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经典谚语大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百样生意百样做】(谚)指生意不同,做法也自然不同。也借指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可死守成规。

【第2句】:【跳槽】“跳槽”一词已成现在流行语了,是个热门话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不少人认为它是个新词,其实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马发情时烦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别的槽里去吃。转义指男女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甄后圹上行》日:“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宠,毛后爱驰,亦赐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这里说得明白,“跳槽”一词始于元代,且仅指男女间喜新厌旧。 到明代,市井文学勃兴,旧语翻新,“跳槽”一词畸变为“妓女隐语”或“妓寨背语”。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之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很明白,是说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难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词义已向非劣性方面转化,与时下流行义基本相同。“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了。

【第3句】:【好家当怕三份分】(谚)再好的家业,要是一分三份,就显得很单薄了。指大家业合在一起厚实,人力物力调动支配都方便;分开就处处拮据了。

【第4句】:【骑牛觅牛,骑驴觅驴】《景德传灯录·福州大安禅师》:“师即造于百丈,礼而问曰:学者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末审始终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又《福州白龙院道希禅师》:“问:如何是正真道?师曰:骑驴觅驴。”文中骑牛觅牛、骑驴觅驴是相同的比喻,觅牛比喻“求识佛”,觅驴比喻求“正真道”。“骑牛”之牛、“骑驴”之驴则未明言,然由下一则文案可知。同上《梁宝志和尚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义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后以此二语比喻忘其本有而到处寻求。宋·黄庭坚《寄黄龙清老》诗:“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禹振声)

【第5句】:【乌云遮不住太阳】 释义:比喻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咱这集体日子就是太阳,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6句】:真书如立,行书如引,草书如走。

【第7句】:【笛子吹走了调,并不比木鱼好听】 释义:比喻好话说过头并不好,要实事求是。 例句:乱捧场没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调,并不比木鱼好听。表扬也要注意分寸。

【第8句】:【敲竹杠】(惯)据说清代贩卖鸦片的人常把鸦片藏在竹杠里,官员检查时,敲打竹杠,听声音查虚实,若被查出,烟贩子会向官员行贿。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喻寻找借口抬高价格。

【第9句】:赏不遣疏远,罚不阿亲贵

【第10句】:【知子莫若父】(谚)莫若:没有比得上。指父亲对儿子是最了解的。

【第11句】:【开口奶要吃得好】(谚)开口奶:婴儿出生后吃的第一口奶。指婴儿第一口奶吃好了,以后喂奶就顺利。比喻学习或创业,开始时基础要打好。

【第12句】: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第13句】:【在自家饭锅里偷嘴】(惯)偷嘴:偷吃东西。比喻破坏己方的事情。

【第14句】:【狐狸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惯)比喻没得到好处倒惹了一身的麻烦。 也作“狐子没打着,倒落一身骚”。

【第15句】:【二十四只乌鸦乱张口——不知听谁的是】(歇)指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

【第16句】:【千般易学,千窍难通】 释义:各种东西容易学,但要精通冬种诀窍就难了。 例句:“千般易学,千窍难通。李书记,恐怕你对这个道理不熟。”

【第17句】:【王顾左右而言他】 释义:王:指梁惠王。顾:看。他:其他的,别的。指回避正面提问而扯其他的。 例句:罗汝明总是笑而不答,或者是来一个“王顾左右而言他”。

【第18句】:【混龙闹海,鱼虾遭殃】 释义:强者胡闹,弱者受害。 例句:“我是大老粗,可也懂得两句俗话:混龙闹海,鱼虾遭殃。”

【第19句】:【此地无银三百两】(惯)民间故事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地下,怕人发现,就立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阿二看见牌子,挖走了银子,又在牌子背面写上“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拙劣的掩饰正好暴露了所要掩盖的真相。 也作“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第20句】:【宿命】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嫏嬛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在“宿命论”一词,属于唯心论。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夭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李明权)

