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维也纳分离派来口号集锦8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绘画艺术中色彩表现的意义论文

摘要:印象派作为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画派,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印象派所体现的独特绘画理念和形式,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文章首先对绘画中色彩表现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点进行概括,从而明确了色彩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属性,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提炼。

关键词:印象派;审美价值;色彩表现

【第1句】:色彩表现形式的特点

形式在西方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曾经说过:“只要对美学的历史稍微的瞥一下,就可以充分了解形式论所表现出的重要地位……形式一直处于最为显著的地位。”日内瓦学派的重要代表让鲁塞也曾经说过:“如果说存在一个相关的概念能够引起矛盾或者是分歧,这个因素必定是形式这个典型的概念因素。”因此,对于色彩形式的分析是对色彩表现出的审美价值进行探析的基础。在绘画艺术形式中,色彩的运用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古老的洞窟绘画就对色彩进行了大量的使用,虽然只有黑色、棕色、赭石等单一的色彩,但是仍然能够营造出原始、质朴的艺术效果。物理学家牛顿运用三棱镜实验从太阳光中分解出不同的颜色,发现了具有可循性的光谱。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的《色彩的协调和对比规律》,在牛顿的基础上从心理学方面说明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效果(如冷暖对比、色度对比、明暗对比等)。

【第2句】: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洞窟壁画中,从这些人类早期的壁画、洞顶画艺术中可以看出,其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来自于自然界。如,黑色来自于炭火烧尽之后留下的残渣,红色通常为动物的血液,所呈现的色彩比较单一,大多运用平涂的形式记录,同时也成为人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印证,彰显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和走向文明的精神力量。古希腊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表现单纯,具有非常明显的符号化倾向与较强的装饰效果。古希腊绘画对色彩的运用趋向于理性的特质,绘画线条轮廓的表现虽然较之古埃及绘画有所突破,但是在色彩方面仍然表现出比较简练的风格。在绘画作品中,区域单色化的艺术表现特征比较明显。古希腊画家阿佩莱斯通常运用黑色、红色、白色、黄色这四种颜色作画,不是因为没有更多的色彩可供使用,而是阿佩莱斯追求比较简洁的绘画风格所致。中世纪以后,绘画中色彩的运用逐渐被重视起来,人们开始运用不同的色彩形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色彩表现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第3句】:色彩在绘画艺术中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绘画中色彩所表现出来的装饰性特点逐渐削弱,但是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色彩的装饰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印象派绘画家的观念中,色彩所具有的.装饰性效果并不仅仅依附于造型,而是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这对后来的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画派的色彩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并融入了东方绘画的特点,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的造型、色彩组合形式。色彩的运用在获得画家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彰显绘画者思想、情感、意识的有力的媒介载体。运用色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象征性的主观表达,使油画中色彩的象征性表现变得突出。现代绘画的色彩运用,色彩不只是用于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方面,更扩展到对绘画者抽象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现方面,绘画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的协调搭配,对自身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结语

在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色彩的表现如同音乐艺术中跳跃的音符一般,成为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人类对世界进行认识的重要媒介,色彩被赋予了社会经验和画家自身情感经验的双重载体特征,其独有的表达特点和艺术魅力成为众多画家为之着迷的重要原因。探究色彩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立华.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与演变.艺术百家,2007(5).

[2]王丽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文艺研究,2007(1).

[3]王宇.色彩符号及其应用研究.美与时代,2006(2).

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诗意艺术浅析论文

绘画的外在形式是基于艺术的内涵,对于艺术内在精神的追求是艺术不同的手法和意向。在历史中,绘画成为再现现实的手段,写实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首先构建了画面形式,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写实甚至成为了绘画的目的。针对于这种面貌,思考真实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一代代画家的重要课题。在精神与形式中的不断反思与反叛,带来艺术潮流的转变,从对于现实的描摹到不满足于再现,再到概括和抽象,继而不满足于形象的单一,回到对于现实的另一种再现,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贯彻了整个艺术历史。经过如走上螺旋楼梯般的演进过程,艺术虽然始终在探讨关于人性的问题,但所探讨的深度已不同于开始。

