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会打仗不吃粮,不会唱歌不卖糖】 释义:既吃军粮就得会打仗,既来卖糖就得会唱歌。指干一行要掌握一行的本领。 例句:农妇:咦,你还会唱吗?大学生丙:怎么能不会呢?常言道:“不会打仗不吃粮,不会唱歌不卖糖。”
【第2句】: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第3句】:【把眼药吃到肚里】 释义:眼药不能吃,比喻把事情搞错了。 例句:“有人说咱张献忠服输了,真想投降,这可是把眼药吃到肚里啦。”
【第4句】:【哈巴狗带咕冬铃,充大牲口】 释义:讽刺人本事不大,却装作有很大本事的样子。 例句:说你是哈巴狗带咕冬铃,充大牲口,你说这是咒你哩。看,八字没一撇,就哼呀嗨呀,你给谁夸功哩!
【第5句】:丰收靠劳动,健身靠运动。
【第6句】:【炒下豆子众人吃,打烂炒锅让人赔】 释义:比喻好处大家分享,祸事一人承担。 例句:再说又是这种年月,公家的事是好办的?炒下豆子众人吃,打烂炒锅让人赔,
【第7句】:【财去身安乐】(谚)去:失去。失去了钱财可以换来自身的平安康乐。旧时对失去钱财的安慰语。 也作“财去人平安”。j
【第8句】:【拉闲篇儿】见“磕闲牙”。
【第9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第10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 释义:不打没母亲的孩子,不骂赔礼道歉的人。 例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赔礼人偷眼看她说话的效果,发现家喜嫂虽然没有用言语回答她,但乔兰弟从她烈性的面孔上看到圆满的答案。
【第11句】:【十个指头连着心】多指父母关怀儿女。或说:十个指头 都是肉。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十个指头,哪个不连 心?这么多儿子、媳妇还没疼过来,干嘛去疼人家枣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盼望子女成才。《中国妇女》 (1999,4):“在我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背景下,家庭教育 投资正在成为每个家庭的必要项目。”
【第12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谚)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负重,也能在得志时施展抱负才华。劝人暂作退让之话。
【第13句】:【钻牛犄角】(惯)比喻人固执地研究不值得研究且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形容人心眼死,遇事过于较真。 也作钻牛角尖。 钻牛角。
【第14句】:无私才能无畏,大公才能大勇
【第15句】:上乘乘,即交通工具的意思,比喻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觉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上乘,梵语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大乘的异名,亦称“大衍”,与“小乘”相对。世亲《摄大乘论》卷一:“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俗指上品、上等的人或事理、物品。如《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说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诠,已非上乘。”’口头禅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二则)禅宗还认为“动念即乖,开口使错”(《赵州禅师文案》),“等尔开口,堪作什么!”
【第16句】:【砍了头也只有碗口大的疤】(谚)指世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即使被砍头,也只不过在头颈上留块大伤疤而已。 也作砍了脑袋去,不过碗大个疤。 脑袋砍了碗大个疤。 割头不过碗大个疤。
【第17句】:【人哭天没泪】(惯)指陷入困境,无人同情、帮助。
【第18句】:【抱蜜罐子】(惯)比喻享福。
【第19句】:【描不成,画不就】(惯)形容容貌美丽非凡,难以描绘。
【第20句】:【忧能伤人】(谚)指忧愁烦闷,容易使疾病发生。
【第21句】:你上来!这高处,脚踏实地好打!”许杰《旅途小记》:“而这一只脚之所以能够脚踏实地,而且又正好踏在这一地点的原因,却又因为另一只脚踏稳了地面。”通常比喻做事认真踏实。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日:‘某何如人?’日:‘君实脚踏实地人也。…严复《救亡决论》:“今夫生人之计虑智识,其开也,必由粗以入精,由显以至奥,层累阶级,脚踏实地,而后能机虑通达,审辨是非。”语出《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条:“僧却归雪峰,举似玄沙语。师云:‘汉俱隐也。’其僧却归玄沙举此语,玄沙云:‘中和尚脚跟不踏实地。'又时玄沙上雪峰,师收一脚而行。沙问:‘和尚作什么?’师云:‘脚跟不踏实地婆。…禅家主张㈠晤后牧牛行”,认为见性后仍要踏踏实实地在事上磨练。又有“脚跟点地”之说,意义近似。
【第22句】:【一失足成千古恨】 释义:犯了严重错误,终身悔恨。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年轻时候的一次并不十分看重的失误,却没想到竟会改变自己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乃至一生的命运……
