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开学第一课
语文课的课堂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孩子参与进来,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学语文开学第一课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中学语文开学第一课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文案,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第1句】:语言和文学
【第2句】:听说读写
【第3句】: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孩子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孩子,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孩子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第1句】:音趣。我们通常会被电影中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精彩的朗诵所折服,在这里我们欣赏一曲散文朗诵《野马度》,感受一下语文的魅力。(打开论坛,播放朗诵)
【第2句】:字趣。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a、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b、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c、一字诗:清代王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就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d、茶壶的四周有“可以清心也”五个字,看看有多少种读法,有什么特点。
【第3句】:句趣。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因为此诗此句而出名。“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寻味
【第4句】:篇趣。好文章很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比比皆是。
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成篇故事。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雅和俗)
以《还珠格格》中表达爱情的语言和汉乐府《上邪》比较。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相对大家而言,我接受教育比你们早,对于很多问题,我已经形成了我的一套看法。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的观点肯定带有我自己思想的影子。孟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别人的观点、书上的既成观点,大家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再次,注意积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厚积薄发。积累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感悟。
具体的作业要求:
a、一个星期一篇随笔,佳作将发到校园,精品会发到《守望》刊物。
b、坚持摘抄。内容比如:名言名句、诗词、优美文段、新颖的观点等等。
c、坚持作笔记,日常积累不可少。
总总之,我视教书为事业,视语文为艺术,请大家放心,我会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同大家一起遨游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我希望等大家走出我的课堂后,能像章士钊在《挽百里》中说的:“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能首先拥有一种儒酸之气,像一个“读书人”,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如今的复杂社会迷失方向。
最后送大家当代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一句话:“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中学语文伤仲永课件
中学语文伤仲永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1句】: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第2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泯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第3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4句】:请-位同学复述第【第1句】: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第5句】: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第6句】: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7句】: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第8句】: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第9句】: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论文:中学语文100年
自清末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一百年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轨迹,可以分成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设“中国文学”一科,传统私塾教科书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于是有了近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萌芽。初创阶段,教科书编者大都是著名学者甚至是国学大师,如刘师培、吴增祺、林纾等。教科书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汇编,有少量圈点评语。
旧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文言加眉批
清末最早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署名陈东极、许朝贵编《中等国文读本》(文明书局)。清末比较有影响的中学国文教科书是刘师培编的《中学文科教科书》(国学保存会)、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等。最通行的是吴曾祺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选文700篇,每课800字,加总评、眉批和圈点。
民国初年,改朝换代,中学语文教科书却大多承袭旧版,了无生气。谢无量编的《新制国文教本评注》(中华书局)是当时流行最广的教科书之一,选文全是文言文。
“国文”变“国语”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兴起,对中学语文教育构成重大影响,加以1922年实行“新学制”,使中学语文教科书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作品被大量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如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周作人的小品文、冰心的散文和小诗,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的论文和演讲。教科书名称也由原来的“国文”改成“国语”。
这时期编写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有的语体文和文言文合编,也有的分编各册。文学作品在教科书中所占比例较大。文言文与清末教科书相比,难度减轻,分量减少,但仍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沈星一编的《新中学古文读本》(中华书局)和《新中学国语读本》(中华书局)、顾颉刚、叶圣陶等编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穆济波编的《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古文读本》(中华书局)和《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中华书局)等。
“审定制”改“部编制”
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学语文教科书仍主要由民间编写、政府审查出版、学校自行选用。这时期编制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基本属于文言文和语体文混合编排,“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渐减,文言文渐增”。这时期的语文教科书,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编排,大多附有作者介绍、题解、注释和少量习题,逐渐形成现代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传统。
这时期比较通行的教科书有傅东华编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和《复兴高中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宋文翰编的《新编初中国文》和《新编高中国文》(中华书局)、夏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等。
抗战爆发以后,出现了教科书编制、印刷和运输方面的困难,国民党政府趁机将一直沿用的教科书“审定制”改成“部编制”,统一筹划和组编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了加强思想钳制,在教科书中编入大量“党国言论”、政界要人的文章讲话,大大削弱了国文教育。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不满和抵制,各大出版社纷纷重印或新出各种国文教科书。
这时期解放区的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出《中等国文》(胡乔木主编)。全书原定编6册,最后编出3册。这套教科书选文以朴素平易的语体文为主,不少是宣传性的时文(如《说服群众》、《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和非常实用的应用文(如借条、黑板报),古文和文学作品很少。这套课本对解放后语文课本的.编制影响较大。
新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汉语、文学分科
建国初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在老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1949年,以陕甘宁边区初高中国文教科书为蓝本,出版了《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临时教科书。1950年,中央决定成立以编写出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编辑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周祖谟、游国恩编辑了一套《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选文基本以白话文为主,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配合政治宣传的时文,突出强调政治思想教育。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的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辑出版《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和《高级中学文学课本》。其中的文学课本,选文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名篇,是建国以来最令人难忘的语文课本。
语文“大跃进”
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为适应形势仓促编成一套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的特点是选文少(每册仅10课),古典作品极少,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除鲁迅外基本不收。绝大部分是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时文。
1960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政策,教育战线也逐步纠正“左”的影响。这时期语文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澄清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共识。1962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第1句】: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第2句】: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有很多种,由于我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注意力不集中,很失败。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课,备课是关键。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中能解决的,应当及时调整,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到解决为止。
【第3句】:反思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处取水,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一段时间后,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第4句】: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就会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