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条道走到黑】(惯)1形容人固执,做事不知变通。2形容人坚持错误立场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坚定不动摇。 也作一条道儿跑到黑。 一条路走到黑。
【第2句】:【先长的眉毛,比不上后长的胡子】(谚)眉毛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胡须是年长以后才生的;人敬重的是后生胡须的长者,而不是先长眉毛的少年。借指有作为的人,往往是后来者居上。
【第3句】:【拉硬套】(惯)指干重活或承担重要的工作。
【第4句】:【不走高山,咋会显平地好】 释义:不走艰险的山路,显不出平地好。比喻不经过比较,不知道哪个好。 例句:老七伯感慨地说:“当然喽,不走高山,咋会显平地好?你们两人和好如初,还要比以前好好多呢!”
【第5句】:【什么种子出什么苗】(谚)指农作物下什么种子,就会生长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样的父辈,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或有什么样的领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 也作什么种出什么苗,什么葫芦画什么瓢。 什么葫芦开什么瓢,什么种子长什么苗。
【第6句】:【乌龟有肉在肚子里头】(谚)乌龟的肉不在表层,而是在内里。比喻老谋深算之徒的阴险诡计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发现。
【第7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释义:遇到怪异之事,不理会它,它自己就会消失。 例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
【第8句】:【白天游门走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惯)指白天到处闲逛,夜里却忙着干活。
【第9句】:【豆鼠子眼睛,只看出二尺去】 释义:形容人目光短浅。 例句:你真他妈豆鼠子眼睛,只看出二尺去。蒙古人船上的那个姓杨的就够你对付的。你制不住他,什么枪炮啦,渔船啦,都是竹篮子打水!
【第10句】:【佳人有意郎君俏,红粉无情子弟村】(谚)佳人、红粉:均指俏美的女子。村:粗野,俗气。女人看中某个男子,就觉得他俊气;女人看不上某个男子,就觉得他粗野。指男子在女人眼中的美丑,就看对不对胃口。
【第11句】:【人靠饭,铁靠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谚)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饭食,好比铁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钢一样。指人的生命是靠饭食维持的,一顿不吃饭也不行。 也作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累倒桩。 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软丁当。
【第12句】:【酒能成事,酒能败事】(谚)偏指饮酒过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
【第13句】:【仓老鼠问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歇)仓老鼠:粮仓里的老鼠。老鸹:乌鸦。 讥讽富有的人向没有积蓄的人求援是找错了人。
【第14句】: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第15句】:【刮胡子】(惯)比喻批评人。
【第16句】:【好心不得好报】(惯)指好心去帮助别人却没有得到好结果。 也作好人不得好报。 好心没好报。
【第17句】:【民以食为天】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它强调了吃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它源出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讲的是秦朝末年,有个叫郦食其的读书人,他年届六十,穷极潦倒,却满口狂言,人们称他为“狂生”。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全国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一次战斗中,刘邦的军队败退到荥阳、成皋一带。荥阳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内有许多储藏粮食的仓库,因地处敖山,所以称为“敖仓”。它是秦朝留下来当时关东最大的粮仓。 刘邦因抵挡不住项羽的进攻,一时又调不来援兵,导致荥阳失守。于是他打算把成皋以东的地区让给项羽。为此,特地找郦食其来商议这个问题。 郦食其对刘邦的打算表示反对。他说:“称王的人以百姓为依赖,而百姓又以粮食为依赖。敖仓是储藏大量粮食的要害之处,如果放弃这要害之处,等于把它拱手让人,这对战局是非常不利的。” 刘邦听了点头称是,采取了郦食其的建议,坚守敖仓,终于取得了胜利。
