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民间道理谚语俗语大全-老话大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没有高山,不显平原

【第2句】:【红花还得绿叶扶】 释义:比喻人本领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别人帮助。 例句:老罗兄弟,我这是替你们想啊!你瞅哪个在台上掌权的没几个贴心人? 红花还得绿叶扶嘛!

【第3句】:【糠箩里跳到米箩里】(惯)箩:盛粮食的器具。比喻生活环境一下由坏变好了。

【第4句】:一知半解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一解”。如唐代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代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并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书信集·致陶亢德》)一念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护围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泛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阿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就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第5句】:【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难言】(歇)指心里有隐痛,难以启齿。

【第6句】: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

【第7句】:尊重人民就是尊重自己

【第8句】:【四菜一汤】“四菜一汤”当前是指全民或集体企、事业单位用公款招待宾客的菜肴规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产生腐败现象。实际上,“四菜一汤”并非现在的创造,古已有之,且出发点和举措也是防止官员腐败,它源出朱元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当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国范围内遇上天灾,粮食歉收,加上战争带来的创伤,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却终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极为不满。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他下决心要整治一下这种腐败现象。 一天,适逢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众大臣朝贺之机,设宴答谢文武百官,当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齐后,传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为红烧萝卜,朱元璋对群臣说:“萝卜百药之本,民谚就有‘萝卜进了城,药店都得停’之说,请众卿品尝。”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说:“韭菜剪而复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着长治久安。”然后是两道青菜,朱元璋提醒众臣道:“为官要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寓意明白。紧接着朱元璋指着最后一道葱花豆腐汤说:“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传万代。”宴后,朱元璋问侄子朱涛,“这次你的贺礼是什么?”朱涛说:“……翠珠两串,玉镯一双,金佛八座……”朱元璋又问:“你年奉多少?此物何来?”朱涛不语,太祖喝令:“拿下!”众大臣见皇上先拿自己的亲侄子开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敛声屏气。此时,朱元璋当众宣布:“各位所送来贺礼一律用于赈济灾民,各位大臣从政务须洁身自律,多为百姓着想,凡今后祝寿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汤,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形成了规定,并由宫内传到宫外,从官方传到民间,从古传到今。

【第9句】: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第10句】:【焦了尾巴梢子】(惯)焦:干枯,转指断绝。尾巴梢子:比喻子孙。 讥讽人断子绝孙。 也作“焦尾巴”。

【第11句】:【父子无隔宿之仇】(谚)指父子之间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第12句】:《宋史·李之仪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人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十分广泛。

【第13句】:【羊上狼不上,马跳猴不跳】(惯)形容心不齐,步调不一致。

【第14句】: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第15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16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谚)驻军的军营像铁铸一般,经久不动;军营里的士兵却一拨去了又来一拨,流动不停。指军营是固定的,士兵是流动的。 也作“铁打军营流水的兵”。

【第17句】:【看见葫芦想起了瓢】(惯)比喻看见某个人或事物就联想到与此有关的人或事物。

【第18句】:【禅悦】进入“禅定”境界中,人会感到身心安然愉悦,谓之“禅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说,维摩诘“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诘是印度著名的大乘居士,深入“不二法门”,主张在家行禅,“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中国士大夫崇尚禅悦的典范。禅悦的风靡,当在慧能大师建立南宗“顿悟”禅之后。禅悦的内容大致包括:从佛法尤其是禅理中去寻找精神安慰;往来名山古刹,与禅僧交游;参禅说玄,将禅理溶化到诗文和生活中去等。如元·吴莱《泛海东寻梅岑山登盘陀石》诗:“舟航来旅游,钟磬聚禅悦。“又如明·张煌言《梅岑山居》诗引:“禅悦之余,遂成《梅岑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李明权)

【第19句】:【买香囊吊泪——睹物伤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旧时常挂在腰间,可作赠品或传情的信物。指看到与已有关的物品,引起伤感之情。

【第20句】:如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果谓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诸功德法更相符顺,故名果相应。”今指相适应,相符合。

【第21句】:【往眼里揉沙子】(惯)比喻欺负人。

【第22句】:【铁树开花】铁树,也叫苏铁,热带一种常绿乔木,多年开花一次。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或非常罕见的事物。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焦山师体禅师》:“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俗谚喻事难成叫铁树开花,言铁质树木不能开花,无开花结果之事。宋·圜悟《碧岩录》四十则垂示曰:“休去歇去,铁树开花。”《续传灯录》三一:“淳熙乙亥八月朔出微疾,……逮夜半,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种电钞》注释:“宗师家到大休歇处,领铁树花开劫外春,不是尽细识人争得如此乎?”(纯一)

