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王阳明四句名言精辟-经典名人名言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王阳明名言精选

篇一:王阳明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阳明名言

【第1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2句】: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第3句】: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第4句】: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第5句】: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第6句】: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第7句】: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第8句】: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第9句】: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第10句】: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第11句】: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第12句】: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第13句】: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第14句】:知行合一。

【第15句】: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第16句】: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第17句】: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第18句】: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第19句】: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阳明至理名言

【第1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第2句】:“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第3句】:“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第4句】:“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第5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第6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7句】:“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第8句】:“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第9句】:“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第10句】:“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第11句】:“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第12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篇四: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第1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第2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传习录》

【第3句】: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守仁

【第4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第5句】: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第6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第7句】: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第8句】: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习录》

【第9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传习录》

【第10句】: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

【第11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第12句】: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第13句】: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第14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第15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第16句】: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第17句】: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第18句】: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第19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第20句】: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第21句】: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传习录》

【第22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第23句】: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第24句】: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第25句】: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第26句】:“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王阳明《传习录》

【第27句】: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第28句】: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第29句】: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第30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守仁

【第31句】: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第32句】: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第33句】: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第34句】: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第35句】: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第36句】: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第37句】: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守仁

【第38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第39句】:“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传习录》

【第40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第41句】: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第42句】: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第43句】: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双峰》

【第44句】: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王守仁

【第45句】: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第46句】: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第47句】: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第48句】: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第49句】:“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第50句】: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第51句】: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第52句】: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

【第53句】:“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传习录》

【第54句】: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第55句】: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第56句】:“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第57句】: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第58句】: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第59句】: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第60句】: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第61句】: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第62句】: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第63句】: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传习录》

【第64句】: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第65句】: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传习录》

25170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