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俗语谚语-老话俗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火宅典出《法华经·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广大,而唯有一门,忽然火起,诸子在宅中游戏,全然不觉。富翁心急,对诸子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游戏,你们快出来吧!于是,诸子争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车而去。

【第2句】:【馋猫总得奔腥味儿】(谚)指贪吃腥物的猫,一闻到腥味就会跑过去偷吃。比喻贪婪的人,总经不住物欲的诱惑。也比喻走邪道的人习性难改。 也作“馋猫改不了吃腥”。

【第3句】:【吃了萤火虫——肚子里明】(歇)萤火虫:昆虫,腹部末端有发光器,能发带绿色的光。本指心里明亮,转指心里明白。

【第4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此语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向恶势力低头,有强烈的正义感。典出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刘云是一个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驿馆,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鉴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时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终身不仕。才有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诗。 后人很欣赏陶渊明这种不向小人低头的品质,于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传开来。

【第5句】:【伤筋动骨一百天】(谚)指凡是筋骨折损的病痛,治养没有一百天,就无法康复。 也作伤筋断骨一百天。 伤筋害骨一百天。

【第6句】:血气之怒不可有,礼义之怒不可无

【第7句】:不是好汉不出手,不是肥土不栽姜

【第8句】:【红白喜事】中国民间称结婚为“红事”,埋人为“白事”,合称“红白喜事”。结婚叫红喜事,还好理解,花轿是红的,新娘穿红的(白色婚纱是后来的外来婚俗),洞房内铺的、盖的全是红的,室内外、院内外墙上贴的、门口挂的全是红的,嫣然似红海洋一样,红事忌白。然而,死了人叫“白喜事”不好理解。那么这又是什么缘由呢? 所谓白喜事,有悲喜交加之意。首先,如果百岁老人死了,那是自然归天,有人称之为喜丧。另外,丧葬本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同时又要跟着“热闹”一番。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在中国是有传统的。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死了老婆,他没有悲伤,相反,却在地上鼓盆而歌。在庄子看来,自然界是最高的权威,一切都要听从自然界的安排。人的一生没有任何主动性,一切都是命定的。《庄子·德充符》云:“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他丧妻鼓盆而歌,正是浓厚的宿命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 对丧事的喜庆活动,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存在过。例如,土家族跳丧舞。 人死了以后,尤其是长辈去世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个人击鼓领唱,另有两个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一个晚上,借以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因此跳舞哀而不悲,伤而不痛。 丧葬风俗中这种悲喜交加的现象,寄托了人们对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这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白喜事”的真正根由。

【第9句】:【恨不得爷娘多生两只脚】(惯)形容恨自己跑得太慢。 也作“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第10句】:【讨便宜处失便宜】(谚)讨别人的便宜,结果往往是被别人占了便宜,自己反倒吃了亏。诫人不可有贪占便宜的念头和行为。

【第11句】:【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见“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第12句】:【赖象嗑瓜子——眼饱肚中饥】(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见却得不到满足。

【第13句】:飞天夜叉梵语Yaksa,音译为夜叉、药叉等。佛经中常提到的一种勇健捷疾的食人鬼。唐代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二指出:“夜叉者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故亦称“飞天夜叉”。如《楞严经》卷八说:“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飞天夜叉是壁画中常见的形象。如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后数日,其父母见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则神如痴,久之方语,云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人塔中。”又如宋代洪迈《夷坚甲志·飞天夜叉》谓:“他日,入神祠,见壁画飞天夜叉。”夜叉食人,亦译为“能啖鬼”。因此,民间也有飞天夜叉吃人的传说。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鬼怪》中说,福建抽税太监高案信方士胡言,欲“食小儿脑千余”,“此等俱飞天夜叉化身也”。清代袁枚在《续新齐谐·飞僵》中说:“凡僵尸久则能飞,不复藏棺中,……又久则成飞天夜叉。”