【第18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 “皇帝”这个称号始创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没有“皇”,也没有“帝”。夏朝称“后”,商、周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无论爵位高低,通称国君;后来,周王势力衰落,诸侯兼并,齐、楚、燕、韩、赵、魏、秦都先后称王,甚至中山小国也称起王来。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但赢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也是由秦始皇开始的。历史上虽然对秦始皇褒贬不一,但他确实是“千古一帝”。
【第19句】:【当家是个年轻郎,餐餐窝头心不凉】(谚)当家:方言词,妻子称丈夫叫“当家的”。窝头:玉米面蒸的粗食。指只要嫁个年轻的丈夫,生活再清苦也感到幸福。
【第20句】:【另打锣鼓重开张】见“重打鼓,另开张”。
【第21句】:【狼吃幞头——心儿里自忍】(歇)幞头:古代男子戴的旁有两翅的一种巾冠。狼吃了幞头,咽不下吐不出,难受也只好在心里忍着。 指有苦说不出,只能暗忍。
【第22句】:【许愿在前,还愿在后】(谚)许愿:迷信者向神佛求福,许下某种酬答。还愿:向神佛实践自己的诺言。指许下的愿,要等见到实效,再去实践诺言。
【第23句】:【实打实】(惯)1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2指说的全是实话。
【第24句】:【拿着赶狗棒儿骂皇帝——贵贱也不自量】(歇)赶狗棒儿:乞丐讨饭时用来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为了不起。含讥讽意味。
【第25句】:【老母鸡下出凤凰蛋】(惯)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第26句】:【千般易学,一窍难通】(谚)指各种各样的本事都容易学,但要达到精熟的程度却很难。
【第27句】:【有弯弯田就有弯弯路,有浑浑水才养浑浑鱼】(谚)浑浑:浑浊不清。比喻出现什么问题,就要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第28句】:【怕狼怕虎就别在山上住】(谚)比喻人既然胆小怕事,就干脆别干了。
【第29句】:【骆驼搁在桥板上——两头无着落】(歇)两头:本指骆驼的头和尾,转指双方、两方面。着落:本指落在地上,转指落实。指两头都落空,或两方面都不落实。
【第30句】:【凤不离窠,龙不离窝】 释义:窠:鸟的窝。比喻君王不宜离开京城,离开皇宫。 例句:寇准之言,未可深恃,望陛下详察。切勿轻举。谚云:“凤不离窠,龙不离窝。”今陛下离廊庙而履疆场险地,岂不危乎!
【第31句】:【识时务者为俊杰】(谚)时务:时局发展的方向。俊杰:识时达务的英杰人物。指能认清形势大局,顺应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识时务者呼为俊杰,知天命者称为英豪。 识时务者为俊杰,应天顺人是英雄。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为匹夫。
【第32句】:【善神相逢,恶神远去】(谚)善不容恶,恶也不容善;善神相聚到一处,恶神自然就远遁了。比喻好人受到重用,邪恶者自然被疏远。
【第33句】:【痴心女子负心汉】(谚)痴心:爱恋忠诚不变。负心汉:见新忘旧的男子。指在男女婚恋问题上,往往女子坚贞不移,男子违盟背约。 也作痴心女子,反面男儿。 痴心女子薄情郎。 痴心女儿负义郎。
【第34句】:【梁山兄弟,越打越亲】 释义:《水浒》中描写的宋时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对头,经过交战才结为兄弟。比喻越打关系越亲密。 例句:吴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肤瘙痒症,可请我们这位“郎中”来给您治治,保证百医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医上门,义务出诊。梁山兄弟,越打越亲呀!