【第23句】: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第24句】:放生“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杀生的人,当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无量苦;侥幸为人,亦受短命等恶报。戒分“止持”与“作持”。就止持而言,杀生为最大的恶业;从作持而言,则放生为最大的功德。放生典出《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谓释迦佛过去世为流水长者子。一次.长者子经一空泽,见池水涸竭,万鱼被曝晒将死。长者子先取树叶遮住阳光。后来发现,恶人为了捕鱼,在源头处截断了水流。长者子即向国王借了象队,到上流用皮囊盛水,运到空泽,倾泻池中,救活了万鱼。巾国行放生,当始于隋代天台大师智顗。《佛祖统记》卷二三载,智顗“买断簏梁,悉罢江上采捕”,让渔人放生在天台山海隅。唐肃宗乾元二年,诏令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颜真卿作《天下放生池碑铭》。宋代周烽《清波杂志》载:宋哲宗“与辅臣言及放生,云‘天地大德日生’,后苑故事有钓鱼荷苞会,比令罢之”。放生成为朝野的风气。且举杭州为例: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社会》载,“西湖每岁四月放生会,其余诸寺经会各有方所日分。”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j记载,四月八日佛诞日,杭州数万人会集西湖放生,纵鱼鸟以百万计。可见放生历久不衰。后来俗语亦称把人放掉为放生。如《海上花列传》第i八回:“耐胆倒大哚,放生仔俚转来哉!”
【第25句】:【瞌困撞着枕头——正是货】(歇)瞌困:瞌睡。是货:谐“适合”。指正合心意。 也作“瞌睡碰枕头——对路”。
【第26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释义:指太阳落在云层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 例句:看来,今天是不该走了。谚语说:“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这也是天意呀!
【第27句】:【舌头磨剃刀——好险】(歇)指好危险或好厉害。
【第28句】:【阳沟里翻船】(惯)阳沟: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沟。比喻在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
【第29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檗经》流传到南方,证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第30句】:出劲长劲,歇着没劲。
【第31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雳】(惯)雷公:神话传说中管打雷的神。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对人、畜、庄稼、建筑物等会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过一场灾难,又遇上了另一场灾难。
【第32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语一般两句连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过去封建时代,用来激励人们上进好学,形容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那么,它源自何处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诗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人们受其启发,又续貂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知道人们是有意逢迎皇帝,还是寒碜皇帝,反正“颜如玉”不如“黄金屋、千钟粟”格调高雅。不管怎么说,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给冷落了。 以上三句诗,无非是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读了书,有钱花;读了书,有饭吃;读了书,有娇娘。有的少年为此追逐名利享受,误入歧途。毛泽东也曾向少儿劝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正道。
【第33句】:闲时做下忙时田
【第34句】:【真空】《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家言“空”,是说事物都是由因缘相待而产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今谓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量空气处为“真空”,如谓真空管,真空包装。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势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李明权)
【第35句】:【蜡烛不点不亮】(谚)比喻不使用硬的手段就没有效果,或不指点提醒就不会明白。 也作蜡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 蜡烛不点不亮,锣鼓不敲不响。
【第36句】:【水豆腐——不经打】(歇)打:本指拍打,转指打击。形容虚弱,经不住打击。
【第37句】:【对牛弹琴】(惯)比喻对着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讥笑人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讥讽人说话不看对象。
【第38句】:群众当中老师多。
【第39句】:【坠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第40句】: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第41句】:【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谚)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时的恼怒,冷静理智地应对各种事端变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恼和遗憾。 也作忍得一日气,免得百日忧。 忍得一时气,能消百日灾。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千日之忧。
