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青年的五四寄语精神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有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历史的文章《争国权“五四”运动》。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

1919年1月至6月,英、法、美、日等27国外交首脑集于巴黎,召开了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在会议上,北洋政府竟让代表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中国人民不答应,国内掀起了一场反抗热潮。

学生们的反抗最为强烈。

1919年5月3日,北京大学和北京各校学生准备发起了学生运动。

  5月4日下午1点多,十多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发动了“五四”运动。

学生们闯进了卖国贼曹汝霖的家里,把在曹宅的章宗祥打个半死,一气之下烧了曹宅。

北洋政府害怕了,6月6日——10日被迫释放被关押的学生,撤去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国家了纪念这一运动,将5月4日确定为青年节。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好好珍惜。

我们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决不能忘记5月4日这个重大的日子。

  我们的祖国啊,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不能一味地享受着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向先辈学习,学习他们那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新的时代创出一条属于我们年轻人自己的道路。

五四青年节来历,100字以内,快

五四青年节是1949年正式设定的纪念五四爱国运动的节日。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烈士的英雄事迹50字

姓 名: 赵一曼学 籍: 黄埔军校六期党 派: 中国共产党籍 贯: 四川省宜宾生 卒: 1905—1936军 职: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

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

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

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

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

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

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很戳其腿部伤口。

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

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的珠河县处死“示众”。

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宁儿啊

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1962年4月9日,郭沫若为赵一曼题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赵一曼烈士的晚辈校友之子杨将军曾题诗纪念:家母有师姐,宜宾曾入学。

尚志无此妹,神州有斯杰。

黄埔精神振,黑土碧血喋。

临刑告独子,芳华意何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宜宾建立了赵一曼纪念馆。

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

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

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

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

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

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已经剩下5个人了,并且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只好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提着枪纵身跳入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

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78年,宋学义因病逝世,长眠于沁阳市烈士陵园。

2005年3月21日,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

杨靖宇(1905~1940)杨靖宇将军简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

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

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

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

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

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

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

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

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为食。

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乳名顺清,号骥生。

1905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原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7月15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

9月30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

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

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

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

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

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中阵亡,年仅三十五岁。

杨靖宇的头颅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团组织活动学习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第一,青年对国家的意义,百度,八九点钟的太阳,少年中国说第二,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理念第三,历史上青年爱国行为,从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

第四,可以把军队的优秀行为,如邱少云,黄继光等,做催泪弹,我本人非常钦佩邱少云,建议你这段能凝聚起注意力和使命感第五,收集一下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讲话,从第一代到现在领导人和青年的寄语,合影等等。

第六,要干什么,化为实际行动,可以怎么做,这是转折点第七,献身事业,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青年榜样找几个第八,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第九,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把知识带到那里。

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入团积极分子发言稿 800字

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在网上留下一句话,很有深意。

特意抄下了。

五四的重点不在“青年”, 五四的表情不是“亲切”, 五四的声音不是“欢呼”, 五四的力量不在“掌声”。

是啊,“五四运动”九十年了。

我们讲“五四精神”的传承,倘若不明白或者不清楚“五四”精神的内核,那就有点荒谬了。

五四运动对我们的启示50字

我们是新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的世纪,中国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

老一代牺牲奋斗取得的成果,需要我们去巩固和发展。

老一代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坚持“五四运动”的优良精神,努力实践精神。

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团结奋斗,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将让我们书写最美好的篇章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100字

是一个有56个的大国家,在大家庭里,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谁也离谁。

正所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不同的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却有着同一个信念: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成为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

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先生也曾说过“大家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无数的名人曾被民族的团结所感动,无数的名人曾被民族团结的力量所震撼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可能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顶一个”吗

连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的智慧,就别说民族团结的力量有多大了

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少年儿童在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能力也增强了。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象征,每个人都在悄悄的为民族团结贡献出自己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默默的放飞着一只和平鸽,全国人民友好团结是每个个人心中最渴望的事。

只有民族之间团结一心,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昨天的悲惨现象才不会发生;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走向,走向真正的辉煌

56个民族用不一样的语言,说着一样的话: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永远向前!