【第1句】:艺术的再现的需要与其面临的困境

(一)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的产生有很多缘由,无论是巫术说、劳动说还是表现说等不同的原因,艺术自产生之初表现形式就是多样化的,但都具有对于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功能。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卡米拉洞窟距今已经有一万一千到一万七千年的历史,壁画带有象征性,对于公牛的动式、猎手的排兵布阵,都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受伤的公牛蜷伏的姿势和形态非常生动可感。中国古代以对于现实的描摹有长期的追求,相比较西方以素描光影关系为表现手法的再现方式,东方绘画的再现更接近于神似的写实。唐代的张璪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至宋代达到鼎盛的中国绘画的创作方法。师造化,源于对于现实的观察和细致的体会。曾经有传说,建立翰林图画院的大画家宋徽宗赵佶,面对手下画院画家写生的仙鹤反复摇头,画家当面不敢问,后来得知宋徽宗说仙鹤的动式与毛羽表现的与现实相左。从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同样讲求写生与写实,这种写实不具有体积与光影的表现,但包含了更多对于神态与细部的逼真。

(二)写实与真实的冲突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摄影术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最初,绘画在宫廷中不只作为装饰存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人物肖像以及为统治者宣传,以人的形象、神的故事,构建空间形体合乎三维现实的画面。绘画的这种功能不断推进着绘画技法在写实表现上的技巧。今天的研究者发现,从15世纪时期,架上绘画为了更加接近逼真与写实,都有凸透镜等摄影工具的介入,我们不能否认,绘画的再现绝非现实的绝对镜像,而是经过了艺术家个人审美与艺术追求的过滤升华。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小荷尔拜因的代表作《在伦敦的法国使节》(1533年)中,勋爵与主教的着装极尽细致精致,对于质感的华丽与细节的真实都呈现出高像素照相机的真实。我们再来看位于两层桌子上的,证明身份与才学的工具的描绘,在空间透视上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描绘;桌上的乐器与地面的花纹显示出对于数字与空间结构的精确计算,更让我们确信在架上作品中具有精密透镜参与的地方。画面下方被拉长的骷髅头,观者站在画面正前方看图像呈现长条形的抽象图形,当观者走到画面右侧方观看,图像随着位置的移动越来越逼真,接近标准的如照片般的骷髅头骨形象。这种逼真曾一度成为让人叹服的人类手工技艺可以达到的颠峰。然而,当19世纪照相术得以实现、慢慢普及,绘画的逼真开始贬值,人们开始思考机器在短时间即可实现的工作,人类运用大量的时间是否值得。画家应该追求的是神似或者超越逼真,一大批现代主义艺术家从批判传统、批判写实的角度开启了艺术新的大门。今天照相机可以从太空一览无余的还原地面每一寸细微的图像,人类可以观测到粒子的存在,照片中的写实与我们逻辑中感受的真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照片是绘画写实的终极版本,但不能说照片就是事物本来的最真实的样子。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各自完备的艺术体系,历经了宋代绘画对于精微与逼真的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历史的变革给了中国绘画一个反叛的机会,元代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汉人的统治,让才情与骄傲共存的士大夫家族的文人雅士,无暇也不愿在以表面的真实细腻描摹绘画,他们形成了新的艺术审美旨趣,在这种以稚拙的笔法,深邃的精神追求为主题的绘画中,“写意”成为了文人画家在艺术中的追求。

【第2句】:绘画艺术的写意性与意向的表达

(一)西方艺术的抽象性

20世纪,西方架上绘画在艺术传统中挖掘和发现了绘画的表现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经了地理大发现、两次世界大战,哲学层面现代哲学对形而上的启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宗教对人影响力的变化,众多的原因促成了绘画的表现性与批判性。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犹如一阵对于历史与民族性的反思而掀起的旋风,成为艺术新的潮流,表现主义绘画更多带有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和艺术手段的实验性。在这个艺术流派成形之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个在柏林的自由艺术家集合而成的团体———青色四人组,继承了青骑士社对形式主义的追求。在抽象艺术的纲领性论著《论艺术的精神》中,康定斯基论述了艺术的发展是延续层级展开的,形成金字塔的构架。在金字塔底端是再现性的艺术,单纯写实与重复现实;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经过了概括和形式归纳的高端的形象。康定斯基的理论中,移情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情感的移入,使得抽象的形式与表现内容成为融会更丰沛情绪的载体。在康定斯基的作品《若干个圆》中,圆形的重复涵盖了情绪的起伏,每个欣赏作品的人都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感体验。这种抽象性是西方绘画对特定意向进行追求过程中,带有写意性的艺术形式。从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艺术家完成作品过程中思维与行动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正是其重要的特点。例如美国后现代艺术家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色域绘画与精神性绘画的代表罗斯科等画家都遵循着这种写意性的表达方式。