【第21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词是个俗语,就是现在的诉讼。那么,“打官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官司”一词原来泛称旧时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见之于春秋时期的《左传》:“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西晋学者杜预解释说:“官司,百官也。”这里说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司”是掌管、负责的意思,后来人们称“官司”是官事。为什么将诉讼称作“打官司”呢?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其讼事,常常为此大打出手,闹个你死我活,故将诉讼称为“打官司”,时间一长成为口头俗语。其二是说“被官打”。从戏剧当中的“击鼓升堂”看确实是被官打。告状人不管有理没理,有冤无冤,只要击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递状子。“打官司”一词是主谓语倒置,应当是“官司打”,就像戏曲《三打陶三春》一样,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动挨打。因此,上官府诉讼称为“打官司”。其三是说与“打”的词义有关,左边偏旁是手(扌),右边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所以“打”是个广义词,如打酱油、打电话、打篮球等,所以,“打官司”也类同,打官司就是请官吏公断。以上三说都有一定道理,观者自判。

【第22句】:【护家之狗,盗贼所恶】(谚)恶:憎恶。指盗贼最憎恶忠实护家的狗。比喻阴谋作恶的奸诈之徒,最忌恨忠贞正直之士。

【第23句】:【一刹那】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如冰心《寄小读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也省为“一刹”。如杨朔《月黑间》:“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刹间,小船碎成几块。”“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李明权)

【第24句】:【差人见钱,猫鼠同眠】(谚)差人:旧时在官衙当差的人。指差人收受了钱财贿赂,就会和犯人通同一气,什么枉法的事也能做出。

【第25句】:【比丘】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权)

【第26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语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与人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为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 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次,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从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铭。

【第27句】: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第28句】: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第29句】:【当面抹蜜,背后扎刀】(惯)比喻当面给甜头,背地里下毒手。

【第30句】:【女大不中留】(谚)指女儿长大了就应该出嫁,不可久留娘家。 也作女大不中留,留下结冤仇。 女大留不得,留下惹是非。

【第31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 释义:船漏了,水就进来,壶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结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岁之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也。”

【第32句】:【作舍道边,三年不成】(谚)在大道旁边筑房舍,过往行人多,七嘴八舌,主人拿不定主意,三年也筑不成。指做事多谋寡断,难以成事。

【第33句】:勇气长一寸,困难缩一尺:

【第34句】:出劲长劲,歇着没劲。

【第35句】:【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谚)贼偷一次,损失不会严重;怕的是贼盯上之后,摸清底细,再下手就损失惨重了。指要严密防范坏人在长时间内打你的主意。 也作“不怕贼偷,就怕贼想”。

【第36句】:【跛象扯双车——总没一边儿安稳】(歇)瘸腿的大象拉两个车,总有一个车不安稳。比喻双方总有一方有所偏颇。

【第37句】: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人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或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

【第38句】:【开山】佛家多选择名山创建寺院,谓之“开山”。因此称寺院的第一代住持为“开山祖”。《佛祖统纪》卷八《择卿传》:“建寿圣院,请师开山。”《续传灯录·龙翔士圭禅师》:“屡迁名刹,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寺)。”宋·刘克庄《送日老住九座山》诗:“守土亲为大檀越,开山留下废砧基。”后常泛指一宗一派的创始人为“开山祖师”。宋·刘克庄《诗话》:“欧公(欧阳修)诗如昌黎(韩愈),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梅尧臣)为开山祖师。”(常正)

【第39句】:【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谚)面对名利,只要一方争占,双方都显得丢脸;只要一方谦让,双方都得到益处。指为人处事,宜让不宜争。

【第40句】:有爱情的生活是幸福的,为爱情而生活是愚蠢的

【第41句】:【禅和子】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李明权)

【第42句】: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第43句】: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代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

【第44句】:此外,“海潮音”又指唱赞诵经之声。如唐刘长卿《送少微上人游天台》诗:“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唱赞诵经之声抑扬起伏,称为“梵呗”,源于印度的法曲。以海潮比作梵呗,十分形象。