冰心一生写过多少受人欢迎的小说

(1979—1985年)卓如编目  录孩子们的真心话——记一位小学教师的谈话(2)  寄语台湾同胞(6)  漫谈关于儿童散文创作(8)  腊八粥(11)  我的故乡(13)  三寄小读者(通讯七)(22)  回忆“五四”(26)  致赵清阁(3月3日)(31)  追念黎锦熙教授(32)  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34)  给小朋友介绍几本儿童读物(36)  从“五四”到“四五”(39)  写作文要有科学态度——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47)  追念闻一多先生(49)  人民的力量(53)  纪念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56)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序(59) 《晚晴集》后记(62)  三寄小读者 (通讯八)(64)  创作谈(67)  给下一代提供精神食粮——读复刊后的《儿童文学》(70)  致郭风 (6月5日)(74)  我的童年(76)  等待(88)  儿童文学工作者的任务与儿童文学的特点(91)  谈谈《蚂蚁铺路》和《给鸡打针》(96)  漫谈“学贯中西”(99)  读老舍遗著《正红旗下》(103)  三寄小读者 (通讯九)(107)  上海——南下北上的中心(110)  我的热切的希望(113)  追念罗莘田先生(117)  《张洁小说剧本选》序(121)  给国外侨胞的一封贺年信(124)  我们的新春献礼——一束散文的鲜花(127)  近在眼前的地平线(130)  我是怎样被推进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里去的(134)  我的祝愿(139)  我们同是黄帝的子孙——给台湾同胞的一封信(141)  三寄小读者 (通讯十)(144)  为的是要记下这几句话(147)  致台湾同胞(149) “时代文学丛书”自序(151)  呵,团城的珍珠(152)  空巢(154)  不应该早走的人(164)  我和小读者(166)  高歌直下大江东——参谒日本岚山周总理诗碑时作(171)  光辉灿烂的虹桥(172)  致巴金 (5月8日)(175)  一衣带水寄东邻(176)  自传(180)  《燃灯者》〔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83)  《关于女人》三版自序(234)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236)  致赵清阁 (12月24日)(238)  《闽中现代作家作品选评》序(240)  《高士其及其作品选介》序(241)  致巴金 (1月29日)(242)  致赵清阁 (2月8日)(244)  致葛翠琳 (2月18日)(245)  悼念茅公(247)  致上海文艺出版社同志 (3月31日)(249)  致巴金 (4月2日)(250)  童年杂忆(251)  《记事珠》自序(260)   致谢为楫 (5月18日)(262)  献给我们挚爱的宋奶奶——记一个小学生的话(263)  致巴金 (6月10日)(266)  我到了北京(268)  《吉檀迦利》译者序(274)  以有生之年努力奋斗  ——在首都文艺界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276)  《冰心选集》自序(278)  骨肉重欢 普天同庆(280)  寄小读者(281)  《冰心作品选》序(283)  《冰心论创作》序(284)  统一祖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285)  我和玫瑰花(287)  漫谈散文(290)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冰心》自序(291)  成功的花——给中国国家女排球队员的一封信(292)  时刻想到我国未来的主人翁——在全国妇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294)  《先知》译本新序(296)   致葛翠琳 (12月16日)(297)  《葛翠琳童话选》序(298)   为《接班人》题词(301)  《摘颗星星下来》序(303)  《绘图儿童成语词典》前言(305)  紫竹林怎么样了

