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名言25句
休谟名言
【第1句】:当我们专注地研究人类生活的空虚,并考虑荣华富贵空幻无常时,也许我们正在阿谀逢迎自己懒惰的天性。
【第2句】:一个人的天资总是在生活道路的开端就存在着的,不过当时他自己和别人都不认识。只是由于经常的尝试,伴随着成功,他才敢想他自己配做某些已经得到人们赞扬有所成就的人们所做的那些工作。
【第3句】:习俗是最好的主人。
【第4句】:当自我不被考虑到时,便没有骄傲或谦卑的余地。
【第5句】: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第6句】: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第7句】:啊,人啊!知识,这是大自然的礼物;因为它给予了你获得一切必需的智慧。
【第8句】: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第9句】: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第10句】:一个人不论赋有什么样的才具,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才具,并且不形成适合于自己才具的计划,那种才具对他便完全无用。
【第11句】: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第12句】: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
【第13句】: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
【第14句】:野心、贪婪、自爱、虚荣、友谊、慷慨、公共精神:这些在不同程度上掺杂在一起而遍布社会的情感,自有史以来一直是所有行动和事业的动因。它们已为人类所注视。
【第15句】:理智传达真和伪的知识,趣味产生美与丑的及善与恶的情感。
【第16句】: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
【第17句】: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
【第18句】:德可以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有价值。()
【第19句】:时代的精神影响一切艺术和学问,人们的心智一巨从怠情中唤醒,激发出力量,就会指向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各种艺术和科学。人们从愚昧无知中走出来,享用到作为有理性的人的应有权利,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行动,去开拓他们心灵上的愉快情感,就像他们开拓物质上的幸福生活一样。
【第20句】:事业和行动在人的生活中填补了大量虚空。
【第21句】: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第22句】:能力永远和它的发挥有关,不论这种发挥是现实的或是很可能会实现的。
【第23句】:思辩的推理哲学家们付出了那么多痛苦,却常常由俗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形成。
【第24句】: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
【第25句】: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关于休谟的名人名言
【第1句】: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第2句】: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第3句】:德可以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有价值。——休谟
【第4句】: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休谟
【第5句】:Heishappywhomcircumstancessuithistemper;butheIsmoreexcellentwhosuitshistempertoanycircumstance.环境适应自己性情的人是快乐的,而能使自己的性情适应所有环境的人是更优秀的。——大卫·休谟
【第6句】:习俗是最好的主人——休姆
【第7句】: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休谟
【第8句】:能力永远和它的发挥有关,不论这种发挥是现实的或是很可能会实现的——休谟
【第9句】: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休谟摘自:作文章
【第10句】: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休姆
【第11句】:“Tohate,tolove,tothink,tofeel,tosee;allthisisnothingbuttoperceive.狠也罢,爱也罢,思想、感觉、观察也罢,无非都是在领悟。——大卫·休谟”
【第12句】:一个人不论赋有什么样的才具,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才具,并且不形成适合于自己才具的计划,那种才具对他便完全无用。——休谟
【第13句】: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休谟
【第14句】: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休谟
【第15句】: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
【第16句】: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休谟
【第17句】:当自我不被考虑到时,便没有骄傲或谦卑的余地。——休谟
【第18句】:当我们专注地研究人类生活的空虚,并考虑荣华富贵空幻无常时,也许我们正在阿谀逢迎自己懒惰的天性——休谟
休谟的名人名言
【第1句】: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第2句】: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第3句】:德可以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有价值。——休谟
【第4句】: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休谟
【第5句】:环境适应自己性情的人是快乐的`,而能使自己的性情适应所有环境的人是更优秀的。——大卫·休谟
【第6句】:习俗是最好的主人——休姆
【第7句】: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休谟
【第8句】:能力永远和它的发挥有关,不论这种发挥是现实的或是很可能会实现的。——休谟
【第9句】: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休谟
【第10句】: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休姆
【第11句】:狠也罢,爱也罢,思想、感觉、观察也罢,无非都是在领悟。——大卫·休谟”
【第12句】:一个人不论赋有什么样的才具,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才具,并且不形成适合于自己才具的计划,那种才具对他便完全无用。——休谟
【第13句】: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人只有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休谟
【第14句】: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休谟
【第15句】: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