(二)东方文人画中的写意性

中国绘画中同样存在情感的迁移,在西方领域,被称为移情的现象。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云林创造了一种文人山水画的标准形式,被称为一江两岸。画面中人迹全无,一派萧索寂寥之景,远山俯卧于远景,近景陂陀树木,中间以大片汪洋湖水阻隔,施以淡墨,形成空寂的景致。倪云林出身无锡仕宦人家,家业富甲一方,但这个已富足两代的家族,到倪瓒这里偏偏只好文墨不好经商,优渥的生活不但给予了倪瓒丰富的文化给养,同时让他在精神和生活中有了极度的洁癖。创造出这种极度冷峻,近乎苛刻冷漠的绘画形式,正是倪云林至情至性所出。树石江水在这里都是人与精神的载体。倪瓒的绘画同元四家其他大家的作品影响了后世中国绘画艺术的外在形式与深层审美趋向。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但其归根结底是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第3句】:结语

今天的艺术形态具有多元化的面貌,随着人类发展艺术终究是探讨人类精神世界最真实的映像。历经美术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化,真实的内涵日益丰富,艺术从生活中获得形象和感受,而艺术是经过归纳和诗性的研磨后产生的更高境界的真实。跨越古今中外,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具有共通之处。

探求绘画艺术对小说的作用论文

【第1句】:萧红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萧红,出生于1911年的黑龙江省呼兰小城,原名张乃莹,乳名荣华,学名为秀环,后来被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悄吟、田娣、萧红等。萧红的一生艰苦坎坷,颠沛流离,面对世俗不断地觉醒和抗争,直到1942年去世。那一年,萧红31岁。萧红被喻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一生文学创作不断,1935年在鲁迅的指导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负担旅居日本写下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砾》,1940年与端木蕻良到达香港后,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及著名长篇小说《生死场》。萧红用自己异于常人的独特生命体验与审美观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探究起萧红的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就不得不提起萧红与绘画艺术的深厚关系。纵观中国现代文坛,在众多的女作家中萧红是很独特的存在之一,她最善于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拿捏自己的艺术风格,打破传统小说创作模式更是其强项,她的小说创作常常给人一种站在画家角度的错觉。事实上这并非错觉,萧红确实是以画家的眼光对自己的创作对象进行审视,将绘画的构图激发以及想象力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显得尤为独特。萧红被人熟知虽然是因为其作家的名号,但从她的一生来看,与萧红最早结缘且对其产生极大影响的却是绘画。萧红从小与祖父张帏贞一起生活,是祖父的古典诗词将其带入艺术世界,后来的萧红师从上海美专毕业的高仰山老师学习绘画。在这段时间萧红接受了包括线条、色彩及透视等在内的一系列的规范绘画训练,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仰山对学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成立绘画小组的同时经常带学生去公园和郊外写生。通过对绘画知识的学习及大量的绘画联系,萧红在众多的学生中名列前茅,表现出自己的绘画天赋,她的毕业作品《劳动人民的恩物》参加了校展并获得众多好评。萧红对绘画的迷恋很深,她很喜欢梵高的《向日葵》。萧红也曾在写给萧军的信中说:“我对绘画的趣味居然如此之高,我想将来我还是应该在这上面用功夫。我有一个去法国对绘画进行研究的欲望。”写信后的半年,萧红从日本回到上海,在上海的一家私立画院跟着一个犹太的画师学习绘画。虽然萧红并未实现自己的绘画梦,但她对绘画的迷恋及天赋却很明显地体现在自己的各种文学创作中。萧红的作品,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都能让人产生欣赏画作的审美感受。

