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财富号文章点赞最多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店家不打隔夜钱,船家不赊过河钱】(谚)店家:旅店店主。船家:驾船摆渡的船主。指住店的要先交店钱,坐船的要先交船钱;店家和船家不赊账。

【第2句】:【冒天下之大不韪】(惯)不韪:不是,过失。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做罪大恶极的事。也指遭到天下人的反对。

【第3句】:【驴倒了架子不倒】(惯)比喻虽然已经面临死亡或没落,但还要勉强支撑。 也作“驴死不倒架”。

【第4句】:【五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农民所盼。“五谷”的说法源自春秋战国时代。《韩非子·难二》中说:“务于蓄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人多。”它说明了掌握蓄养的规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顺利生长,收入就会增多。 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庄子·逍遥游》注五谷为麻、菽、麦、稷、黍;《周礼·夏官·职方氏》注五谷为黍、稷、菽、麦、稻。后泛指各种庄稼。

【第5句】:【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个“狗不理”包子铺。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名叫高贵友的年轻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无病无灾,健康成人,好养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贵友十四岁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里做小工,练就一手好活。三年师满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由于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不可开交。后来高贵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新的经营点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按价给相应的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离店时,高贵友常常忙得顾不上跟他们说话。 于是街坊邻里都取笑他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对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经传开,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名扬中外,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每个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所以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据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这个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兴隆,为保住名声,慎设分店。但头脑活络的商人却打起了擦边球,“天津包子”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第6句】:【锯倒树儿捉老鹳】(惯)比喻死板教条,不灵活,不知变通。

【第7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谚)修:修行。公公修行,公公就得善果;婆婆修行,婆婆就得善果。指信佛信道,谁修行谁就能得善果。也泛指凡事谁有诚意,谁就能取得成功。 也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第8句】:【一句好话三分暖】见“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出唇六月寒”。

【第9句】:【打水漂儿】(惯)指在水边投掷石片或瓦片,使其在水面上掠过,激起一串水花。比喻钱物等白糟蹋了,什么也没得到。

【第10句】:【难得糊涂】在官家或民宅,经常看到“难得糊涂”的书法匾额或横幅,那么,“难得糊涂”到底是糊涂还是不糊涂呢? “难得糊涂”源自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754年,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而此时潍县正遇上百年罕见的旱灾,遍地饿殍。郑板桥心急如焚,而钦差大臣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倒向郑板桥求字画。气愤的郑板桥就画了一幅鬼来讽刺他,钦差大臣怒而毁画。郑板桥的妻子见他为百姓忧虑日渐憔悴,便劝他既然皇帝不管,钦差大臣也不理,你一个小小的知县能管得了什么,不如装作糊涂。郑板桥闻言大怒:装糊涂,我装不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他的这句话后来成了“难得糊涂”的注解:“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那他真的糊涂吗?当然不是。郑板桥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来激励自己,他爱民如子,有诗为证,他提笔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虽些小小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责令潍县富豪为饥民轮流熬粥,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银,开官仓借粮赈灾,这才稳住了局面。后来百姓无法按期归还粮食,他干脆烧掉借券了事。虽然他救了一方百姓,却得罪了上司,不久就被罢官。为此,他用自己独创的“板桥体”书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并成了他的座右铭。不愿巴结上司、一心想为百姓谋福的他显得和官场格格不入,但又抗争不过官场的黑暗,“难得糊涂”是他的无奈之举,他才是大智若愚。

【第11句】:【打如意算盘】(惯)比喻考虑问题不顾客观情况,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12句】:【水大漫不过船去】见“大水漫不过船桅去”。

【第13句】:【好马比君子】(谚)比:比得上。 指好的马性情温驯,通人性。

【第14句】:【有上稍,没下稍】(惯)指有好的开头,没有好的结果。

【第15句】:【躲一棒棰,挨一榔头】(惯)比喻躲过了一场打击,又遭受另一场打击。

【第16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路途远,才能检验出马力的强弱;日子久,才能考验出人心的善恶。 指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与考验。 也作路遥知马力,时久见人心。 日久知人心,路远知马力。