【第16句】: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休谟
【第17句】:当自我不被考虑到时,便没()有骄傲或谦卑的余地。——休谟
【第18句】:当我们专注地研究人类生活的空虚,并考虑荣华富贵空幻无常时,也许我们正在阿谀逢迎自己懒惰的天性。——休谟
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研究论文
【第1句】: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理论追溯
欧洲近代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探析上,不论是伦理学还是哲学,都想从对神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特别是在伦理学领域。近代,霍布斯首先提出伦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对人性的研究。他认为“道德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相互谈论与交往中的善与恶的科学”[1],因此他从人性的自私为立足点,提出人生存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自我的保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的利己主义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性虽然是自爱的,但理性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性能够控制好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而使人脱离自然状态。在理性的主导下颁布了自然法,自然法就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普遍性规则,禁止人们去做有害于自己生命的事情,命令人去保全生命。他的这种以人的自我保存为根本的思想体系,引发了近代许多关于人性讨论的问题,对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是沙夫慈伯利,而不是霍布斯。他在霍布斯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以道德感理论为基础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体系,认为人何以有德这个问题应归结为人的情感。为了能更详尽地阐明自身的思想,沙夫慈伯利认为最先要解决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哈奇森系统化了沙夫慈伯利的思想,继承了沙夫慈伯利的道德感理论,然而他的思想和沙夫慈伯利并不相同,他的道德感理论是更为纯粹和理想化的。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具有先天性,根源于人天生就有的内感官——道德感。因此,哈奇森首先对人的知觉进行了明确的区分,提出人心中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感觉和反省。而人的知觉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物质利益的知觉,一种是对善恶美丑的知觉。他认为这两种知觉之间的区分,对人而言是自然的,根据自身的体认就可明了。因为对物质利益的知觉引起了人对物的占有欲望,而对善恶美丑的知觉则直接引起人们的快感和恶感。所以他说道德上的善、恶的感觉对人而言也是自然的。巴特勒则主张对伦理学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止于对动机的讨论,而必须涉及人的实践行为。巴特勒总结了过去两种研究伦理学问题的方法。巴特勒自身着眼于从人性及其组织结构出发来探讨问题。他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认为以上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决然对立。因为道德必须体现为行为和实践,因此就必须处理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道德不能仅仅是内心当中的东西,道德必须注重效果。因此,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实践。
【第2句】: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休谟的伦理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人性与道德基础、情感与道德区别、德性与道德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性与道德基础
休谟的伦理学思想的主旨在于,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道德的一般原则,来描述和解释道德现象。休谟的伦理学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这种人性的来源无法言说,但是,人性的基本原则、特征及表现,却可以为人们解释和理解道德现象提供最有力、最直接的根据。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道德是一种具有共通性和综括性的情感。”[2]这一共通的情感,使得人们关于同一件事能得到普遍性的赞许或一致性的决定。即道德是对人的品质进行德与恶的判断的情感。在休谟的思想中,道德是具有实践性功能的,它可以推动人们去做正义之事,也可以阻挡人们做不义之事。而在休谟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是以狭义的人性来作为道德的基础。这种狭义的人性,代表着人性中存在的一种最终的最原始的因素。
在休谟看来,人们道德判断的依据源于人性中的赞许或谴责的情感,即源于人们内心的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们行为的动机。之所以说人性是道德基础,另外一点还表现在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中。任何时代都有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的德行,诸如节俭、父母之爱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产生的。而人为的德行,诸如诚实、正义等都是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长期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道德在人性中有其自然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家庭熏陶才能尽可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情感与道德区别
休谟的伦理学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因此在德与恶的来源问题上,他不是从外在的客观因素出发,而是从人性中来寻找道德区别的来源。通过系统的论证,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道德区别并不是来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来源于人自身的道德感。德与恶不是人们对某种品质、行为是否和道德规则一致的理性判断,而是来源于人们内心赞许和谴责的情感。“情感”与“理性”,在休谟的思想中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力与价值判断无关,仅限于演绎科学和经验科学,而情感的概念却是很宽泛的,包括情感、情绪、感觉等因素。理性只能是发现观念之间的关系和实际存在的事实,在这个范围之内,理性是可以修正情感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理性与情感是并行不悖的,正如其在《人性论》中所说,“情感只有在伴有某种判断或意见的范围内,才能违反理性”[3],在一个具体的行为中,理性既是情感的奴隶,受情感的支配,与此同时也指导直接驱动行为的激情。