【第2句】:绘画艺术在萧红小说中的应用

(一)生动传神的人物画在萧红小说中的应用

传统的小说规范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必备的三个要素。但萧红的小说却从不拘囿于传统的小说规范,她的作品也很少被人用来当做小说的范本来读。萧红小说中的人物相对来说都很单纯,人物性格与其他小说人物的丰富相比也较为单一。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萧红的`人物描写,只是所用方式不同而已,很多人物在她的笔下反而添了些别致的生动。萧红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不是很看重,在她的小说中,人物如同绘画艺术中的人物画一般,以一幅幅剪影或速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虽然无比简练但却形神皆肖,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带有萧红式的独有忧郁情调。萧红只用了几个常规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就在《小城三月》中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柔媚而多情的翠姨。“如果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一声,若她正在吃饭她就要把碗放下,若她正在走着路,她就会停下。”“她窈窕美丽,讲话时总是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仅仅几句话,就将翠姨这个人如同剪影般送到了读者的眼前。从这里也能看出,她的小说对人物的五官、形体等描写不怎么看重,主要在于对人物神韵和写意的突出。在小说中,翠姨是那种由于伦理观念影响而将爱意埋藏心底最后抑郁而终的悲剧女性。萧红的小说人物在勾勒时用的更多的是粗线条,人们很少能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工笔式的细描,一些人物就会在这种手法中定格于某一瞬间,给人一种漫画般的效果。读萧红的作品像是在欣赏绘画,她的人物都是以绘画之笔进行描摹,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可视可感的人物画。

(二)热闹可观的风俗画在萧红小说中的应用

茅盾曾经为萧红的《呼河兰传》作序,在《呼河兰传序》中他这样评价萧红的小说:“这是一篇叙事诗,同时也是一幅风土画。”相对于自己小说中的人物画来说,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才是萧红更加擅长的,尤其是在对地方风俗的描写上。她总是尽力铺排,完全不惜笔墨,能够将多层并置的风景事态通过一维的线性语言巧妙地展现出来,《呼河兰传》的前两章简直与绘画艺术中的风俗画无异。在她的笔下,呼兰城的民俗意味和地方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幅独属于呼兰城的立体客观的图画。萧红先从呼兰城的十字街开始描绘,这个十字街是呼兰城最有名的街,几乎汇集了呼兰城所有的精华,不仅有金银首饰店、布庄和油盐店,还包括茶庄等。除了十字街外,呼兰城还有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两条街道,这些街道上有龙王庙、扎彩铺、卖吃食的小店以及各种小胡同等。除了这些,萧红还描绘了呼兰城中一些抢麻花的小孩子、满脸泥污的车夫以及穿长袍的绅士等,看似宁静却又带着些静态之感。小说中的这些文字描述在读者的脑海中如《清明上河图》般一点点闪过。萧红在描述中运用了中国绘画中的对称和工整,将十字街与东西二道街的风俗景观细致地描绘下来,使读者在看小说的过程中产生如入画境之感,使萧红的小说夹杂着一种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其中对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一民俗的描写更是让人如同看见古代的画屏一般,带人走进一种典雅古朴、娱情悦目的风俗中。

(三)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在萧红小说中的应用

萧红的小说最能体现其绘画美的还是其中对景物的描写,她通过自己对景观的细致描绘给人们带来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在萧红的作品中,四季景色的变化如同长长的画卷平铺在人们的眼前。《小城三月》中萧红写道:“三月的原野青绿,蒲公英在发芽,羊在咩咩地叫,乌鸦也开始绕着林子飞,小城被杨花装满……”在《后花园》中萧红写道:“六月里的后花园更加热闹,蝴蝶在飞,蜻蜓在飞,螳螂在跳,蚂蚱也在跳。柿子红了,茄子青了,玉蜀黍的穗子如同绣花丝线深的浅的,干净得过分……”她站在画家的视角对风景进行审视,并通过文字构筑画面,对其涂抹色彩,将大自然的美最大限度地透视出来。即使在她所描写的悲惨故事中,画境也充满诗意的浪漫,使小说整体上呈现一种清新和明丽的色调。萧红很执著于景物描写,且对色彩的辨识感受能力异乎寻常。在《呼河兰传》中,萧红对“火烧云”的景象有过细致描写,“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小孩子的脸被照成红色,大白狗也被变成红色,红公鸡则变成金色,黑母鸡被照成紫檀色”,“云朵从西边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像是天空着了火”。这样的描写在萧红的小说中还有很多,由此也可以看出萧红对色彩变化的捕捉十分敏锐,绘画艺术中的明暗素描处理技巧被其在小说中充分加以利用,在语言文字这块调色板上尽情地调出她自己喜欢的颜色,描绘出各种变换的画面。在《小城三月》这篇不足17000字的小说中,各种色调词汇如绿、白、黄及枣红、桃红、绛青等几乎被使用了一个遍,引领读者走进她所绘制的风景画之中。绘画艺术在小说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生动感和可读性,还增加了小说的可视性,带给读者与绘画和其他小说都不同的感受。萧红小说中的各种绘画艺术应用构筑了其不同于常人的文学世界,或者这就是萧红小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魅力所在,其他小说也可以以此为鉴。