【第14句】:今年笋子来年竹,少壮体强老来福。

【第15句】:【东酸西辣,南甜北咸】(谚)东部人爱吃酸的,西部人爱吃辣的,南方人爱吃甜的,北方人爱吃咸的。 指我国各地人们对饮食的调味各有偏爱。

【第16句】:【耗子栽进书篓里——咬文嚼字】见“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

【第17句】:【朝山的不是全为了敬神】(谚)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第18句】:【皮笊篱——一捞个罄尽】(歇)皮笊篱:设想的皮做的笊篱,没有漏汤水的眼儿。罄尽:没有剩余。 比喻搜罗得一点也不剩。

【第19句】:【隔层肚皮隔垛墙】(谚)隔着一层肚皮,就像隔着一堵墙一样,有着极大的隔阂。旧指妇女对待非亲生儿女会百般歧视,加以虐待。 也作隔重肚皮隔重山。 隔层肚皮隔层山。

【第20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谚)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女子为钟情于自己的人装饰打扮。指人生难逢知己,所以会竭诚报效。

【第21句】:灯盏无油枉费心

【第22句】:【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谚)索:绳索。比喻人在某方面受过大的惊吓,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不由得心惊胆颤。 也作一朝被蛇咬,三年怕带子。 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回蛇咬脚,十年怕踩草。

【第23句】:【发昏章第十一】(惯)仿《孝经》篇目“某章第几”的格式。“十一”数目超过“十”,表示程度很深。指发昏至深,神志不清。

【第24句】:【龟毛兔角】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有龟毛兔角的譬喻。如《楞严经》卷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大智度论》卷十二亦说:“如龟毛兔角,亦但有名而无实。”这就是说龟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是有名无实的。宋·苏辙《栾成集》卷十二诗曰:“龟毛兔角号空虚,既被无收岂是无?自有真无遍诸有,灯光何碍也嫌渠。”这首诗有深刻的哲理,他说的“真无”就是“法性”,也就是一切皆空的“空理”。此空理遍一切法(诸有)。他是借“龟毛兔角”之无,来进一步说明诸法空寂之理。但是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则说,在“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这只是一种传说,不可信。如果那时龟生毛,兔生角,何以数千年来又没有这种现象呢?所以龟毛兔角毕竟是无,这是可以断言的。(无名氏)

【第25句】:锻炼是健康的基础,卫生是健康的保证。

【第26句】:【抓住手腕子】(惯)比喻当场抓住作案的罪证。 也作“抓住手脖子”。

【第27句】:【摆谱】“摆谱”指摆门面、摆架子、摆气派。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那么,“摆谱”是怎么来的呢? 18世纪,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清朝实行“摊丁人亩”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口已首次超过四亿,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缩小,当时京师一带地区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人为因素,清朝统治阶层八旗贵族在京郊跑马圈地,抢占良田,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向人口稀少的东北和西北移民。 这些从北京一带出来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由于老辈家都有家谱,于是大伙坐到一块,将各自家的家谱摆开,看看谁家的谱大,从而确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这就是“摆谱”。 看来本义的摆谱和现代意义上的摆谱有相近之处,都是贪大。不过原意淡出,只剩铺张和显摆了。

【第28句】:【碰钉子】(惯)比喻遭人拒绝、斥责或遭受失败、挫折。

【第29句】:【实打实】(惯)1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2指说的全是实话。

【第30句】:【三个人里头有诸葛亮】 释义: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众的人才。 例句:李江国喊:“老虎,说话呀!三个人里头有诸葛亮,大伙一讨论,就把这理弄明白了,说话呀,老虎!”