【第35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谚)从人的外表上选取人材,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失错。指选取人材,重在德才与实践,不在外貌。
【第36句】:【灌迷魂汤】(惯)迷魂汤:迷信指在阴间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指用甜言蜜语迷惑人,使人受骗。 也作“灌迷汤”。
【第37句】:【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俗语指的是死心眼、钻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为固执,坚持己见,不听人劝,与“不见棺材不落泪”、“一条道走到黑”、“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墙不回头”源自院子门口的影壁墙。 “不撞南墙不回头”中的“南墙”,确切地说指的是“影壁墙”,也称“照壁”,就是对着院大门口的建筑物。因为我国古代的院落大门一般都是朝南开的,不是有句俗话吗:“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不仅衙门朝南开,民间的院落也讲究朝南开,朝南开门院内豁亮,正房向阳,门口的影壁墙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边。所以出大门就要向左或向右,直着走的话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墙了! 古代四合院的大门内外设置“影壁墙”,主要是阻挡来自大门外强烈的气流,使从院外呼啸而来的气流速度减慢,保持与住宅内的流速相协调。古代传统的风水学认为,影壁墙外针对室外气流的冲煞而设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墙阻隔气流冲煞,人为地为住宅制造生气和气脉,是吉祥有益的。 有一种说法,影壁墙避鬼,传说鬼走直道,门口修座影壁墙,就能把恶鬼挡在门外。当然这都是旧社会的迷信说法,它实际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墙壁,一个是挡风,一个是能蔽住院里杂乱物,主要是挡住外人的视线,家里的私人空间不受干扰。 鬼遇影壁要碰壁,何况人乎。还是看清楚南墙,遇事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理的好。
【第38句】:【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释义:瓜儿甜,但瓜蒂却是苦的,可见天下事物难以十全十美。 例句: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说人——言过而行不及。
【第39句】:【上圈套】见“落在圈套里”。
【第40句】:【瞎子见钱眼睛开】(谚)指金钱对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也作瞎子见钱眼也开。 瞎子见钱眼睛亮。
【第41句】:【膛地雷】(惯)比喻冒险。
【第42句】:【贵易交,富易妻】(谚)易:更换。 旧指人有权有势了,就会抛弃患难时的朋友,另交新贵;有钱有业了,就会抛弃穷困时的妻子,另娶新人。 也作“富易交,贵易妻”。
【第43句】:【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 释义:蝼蚁:蝼蛄和蚂蚁。蝼蚁小虫还贪恋生命,何况是人。旧时乞求活命或劝人不可轻生的话。 例句:可怜也,这婆婆掉了桶在这井里。不敢回家中去,在此寻个自尽。嗨,可不道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左右!拿着那揉钩枪,井中替她捞出那桶来。
【第44句】:【衣不压众,貌不惊人】见“人不压众,貌不惊人”。
【第45句】:【响鼓偏用重槌敲】(谚)响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发出更亮的响声。比喻对德才兼优的青年,更应加强教育,以造就成出类拔萃的人才。 也作响鼓还须重锤敲。 响鼓离不开重槌。
【第46句】:【赖象嗑瓜子——眼饱肚中饥】(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见却得不到满足。
【第47句】:【十个孩子九随母】(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紧随母亲的。指孩子跟随母亲的时间长,脾性、志趣等总是受母亲的影响大。
【第48句】:【打了和尚满寺羞】(谚)打了一个和尚,满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体都不光彩。也借指枝节问题上处理失当,就会影响全局的声誉。
【第49句】:【便宜不过当家】(谚)便(pian)宜:便益,好处。当家:自家。有好处的事,不可落入外人手里。指有便宜要让自己家里人享用。
【第50句】:【管天管地,管不着拉屎放屁】(谚)指不论权力多大,职位多高,也管不得人们的生活细事。
【第51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52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时也有黄金】(谚)秕(bi):空的或不饱满的颗粒。谷米中免不了夹杂着秕糠,沙子里也常会夹杂着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纯净。也比喻对人不可一概而论。
【第53句】:【吃官饭】(惯)指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靠工资生活。
【第54句】:【路路通】(惯)哪一条路都畅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办成。
【第55句】:【吃得筵席打得柴】(惯)既能在宴席上做宾客,又能到深山里当樵夫。指人既能过富日子,也耐得了贫苦。
【第56句】:【走独木桥】见“过独木桥”。
【第57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谚)山:被山。指古来殽山以东民风尚文,故多出文官;殽山以西民风崇武,故多出武将。 也作“山东宰相山西将”。
【第58句】:【三头不辨两】(惯)连三个两个都分不清楚。形容人分辨不出好坏。
【第59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释义:比喻人总是追求进步,向往幸福。 例句:在这个地方,何苦呢?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你要讲点实在,心里想的是做不到的。
【第60句】:【唱双簧】(惯)双簧:曲艺的一种,一人在前表演动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说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开出面,一人幕后指挥。