【第23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拔:超出,高出。萃: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形容人品德才能出众。 例句:不为习俗所移,不为贫穷所诎,其乎其类,拔乎其萃。

【第24句】:《五灯会元·净慈昙密禅师》:“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这个公案,好像是在呵佛骂祖,痛斥善知识,其实不然,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几句话。中国禅宗的修持是顿悟法门,不立文字,解黏去缚。他们主张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用“佛口蛇心”比喻口蜜腹剑、嘴上说得好听、心地极其狠毒的人。

【第25句】:【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释义:比喻青年人反比老年人死得早,害得老人没有儿子。 例句:三藏闻言,止不住腮边泪下道:“这正是古人云:‘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第26句】:悲观佛教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

【第27句】:【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 释义:读书窗下不要谈论命运好坏,考试场中不要谈论文章如何。 例句:秦宗师笑道:“俗语说得好:‘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我本偏不信此说,场上乃论文之地,若不论文,却将何为据?”

【第28句】:【寡人】古代皇帝自称寡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是古代君王的一种谦称,意思是说自己无能无德,有负臣民的重托。 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谦虚的姿态。但实际上明君不多,暴君、昏君却不少,同称“寡人”。 作为皇帝专称的“寡人”,有一个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可以自称寡人的人很多《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见天子,日‘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除此之外,士大夫也有自称寡人的。《世说新语》中:“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到了唐代,寡人成了皇帝自称,其他身份的人都不能自称寡人了。

【第29句】:六贼戏弥陀“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正如《涅檠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旨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巾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喻世明言》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r鬟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

【第30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儿女不嫌弃父母,也指不忘本。 《湾乡土作家选集》:“他们结婚一年多,父亲第一次上门, 难道不如他一个客人。儿不嫌母丑,犬不厌家贫,真不知他 们大学教育和留学教育是怎样把他的儿子和媳妇教成这个 样子?”

【第31句】:【得命思财,疮好忘痛】(惯)刚把命保住了又想发财,疮疤好了就忘了当时的疼痛。指人贪财忘本。

【第32句】:【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 释义:黄梅:指黄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成熟时的降雨,亦称黄梅天。处暑时节雷声响,依旧返回黄梅天,多雨。 例句:按长元吴志皆载“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之谚。但考芒种距离处暑凡七十五日。

【第33句】:【练事不如省事】(谚)练事:办事精明老练。即使办事干练,卓有成效,也不如省去不做为好。旧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一事。

【第34句】: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第35句】:【开夜车】(惯)指晚上不休息,加班工作或学习。

【第36句】:【吃了豹子胆】(惯)形容人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常用于指责人胆大包天。 也作吃了熊心豹子胆。 吃了豹子心肝熊的胆。

【第37句】: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第38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一词语一般是指夫妻从小一起长大,恩爱有加。典出李白《长干行》。 大诗人李白喜游览,唐开宝十四年,28岁的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天,他同朋友在长干桥一带游览,突然听到一曲委婉幽怨的西曲歌,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一代诗仙,幽情迸发,挥笔而就《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是乐府诗,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南京长干里的年轻女子,思念在远方做生意的丈夫的离愁别绪,情感真切,表达细腻。特别是诗的前六句描写的意境非常好,清纯无瑕的童年记忆,亲密无间的戏耍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回味悠长,妙不可言。青梅、竹马既是儿时的玩物,又是纯真童趣升华的媒介,为未来的爱情做好铺垫。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典出诗仙之手,既浪漫,又真切。

【第39句】:【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释义:比喻问题搞两岔了,闹了误会。 例句:雨官说:“我们也是这样猜。不然他不会连夜和你们一起来挑。”十绝哥说:“你们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仓,总是挑到仓库里去的。”十绝哥故意哈哈大笑起来:“你把藕种到蔗园里去了。”

【第40句】:【蹦不了蛤蟆跑不了鳖】(惯)比喻当事人谁也逃不掉或脱不了干系。

【第41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42句】:【戴屎盆】(惯)比喻担坏名声。

【第43句】:【曾被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谚)指受过甜言蜜语哄骗的人,对于甜言蜜语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警惕。

【第44句】: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说,上求佛法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如《无量寿经》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唐代伽才《净土论》所说:“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认为,不具备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见、慈悲等,就无法真正地利他。

【第45句】:【凉了半截】(惯)1指因受到打击或失望而感到灰心丧气。2因某种原因而事情办不成。 也作凉了大半截。 冷了半截。

【第46句】:【羊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歇)羊角葱:葱的一种,茎部粗大,叶子长得像羊角,味辛辣。本指老而味辣,转指人老练狠毒。含讥讽或责骂意。