【第17句】:【从来纨绔少伟男】(谚)纨绔(wanku):细绢做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伟男:有作为的杰出男子。指自古以来,凡是养尊处优的富贵子弟,很少有能成就大事业的。

【第18句】:【一货有一主,赖货等行时】(谚)行时:也说兴时,流行于当时。有什么样的货,就会有什么样的买主,赖货也会有兴时的时候。指货物不愁卖不出去,要有耐心等待。

【第19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谚)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伤天理、损阴德的事,并让子孙后代依家风正道直行,比留给子孙万贯家财更有用。

【第20句】:【担迟不担错】(谚)宁可担当拖延了时间的责任,也不要让事情出差错。指出差错比拖延时间更干系重大。

【第21句】:【打开话匣子】(惯)话匣子:指收音机或留声机。比喻人开始唠叨或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也作拉开话匣子。 开了话匣子。

【第22句】:【瓜熟要落蒂,儿大要自立】(谚)蒂(di):瓜果等与茎、枝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脱落;儿长大了,就必须自我独立。指儿女长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第23句】:【酒】酒,对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反讽日:“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还说:”举杯邀明月”。苏轼说“把酒问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当中,也是“无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谁发明的呢? 关于酒的发明,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是“猿猴造酒”。传说猿猴将采摘的苹果储存起来,时间一长,苹果发酵成酒,醉倒猿猴。 一说始于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 另一种说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半个多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经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了,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第24句】:【人多出韩信】(谚)韩信: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汉初帮汉高帝刘邦建立帝业的元勋。指人多就会出人才。

【第25句】:【摇鹅毛扇】(惯)旧小说、戏曲里,军师、谋士常常手拿鹅毛扇子。比喻在背后出谋划策。

【第26句】:【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 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第27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谚)成人:成就有用的人材。自在:舒适安逸。指人要想成材,就不可贪图安逸享乐;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成材。 也作成人的不自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第28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 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 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第29句】: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

【第30句】:【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谚)无求于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会小看你;你不饮酒,何必管他酒价涨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对人无所求,对事无所求,那就是个高超的人。

【第31句】: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第32句】:【萝卜精——头上青】(歇)精:精灵。头:本指萝卜顶部,转指人口头。青:青色,谐“清”。本指萝卜露出地表的顶部是青色的,转指人(多指官员)只是口头上清廉。常含讥讽意味。

【第33句】:【高山上倒马桶——臭气冲天】(歇)比喻坏名声人人皆知。

【第34句】:【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释义:饺子最好吃,躺着休息最舒服。“不过”又作“不如”。“倒着”又作“躺着”。 例句:周海亮开高嗓门说:“随你们说出天来,我还是要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第35句】:【路上行人口似碑】(谚)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们对人对事的评论与传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样,无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论,不需自己辩解。也指事情一旦发生,也就无从隐瞒。 也作路上行人口胜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第36句】:【好伙计勤算账】(谚)伙计:商场中合伙经商的人。合作者关系处得再好,也要经常结算账目。指在钱财上必须做到账目公开,有透明度。

【第37句】:【掉书袋】(惯)指爱引经据典,卖弄才学。 也作“调书担”。

【第38句】:【猫儿狗儿识温存】(谚)温存:温和体贴。指猫和狗也懂得人对它的温存关爱。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情与关照。

【第39句】:【傻公子,好奉承】(谚)愚蠢的公子少爷,最爱听向他吹捧讨好的话。指凡是爱好人们奉承的人,实质上都属傻公子之流。

【第40句】:【插起招军旗,就有入伍兵】(谚)招军旗:招募兵士的招幌。比喻事情只要有人号召,就有人闻风响应。 也作“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 吃粮:当兵的吃公家的粮饷。

【第41句】:【没水不煞火】(谚)指只有用水才能扑灭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种暴力,就必须动用它的克星。也指离了金钱就办不成事。

【第42句】:【四面墙挡八面风】(惯)比喻善干应付各种场面和事情。

【第43句】:【各人头上一片瓦】 释义:各人只管各人的事。 例句:“他们乡里干都会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气,‘各人头上一片瓦’,过日子的事情也用得着他们管?”