【第42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怀海(720年·814年)禅师。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证。(李明权)
【第43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44句】:【碾盘上洗澡——浅得很】(歇)浅:本指不深,转指浅薄。形容人学识浅薄或见识肤浅。
【第45句】:不敢同冠军较量,就永远争不到冠军
【第46句】:【鸡脚高来鸭脚低】 释义:比喻人心下齐,步调不一致。 例句:俗话说:“猛火烤不出好烧饼。”绿竹村这一阵风搭起来的互助组,合作没多久,鸡脚高来鸭脚低,组里就发生矛盾了。
【第47句】:【花对花,柳对柳,破畚箕对折笤帚】 释义:比喻男女双方十分相配。 例句:“拣一个日子,便好过门,这方是田庄小家礼数,有何不可。”正是:“花对花,柳对柳,破畚箕对折笤帚。”
【第48句】:【水过地皮湿】 释义:比喻搞得不深不透,走过场。也指从中捞取好处。 例句:再说,咱这游击运动,应该是从零星的行动,到大规模的军事运动,再全面地起义。不能一下子轰起来,一下子又散了,水过地皮湿。
【第49句】:一根铁丝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弯。
【第50句】:雷声大,雨点小原为禅语。《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载:“有僧问:-从上宗乘事如何履践?’文益答道:‘雷声甚大,雨点全无。”’这句机锋话的含意是说,该僧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来势很大,但是完全没有“见性”。文益主张“佛法现成,一切具足”,“不著他求,尽由心造”。提出“如何履践”之类问题,就不免涉于“他求”而不“现成”了。后俗语衍为“雷声大,雨点小”,谓虚张声势,说得多,做得少。如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写完题目,就有些踌躇,怕空话多于本文,就是俗语之所谓‘雷声大,雨点小’。”
【第51句】:【蚂蚁啃骨头】(惯)比喻靠一点一点不断苦干来完成大的任务。
【第52句】:知识来自实践,智慧来自群众
【第53句】:【律师】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槃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通博,指归一字”。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材——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称为律师。(无名氏)
【第54句】:【吃药不瞒郎中】(谚)郎中:医生。指求医治病,必须诉以真情,不得隐瞒病情。比喻请求别人办事,必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不可造假。
【第55句】:杖锡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棬,棬上有环,木柄,振动时“锡锡”作响,因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门云游,手持锡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康僧会》:“僧会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唐代杜甫亦有“杖锡何来此”的诗句。由于僧人手持锡杖云游,故又称为“杖锡客”。锡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时僧人持锡杖云游,有两种用处:一是乞食时不说话,振动锡杖作响,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卫武器,驱赶牛、犬,以免伤害自己。但是锡杖传人中国之后,却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为宗教仪式上的陈设品。现在只在极其隆重的仪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这就完全失去了锡杖原来的意义。锡杖的形式,也与原来印度的锡杖不一样。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棬,……其环或圆或扁,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中国的锡杖,是“头安四股”,义净认为这与本制不合。用于古诗中,如清代孙枝蔚《劝酒歌》一:“正逢老僧锡杖来,见我相劝学参禅。”
【第56句】:【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惯)形容两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悬殊。
【第57句】:【馒头】“馒头”是中国人的主食,特别是中原地区和北方。现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馒头,北方人照吃大米。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见“发面”古已有之。有了发酵的面起饼,不愁没有馒头。 但馒头的来历却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到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问孟获,获日:“泸水原有猖神为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平浪静,境内丰熟。”孔明日:“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有主意。”遂命行厨宰杀牛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至清代,馒头的叫法发生了变化。北方把没有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则把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日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现在,馒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在北方,对没有馅的馒头,有称作“馍”、“卷子”的。在南方,对有馅的馒头,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但,“馒头”之称南北皆通,而“馍”、“卷子”、“面兜子”、“汤包”都是地方性称谓。
