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贤作文网“夹竹桃教学反思”相关教学反思作文内容:
夹竹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夹竹桃教学反思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夹竹桃》一文节选自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厚重的神韵,一如先生之品格。反复阅读此文,更有一种人即是文,文即是人的通感。文中对于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描写,可谓是状物言志类课文中的精品段落。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的目标。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一定不及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课堂上,我把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状物言志”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前请学生搜集了大量季羡林的资料,缩短了学生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季羡林与夹竹桃是何等的相似,先生正是借夹竹桃道出了自己的情怀,至此学生对于“状物咏怀”真正有所理解,这“四个字”不是以标签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读书,对比的过程中自己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夹竹桃教学反思2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第一自然段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夹竹桃最令作者留恋、回忆?通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花色奇妙。
通过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明白了季羡林先生写第三自然段的原因的基础上,完成填空: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啊,夹竹桃我要赞美你,你(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我首先进行了配乐范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然后让学生交流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在此基础上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作者产生幻想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次幻想反复朗读。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夹竹桃什么?你还想对它说些什么?这个说话练习。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所以回答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最后,为了教育学生要做像夹竹桃那样不但有外在美,更要有内在美的人,我搜集了几句名言与他们共勉。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通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夹竹桃教学反思3
《夹竹桃》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任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从整体入手,在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最后一个小节,引出了三个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⑵文章哪几个小节讲的是夹竹桃的任性?
⑶文章哪个部分讲的是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通过这三个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学生很顺畅地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这三各问题的延伸又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同学们研究了夹竹桃可贵的任性和月光下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并从第1、2和最后一小节中感受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学生促进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
夹竹桃教学反思4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以一条线索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夹竹桃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学生找到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参差迷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第5自然段作为重点,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5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对比衬托作用。
最后通过资料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感受到季羡林身上具有夹竹桃般的精神,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但上完课后感觉课堂上设计的内容过多,有点面面俱到。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实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直接讲解第5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接着讲第四自然段,最后简略处理第2和3自然段,至于第6自然段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去处理,我想这样课堂上就不会显得匆忙,会将重难点砸实。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夹竹桃教学反思5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课的段落大意提取并不难,经过充分预习的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握,因此我将其安排在检查预习的环节。由于刚由新老师上课,又是第一节,学生似乎有点紧张,发言不够积极,我呢,便在说出“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后掐断,进入字词的检查,本打算权当做了解他们的基点,待抓住最后一节的学习后再借助板书将“花影及引起我的幻想”顺便补充进去,随之小结一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说,读词语难度系数不太高,可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情绪。然而,实际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给人的感觉是没在意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此中的遗憾会给以后的教学以提醒甚至强化。
再次,正如陈所长提出的,本节课没能从宏观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团队成员能适当引领一下,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夹竹桃教学反思6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探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其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蕴涵在夹竹桃身上的嘹亮的生命之歌,带着学生在摇曳的夹竹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流连于幻想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
(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更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优美的文字,发挥语文教师语言的优势;凭借教师语言的魅力,发挥语文诵读的优势;凭借学生体悟性的朗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和氛围。这虽非直观,但学生往往能够由此生成和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苦心追求的境界。
夹竹桃教学反思7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滑行迷离的动人情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较难体会,因此我采用了“从文本自身入手,紧扣关键语句设计回环再现的朗读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我又让他们细细品读,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的坚强,花期长,从“一直……一直……无不奉陪”中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教学到这里,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于是,我便抓住关键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设计了回环朗读,让文本不断地再现,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起去感受。
(1)、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春、夏、秋三季默默开放的情景,体会它的韧性。
师:看,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在盛夏的烈日里,夹竹桃。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
师:看,昨天,夹竹桃。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今天,夹竹桃。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明天,夹竹桃还。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这就是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就是可贵的韧性啊!