【第61句】:【树高不能撑着天】 释义:比喻本领再大也有个限度。 例句:俗话说得好,树高不能撑着天。孙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第62句】:【脂粉虽多,丑面不加;膏泽虽光,不可润草】(谚)涂上很多的脂粉,不会使丑陋的相貌变得漂亮;下着润泽的好雨,不能使枯草长得茁壮。比喻掩饰再好,也不能从根本上把假恶丑转变为真善美。
【第63句】:【惯偷惯偷,贼性难丢】(谚)惯偷:一贯从事偷盗活动的人。偷盗成了习惯的人,做贼的本性很难改变。指不要轻易相信惯偷会洗手不干。
【第64句】:【力大压百艺】(谚)百艺:各种各样的武术竞技。指在武术比赛中,只要力气大,就可战胜其他对手,压倒一切人。
【第65句】:【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谚)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应该只想着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不应去考虑个人的功名利禄。劝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66句】:【开诸葛亮会】(惯)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足智多谋。比喻开会集中大家的智慧。
【第67句】:【弄鬼捣棒槌】 释义:比喻耍花招欺骗人。 例句:如果你们想欺骗我们,或者弄鬼捣棒槌,睛天不见阴天见,吃不了统统叫你们兜起来。
【第68句】:【狗不咬上门客】(谚)比喻对客人应以礼相待,不可粗暴无礼。
【第69句】:【仙鹤遇了蛇洞——闻风即知】(歇)仙鹤:即丹顶鹤,体羽主要为白色,常在浅滩觅食,善于捅蛇。 指听到一点风声就能知道捕捉的对象在哪里。
【第70句】:【男儿当自强】(谚)指好男儿应努力奋进,自强不息。
【第71句】:【搅浑水】(惯)比喻故意把事情搞乱。 也作“搅混水”。
【第72句】:【船大了,才会冲起浪】(谚)指大船才能在水中冲起浪,小船没有这冲激力。比喻事情不大,就不会掀起风波,引起议论。
【第73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释义:屠刀:宰杀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马上。原是佛教劝人悔改的话。比、喻改恶从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 例句:海蛮毫不畏缩,“你跟产:丰特务外逃,当然不是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74句】:【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谚)没有和顺的春风,就难得及时的秋雨。 比喻给别人以方便,也就会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 也作“不行清风,难下细雨”。
【第75句】:【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九州一词起源于何处,最早见于金文《叔夷钟铭》,说中国的疆域有九州。具体指哪几州,众说纷纭。一种采用《禹贡》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划分的情况是: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九州”只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域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国的文化史中沉淀下来,人们便以它泛指中国了。
【第76句】:【鸡屎拌面——假卤】(歇)卤:用肉类、鸡蛋、木耳等做汤加淀粉而成的浓汁,用来拌面条等食物,谐“鲁”。指假装愚钝或糊涂。
【第77句】:【一人难称百人心】(谚)一个人做事,很难使得人人都满意。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与志趣,谁也无法把大家的意愿统一起来。 也作“一人难合百人意”。
【第78句】:【冷在三九】意思是说冬天最冷的天在三九。那么,什么是三九,它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古代将夏至后的81天和冬至后的81天各分为9个段落,每一个段落为9天,并按次序定名为头九(即一九)、二九、三九……九九。不过,夏九九在民间没有流行起来,大家只知道夏有“三伏”而不知道夏还有九九。通常所谓九九或数九天,是指冬九九而言。 冬天最冷的时候在三九和四九,大约为阳历一月中下旬,阴历多在腊月上旬。这时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故农谚有“热在中伏,冷在三九”的说法,还有“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说法。九九与气候密切相关,有九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可见,冬天的大冷天,确实在“三九”。
【第79句】:【牛大自有破牛法】(谚)比喻问题再复杂,事情再难办,也自有对付和解决的办法。
【第80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第81句】:【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 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第82句】:【泰斗】人们常用“泰斗”来比喻那些众人所敬仰的人。如说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牛顿是美国科学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属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泰山,古人认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来辨别方向,在众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用来比喻为众人所尊崇的伟大人物。 那么,此比喻源自何处?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说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他当之无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只有学问和威望极高的人才能被称为“泰斗”。
【第83句】:【一槌打双鼓】 释义:比喻一语双关。 例句:凤梨见石生道出心意了,一槌打双鼓说:“日兰中午会做出好香好香的饭菜,送到田头给你吃的。”
【第84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释义:男女成年以后应该结婚。 例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三十出头的人,老哥老嫂操心你的终身大事,你怎么反倒不赏老哥老嫂的脸?”