【第58句】:【盐紧好卖,贼紧好偷】(谚)盐在紧缺时容易卖出,贼在人们紧张忙乱中容易行窃。偏指人应当从容谨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乱,给窃贼留下可乘之机。
【第59句】:【先生】“先生”一词作为一种称呼,在我国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其间有若干变化,但总趋势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在先秦文献中,“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先生”的含义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义是“古者称师日先生”(《初学记》卷十八引《释名》)。自先秦以来,“先生”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大的称谓。不仅一般人使用,皇帝对臣下也以“先生”称之,如汉武帝称东方朔。不仅尊称别人,文士们还用作自称。“先生”成为文人别号中常见之称,如“五柳先生”。 唐宋以后,“先生”之称愈用愈广。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卷一有如下感叹:“古者师日‘先生’……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实是指责“先生”之称越用越滥。 总之,十多种称呼谓“先生”:古代老师称先生,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称先生,医生称先生,管账的称账房先生,文人学士自称先生,老成之人称先生,算命、看风水的人称先生,商贾称先生,工匠称先生,现在连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也称先生了。 现在,“先生”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使用先生称谓的是礼仪之词“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对知名人士特别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称先生。而老师和医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词了。
【第60句】:【把人踩到泥里】(惯)比喻贬损和压制他人。
【第61句】:【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第62句】:【给脸上贴金】见“往脸上贴金”。
【第63句】:【脏唐乱宋,都怪朝廷老儿不正】(谚)脏唐:唐王朝统治阶级生活奢侈糜烂。乱宋:宋朝战争不断,朝政混乱,忠奸不辨。指唐、宋脏乱,都怨皇帝自身不正。
【第64句】:【失晨之鸡,思补更鸣】(谚)失晨:误了啼鸣报晓。误了报晓的公鸡,很想再有个准时报晓的机会,以弥补失晨的过失。比喻犯了错误的人,很想有机会立功补过。
【第65句】:学问高深不满足,过失虽小不疏忽
【第66句】:如《楞严经》卷二说:“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便告诸善男子。”“海潮音”也可以专指观世音菩萨的“法音”。《法华经·普门品》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中国佛教界把浙江普陀山视为“观音道场”。普陀山是个海岛,岛上有潮音洞,传为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之处。
【第67句】:【根不动,梢不摇】(惯)形容主意已定,毫不动摇。
【第68句】:【春耕宜迟,秋耕宜早】 释义:春耕应该晚些,等土地彻底解冻;秋耕应早,争取在封冻前耕完。 例句:语云:“春耕宜迟,秋耕宜早。”宜迟者,冻渐解,地气始通,虽坚硬土亦可耕;宜早者,乘天地未寒,将阳和之气掩在地中,来春宜苗也。
【第69句】:岁寒知松柏,患难是交情
【第70句】:【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谚)有了钱可以像像样样做个人,没了钱任凭是英雄好汉也低头为难。 指钱财能左右人的行为。
【第71句】:【破家值万贯】 释义:说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离开。 例句:“大哥,破家值万贯,你还是锁上门,我们娘儿俩就坐在房檐下。”
【第72句】:【光砍树,不造林】 释义:比喻只耗费,不建立基业。 例句:第二件,飙字军需要有个家,战士们说得对,不能“光捉鱼,不建船”,不能“光砍树,不造林”。
【第73句】:【前人田土后人收】(谚)前辈人开垦或购置田地,后辈人获得田地的收益。指前人创业,后人继承,历来如此。 也作前人田地后人收。 前人田土,后人收留。
【第74句】:【皇帝不使病人】(谚)皇帝也不派遣有病的人去公干。指病人休养治疗,是任何人不得干涉的。
【第75句】: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佛教认为,“宿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如《景德传灯录‘鸠摩罗多》:“阁者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此谓今生…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显发。后俗语“宿慧”指天资、与生俱来的智慧禀赋。如清代马位《秋窗随笔》:“此等句无一点烟火气,非学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
【第76句】:【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谚)饥饿能使人增长见识,穷困能使人变得聪明。指忍饥受饿的贫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华智慧。
【第77句】:【一根篙竿压倒一船人】 释义:比喻不分青红皂白,伤害好人。 例句:咱把话扯明白,今天不是谁跟谁过不去,扫大伙儿脸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压倒一船人”!