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茶艺文化是传统文化里的一块瑰宝;与茶艺文化一同发展的绘画艺术,反映出我国的茶文化在各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中国的绘画作品里,有很多都是以茶为题材,在博物馆珍藏的绘画作品中都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饮茶时刻。茶艺文化中我们能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也在绘画作品中体会茶艺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从茶艺文化中细细品位绘画艺术带来的视觉之美。

关键词:茶艺文化;绘画;传统;魅力

绘画艺术可以在侧面反映出茶文化的发展,还能在画作中感受到当时人们饮茶的风气。所以,茶艺文化中的绘画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一块瑰宝,并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在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在发展,茶艺文化也随着而改变,但不变的是茶艺文化的美始终贯穿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里。

1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概述

茶艺文化中的核心是茶道,它主要是在讲述关于茶的一系列过程,并在其中灌输人们一种茶道精神。饮茶的人在品尝清香的茶水时,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理,然后通过自我感悟来实现对自己的深化,对自我的完善。因此,茶道在茶艺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茶道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与茶之间已经产生出一种意识上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我们称之为精神交流。人们追忆着传统的茶艺文化,并从味觉和视觉上共同感知,而后在身心上得到情感的释放。从茶道的行为方式中可以得知,中国古代的茶艺文化是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质的,由于古代的茶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则它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茶艺文化通过饮茶的方式让参与其中的人们获取到不同的信息和经验,绘画作品将茶艺的精神从笔墨中渲染出来,并以艺术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视觉上的记忆。笔、墨、纸、砚与茶艺文化重叠在一起,相互碰撞出艺术的光芒。茶艺文化将茶画融入进传统的精神文化,而茶画在宣纸上将其由感官变为视觉,在艺术的殿堂里多了一笔浓厚的中国韵。茶画作品之所以这么让人着迷,其原因在于它的背后有茶艺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泼墨山水画只是在抒发自我的意识,而茶画却包含了哲学精神在内,这样的内涵让茶画覆盖上沉甸甸的古韵。茶艺文化通过绘画作品更加传奇地表现了出来,显示出中国人审美和情趣。

2由茶艺文化引起的绘画艺术的研究

【第2句】:1茶艺文化中的绘画元素

茶水的流动性与我们的味觉形成一种奇妙的感官表现,这就是茶文化艺术里的书画表达的中心思想。绘画元素在其中作为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方面它解释了一种“回归性”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绘画作品里必须出现的事物。就如同原本是植物的茶叶在一系列的操作之后被制成液态的精华,等待着人们来品尝;而墨在宣纸上蒸发后留下的痕迹,这是它的属性。绘画元素的道理也一样,它的出现可以丰富画面,强调出一种形式美感,从而利于人们后期对画作的分析与欣赏。绘画元素在茶艺文化里的另一种应用在于抒发出当时人们的精神,描绘出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意识形态。

【第2句】:2绘画艺术在茶艺文化中的应用

唐代的名画《调琴啜茗图卷》描绘了十二个女人聚在一起饮茶的盛况,她们以茶海为中心,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茶海中有一只很长的茶勺,方便女人们舀茶入碗。图中女人们的动作都不一样,有的正在品茶,有的在与对面的女子谈天说地,还有弹琴吹箫的女子。画中的女人丰满而有韵味,身上的衣服颜色鲜亮明快,艳而不俗。衣服的细节刻画精致,上面都描绘有大量繁缛华丽的雕纹。这个时候传统的襦裙已经吸收了来自国外大多数的文化而演化出了唐朝的袒胸装,这个衣服上衣是传统的短小襦的样式,下身为十分宽松的长裙,长裙最高系在了腋下,中间用丝巾打结,脖子到胸口的肌肤基本都裸露在外,穿衣十分开放。茶艺文化在这样的气氛中极具唐朝的特色,在国家的物力和财力都十分强大时,妇女们的神态怡然自得,生活也过的开心满足。在画中她们欢笑,品茶都被画家描绘的栩栩如生。唐代的斗茶图风格以色彩浓艳、复杂为主,具有雍容华贵之感;这样的效果是由于吸收了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并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思想后引进了现实的生活之中。唐朝的中国国力强盛,很多外来民族慕名而来,为我国带来了他国的文化艺术,因此人们受其影响,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并开始前所未有的突破。人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自己不断地琢磨和创新,将艺术推上一个至高点。斗茶图很好地阐述了我国唐代时期的服装演变、风格的多样,并展示了唐朝当时的审美观、文化观、绘画技巧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征。唐朝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是一段辉煌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富裕、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作为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唐朝的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都对国外的风格、文化进行了汲取,加上我国独有的茶艺文化,也让不少外来国度的人慕名而来。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代的历史文化以及朝代的发展变迁,说明了当时社会上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物质化的心理。

