

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

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

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

“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

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

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

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

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

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

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

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

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

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

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

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

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

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 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

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

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

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

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

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

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

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

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

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

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

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

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

”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

”皇上说:“哪些字画

”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

”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

”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

”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

”(传说刘一眼有疾。

)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

”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

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

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

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

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

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

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

”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

"好

”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

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

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

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

”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

"更绝

”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

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

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

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成名及第归,萍乡父老于兴贤堂(今萍师附小)为他集宴庆贺。

刘凤诰很喜爱杜甫的诗,曾集杜诗3卷。

他在《著作箴六》中说:“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

”因而他的诗也都写得很朴实。

因为他的诗,广东巡抚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话。

刘凤诰在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正楷、行书、草书样样精通,至今石观泉还刻有他的墨宝。

他为人秉性刚正,自持甚严,晚年寓居南昌时,江西巡抚某贪劣,刘凤浩说:“此钱穿耳

”绝不与往来。

他做学问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历时20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还编著了《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学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刘凤诰在杭州病逝,归葬南昌。

▲抵御外侮的吴希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

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

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

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

”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

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

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

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

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

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

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

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

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

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学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

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

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

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

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

人们看了,窃窃而笑。

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

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

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

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

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强。

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

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20岁,就已读完《十三经》。

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

他便四处借书,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盘算买书。

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院士院无不毁于兵灾。

他不惜重金,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述打下厚实的基础。

同时又在宅旁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

李有棠在22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25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28岁时,考取补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

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李有棠说:“读书时积累资料,犹如居家时积累钱财一样,平时多尽一份力,用时就多享受一份现成。

”他归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学问。

他读书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一一摘录下来,全书精华几乎无一遗漏。

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

李有棠是无书不读的。

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

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

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

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很多,尤以《辽史》为甚。

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最后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

这两部著作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两书的第一次出版。

第一次出版后,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

他决定这次在家中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

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

全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

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

这两部书于80年代初期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

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

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

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

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

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

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

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

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

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

不久,即升礼部主事。

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

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

先生契其言。

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

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

”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

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

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

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

”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

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

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

《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弘扬萍乡红色经典作文

是个温暖又宁静的地方,它不大,但是很温馨,不小,却能遮风挡雨,这次,就让我来说说自己的家乡——河南吧。

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古文化的地方,那里有着美食,武术,景点还有河南话的有趣风格,让我用细致的描述带大家领略一下我们河南的文化气息。

先来说一下让我们河南人最引以为傲的“美食”,在河南省,最著名的美食就是“烩面”如果厨师手艺良好,那么做出来的面不仅柔软,还富有弹性,做出来的汤,虽然看上清淡,但是却有着油而不腻的味道,再撒上一点葱花,香油,那味道倍儿香

许多外地的游客来这里尝一口烩面就飘飘欲仙,都舍不得走了呢。

接下来说一下,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武术”,河南可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学习武术,弘扬武术”的精神。

河南的少林寺,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每天都是从早晨练习武术直到深夜,所以我们河南人的身体可都是健健康康,随便找几个人基本上都能打几式拳。

武术精神就是强身健体,调节呼吸,保健养生这几点,这些也就是主旨,难道我们河南没有做到这几点吗

现在就是许多人关注的“景点”了,河南的景点有很多,比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焦作的嘉应观,济源的王屋山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景点,这些景点不仅美丽,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河南真可谓是得到了“文化城市”这一美称。

“河南话”也是我们河南的一大亮点,在古代时,还有帝王统治者把河南话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话语,可以说,现在我们的河南方言就是古代时候的官话,现在还保留着古代时候的韵味气息呢。

就像普通话中的“昨天”在河南话中就叫“一盖儿”,普通话中的“走了”,在河南武陟话中就叫“走了昂”尽管用文字表达很不清晰,但是也可以感受出它的有趣。

河南也有许多的“特产”: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等等,都是我家乡的特产,都是土生土长的,绝对健康

这次的河南家乡了解,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我的家乡。

联系课文来体会标题驿路梨花具体什么含义和作用

自己删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

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6124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