(3)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从春到秋,无不奉陪的情景,深入体会韧性。
师:看,春天,迎春话首先开出了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套话、性化、海棠、渔业梅、定向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这时夹竹桃。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夏天,院子里更是满院声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夹竹桃。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秋天,玉簪花带来的凄清的寒意,菊花在秋风中怒放,夹竹桃。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这个环节中,我扣住“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句关键句子将夹竹桃三季如何开放的、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及从春到秋夹竹桃无不奉陪的画面具体化了,学生也对夹竹桃的韧性有了具体的了解,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悟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也随之突破了。
夹竹桃教学反思8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之后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处理得并不好,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而是急于让他们用双重否定词来造句,结果学生说得并不理想,可见,学生对句子理解得并不深入,这就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比较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能够透过比较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比较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必须不及比较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上完这节课,我一向在问自己:这节课上,我的智慧火花在哪里闪现?其实,这个问题是我需要每节课后、每一天问自己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夹竹桃教学反思9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这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而言,课文却由于缺少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因而对他们吸引力不够强大。怎样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呢?
我摒弃了以往一贯采用的千遍一律的通篇齐读方式。我都觉得齐读使千人一面,使众口一声,使腔调一味,不抑不扬,不但听之不美,闻之生厌,而且与文章的文辞美、声律美、情感美相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而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把握季羡林先生写文的初衷,理解文中所说的“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有了这样的情感为铺垫,学生在领略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自然就多了一份兴味盎然;品味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自然就多了一份情真意切;感受夹竹桃引起的奇思妙想自然就多了一份浮想联翩……
本节课的重点落在理解“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上。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一声不响,一年三季,无日不迎风吐艳,显现出其可贵的韧性。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韧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自读自悟、圈点批注。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从而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体会其可贵的韧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更好地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笔法,将其韧性的花性根植于学生心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勾连前文,引导学生通过与第三自然段描写百花争奇斗艳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地对比朗读。如:
师: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有了院子里那些季节性花的陪衬,夹竹桃更显得坚忍不拔。它可以承受春是和煦,也可以经受盛夏暴雨的洗礼,又可以耐受深秋清冷,不像那些争妍斗胜的许多花卉只是匆匆走过,相比之下,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那一点韧性”,岂不是难能可贵!在声声对读中,在声声催情中,夹竹桃具有可贵韧性的形象更加饱满了。
可惜!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前松后紧,导致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对比朗读。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
夹竹桃教学反思10
上周,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是季羡林老先生的饿《夹竹桃》。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
夹竹桃具有怎样的韧性呢?我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展开。“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我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让学生读读句子,圈圈画画,谈谈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小院花的美丽、繁多,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这么美的花,但和夹竹桃比起来,作者却更喜欢夹竹桃,为什么呢?让学生明白夹竹桃一年三季都开,它是有韧性的花,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教师首先进行了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然后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最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动笔仿写,想象夹竹桃在月光下还会像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教学思路清晰,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夹竹桃教学反思11
山东省即墨市德馨小学 于兰美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淳朴恬淡的语言、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月光下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本堂课我预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作家生平经历等方法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三、品读感悟,探究升华。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检查预习环节运用白板“漫游”的功能出示生字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教学“熏”这一个字的笔顺,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在感悟“作者是怎么把院子里的花和夹竹桃对比的?”这一环节时,
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即从“资源库”里拖拉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说看了这些图片的感受,再与平凡的夹竹桃进行比较,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对比”这一表达手法的作用。
2.突出重点,实现了语文的真正转身。在这堂课中老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作者对夹竹桃喜欢”的情感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领着学生感受“对比”这一种表达手法的妙处。在体会文章“借物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时候,教师特意渗透搜集作家生平经历的方法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比如:本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避免了零起点教学。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入探究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主线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台上台下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老师及时点拨提升。整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反而学得投入,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状态。