【第45句】:【鹁鸠树上鸣,意在麻子地】(谚)鹁鸠:又名勃鸪,鸟名。鹁鸪鸟身在树上呜叫,心却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46句】:【老健春寒秋后热】老年人健康,如同春天的寒冷,秋天的 炎热,都是暂时的,不会持久。清代《儿女英雄传》:“老人家 已是老健春寒秋后热;譬如朝露,去日无多。”

【第47句】:【黄牛过河——各顾各】(歇)指各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也作“黄牛过水——各顾各”。

【第48句】:【狗是忠臣,猫是奸臣】见“猫奸狗忠。”

【第49句】:宁养顽子,莫养呆子。

【第50句】:【道三不着两】(惯)三件事,就有两件说得不对。形容人说话不着边际,语无伦次。也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做事颠三倒四。 也作“着三不着两”。

【第51句】:真金不怕火炼,好汉不怕考验

【第52句】:【不受磨炼不成佛】 释义:不经受磨炼不会成为出色的人。 例句:“不受磨炼不成佛,要不是受了刘队长的那次教训,这些日子还不知得闯多少祸!”

【第53句】:【冬不可以废葛,夏不可以废裘】(谚)葛:葛麻,夏季衣料。裘(qiu):冬季皮毛衣裳。指冬季虽然不穿葛麻衣服,但不可丢弃它;夏季虽然不穿皮毛衣裳,但也要把它保管好。泛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不可眼光短浅。

【第54句】:【面善心不善】(惯)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内心却狠毒。

【第55句】:【水清见底,明镜照心】 释义:比喻以诚相见。 例句:嘿!头回李书记去我家里,苦口教育我,硬是俗话说的:水清见底,明镜照心。叫我大大提高了觉悟。

【第56句】: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第57句】:纯真的金子,光泽永远不变

【第58句】:【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谚)人不能离开道路,就像虎不能离开山冈。指人总要上路,上路总要靠别人帮助。

【第59句】:打铁先要本领硬

【第60句】:【兔子沿山跑,还来归旧窝】(谚)兔子尽可以漫山遍野乱跑,但到天晚,还是要回归老窝的。比喻人长期在外走南闯北,最终还是要归回原处。 也作兔子满山跑,还得回老窝。 兔子绕山转,早晚归老窝。

【第61句】:【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惯)形容非常胆小怕事。 也作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 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

【第62句】: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意即帮助人要帮到底,办事情要见真实效果。

【第63句】:【生处好寻钱,熟处好过年】(谚)寻钱:寻找赚钱的门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赚钱,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钱借物,容易过年。

【第64句】:【家家有本观音经】见“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第65句】: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

【第66句】: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第67句】:【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第68句】:水头不浑水尾清,水头不清水尾浑

【第69句】:【喂脑袋】(惯)指吃饭。

【第70句】:【脱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脱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转喻说话、做事有条不紊,合乎章法。

【第71句】:【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见“各有各的牢笼计,各有各的跳墙法”。

【第72句】:【砸明火】(惯)明火:点着火把。 指公然抢劫。

【第73句】:【一刀切】(惯)比喻对不同的情况不加区分,用同一种方式处理。

【第74句】:【过河卒子扫千军】(谚)卒子:象棋盘上排列在最前列的兵卒。指下象棋时,卒子过了河界,就有横扫干军的力量。比喻战争中如果指挥得当,普通士兵也会发挥无穷的威力。

【第75句】:劳其身者长命,安其乐者短命

【第76句】:【饥梳头,饱洗澡】(谚)饿着肚子梳头,吃饱了饭洗澡。指梳头宜在饭前,洗澡宜在饭后。

【第77句】:【笑掉大牙】(惯)指遇到或听到可笑的事,笑得非常厉害。也指令人耻笑至极。 也作笑掉门牙。 笑掉了牙齿。

【第78句】:【空想】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然而,佛家又认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如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执著“顽空”之想的人,甚至连“因果”也否定了,诸佛难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也指徒劳的想念,如《二刻拍案惊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复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挂肚,空想坏了。”(李明权)