【第31句】:【扎鱼不扎母子鱼,打猎不打失群雁】(谚)母子鱼:将近产子的鱼。 失群雁:离群的孤雁。指捕鱼打猎也应有怜悯之心。

【第32句】: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第33句】: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第34句】:【不暗不聋,不成姑公】(谚)喑(yIn):哑。姑公:婆婆与公公。指不会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公婆。也泛指当家人就得要装得糊涂些。 也作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第35句】:【孔夫子搬家——净是韦】(歇)孔夫子:即孔子,春秋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设想家里的书一定很多。 净:只。书:谐“输”。指总赢不了,或总是失败。 也作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孔夫子搬家——都是书。

【第36句】:(《李长吉歌诗叙》)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第37句】:感应语出《法华经》卷一:“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

【第38句】:【小报告】人们把告黑状等目的不纯的报告称为“小报告”。这种“小报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见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奏折参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职责的一部分。唐代时规定,由“下之所以达上的”官文书有“表、状、笺、启、辞、牒”等六种形式。到明代时,朱元璋通过改革,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许大臣之间写秘密奏折,报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内容一定属于机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晓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议之外的一种非正式文书,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强、无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参与等特点,类似于现在的小报告。 从洪武时期实行密奏形式,永乐之后逐渐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围更加广泛。密疏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 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报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条控制官员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为心术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机会和条件。被人暗算了,还不知道是谁。

【第39句】:千口唾沫淹死人。

【第40句】: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如宋代杨万里《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第41句】:【贼口出圣旨】(谚)被犯案贼供为同党的话,如同圣旨一般。指被盗贼诬陷的人很难洗刷罪名。

【第42句】:【里三层外三层】(惯)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层次多,一层包着一层。

【第43句】:【没包弹】(惯)包弹:批评,指责。 指没有缺点,无可挑剔。

【第44句】: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如《观无量寿经》谓:“豁然大悟,逮无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禅师,是临济宗三十六世,即以“彻悟”为号。晚年他主张禅净双修,大弘净土宗。“大彻大悟”与通常所说的“开悟”程度不同。“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按天台宗“六即”之说,“开悟”为“名字即”,见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彻悟”为“分证即”,已经证道,属于圣贤。陈、隋间的高僧智顗在二十多岁时从慧思修行“法华三昧”而彻悟,后来成为天台宗的创始人。后用以泛指彻底了解,完全明白。亦作“大澈大悟”。如《老残游记续集》:“你紧记在心,将来自有个大澈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寻常的套话了。”

【第45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谚)卑:低下。天不说自己高,但自在高处;地不说自己低,但自在低处。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论,不在自夸或自贬。

【第46句】:【防人之心不可无】(谚)防范别人伤害自己的心不可没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总要经常保持。 也作防贼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47句】:【早起三光,迟起三慌】(谚)早上起得早,一切都会从容有序;起得迟,就不免零乱匆忙。指养成早起床的习惯,好处很多。

【第48句】:【马怕骑,人怕逼】(谚)指马怕被人骑,人骑上就身不由己;人怕被人逼,逼到忍无可忍时就会起来反抗。 也作“人怕逼,马怕骑”。

【第49句】:【只有买错无卖错】(谚)指真货、假货,卖者清楚,买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货当真货买去的买者,没有错把真货当假货卖掉的卖家。

【第50句】:【立秋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歇)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石榴:果:树名,果实圆形,内多种子,立秋前后成熟。点子:本指石榴的种子,转指主意、办法。指主意、办法多。

【第51句】:【菜刀不快怨灶王】(惯)比喻自己做不好事情却埋怨别人。

【第52句】:【幡杆灯笼——照远不照近】(歇)幡(fan):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旗子。本指照射远处,不照射近处;转指照顾关系疏远的人,不照顾关系亲近的人。

【第53句】:【真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事相对于世俗来说,真实不虚,理性对于圣者来说,真实不虚,所以都称为“谛”。隋·智顗著《四教义》,其中引用《大智度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知二谛,则不知真佛法。”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俗谛是俗事上的实义,真谛是真理上的实义。真、俗二谛广泛涉及一切诸法,可用以说明事理深浅的不同涵义,因而诸佛皆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使之由浅入深,因事达理。如果不知二谛,就难以了解佛法所说的义门。真谛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云寺》诗:“真谛承知别,迷心尚有云。”后来真谛常见于一般言语中,表示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如说“得其真谛”,就表明对某一事物具备正确、深入的理解、认识。如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说:“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禹振声)

