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的主要情节 要5个
三峡库区三峡库区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区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
库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根据三峡水库淹没处理的规划方案,总面积约
【第7句】:9万平方千米,淹没耕地
【第1句】:94万公顷,涉及移民1
【第17句】:15万人。
库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
土地类型多样,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小,土地结构复杂、垂直差异明显。
因特定的地理条件,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
【第1句】:4万多平方千米。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开工,位于三峡河段的西陵峡,坝址在湖北宜昌县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枢纽38千米。
这个工程中将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为华中、华东、西南等地区提供电力,也将对长江沿岸经济繁荣,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东西差异,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红岩》的第一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主容: 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雾海里,长江、嘉陵江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
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
《中央日报》
《和平日报》……”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
……看美国原子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
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
”的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喊声:“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 作品简介: 《红岩》是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
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
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后改编为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
道德模范的事例
李明素,女,55岁,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坝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
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
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
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
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
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
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
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
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
”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吴显才事迹吴显才, 男,53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
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吴显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着破烂的单衣,蜷缩在路边,冻成一团。
吴显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这位老人无依无靠、一贫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头竟是一块砖,他泪如泉涌。
他在周边几个村里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位孤寡老人过着类似的生活。
1990年,吴显才说服妻子,倾其所有,买下家对面的一个废弃酒厂,改造成一座有16间房屋的敬老院,并给敬老院取名“常乐”,希望老人们能够天天快乐。
年底,来自8个村的16名孤寡、残疾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70岁的马昌炳老人刚到敬老院时,因为长期没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吴显才每次都帮他清洗。
70多岁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显才细心伺候她,让她认了自己做儿子。
63岁的谭传贤是个哑巴,还有智力障碍,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吴显才听说后收留了她。
任国贤与老伴谭吉寿,拉扯智残儿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吴显才收留了这一家三口,一养就是11年。
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
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
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
【第1句】: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
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时,吴显才就背上了6000元贷款。
以后每年都要为敬老院提供近1万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猪肉、近500公斤食用油、两三百公斤盐巴,加上缝制衣服、添置被褥,还有医药费、丧葬费、电费及其他开支。
吴显才还拿出家里的3亩承包地,供敬老院种菜种粮;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开垦出20亩药田;办养殖场,建棕器加工厂、预制件厂、木材加工厂三家小作坊。
15年来,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生活无忧。
去年12月,他又投资13万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层楼设一个带洗澡间的卫生间,老人们睡上了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换得更大了,厨房里摆上了电冰箱。
2006年吴显才被评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陈培玉(已故)陈培玉,女,生前为重庆市巴渝航运公司下岗职工。
一个被群众誉为精神永不下岗的下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为救落水群众献出了年仅44岁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庆巴南区轮渡渡口,两名群众不慎跌入滚滚长江,此时,在轮渡上的陈培玉听见呼救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便纵身跃进湍急的江水中。
波涛汹涌中,她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乱中突然将陈培玉的脖子紧紧扭住,两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陈培玉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见义勇为的壮歌。
陈培玉的救人壮举不是偶然的,与她44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一贯的英勇行为分不开。
生前,陈培玉的主业是船体除锈油漆工,“副业”则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
1983年秋,陈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冲出几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个猛子扎进江中,搏激流,闯险滩,将落水者高高举过头顶。
1988年夏天,陈培玉的邻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长江,危难之时,陈培玉不顾一切跳入江中,半个小时后巫天幸被救了上来,陈培玉却累得瘫倒在地。
1981年和1988年长江涨大水,陈培玉作为公司水上抢险队惟一的巾帼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积极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
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边洗衣而落水的下岗职工李新萍。
18年来,陈培玉不顾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长江救起落水群众。
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险,陈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经历了10多次死亡的威胁。
陈培玉家境困难、生活艰辛,但她依然热忱地帮助身边的人。
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随便哪个时候都笑嘻嘻的人”。
性子直、热心肠,周围的人有个大事小事,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谁家有点什么麻烦她总是从头到尾,关注到底。
陈培玉2004年被重庆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廖桂林事迹廖桂林,男,4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厚坝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廖桂林凭着终身信仰和一身正气,用忠勇、热血、善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称为“管得宽”,被群众唤为“廖英雄”,被媒体誉为“三峡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鹰”。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灾中,廖桂林凌晨冒着瓢泼大雨去街上帮助转移群众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带病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获救后,发现自家财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儿也因洪水浸泡心脏病复发住院。
在去探望女儿的途中,忽见丰胜沙发家具厂发生火灾,他又第一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扑火,因车间30多桶燃油物品连续爆炸,被炸成重伤。
他在医院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大火扑灭了没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扑灭,附近的加油站、学校、医院和1000多户6000多居民的生命财产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刚出洪水又进火海啊
”他脸露笑容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
谁让我是‘管得宽’呢。
”2001年8月,廖桂林为救金峰乡新华村村民谢小春,死命抱住歹徒。
眼看歹徒高举菜刀,要朝谢小春的脖颈砍去,他毫不迟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挡住了这一刀,结果左手肘缝合了18针,至今还有一条两尺多长的伤疤,4个指头完全失去功能。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办
”他回答说:“为了正气,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还要上
”廖桂林就是这样用鲜血维护着社会正气,先后见义勇为60余次。
他空手夺刀、悬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夺炸药、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负伤,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几处刀疤,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无损,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医鉴定为6级伤残。