【第47句】:【鸠占雀巢——反客为主】(歇)鸠:鸠鸽类鸟的统称,常指山斑鸠和珠颈斑鸠。指颠倒了主客关系,客人成为主人。

【第48句】:【吐坏水儿】(惯)比喻出坏点子,耍狡猾手段。

【第49句】:善能寿老,恶能早亡

【第50句】:【面壁】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先应梁武帝邀请至建康,话不投机,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见《景德传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一)。达摩后被尊为中国禅宗的东土祖师。面壁又称壁观,是达摩祖师禅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义:“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引)相传达摩面壁十年(一说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谓之“影石”。后用面壁指专心一意地参悟。如宋·刘克庄《题小室》诗:“近来弟子俱行脚,谁畔山僧面壁参?”独处不语,也称面壁。(李明权)

【第51句】:【人人有面,树树有皮】(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脸面,就像每一棵树都有树皮围裹一样。指人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面子,维护人格尊严。 也作人有脸,树有皮。 人人有脸,树树有皮。

【第52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53句】:【十耕萝卜九耕麻】(谚)指农历十月宜耕萝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第54句】:【春鲢夏鲤,吃了不悔】(谚)指春天的鲢鱼,夏天的鲤鱼,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应时品尝,是极好的享受。

【第55句】:【馋猫总得奔腥味儿】(谚)指贪吃腥物的猫,一闻到腥味就会跑过去偷吃。比喻贪婪的人,总经不住物欲的诱惑。也比喻走邪道的人习性难改。 也作“馋猫改不了吃腥”。

【第56句】:【围着锅台转】(惯)指烧火做饭,忙家务事。

【第57句】:【五更】中国有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饺子拜年。 那么,“五更”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古代把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或梆子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在秋分时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晓时分,正所谓“鸡鸣五更”。

【第58句】:【官不修衙,客不修店】(谚)衙:公府衙门。当官一任三年,任满随即调离,故不修衙门;旅客随住随走,任凭旅店破旧,也绝不维修。 指临时应付的差事,不会作长远打算。

【第59句】:【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谚)人不能从相貌上断定他有多大的作为,就像海水无法用斗来量它的多少一样。指人的才干、学识与成就,从相貌上是估量不透的。 也作“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60句】:【软的欺,硬的怕】(惯)指欺负老实的、软弱的,害怕厉害的、强硬的。 也作“软的欺负硬的怕”。

【第61句】:【好马经不住歇三年】 释义:马长期休息不干活,体力会越来越减弱或不会干活。 例句:是呀,我正准备找你商量呢。人家说:“好马经不住歇三年”,我想给它试试套昵。

【第62句】:【客不离货,货不离客】(谚)客:客商。指客商出远门运贩货物,要把货物带在身边,做到人不离货,货不离人。也指出远门携带的贵重物品,不能轻易委托别人。

【第63句】:【新婚三天没大小】见“洞房三天没大小”。

【第64句】:【路子宽】(惯)比喻门路多、关系广。 也作路子野。 路子广。

【第65句】: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第66句】:【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释义:比喻情况不好判断。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时太快嘴利舌,你知道会闯出多大祸!我看你还是不了解咱们的处境。我们谁都得应付,谁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炉香烧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67句】:【上赶着不是买卖】(谚)买卖:商场中的交易。紧追着买主硬要把货卖给人家,这不是做生意。指做事要等待恰当的时机,不能强求。

【第68句】:【风后暖,雪后寒】(谚)指大风过后,气温回升,人会有暖和的感觉;雪融化时,需吸收热量,因此天气会更加寒冷。

【第69句】:【中国】中国的英译名是China,有历史学家考证,英文china-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的音译。秦朝统一六国后,威名远播,周边国家就根据中文发音来称呼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按照印欧语系的拼写方法,将“秦”拼写成chin,chin后来被附加了一个元音,成了“China”。 还有,把瓷器翻译为China,则是在China-词产生之后,“这和中国瓷器的兴盛有关。中国素以瓷器扬名世界,八世纪之后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运输远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器王国”,但中国China得名与瓷器无关。

【第70句】:【抱粗腿】(惯)指攀附有钱有势的人。

【第71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这个名称始于战国时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与天子女儿的主婚人有关。当时,老百姓出嫁女儿,例由父亲主持婚礼。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儿出嫁,怎么会出面主持婚礼呢?只好由同姓诸侯做主婚人。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那时候诸侯都称之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对天子女儿的称呼,此即“公主”名称的由来。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 自汉代起,皇家礼仪制度进一步健全,称谓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皇帝的女儿专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其他人的女儿不准用这些名称。分封各王、侯的女儿则称为“王主”、“翁主”。 这也有记载,颜师古在对《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当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可见,“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个级别。其后,“公主”称谓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灭亡。

【第72句】:【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歇)鬼话:本指鬼说的话,转指不真实或没道理的话。指说的全是谎话,胡说八道。含责骂意。 也作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阎罗王出告示——净是鬼话。