【第54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语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与人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为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 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次,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从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铭。

【第55句】:【给脸上贴金】见“往脸上贴金”。

【第56句】:【官凭文书私凭约】(谚)文书:公文。约:契约。官府办事凭的是公文,私下交易凭的是契约。泛指凡事凭的是证据。 也作官凭印信,私凭票约。 官凭文引,私凭要约。文引:文书。要约:契约。 官凭印玺,私凭文约。

【第57句】:【宠婢作管家,钥匙不晌手拨刺】(谚)拨刺:用手拨动使它发出响声。指受宠爱的婢女当上了管家,故意摇响钥匙串来显示自己手里有了权力。指得志的小人总喜欢在人前炫耀。

【第58句】:虚头遮人眼日的骗局、花招,俗谓之“虚头”。如《西游记》第三二网:“好大圣!你看他弄个虚头,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泪来。”也指虚假不实的部分。如叶圣陶《四三集·感同身受》:“你可知道,我每天同它要碰几回面——不说虚头,平均总有两百回。…‘虚头”出于禅宗的《景德传灯录·全豁禅师》:“德山日:‘阁梨是昨日新到否?’日:‘是。’德山日:‘什么处学得遮个虚头来!…虚头,与真参实修相对而言。

【第59句】:见神见鬼禅门语。斥责不循正道,不修正法,误人古怪邪僻之流。唐代惠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文案》:“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便即见神见鬼,指东划两。”后形容猜疑畏惧的样子。宋代楼钥《径山涂毒禅师塔铭》:“典牛独指师日:‘甚处见神见鬼?…《红楼梦》第五一回:“倒不为唬坏了他,头一则你冻着也不好,二则他不防,不免一喊,倘或唬醒了别人,不说咱们是顽意,倒反说袭人才去了一夜,你们就见神见鬼的。”鲁迅《且介亭杂文·运命》:“假如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

【第60句】:钱迷眼睛会发昏,官迷心窍能作恶

【第61句】:【再好的摔跤手,也敌不过人多】(谚)指再精明能干的人,也对付不了多数人的力量。

【第62句】:地狱这个概念是随佛教传人中国,而为民间所熟知的。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我生前不合混赖了五台山和尚百两银子,死后叫我历遍十八层地狱,我好苦也!”在梵文中,“地狱”有两种名称。一是“泥犁”(Niraya),意为“无有”,即没有喜乐;一是“捺洛迦”(Naraka),意为“苦具”,即不得自在。

【第63句】:【三个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谚)对于抵死不开口的人,连神仙也拿他没办法。指求取证词,最怕的是死活不吭声的人。

【第64句】:【放鱼入海,纵虎归山】 释义: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鱼”又作“龙”。 例句:曹操下令军中日:“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众将可努力向前。”

【第65句】: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第66句】:【有一搭没一搭】(惯)1指漫不经心地说话。也指没话找话说。2形容时断时续或无关紧要。 也作有一搭无一搭。 有一句没一句。 有一言无一言。

【第67句】:【阿谀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谚)阿谀(eyu):用好听的话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实的真话。阿谀奉承的话对人有损,但人爱听;直来直去的话对人有益,但人嫌恶。指喜阿谀、嫌直言,是一种不良的世态。

