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故事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
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
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
秦桓龁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
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
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
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龁统率。
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
桓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
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
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
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
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
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
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
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
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
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秦始皇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发生特大旱灾,秦就于次年再度发动对赵大举进攻。
秦军派出南北两路大军并抽调一些少数部族兵参加作战,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
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
秦王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不惜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
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
赵王迁由于中了秦之反间计,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
赵葱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
内奸郭开被秦收买,甘心为秦效劳,多方劝赵王投降。
赵公子嘉则坚决反对,主张战斗到底,率领宗族、宾客参加了首都邯郸的保卫战。
但赵王丧失斗志,任由内奸郭开摆布,竟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使建国250多年的赵国终于灭亡。
欧阳修的故事、
【生平概述】修四岁,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地,教以识字。
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
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
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居颍州(今属安徽省)。
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
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欧阳修与滁州】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
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
诗文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
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
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醉翁亭风景图片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
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
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
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
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
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
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
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
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
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
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
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
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
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
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
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
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
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
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
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
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
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
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
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
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读后同样令人留连。
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
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
他是用对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
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
他们在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
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首(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
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给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
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
诗一开头便写道:“丰乐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
”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
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屡废屡兴,数百年不败。
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
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
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编辑本段]
【欧阳修与阜阳】 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西湖又称汝阴西湖、颍州西湖。
长5公里,宽1.5公里。
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
因阜阳地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
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
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
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尤喜此湖,有诗赞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后欧阳修终老于此。
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
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
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
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
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
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
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
今天阜阳西湖的半岛之上,还建有颍州西碑林。
此处碑林占地30余亩,共有树碑2000多块,碑林、碑亭、百米碑廊、陈列馆所兼而有之。
另有1000余块2米的石碑组成的八卦阵林,堪称国内园林之独创,尤为别具一格。
[编辑本段]
【醉翁逸事】 六一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怎么改变
一、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文明创建氛围。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文明创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只有调动全民积极性,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文明城市创建才能取得成效。
因此,我们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主线,贯穿文明创建工作的始终。
一是加强社会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
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动员市民靠自己辛勤努力,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三是文明创建进村入户。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全民争当文明市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狠抓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城市形象。
环境面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依法行政,集中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排查。
归纳起来,当前县城存在“三乱”、“三污染”现象。
“三乱”是车辆停放乱,摊点摆设乱,广告张贴乱;“三污染”是水污染,气污染,垃圾污染。
针对县城环境现状,我们要集中开展“五项”大整治。
一是交通秩序大整治。
以文明出行,共创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重点整治三轮电动车非法营运,行人、摩托车、电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确保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使城区交通便捷畅通。
二是卫生环境大整治。
全面开展城区卫生死角垃圾清理、破损路面改造、阻塞下水道的疏通等集中整治。
加大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坚决清理店前餐饮炉灶和晚上流动烧烤摊点,控制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环境。
进一步规范物业小区管理,使小区达到无乱贴乱画乱挂,无乱扔乱倒,无乱摆乱放,无乱搭乱建。
三是市容市貌大整治。
规范街道店面牌匾的安挂,严禁乱挂广告条幅,清理“牛皮癣”小广告。
所有街道严禁店外经营,严格控制摆摊经营。
四是建筑环境大整治。
加大对城区违章建筑的拆除和建筑垃圾的清运、监管,规范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施工,规范操作,禁止噪音扰民,垃圾占道,污染环境。
五是河道污染大整治。
县城唯一的汝河,两岸栈道整洁、绿树成荫,是县城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但城区内连接汝河的几条小河道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河道两边居民反映强烈,为此我们将开展河道污染整治“四光”行动,即淤泥挖光、垃圾清光,污水换光、障碍拆光。
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的目标。
三、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文明创建合力。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齐抓共管。
社区是基础,综合整治是难点,长效维护是关键。
我们一定站在维护全县大局利益的高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全力配合,高效协调,依法行政。
城管、工商、交通、环保、执法等部门要紧密配合,能力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参与各项整治活动,把整治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抓到实处,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红军的个人英勇事迹
重阳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种“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丧命,这些百姓受尽了折难。
它也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他辞别了妻儿,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他四处访师寻道,最终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个神奇法力的仙长,从此恒景刻苦练出了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来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
突然闻到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节便被做为老人节。
上一篇:荣获营销骨干获奖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