【第73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第74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见“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第75句】: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第76句】:【习气】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李明权)

【第77句】:游僧撵住持游方僧撵走住持僧。游僧,指在外云游参学、到别的寺院去挂单暂时居住的和尚。住持,主持一个寺院的大和尚。比喻反客为主,外人撵走主人。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妇人也要挨着他坐。他喝声道:‘你另找地方坐去!’那妇人道:‘这可是新样儿的!游僧撵住持,我们的屋子,我倒没了座了!”’装一佛像一佛安装一尊佛像,就像一尊佛像。意为手艺高。比喻学一行像一行,十一行会一行。如《醒世恒言》卷三八:“直竖起一面大牌,写着‘李氏专医小儿疑难杂症’十个字。铺内一应什物家伙,无不完备。真个装一佛像一佛,自然像个专门的太医起来。”

【第78句】: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第79句】:【属螃蟹的——横行惯了】(歇)本指螃蟹习惯横着爬行,转指一贯蛮横不讲理。 也作“属螃蟹的——横着走”。

【第80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81句】:身,厶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总称,两者互为依存。“身心”较早见于佛经,如《无量寿经》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语,《法华经·提婆品》亦有“身心无倦”的说法。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人的身心也不例外。佛家认为身心是由“五蕴”构成的。蕴,梵语Skandha,意为积聚,即众多的成分积聚在一起。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由这五种东西组合而成我们的身心。色蕴是身体,受、想、行、识四蕴是心。人通过五根(五官)攀缘外境而产生感受、想像和贪、嗔、痴等识别心理。

【第82句】:【人逢喜事情神爽】(谚)人遇到欢乐喜庆的事,精神就格外兴奋振作。指喜事最能振奋精神。 也作人逢喜事情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运至精神爽,月到秋来光彩新。

【第83句】:【千般易学,一窍难通】(谚)指各种各样的本事都容易学,但要达到精熟的程度却很难。

【第84句】:【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惯)金乌:太阳。玉兔:月亮。指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来,夜色降临。 也作“金乌早坠,玉兔飞升”。

【第85句】:【算总帐】(惯)指把过去所有的错误、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第86句】:【律师】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槃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通博,指归一字”。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材——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称为律师。(无名氏)

【第87句】:这可能是念珠的来源。在小说中引用如:鲁迅《彷徨·离婚》:“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

【第88句】:【使人家的钱手短,吃人家的饭口软】见“吃了人家的口软,使了人家的手软”。

【第89句】:【当家才知柴米贵】(谚)当家:掌管家事。指人只有掌管了家事,才知道柴米油盐等的价钱有多贵。 也泛指不承担责任就不知道压力的沉重。

【第90句】:【心在嘴上长着】(惯)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毫不隐瞒。

【第91句】:【一语道破天机】(惯)天机:迷信指神秘的天意,比喻重要的秘密。 指一句话揭穿了秘密。

【第92句】:【天女散花】典故出自《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维摩诘大士在丈室中“示疾”(故意显示有病,借题发挥)说法。时丈室中有一天女。为了试探会上大众的道行,把花瓣撒向他们。花瓣飘到菩萨众的身上,纷纷掉落地上;而碰到弟子们身上,便紧粘不掉。天女对弟子们说:大菩萨花不著身,是因为他们没有“分别想”。你们还有“分别想”,因此花瓣就粘在身上了。后用“天女散花”形容大雪纷飞,也形容抛撒东西。如唐·宋之问《设斋叹佛文》:“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尘埃;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又如宋·陆游《夜大雪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梅兰芳曾据以改编为剧《天女散花》,领衔主演,名噪一时。(李明权)

【第93句】:生活的悲剧不在于没有实现目标,而在于没有树立目标

【第94句】:【成大事不记小仇】 释义: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在小事上计较。 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报仇。……他说,成大事不记小仇。”

【第95句】:【妄想】梵语(vikalpa)的意译。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对事物确切了解,遂产生谬误。如《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又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此词后常用于泛指胡思乱想的人。如·白居易《饮后夜醒》诗:“直至晓来扰妄想,耳中如有管弦声。”又如丰子恺《放生》:“但我立刻感觉到这种假想的可笑,就停止了妄想。”亦指不切实际的或非份的想法。如宋·陆游《山园草木四绝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又如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文贤)

【第96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谚)小时敢偷人家一根针,长大就敢偷黄金。指对孩子要从小抓紧管教,小时沾染上小毛病,长大就会发展成触犯刑律的罪犯。

【第97句】: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第98句】:【好事不在忙】(谚)指好的事情做起来不必急躁忙乱。

【第99句】:【泥人不改土性】(谚)比喻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16728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