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言警句摘抄
导语: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修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论语经典名言警句
【第1句】: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第2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第3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第4句】: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第5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第6句】: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第7句】: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第8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第9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第10句】: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第11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第12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第13句】: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第14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第15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第16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第17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第18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第19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第20句】: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第21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第22句】: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第23句】: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第24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第25句】: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第26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第27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第28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第29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第30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第31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第32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第33句】: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第34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第35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第36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第37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第38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第39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第40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第41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第42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第43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第44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第45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第46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第47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第48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第49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第50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第51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论语读书笔记警句摘抄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文案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2)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朝闻道,夕死可矣。
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8)子不语:怪,力,乱,神。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8)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0)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寝不尸,居不容。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言必信,行必果。
43)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5)君子周急不继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食不语,寝不言。
5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54)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55)德不孤,必有邻。
5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6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64)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5)当仁,不让于师
6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6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8)三月不知肉味
6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7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7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73)过犹不及
74)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7)道不同,不相为谋
78)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7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80)虽蛮貊之邦行矣
8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82)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83)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8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8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7)近者说,远者来
88)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89)名不正,则言不顺
90)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91)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摘抄读书笔记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