【第68句】:【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俗语指的是死心眼、钻牛角尖,比喻某人的行为固执,坚持己见,不听人劝,与“不见棺材不落泪”、“一条道走到黑”、“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相似的意思。“不撞南墙不回头”源自院子门口的影壁墙。 “不撞南墙不回头”中的“南墙”,确切地说指的是“影壁墙”,也称“照壁”,就是对着院大门口的建筑物。因为我国古代的院落大门一般都是朝南开的,不是有句俗话吗:“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不仅衙门朝南开,民间的院落也讲究朝南开,朝南开门院内豁亮,正房向阳,门口的影壁墙自然是建在院落的南边。所以出大门就要向左或向右,直着走的话那肯定是要撞上南墙了! 古代四合院的大门内外设置“影壁墙”,主要是阻挡来自大门外强烈的气流,使从院外呼啸而来的气流速度减慢,保持与住宅内的流速相协调。古代传统的风水学认为,影壁墙外针对室外气流的冲煞而设置的。古代人巧妙利用影壁墙阻隔气流冲煞,人为地为住宅制造生气和气脉,是吉祥有益的。 有一种说法,影壁墙避鬼,传说鬼走直道,门口修座影壁墙,就能把恶鬼挡在门外。当然这都是旧社会的迷信说法,它实际的作用只是做屏蔽用的墙壁,一个是挡风,一个是能蔽住院里杂乱物,主要是挡住外人的视线,家里的私人空间不受干扰。 鬼遇影壁要碰壁,何况人乎。还是看清楚南墙,遇事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理的好。

【第69句】: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70句】:【肚痛埋怨灶司】(惯)灶司:灶王爷。比喻自己没本领做事情,却埋怨他人。

【第71句】:【否极生泰】(谚)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卦名,否是凶卦,泰是吉卦。否和泰是对立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指事情坏到极点时,就会转好。 也作否极早生泰。 否极泰来,泰极否生。

【第72句】:【江湖一把伞,容吃不容攒】(谚)江湖:旧时指辗转四方以卖艺、卖药等为生的流浪生活为走江湖。 攒:积攒,积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饭吃,很难积攒钱财。

【第73句】: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第74句】: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第75句】:【炒冷饭】 释义:比喻办事、说话重复过去的老一套,没有新内容。 例句:苦已经吃过了,现在生活蛮好了。讲良心话,阿英生活好,现在我的生活也不错,诉过去的苦派啥用场呢?还不是炒冷饭。

【第76句】:【入田观稼,从小看大】(谚)想知道农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就可推断出来;想知道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从他小时候的行为表现上就可推断出来。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预兆。

【第77句】:人多智多出诸葛。

【第78句】:【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释义: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例句:“真是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居然有人诬告卢华。”

【第79句】: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第80句】:【龙王】“龙王”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话人物。俗语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凡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湖海,还是渊潭泉井,都住有龙王。那么,龙王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民间,还有一个关于龙王爷来历的传说:唐朝初年,在安徽省颍上县百社村,有一个名叫张路新的人,娶妻张氏生了九个儿子。传说他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侯,后来丢官回乡,经常去“焦氏台”河边垂钓。有一天,就在他钓鱼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座宫殿。他好奇地走进宫殿,竟成了龙王。 后来,他每天一早就到龙宫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他的妻子发现他每次回来,身体总是凉冰冰的,衣服也是湿漉漉的,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张路斯回答说:“我现在已经是龙王了。外地有一个叫郑祥的人,也说他是龙王,要和我争夺地盘,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要是胜了,这地盘就归谁管,谁就是龙王。你今晚就告诉九个儿子,叫他们明天去为我助战。一定要记住,头上扎红巾的是我,头上扎青巾的那个是郑祥,千万不要认错了标记。”张路新的九个儿子按照父亲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带上弓箭为父助战。他们用弓箭朝扎青巾的人猛射,郑祥中箭负伤后逃走,不久便在合肥的西山上死掉了。张路斯从此就成为真正的龙王。这是民间传说,寓意神通广大的龙王,竟也出身于普通百姓。

【第81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释义:讥讽人说大话吹牛皮,狂妄不自量。“哈欠”又作“呵欠”。 例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啊!这不是大手大脚是什么?”朱师傅严肃地说,“那垫铁,每块像饭盒子那么大,从别处动动脑子,也保准能凑齐。”

【第82句】:【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油】(谚)狗生性爱吃油脂,只要有点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净。比喻浅薄的人一旦发迹,便会表现得非常轻浮。