【第44句】:【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 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 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第45句】:【一力降十会】(谚)十:多的约数。会:会武艺的人。一个人只要力气大,就可降伏多个会武功的人。指武功较量,体力大是基本条件。

【第46句】:【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谚)门前拴着高头大马,有钱有势,不是亲戚的也会来认亲戚。 旧指人情势利,攀高结贵,只要有钱有势,人人都会来奉承。 也作门前扣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戗着讨饭棍,骨肉之亲不上门。 门前缚仔高头马,不来亲者也来亲;门前挂着破帘子,嫡亲娘舅陌路人。

【第47句】:【上不得台盘】(惯)台盘:席面。 1比喻自身素质差,不能在正式或公开的场合露面、应酬。2比喻见不得人的话或主意。 也作上不得高台盘。 上不得台面。

【第48句】:【忤逆子讲《孝经》——假装正经】(歇)忤逆子:不孝顺父母的儿子。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宣扬封建孝道,论述孝治思想。讥讽人假装端庄正派。

【第49句】:【尖担担柴——两头脱】(歇)尖担:两头尖的扁担。尖担两头没有钩槽,挂在两头的东西容易脱落。 指两头都落空。

【第50句】:【凤凰落架不如鸡】(谚)指凤凰如果倒了架子,还比不上鸡。比喻失去优越地位的上流人物,境况还比不上普通人。

【第51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惯)指被敌军围困,孤立无援,陷处绝境。 也作内无粮草,外无援军。 内无粮弹,外无援兵。 外无救援,内绝粮食。

【第52句】:【大火开锅,小火焖饭】(谚)指要开锅就得用大火,要焖饭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个劲儿,该快时就得快,该慢时就得慢。

【第53句】:【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谚)扶:扶持。就像土与土相扶持才能垒起高墙,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离不得众人的协助。 也作“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

【第54句】:【放着河水不洗船】(惯)比喻放着有利条件却不知利用。

【第55句】:【驸马】“驸马”是皇帝的女婿。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相传,楚汉相争时,每当两军交战时,刘邦便会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驭的马车上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刘邦坐在后面的位置,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俨然现在的火车司机,一正一副。有一日,刘邦与项羽激战,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两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不料,正马被乱箭射死,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让刘邦从马车上跳下来,自己继续挥舞马鞭,赶车向前方奔去。项羽的人马都把穿黄袍的当做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一件黄袍。原来副马早已跳车逃跑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把此事一直记在心上,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便四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还将小女儿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后因“副马”一词不雅,人们便将其改成“驸马都尉”。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 其二,据历史记载,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史书记载,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曹魏时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还有晋代注《左传》的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是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授杜预为驸马。 东晋的刘惔、桓温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驸马。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以封号,一律称“驸马”,自然也就不再是官职了,而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

【第56句】:【随风倒】(惯)形容没有自己的主见,哪边势力大就倒向哪边。

【第57句】:【宁吃天上二两,不吃地上一斤】见“能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

【第58句】:【此一时,彼一时】此语比喻时间、条件改变,情况也随之改变。原作“彼一时,此一时”。形容人的境况居多。如京剧《锁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灾流落他乡,巧遇奶妈,奶妈到舍粥之处为她舍来一碗稀粥,她却说粥是饭后之物,如何当饭吃。奶妈说:“此一时,彼一时,你凑合着点吃吧。” 此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下》,记述了在战国时,孟子离开齐国到别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问他:“以前我听你讲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呢?”孟子回答说:“彼一时,此一时,我现在正为天下纷乱担忧,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后人将“彼一时,此一时”颠倒过来,比喻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59句】: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第60句】:【飞到九霄云外】(惯)形容跑得很远或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61句】:【簸箕大的天,没见过几个】(惯)讽刺人没见过大世面。