【第79句】:现行佛教唯识宗谓八识中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渭之种子,白此种子生现前的色心之法谓之“现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现实生活中把现在施行的、现在有效的均称为现行,把正在进行和不久前曾进行的活动称为现行活动。如邹韬奋《经历》十:“即偶有微细失检之处,亦可按现有的出版法及其关于言论出版的现行法规,在出版后加以纠正或禁止。”

【第80句】: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第81句】:【鬼也怕恶人】(谚)恶人:凶狠恶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汉。指恶人谁也招惹不起。

【第82句】:爱笑者心不衰,善保养身不老

【第83句】:活佛我国藏传佛教名词。藏语称为“朱古”,意思是化佛示现的肉身。通常称大喇嘛圆寂后根据转世制度取得寺庙首领地位的继承人为活佛。始于13世纪的噶举派噶玛噶举的噶玛拔希。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称叫做“东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当了热振寺的活佛后,他的名字便是“热振·多吉才仁”。对于有僧职的大喇嘛,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时,不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院称号了。如“东嘎活佛”、“热振活佛”等。凡活佛圆寂后,寺院上层通过占卜等仪式,寻觅活佛圆寂的同时出生的若干婴童,从中选定一个“灵童”作为他的转世,迎人寺中继承其宗教地位。

【第84句】:【浑身是艺难遮冷,满腹文章不疗饥】(惯)指人虽有才华,却不能养活自己。

【第85句】: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第86句】:【抓大头】(惯)见“捉大头”。

【第87句】:【河水靠流,人群靠头】 释义:比喻做事要靠带头人。 例句:冯少怀说:“要我看也不赖。河水靠流,人群靠头。我们有个好村长,可是个好样的啦。”

【第88句】:【来者不惧,惧者不来】(谚)敢于前来的,就无所畏惧;胆怯害怕的,自然就不敢来。指凡是敢于前来应战或挑起事端的,就没有胆小怕事的。 也作“来者不怕,怕者不来。”

【第89句】:【火大无湿柴】(谚)指火势大了,湿柴也能燃烧得很旺。比喻人多力量大,有气势,就不怕困难多,任务重。 也作“旺火没湿柴”。

【第90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难下手】(谚)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症。柳斗:用柳条编织成的提斗。指臌症是不治之症。

【第91句】:【酒乱性,色迷人】(谚)酒能乱性,使人丧失理智;色能迷人,使人溺于淫欲。指人一旦沉迷酒色,就会酿成祸乱,导致堕败。

【第92句】:【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 释义:栽种蔬菜,水起重要作用,不能缺水。 例句:栽树种菜,倒是满好的,可常青道: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这都得靠个水。

【第93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 释义:不打没母亲的孩子,不骂赔礼道歉的人。 例句: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赔礼人偷眼看她说话的效果,发现家喜嫂虽然没有用言语回答她,但乔兰弟从她烈性的面孔上看到圆满的答案。

【第94句】:【白露日个来,来一路苦一路】 释义:个:助词,无义。来:指雨来。谓白露这一天下场雨,会使蔬菜发苦。 例句: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自飒,蔬菜沾之则味苦。谚云:“白露日个来,来一路苦一路。”

【第95句】:【鹁鸽子旺边飞】(谚)鹁(b。)鸽子:即家鸽。指家鸽最喜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比喻人追求兴旺发达、有钱有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奔进。 也作雀儿只拣旺处飞。 老鸦野鹊拣旺处飞。

【第96句】:【三昧】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证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常正)

【第97句】:【泼水节】在影视剧中,看到泼水节很浪漫、很好玩、很开心。其实,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的年节,在农历清明的后十天。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依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农历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时,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 依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火热滚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农历三月)举行泼水节。

【第98句】:【瘦骆驼强似象】(谚)骆驼再瘦,负重远行,顶个大象。比喻富家衰落,家底也比平常人家厚实。也比喻世家破败,威势也还不可轻视。 也作瘦骆驼尚有千斤肉。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99句】:【发一回水,澄一次泥】 释义:比喻矛盾暴露一次,问题澄清一些。 例句: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对我对大家都是一堂很生动的课!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次智。我相信大家都会认真地去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10797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