【第83句】:【一动不如一静】据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灵隐礼佛,经过飞来峰,问陪同的和尚僧辉:“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 ?”僧辉对道 :“一动不如一静。”一般地说,佛家反对身、口、意因妄而造业。僧人所居的寺庙,梵名Aranyaka,意译为寂静处,僧人所修的禅定,梵名Dhyana,意译为静虑。“静虑”这一意译,当从《礼记·大学》而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发慧”之说,后引用“一动不如一静”,系指不必多此一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王西彦《春寒》:“一动不如一静,看看事态的发展再说。”(李明权)

【第84句】:【上天堂】(惯)天堂: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称。

【第85句】:过山要有好向导,高徒要有严师教

【第86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释义: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例句:锦囊大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被蒙在鼓里。

【第87句】:【发高调】见“唱高调”。

【第88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惯)比喻事情还没动手就造出许多舆论。

【第89句】: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

【第90句】:【刮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张不开嘴巴,转指碍于某事,不好或不能开口说话。

【第91句】:【手忙脚乱】《五灯会元·三圣然禅师法嗣·镇州大悲和尚》中,大悲和尚有这样一段禅语对话。问:“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来一只手。”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手忙脚乱。”后用以形容遇事慌张,不知所措。宋·陈亮《壬寅答朱元晦秘书书》:“秘书不可不早为婺州地,临期不知所委,徒自手忙脚乱耳。”《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中,西门庆和潘金莲害死了武大以后,正在寻欢作乐,“听得武松归了,吓得手忙脚乱”。(李君冈)

【第92句】:弄巧成拙禅门渭机锋应接中,未能直指心性,契合本源,分别拟议,反致惑乱。《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日:即今是甚么意。庞居士问:不昧本来人,请师高著眼。师直下觑。士日:一等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礼拜。师归方丈,居士随后,日:适来弄巧成拙。”

【第93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绳】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间。典出《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个名叫文若虚的人,做生意总是赔,人家叫他“倒运汉”。这年他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着别人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红”,随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风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国,商人们都上岸做贸易去了,文若虚猛地想起自己带着吃的那一篓橘子烂了没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风。岸上走的人看见了,问是什么东西。文若虚拿起一个掐破就吃。围观的人看这东西又好看又能吃,问他多少钱一个。文若虚听不懂,便竖起一个手指。有人拿出一个银钱来买了一个,闻了闻扑鼻香,尝一尝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几个银钱来,说:“我买十个进奉皇帝。”旁边的人看了,你买俩,他买仨。文若虚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刚要涨价,那第一个买橘子的人飞马赶来,大声喝道:“不要卖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虚把钱一数,共一千多,约合百两银子,竟是一本百利了。 众商人回来,听说这事,都惊喜道:“人都道他倒运,而今是转运了。” 便劝他得此钱买了货带回去再生利钱。文若虚道:“我是倒运的,将本求财,没有一次不蚀本的,如何这要生利钱。妄想什么?万一和从前一样,再做亏了,哪里再有洞庭红来卖?‘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量了,我还是带这些钱回去吧!”

【第94句】:【随机应变】随机见于佛典中的,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经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性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用于成语“随机应变”,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如茅盾《腐蚀》:“大有视我为‘同道’,属于他们一伙似的。我当然随机应变,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禹振声)

【第95句】:【从来纨绔少伟男】(谚)纨绔(wanku):细绢做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伟男:有作为的杰出男子。指自古以来,凡是养尊处优的富贵子弟,很少有能成就大事业的。

【第96句】:【死棋腹中有仙着】(谚)死棋:无着可走的棋。着(zha。):下棋时走一步为一着。指棋下到看来是无路可走的死棋时,却有高明的一着使棋局转活。常比喻事情陷入绝境时,经过努力,往往会出现新的转机。 也作“死棋肚里有活着”。

【第97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饰】(谚)人才:人的身材长相。一个人的仪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着打扮对人的外观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作三分人样,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第98句】:【惹虱子头上挠】(惯)比喻自找麻烦。

【第99句】:最快的马也追不上春风,最能干的英雄也离不开群众。

17071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