通过理清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区别中的不同作用,休谟判定人们对德与恶的判断,并不是来自于人的理性,而是来自人的道德感。休谟在《人性论》中指出,“人们之所以把道德误解为是我们理性的判断,是因为人们常常把平静的道德情感归之于理性。”[4]休谟认为,道德感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道德感觉能力和人的情感能力。这两者之间是不存在界限的,从感官上的快乐过渡到情感上的赞许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理性的作用是发现真伪,而道德的目的则是要对善恶做出判断,从而通过善与恶的判断来驱使或阻止人们的某种行为。因此,休谟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道德感,德与恶是判断者内心的.情感反应,道德区分完全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情感和态度。
(三)德性与道德评价
德性是休谟伦理学中很重要的范畴之一。休谟用德性来表示行为者的品质与旁观者的情感反应。情感主义所强调的德性需要以主体或是他人的愉悦性与有用性作为判断的标准的,而道德评价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作为依据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动机来断定某一个行为的责任,以及行为者的德与恶。也就是说在道德判断中,不能仅仅孤立的看待一个行为,同时也应该考察行为所由以发生的品质和性格。关于这一点休谟在《人性论》中是这样论述的,“在我们关于道德起源的探讨中,我俩绝不应该考究任何一个单独的行为,而只考究那种行为所由以发生的性质或性格。”[5]休谟的道德理论包含三重道德主体:道德行为者、道德接受者、道德旁观者[6]。行为者对接受者有影响,而行为者的心灵品质对旁观者有影响,旁观者便会产生赞许或谴责的情感。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存在。通过对三者的表现,休谟将德性概念规定为行为者的心灵品质,也表现在旁观者的情感反应。而在德性的判断中,是以有用性和愉快性为标准的。有用的行为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人愉悦,令人愉悦的品质偶尔可能会疏忽了功利性的事业,但是二者都属于德性。在多数情况中,二者是一致的,但偶尔也会相互矛盾。
休谟认为一个行为必然与行为主体的动机有着联系,因此休谟在善与恶的道德评价中,十分强调动机的影响。休谟的动机论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般认为道德行为出于两种动机,即关爱他人的美德动机与期求利益的义务动机。与之相对应,道德判断的对象就有两种。一种是在人的心中具有持久的稳定的心灵品质,一种是道德主体本身具有的某种有意图的行为。
【第3句】: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纵观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休谟强调人为之德,从而削弱了传统德性伦理学中德性地位的至上性。伦理学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才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把人的德性和幸福看成最高的目的。其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每个活动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这里的目的都有各自的善,个体目的的善是为了达到最高目的的善。而最高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是所有善的事物中所包含的最高的善。因此,伦理学的目的就是是人的品质高尚,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严重,光靠传统的德性已经无法化解现实社会的矛盾。休谟通过对人为之德的肯定,削弱了传统伦理学的德性根基,从而为规范伦理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时机。应该注意的是他并没有把所有的道德价值皆归结于功利的规则。对于规则的遵守,休谟认为这主要依赖主体的德性。在任何时候,人道和仁爱都可以激发人的赞许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德性伦理学的纯粹性,而并没有颠覆德性伦理学。
其次,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为道德情感论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修模并不是道德情感论的创始者,但是却为这一流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构建了情感论伦理学体系。他认为道德善恶的来源并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在的道德感,这是道德情感论者区别于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根本。除此之外,休谟还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道德情感的发生机制做出了解释。从而指出人们区分善与恶,不是抽象观念的结果,而是来自人内心的真实印象。因此,休谟不但确立了道德情感论的基础,也为它提供了认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道德情感论完整的理论形态,使其成为伦理学中一个正式的流派。
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在一定的层面上为近代规范伦理学的出现,提供了一些思路。规范伦理学流派,是以人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用规则代替德性来当做伦理学最核心的概念。休谟并没有给人们制定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则,但是可以看到在他对道德一般原则的论述里,道德规则的抽象已经成形。休谟的伦理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是描述某种道德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而没有说人们应该具有何种典型的道德人格。休谟的伦理学是从传统德性伦理学过渡到近代伦理学的中间环节,正是在其的影响和刺激之下,近代规范伦理学才出现了。
综上所述,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出现在近代历史转型时期,既吸收了传统伦理学的精华,又在时代的思潮中有其新的发展,为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也对紧随其后的功利主义者和女性主义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重新探析休谟的伦理学思想,进而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第85句】:121-1【第22句】:
〔2〕〔3〕〔4〕〔5〕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第80句】:661;452;610;6【第17句】:
〔6〕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第1句】:【第57句】:
上一篇:形容积极向上的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