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秋后算账的名言名句-经典名人名言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龙应台的名言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是上个世界80年代初台湾成名的女作家.下面就由小编为您带来关于龙应台的名言,欢迎阅读。

【第1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第2句】: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第3句】: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第4句】:为了一个自认“崇高”的目标,整肃意见相左的人,不惜滥杀无辜,以制造震吓效果,是民间做的,叫做恐怖主义。政府为之,叫做国家恐怖主义。

【第5句】:0现在石库门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迁走了之后,先掏空它,然后把它弄得非常漂亮,进来消费的人都是有钱的某个阶级的人,台湾人、西方人、有钱的上海人,那是少数人。你把原来的我们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后把一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放进去,你要告诉我说这个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衔接的最好典范,那差太远了。

【第6句】: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第7句】: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

【第8句】: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

【第9句】:百年老树挡在一条都市计划道路中间,是将老树连根拔起抛弃,还是让道路为老树转弯?街头艺人是增加了城市的魅力还是带来公共秩序的混乱?在城市最严肃、最神圣、最大的广场上,可不可以让小丑撒野、幼儿奔跑?可不可以让行为艺术家以裸体讽刺,让社会运动家以行动抗议?要回答这些挑战的,是文化政策。

【第10句】:这个世界再怎么现实再怎么野蛮,最终赢得国际尊敬的,不是市场或武力,而仍是一个国家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今天美国失去好大一部分世人的尊敬,不是由于它的国力减弱,而是由于虐囚事件暴露之后它所丧失的道德立场。中国要得到泱泱大国应得的尊敬,不在于市场之大,国土之广,人口之多,而于道德担当的有无。

【第11句】: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第12句】:现在石库门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迁走了之后,先掏空它,然后把它弄得非常漂亮,进来消费的人都是有钱的某个阶级的人,台湾人、西方人、有钱的上海人,那是少数人。你把原来的我们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后把一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放进去,你要告诉我说这个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衔接的最好典范,那差太远了。

【第13句】:所谓公民意识,基本上就是一个社会里的个人清晰地认识到几个基本原则,譬如:【第1句】: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当它不称职的时候,撤换它重组它是不必商量的根本权利。【第2句】:政府就是会腐败,而且一定会隐瞒真相,因此公民必须把自己的监督权发挥到极致。【第3句】:促进社会进步,公民不能消极地被领导,他必须主动、积极,他必须强悍。他要从跪着的位置站起来。

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目送”既是本文的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

B.“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这句话表现了21世纪的.子女都很自私、冷漠,不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与关怀。

C.第⑧段五个加点的“一”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一种孤独感,一方面透露出作为母亲的我,再也无法分享儿子的世界所带来的失落与孤独;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儿子已长大成人,拥有自我的空间和独立的心灵世界。

D.这篇散文前后两部分将“我”送儿子上学的不舍与失落,和父亲送“我”去学校时的放手离开对比,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逝”与“别”的理性思考。

E.作为华人世界极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这篇散文华枝春满,悲喜交集,呈现出了作者一贯犀利逼人的文字风格。

(2)本文第⑨和第⒃段一字未改动地重复,对于文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鉴赏文案“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的修辞手法及效果。(6分)

(4)有评论将此书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怎么理解这句话,试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看法。(8分)

《目送》阅读答案部分:

【第11句】:⑴共5分。选B、E皆无分(理解完全错误);选A1分,选D2分,选C3分。

⑵作用:①结构上(4分),第⑨段有承上启下,点题的作用;而第⒃段则起到了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的作用;重复地出现(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主旨,强调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亲情类文章。

②内容上(2分),将三代人合成了生命的整体过程,“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意味着”呈现了情感的递进和转化;强化了面对生离死别“不必追”,带着爱与释怀(放手)的思想态度。

⑶每个要点各2分

①比喻。

②将父亲的棺木比喻成抽屉,表现了父亲的离世,将我与父亲的联系就此关闭、切断,永远地隔绝;

③“巨大而沉重”“往前滑行”则形象而直接的刻画出我最后一次目送时那深深的凝望和内心深深地痛楚、不舍与眷恋。

⑷立足文本,审准问题要点,抓住其中某一方面,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观点示例一: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以下重点在于抓住两文的异同)

①与朱自清的《背影》极为相似,都是叙事散文,以背影(目送)为线索;(1分)

②都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抒发至爱亲情;(2分)

③《背影》抒写个人体验,家庭血脉亲情,辛酸中透露着父子间的温情;(2分)

④《目送》境界转往人生的深层,“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生命成长、独立、逝去的过程从不舍、落寞、痛楚转为正视、坦然、勇敢放手,体现了当代作家烛照人生的理性思考。(3分)

观点示例二: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重点在于阐明本文在思想情感方面对《背影》一文的超越)

①借父亲的逝、儿子的离,来抒写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2分)

②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伤逝”和“舍”,能在各个年龄层的读者群体中引起共鸣;(3分)

③从“了解到”“意识到”“意味着”到得出结论“不必追”,从失落到放手,表达了作者将生命涌动的情感沉淀为理性深邃的思考;超越了个人之爱,转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3分)

24699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