反观这堂课,也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现了口误,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说成“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后还是应该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更加趋于完善。
夹竹桃教学反思12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而这篇夹竹桃可以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为什么夹竹桃既不美丽也不名贵,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最后一段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我因势利导,这节课中重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首先然学生理解韧性的意思,说出和它有关的成语,首次感受它的内涵,然后重点抓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把韧性读厚。
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
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
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三四自然段对比读,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应用课文中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韧性的人或物,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课前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只看到三、四小节的花期长短的对比,没关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张扬和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对比。
2、进行小练笔之前对“幻想”的质疑,冲淡了练笔的热度。
3、在指导朗读时有点太机械,放不开。
4、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不太充足,激励性评价还有点欠缺,导致学生的感情不是太浓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夹竹桃教学反思13
季老先生用回忆的笔调、浓墨重彩的语言,描述了这种对在他生命中很有影响力的植物——夹竹桃。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教学水平是不能完全驾驭得了文学大师的文章,但是还是想像出生牛犊不怕虎般的去尝试一下。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很快能提炼出,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是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幻想,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透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个性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个性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向到秋天,从迎春花一向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双重否定句的讲解,并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造句,学生透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透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
烈。另外,一段想象说话的练写更能让孩子们在写话中感受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比较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请学生和我一齐朗读,然后让他们找词语来形容作者家的小院,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比较衬托作用。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我放手让孩子们去自学这一部分,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有着很强的自学潜力,因此学起来不是那么吃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1、第二部分,在教学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大的这一环节,由于解读文本还不到位,处理的太碎,导致耽误的时间太长,而并没有多少实效性。
2、想象说话,出示三句,训练量太大,一些老师给我提议,能够都出示,但让孩子们选取其中的一句写,在交流时,把几中状况串到一齐,这样显得完整而有效果,又不会使孩子负担重,耽误时间。
3、句式练习破坏了原本朗读感悟的环境。
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无不”句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是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我就把它放在学文中练习,让学生也学着书上的句式说一句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子。结果,学生遇到了困难,几乎没有人举手,这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花了不少时间才让课继续下去,继续品读文章。这时,就感到刚才的练习和学文的情景是多么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本学习课文的感觉。如能把句式练习放在课的后面,单独进行训练,整堂课的感觉会更好,不会觉得有点支离破碎。
4、自学要求中,问题设计的太多,有些老师说当时课件一出示就感觉自学的量很大,有些问题能够进行整合,确实是这样的,一整合会显得课堂更简单些。
总的来说,在品词析句上,我还得下些功夫。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文海深深,泛舟时不仅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欣赏路途的风景,还不忘留下来过的痕迹,这才是我们我要具备的素养。
夹竹桃教学反思14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滑行迷离的动人情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突破口,直奔中心。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感受到夹竹桃颜色的奇特、搞笑。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的坚强,花期长,从“一向……一向……无不奉陪”中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运用比较衬托手法突出夹竹桃,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课文第3自然段浓墨重彩描绘了院子里的14种花,争奇斗艳,只有夹竹桃“悄悄地一声不响”,总是迎风吐艳。所以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六个级语文教学必需要注意的。
第五自然段对月下夹竹桃的幻想一段十分细腻,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喜爱的情感。我让学生动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月下夹竹桃的美妙。并布置作业学会用这种方法去写一种身边的植物。
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真正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透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透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夹竹桃教学反思15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
紧接着出示合作探究的话题:夹竹桃的韧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月光下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学法指导,自学课文2、3、4、5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静下心与文本对话。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在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基础上,还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种韧性,如从“一声不响”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从“无日不”感受夹竹桃的顽强不屈,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始终如一等等,这应该得益于课堂上的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探究月光下夹竹桃引起作者幻想一段时,由于给了学生充裕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在迁移应用环节,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我幻想它是……”。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读写练笔,也为月光下的夹竹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也同季老一同爱上了夹竹桃。
最后话锋一转,适时进行拓展,出示季羡林的生平,师配乐朗读,学生顿时感悟到:写夹竹桃其实就是写季羡林的,正所谓花品如人品,人品亦即花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节课没能从编者意图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上一篇:赠言:大学毕业赠言
下一篇:寄语:小学生老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