【第62句】:【放大炮】 释义:比喻对某人或某事进行猛烈的抨击。 例句:她对于医院的制度、设施,谈得很多;起先有人说她放大炮,说她热心,说她爱出风头,慢慢成了老生常谈,不大为人所注意。

【第63句】:【唯食忘忧】(谚)指人很难排除忧愁烦恼,只有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暂时忘掉。 也作“唯食可以忘忧”。

【第64句】:【低头不见抬头见】 释义:形容经常见面。常用来指办事、说话要看情面。 例句:老妈劝他去,说道:“一个村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有求到谁身上的时候,别把路走窄巴了。”

【第65句】:【汉子外边走,带着老婆两只手】见“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

【第66句】:【解开闷葫芦】见“打破闷葫芦”。

【第67句】:【打死老虎】(惯)比喻打击已经失势或失去反抗能力的人。

【第68句】:【鹰犬、爪牙】“鹰犬”、“爪牙”用来指匪首或反动集团的党羽或帮凶。 “鹰犬”、“爪牙”本义是褒义词,鹰犬表示为主忠诚,爪牙则意指国之利器。飞将军李广一次闯了祸,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答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此外,禁卫军的将官又称作“爪牙官”,比喻他们就像鸟兽的爪牙一样,是保护自我的主要手段。东汉陈龟,被任为度辽将军,前去抵御边患,临行前上疏,自称“驰骋边陲,展鹰犬之用。”袁绍向献帝上疏,称“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来,鹰犬、爪牙逐渐演变成反面的词汇,变成了坏人的帮凶。

【第69句】:【官不威风牙威风】 释义:爪牙仗势欺人,更可恶。 例句:七郎在京都,一向撒没有名,一旦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做都管,做大叔,走头站,打驿吏,欺行客,诈乡民,总是这一千人了。

【第70句】:【把死蛤蟆说成活的,活蛤蟆说成死的】 释义:比喻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例句:这里还有一种人叫“律师”,专门“编筐捏篓”,颠倒黑白,只要你有钱,他能把把死蛤蟆说成活的,活蛤蟆说成死的。一张传票下来就得要几块钱酒钱。

【第71句】: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第72句】:【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歇)讥讽人忘记了自己的卑贱地位,过高估计自己的身份。

【第73句】:【拔草去寻蛇】 释义:比喻存心寻找差错。 例句:思量拔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平常家里没风波,总有良平也无用。

【第74句】:【驴唇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答非所问。说话离题或事物两方面不符合(yipinjuzi.com)。 例句:“咱两人是驴唇不对马嘴,你说了半天把我也说糊涂了,……”

【第75句】:【吐苦水】(惯)比喻倾诉心中的痛苦。

【第76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锅让人赔】(惯)比喻有了好处,自己独占;出了差错,要别人承担。

【第77句】:【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释义:人一旦有了权势,不是亲戚的人也来认亲戚。 倒句:俗话说的:“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武大郎有了这样一个好兄弟,邻舍听见了,自然都赶来问长问短。

【第78句】:【民以食为天】 释义:比喻吃饭问题很重要。 例句: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不让土地生产出五谷杂粮,靠什么活着?