【第85句】:【君子之交淡如水】 释义: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高雅纯洁。 例句:石祥捂着酒杯说:“这是我近几年新立的规矩,什么高贵宾客,我都是用水陪酒。”魏华抬眼瞅瞅石祥:“你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86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 释义:比喻各干各的,互不干连。 例句:他们见我对他们望,有一个猴子脸的人,口中自言自语道:“朋友敲锣卖糖,各执一行。”
【第87句】:【得理让三分】(谚)和人相处,即使自己占着理,也应该让人几分。 指处世待人务必宽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绝。 也作“有理也要让三分”。
【第88句】:【左不是,右不是】(惯)指怎么做也不合适,不知怎样才好。
【第89句】:【安劳苦易,安闲散难】(谚)安:安心。人安于劳苦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安于闲散却很不容易(青树林文案馆网)。指闲散的生活容易使人产生邪念。
【第90句】:【有大量者,必有大福】见“量大福大”。
【第91句】:【一个好汉三人帮,一根屋柱三个桩】(谚)指一个人再有本事,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就像一根屋柱子,离不开三个木桩来稳固它一样。 也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篱笆三个桩,好汉也要众人帮。 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第92句】:【先生】“先生”一词作为一种称呼,在我国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其间有若干变化,但总趋势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在先秦文献中,“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先生”的含义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义是“古者称师日先生”(《初学记》卷十八引《释名》)。自先秦以来,“先生”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大的称谓。不仅一般人使用,皇帝对臣下也以“先生”称之,如汉武帝称东方朔。不仅尊称别人,文士们还用作自称。“先生”成为文人别号中常见之称,如“五柳先生”。 唐宋以后,“先生”之称愈用愈广。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卷一有如下感叹:“古者师日‘先生’……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实是指责“先生”之称越用越滥。 总之,十多种称呼谓“先生”:古代老师称先生,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称先生,医生称先生,管账的称账房先生,文人学士自称先生,老成之人称先生,算命、看风水的人称先生,商贾称先生,工匠称先生,现在连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也称先生了。 现在,“先生”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使用先生称谓的是礼仪之词“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对知名人士特别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称先生。而老师和医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词了。
【第93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谚)指将领在前线作战,皇命如不利战事,可以不接受。
【第94句】:【逢人减寿,见衣加钱】(谚)见了人,要把人家的岁数说得小点;见了人家穿的衣服,要把衣价抬得高点。旧指与人交往要善于取悦对方。 也作“逢人减岁,遇货加钱”。
【第95句】:【软的欺,硬的怕】 释义:欺侮老实人,害怕厉害人。 例句:“我深知你们软的欺,硬的怕,背着我的眼,还怕谁?倘或二奶奶告诉我一个‘不’字,我要你们的命。”
【第96句】:【物聚于所好】(谚)好:爱好,偏爱。东西往往聚集在对它有喜好的人那里。比喻人们总会聚合到所偏爱的东西那里。
【第97句】:【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释义:形容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无穷。“让路”又作“让道”。 例句: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第98句】:【惹祸招灾,问罪应该】(谚)指因行为不轨而惹下了祸,招来了灾,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查处和制裁。
【第99句】:【荆人不贵玉,蛟人不贵珠】(谚)荆人:荆山治玉的人。蛟人:潜海采珠的人。荆山产美玉,荆山人就不稀罕美玉;蛟人采珍珠,采珠人就不稀罕珍珠。指盛产宝物,便不觉得宝物可贵。借指人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