3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来源

【第3句】:1构思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大国。在我国的艺术绘画中,具有中国传统独特的民族气息,而斗茶图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悠久茶艺文化的熏陶后,已经发展为一个完整、有代表性的绘画体系。而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发展最为强大的时代的唐朝,绘画体系也发展出了一段艺术历史上的小高潮,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迅速,经济力量雄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的茶艺文化艺术被推上了很高的地位,在装饰的运用上开创了我国的纹样装饰画先河。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国的茶艺文化被纸和墨书写下来,唐代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成为中国斗茶图的历史转折期。时尚流行的元素总是呈轮回的状态,如今人们对茶艺文化的事物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本文的重心在于提取茶艺文化的精神,将茶道的精神和绘画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将绘画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气息分析出来。绘画艺术在辉煌灿烂的茶艺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由于其朴素,清新,干净的绘画风格,斗茶图一系列的作品都受到广大爱茶人的喜欢。茶艺文化中的绘画在茶道的感染下,具有精神哲学的意义,这些思想通过画中人物动态和神情表达出来。所以,这样具有传统韵味的“茶”绘画艺术作品在现代也有很大一批的欣赏者。

【第3句】:2构思的必要性

“茶”在古代的装饰绘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表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通过对茶和茶有关的事物进行描绘,展示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从广义上看,茶艺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从茶艺文化的侧面看来,它更重视一种人文精神。绘画艺术重在“意”和“象”的表达,它不仅表达出整幅画面的内容,还可以将茶艺文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正符合我国的现代审美。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古典传统的生活多了一份向往。茶艺文化中的绘画艺术体现出茶艺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在加快,中国的茶艺文化能够抓住这样的好机会,迈出国门,将中国的传统茶艺文化和绘画艺术都发扬光大。

4结束语

茶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将“茶”在绘画中进行表达,可以将茶艺文化和艺术相结合,通过画家独特的妙笔,将原本看不见的文艺绘制到宣纸上,以绘画的形式将感知表现出来,这样的结合形式对传承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茶艺文化推动着我国的绘画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演变,不同朝代的画家在其中加入创新元素和精神,让茶艺文化和绘画艺术的融合更加紧密。绘画作品被赋予了一种历史的精神文化内涵后,它的价值感也被提升上去。面对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地区也在学习中国文化,而绘画是其中很具特色的风格,它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中国历代的茶艺文化。因此,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茶艺绘画艺术带向国外,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第18句】:

[2]王立霞.茶茶文化茶文化学:茶的文化史考察[J].农业考古,2013(2):23-【第31句】:

[3]娄明利.浅谈明代吴门茶事绘画之画意[J].大众文艺,2013(10):70-【第71句】:

[4]蒋文中,仇学琴,龙翔.论茶马古道上的民族茶文化交流与和谐之美[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95-102+10【第8句】:

[5]王学铭.中国茶艺馆学奠基之作———读陈文华教授《中国茶艺馆学》[J].农业考古,2011(5):180-185+2【第67句】:

[6]费明燕.香茗清馨———中国画中表现的茶艺[J].荣宝斋,2023(1)2:234-2【第39句】:

[7]林安君.中国历代画家与茶文化[J].农业考古,1993(2):127-130+4-【第5句】:

[8]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4):102-10【第6句】:

[9]刘三平.茶艺的艺术性及美感体验[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1):76-【第78句】:

[10]宋炀.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绘画艺术及其在异质文化中的抉择[J].荣宝斋,2012(9):126-1【第37句】:

6051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