【第79句】:【物以少为贵】(谚)指事物总是稀少了就显得珍贵,越多越不值钱。 有时也指人。 也作物以稀为贵。 物以罕为贵。

【第80句】:【八个人也抬不走一个“理”字】(谚)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凭他人多势众也不能改动。

【第81句】:【正月里弟剃头死舅舅】“正月里剃头”是外甥的一大禁忌,这一风俗遍布全国。它源于明清之际,与朝代更替有关。在《掖县志》卷二《风俗》中提到“闻诸老乡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日‘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这就把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谜底揭开了。它的变化过程为“正月——思旧----死舅”。 顺治二年,清兵入主中原后不久,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顺治帝颁发了《剃头诏书》,要求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处,会被处以极刑,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汉人自古把头发看做是身体的一部分,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清政府下达的剃头令,马上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甚至“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江南地区反抗“剃头令”的斗争最为激烈,并最终引发了清初的“嘉定三屠”。这场斗争最终以清政府获得胜利而告终。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在“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下,民族矛盾逐渐缓和,汉人剃头也渐成习惯。但剃头毕竟不是汉人的传统,民间又不敢与官方公然对抗,就想了一个表示不满的法子,皇上下诏正月开始剃头,偏偏在每年的正月里,人人都不剃头,以怀念祖先和传统。后来,由于谐音的缘故,“思旧”转化成了“死舅”,成为一种风俗习惯。

【第82句】:【矮半截】(惯)个子比别人矮一半。比喻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差。 也作矮一头。 矮三分。 矮几分。

【第83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第84句】: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第85句】: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第86句】:【搔不着痒处】(惯)比喻没有触及要害。 也作“搔头不知痒处”。

【第87句】:【乌鸦彩凤不同栖】(谚)比喻志趣高雅的君子,绝不会和低三下四的小人混在一起。

【第88句】:【老马嘶风——英心未退】(歇)老马面对烈风仍嘶鸣,驰骋千里之心不减当年。指老年人雄心未衰。

【第89句】:【吃过水面】(惯)本指面条煮熟后在凉水中过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转手倒卖,从中获利。也比喻替别人办事,从中得好处。

【第90句】:【鸡毛炒鸭蛋——各自打散】(歇)本指鸡毛和鸭蛋炒不成一块儿,转喻人彼此无法凑合,还是散伙为好。

【第91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谚)浮屠:也作浮图,梵语,即佛塔。能救活一条人命,那功德比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还大。指救活人命是功德无量的事。 也作救人一命,胜过造佛七尊。 救人一命,胜造一座宝塔。

【第92句】:【剪彩】现在,剪彩之风大时兴,小到店铺开张,大到国家重点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铺老板,上到国家领导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剪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美国商人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新店开张前,清晨打开店门并横系一条布带。这样既可防止开张前被闲人闯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徕顾客。布条取走,宣告商店正式开张。1912年有个叫威尔新的商人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华狄密镇开了一家大百货公司。按照传统风俗,清早便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等待正式开张的时刻。威尔斯十岁的小女孩牵着一条狗匆匆走出店门,无意中碰断了布条。顾客以为公司已经开张,于是蜂拥而人,争先恐后地购买货物,给开张之日迎来了大吉大利。后来竟在第二家百货公司开张时,有意让其幼女碰断布带,果然开张大吉。于是人们互相仿效,大为推广。后来,布条被五彩缤纷的彩带取而代之,人们在开张时刻用剪刀郑重地剪断彩带,“剪彩”因而得名。

【第93句】:【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谚)把嘴撅:翘起嘴唇,表示生气或不高兴。萝卜上市出售,医生就没病人来看病开药了。指萝卜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有防病的功效。

【第94句】:【七大姑,八大姨】(惯)指众多的女性眷属。

【第95句】: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第96句】:【苗怕虫咬,儿怕娘娇】(谚)指禾苗怕的是害虫咬,咬过的禾苗不能正常生长;孩子怕的是娘亲溺爱娇惯,娇宠的孩子没出息,成不得人。

【第97句】:【凤凰鸦鹊不同群】(谚)凤凰鸟绝不会和鸦鹊同栖一处。比喻志趣洁雅的高士绝不会和品行卑劣的小人混在一处。

【第98句】: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第99句】:【树欲静而风不止】 释义:比喻客观情势不能如人的心愿。 例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地主阶级的浮财还没挖净,敌人还没有认输,阶级斗争还在继续。

1803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