【第78句】:【护国】公元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民国”为“洪宪”,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起倒袁运动,称为“护国运动”,所谓“护国”,就是护持或保卫民国。此“护国”一词,来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纪,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唐·不空(Amoghavajra)三藏重译此经。史称前者为旧本,后者为新本。经的内容大意是说佛在世时,印度有十六国。所谓“仁王”,指十六国国王。为了使这些国王各护其国,平安稳定,故佛为他们说此经。传说受持讲说此经,即可“七难(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自古以来,称此经为护国三经之一。佛教徒以宗教形式表示爱国之心,常常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在法会期间,就是念诵这本经。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护国、增长、广目、多闻),传说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腰四方,护持四方的天下,故称护世,又名护国。唐·袁稹《大云寺二十韵》诗有“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句。此外,佛经中还有护国尊者,护国菩萨等。(无名氏)
【第79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释义:金钱能使人坏掉良心。 例句:原来人心本好,见财即变。自古道得好:“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丁戍见卢疆倾心付托时,也自实心应承,无有虚谬。及依他到所说的某处取得干金在手,却就转了念头。
【第80句】:【狗窝里落不下剩馒头】 释义:比喻人贪婪,有便宜必贪。 例句:舍不得羊羔,逮不住狼;舍不得姑娘,能逮住和尚?这常二光是狗窝里落不下剩馒头的人,他能不就范?
【第81句】:【孩儿不嫌娘丑】见“儿不嫌母丑”。
【第82句】:【千卖万卖,折本不卖】(谚)折本:亏本。指做买卖的宗旨是要赚钱,亏本买卖谁也不会做。
【第83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84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惯)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边。 指福运就像东海一样无边,寿命就像终南山一样绵长。多用于祝寿。 也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第85句】:来得不善,去得也易;来得不明,去得糊涂
【第86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见“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87句】:【大厦千间,不过身眠七尺】(谚)高大的房屋纵然有成百上千间,一个人睡眠也不过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问,物质的享用应当知足知止,多贪多占毫无意义。
【第88句】:穷有好时,富有倒时
【第89句】:【一家人臭嘴不臭心】(谚)臭嘴:斗嘴,说出些难听的骂人话。指一家人过日子,免不了要顶嘴闹别扭,但总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
【第90句】: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第91句】:如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序》:“凡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辈。”
【第92句】:谬论用一只腿站立,真理用两条腿走路
【第93句】:【百能百巧百受穷】(谚)在技艺上样样能样样巧的工匠,没有不受穷困的。指技艺贵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94句】:【女大不由娘】(谚)指女儿长大了,自有主见,很多事就不听母亲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儿大不由父。
【第95句】:【喝水的别忘了掏井的】(谚)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记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时不能忘记开创人的功劳。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96句】:【一客不烦二主】(谚)指求人办事,应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烦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烦二主。
【第97句】: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第98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嘘得再厉害,最终也要破灭。
【第99句】:【年糕】“年糕”是春节必备食品,进入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蒸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说起年糕,这里面还有一个既美丽又凄楚的传说。春秋时期,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帮助吴王强兵富国,称霸一方。国家强盛起来以后的吴王产生了骄奢轻敌思想,开始大兴土木。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建成后,大宴众将群臣。唯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国横扫而灭。这时都城粮断,饿殍遍野。 随从们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人们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
上一篇:新华网上比较火的座右铭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