(306)  《刘淑度金陵治印集》序(308)  《儿童文学选刊》序(309)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311)  《冰心文集》序(313)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315)  致李玲修 (2月25日)(317)  教师是建设精神文明的表率(318)  致赵清阁 (3月8日)(320)  《红楼梦话剧集》序(321)  灯光——为《东方少年》创刊而写(323)  朝气蓬勃的儿童文学(325)  新春寄语(326)  我的父母之乡(327)  《冰心散文选》自序(330)  梦的启发(332)  书给了我快乐和益处(334)  我的第一篇文章(336)  致周达宝 (4月19日)(338)  《梁容若集子》序(339)  致谢为楫 (6月15日)(340)  致巴金 (6月30日)(341)  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342) 《垂柳集》序(343)  祖父和灯火管制(345)  我喜欢短小精悍的作品——关于《一分钟小说》的一封信(347)  不要污染日本子孙万代的心灵(348)  致谢为楫 (8月24日)(352)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353)  致吴青(9月9日)(355)  《井上靖西域小说选》序(357)  为《胶东文学》题词(360)  致谢为楫 (9月27日)(361)  致吴青 (10月4日)(363)  致吴青 (10月8日)(365)  致吴青 (10月14日)(367)  致吴青 (10月18日)(369)  杨永青和他的儿童画(370)  致吴青 (11月2日)(373)  致吴青  (11月10日)(375)  情发于中——序《泉水淙淙》(377)  致吴青  (12月8日)(379)  致吴青  (12月15日)(380)  致吴青  (12月20日)(381)  致吴青  (12月27日)(383)  致谢为楫  (12月28日)(385)  致吴青 (元月1日)(387)  致葛翠琳 (1月10日)(389)  《老舍儿童文学作品选》序(390)  致宫玺 (1月15日)(392)  献词(393)  《我的故乡》自序(394)  《亚洲民间故事》序(395)  新春寄语(396)  小白鸽捎来的信(398)  致吴青 (2月15日)(399)  绿的歌(401)  致吴青 (2月22日)(403)  花的云海 友谊的轻舟——我为什么写《樱花赞》(405)  致谢为楫 (3月6日)(407)  致吴青 (3月7日)(408)  致巴金  (3月9日)(410)  致周达宝  (3月9日)(411)  致吴青  (3月21日)(412)  致巴金  (3月30日)(414)  老舍的散文(415)  致谢为楫  (4月4日)(421)  我的中学时代(422)  我的祝愿——《牵牛花》儿童文学丛刊代发刊词(424)  悼念林巧稚大夫(426)  “六一”节寄小读者(430)  致谢为楫  (5月22日)(434)  《奶奶,我爱你》读后(435)  悼念廖公(438)  致巴金  (6月22日)(441)  致吴青  (6月22日)(442)  致吴青  (6月29日)(443)  我的感谢(444)  一衣带水两千年(446)  谈《摇篮丛书》(448)  他还在不停地写作(449)  《我的乐园》序(453)  致谢为楫 (9月19日)(454)  致巴金 (9月22日)(455)  致宫玺 (9月29日)(456)  致臧克家 (10月2日)(457)  我也谈谈翻译(458)  在阿拉伯文学讨论会上的发言(461)  致谢为楫 (10月22日)(462)  回顾与前瞻——纪念《儿童文学》创刊20年(463)  记八闽篆刻名家周哲文(466)  致巴金 (11月9日)(469)  致葛翠琳 (11月11日)(470)  《爱的甘泉》序(471)  《窗外之窗》序(473)  致宫玺 (12月8日)(476)  给《小苗》小读者的贺年信(477)  集邮爱好者的福音(479)  八四书愿(481)  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483)  致巴金 (12月30日)(486)  致巴金 (1月3日)(488)  致谢为楫 (1月3日)(489)  贺叶巴两位(491)  致巴金 (1月16日)(494)  致谢为楫 (1月17日)(495)  题目出得好,作文就做得好(496)  致臧克家 (1月27日)(499)  火树银花里的回忆(500)  致巴金 (2月10日)(504)  纪念老舍八十五岁诞辰(505)  《自然·生活·哲理》序(507)  我家的对联(509)  致周达宝  (3月5日)(512)  我入了贝满中斋(513)  致宫玺 (3月30日)(522)  悼念伯昕同志(523)  致谢为楫 (4月9日)(525)  “六一”寄语(526)  谈《婴幼儿家庭教育》(528)  为贝满女中120周年校庆题词(529)  寄《小学生报》的小读者(530)  我的期待(532)  明子和咪子(535)  致茹志鹃 (5月29日)(540)  致尤廉 (6月11日)(541)  致谢为楫 (6月25日)(542)  花瓶(543)  国庆三十五周年感言(545)  《国庆三十五周年感言》创作经过(550)  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552)  天南地北的花(555)  今日上海(559)  致谢为楫 (9月13日)(561)  桥(562)  愿中国妇女实现更多“零的突破”(569)  《葛翠琳幼儿文学选》序(570)  致陈恕 (10月6日)(571)  欢呼《民进妇女》出刊(573)  致巴金 (10月12日)(574)  致宫玺 (10月21日)(575)  美的北京街头(576)    关于男人(之一)   一 我的祖父(580)   二 我的父亲(582)  悼念有吉佐和子(586)  致陈恕 (11月9日)(589)  忆烟台(590)  致巴金 (11月18日)(592)  寄家乡小读者(593)  致巴金 (11月20日)(594)  《少年时》序(595)  致巴金 (11月27日)(598)  致葛翠琳 (11月30日)(599)  致陈恕 (12月2日)(600)  致宫玺 (12月4日)(601)  再给《小苗》小读者的信(602)  介绍一篇好散文——读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604)  我和“开明”的一段因缘(606)  为《华侨世界》创刊号题词(609)  致宫玺 (12月10日)(610)  致陈恕 (12月12日)(611)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612)  致陈恕 (12月24日)(614)  致臧克家 (12月29日)(615)  致陈恕 (1月1日)(617)  致巴金 (1月18日)(618)  《冰心著译选集》自序(619)  致陈祖芬 (1月19日)(621)  我的祝贺(622)  意外的收获(623)  童年的春节(626)  给故乡青年的春节贺词(629)  最痛快的两件事(630)  致谢宗惠、谢宗"U (2月16日)(632)  《伏枥杂记》序(634)  春节忆春联(636)  致臧克家 (2月25日)(638)  由春联想到联句(639)    关于男人(之二)  三 我的小舅舅(642)  我的大学生涯(646)  我为什么翻译《先知》和《吉檀迦利》(656)  “由岑散文”序(658)  从联句又想到集句(660)  致葛翠琳 (4月3日)(663)  霞(664)  致宫玺 (5月4日)(666)  写给民进女会友、女教师的一封信(667)    关于男人(之三)  四 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669)  介绍《今夜月色好》(673)  致海外朋友和同胞(675)  梁实秋《忆故知》序(677)  致王安忆 (6月19日)(679)  《陈伯吹传》序(680)  致李小林 (7月1日)(681)  致宫玺 (7月6日)(682)  致王安忆 (7月13日)(683)  《应当尊敬的人》序(684)  致巴金 (7月22日)(685)  致王安忆 (7月22日)(686)  致李 (7月23日)(687)   关于男人(之四)  五 我的表兄们(689)  致王安忆 (8月3日)(692)  喜悦 期待(693)  致肖凤 (8月8日)(695)  致巴金 (8月15日)(696)  致编委会同志(8月24日)(697)  为《语文报》题词(698)  我注意寻看安忆的作品(699)  希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尊师(703)  致臧克家 (9月9日)(705)  致周达宝 (9月18日)(706)  喜读袁鹰的《秋水》集(708)  致巴金 (10月4日)(709)  致赵清阁 (10月7日)(710)  回忆中的金岳老(711)  漫谈集句(713)  衷心的感谢(716)  致巴金 (11月8日)(720)  致宫玺 (11月11日)(722)  为整治西湖题词(723)  我为什么写《樱花赞》(724)  喜读萧乾《漫话北京城》(725)  我与散文(727)    一股“黄山的人字瀑”  ——推荐《经济和人》(729)  读了《北京城杂忆》(731)  致巴金 (12月29日)(734)  致陈慧瑛 (12月29日)(735)  1979年

5969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