廖桂林从事基层调解工作18年,调解了各类民间诉讼近1300件,免费法律咨询1万余次,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他还照顾赡养罗文贵、熊丛贵两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长达30多年,为他们提供住房、衣物、钱粮,打水、做饭、熬药、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劳任怨,直至老人去世。
他将社会各界送给他的慰问金、救助金全部捐给了五保老人和失学的贫困儿童;一家人节衣缩食,省钱给因脑出血全身瘫痪10年的母亲和患有重度风湿性心脏病的女儿看病。
廖桂林先后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张和龙事迹张和龙,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石龙技工劳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位巴南区石龙镇大连村三社的农民,1984年汇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公司经理,开始带领家乡民工“闯天下”。
在创业征途中,他以诚信为基石铸就了全国劳务品牌商标“石龙技工”。
张和龙视信守合同为企业生命,为保证合作方对民工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异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训民工;为保证按时交货,不惜用高额补助组织员工加班,不惜改铁路运输为航空托运;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员工操作要求严而又严。
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钢铁厂暖气片生产劳务,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生产成本超高,公司如兑现合同就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但他没有走人,毅然借钱兑现了合同。
守合同、讲诚信为公司获得了续包权,赢得了社会美誉,推动了公司发展,而今已成为10多万人的石龙劳务集团,在全国建了9个分公司。
在创业之初,因履行合同导致公司亏损,有人提议减发或缓发民工工资,张和龙断然否定说:“我也有过打工拿不到工资的经历,按时足额兑现工资是我在招收工人时的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言信行果。
”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民工紧锁的眉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悄悄让家人贷款汇去,如期予以兑现。
近6年来公司为帽儿山钢铁厂创利
【第1句】:5亿多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0万元。
张和龙不仅视纳税为义务,而且把热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义务”,悄悄关注着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时刻惦念着老家的路桥、校舍等,先后个人捐款75000多元。
他说:“我在家乡长大,在尚志创业,不能丢了根、忘了本。
”张和龙以诚信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十佳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段彩均事迹段彩均,男,42岁,中共党员,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段彩均诚实无价、守信天价,让一个负债率高达300%的国有老企业涅盘而生,一年扭亏、三年跃升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家装电线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铜型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创下瞩目的“鸽牌奇迹”,是国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无固定资产、二无流动资金,负债700余万元危难之际,投资组建了现代国企——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凭借着“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为全体职工创造政绩”、“诚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装电线电缆,以“诚实”为基石,实施质量品牌领跑战略,推行质量事故全额赔偿并加扣10%的企业名誉损失费的制度,以现代企业家的优秀素质引领着团队向市场传递着诚实信息,市场也因此让“鸽牌”展翅高飞。
至今,资产总额达到
【第5句】:9亿元、产销额
【第12句】:19亿元,分别增值50倍和20倍,经济规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计上缴国家税金6600余万元。
今年底产销额将突破16亿元。
荣获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重庆市最佳诚信企业等称号。
段彩均在全体员工中培育“质量等于饭碗”的意识,将守信意识融入每个环节,使“真心真诚、有利有义”成为鸽牌人与合作伙伴及顾客们合作的基础,出现了鸽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现象:产品质量没问题也可以退换;经销商没订货急着把款交;供应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钱。
出现了“调整价格、现款现货”、“宁让价格、不让市场”、“宁让价格、确保资金回笼”和“顾客满意、商家赚钱、公司发展”多赢局面。
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与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其电线电缆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质,家装布电线和电工用铜型材产品的产销量均列全国前三,占领了重庆家装电线市场90%以上的份额,“鸽牌”已成重庆名牌、西南地区著名商标和老百姓心中电线电缆“精品”的代名词。
段彩均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重生,而且对员工以诚相待,对社会勇于回报。
解决了近67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公司每位员工每月不仅能领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都足额到位。
主动捐款修建重庆机电鸽牌希望小学,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爱心。
段彩均先后荣获中国管理100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邓平寿(已故)事迹邓平寿,男,中共党员,生前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
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
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
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
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
”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
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
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
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
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第1句】:5倍。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
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
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石元英事迹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
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
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
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
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
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
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
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
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
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
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马福元事迹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
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
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
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
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
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
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
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
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
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
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
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
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谢方珍事迹谢方珍,女,29岁,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乡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这样一位带夫出嫁播洒爱心的农家妇女。
她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高位瘫痪的丈夫,照顾残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岁的谢方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俩恩恩爱爱。
可甜蜜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灾难就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
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车祸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当时谢方珍觉得生不如死。
这时,娘家人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家。
但是,面对心爱而无助的丈夫和这个风雨飘零的家,身怀有孕的她不忍心离去。
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诺,用我的一生,尽我的全力,照顾丈夫,不让这个家破碎。
于是继续留在这个遭遇灾难的家,用她弱小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着十几亩地的庄稼,饲养5头生猪,本已疲惫不堪,但夜里仍细心照顾丈夫,每隔1个多小时都要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长褥疮,所以只能睡上4个来小时。
丈夫眼看着备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个月瘦了20多斤,几次想自杀都被妻子劝阻开导。
本无力抚养孩子,为了给瘫痪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气,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
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也曾多次想过自杀。
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诺,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任凭谢方珍拼死拼活地劳作,起早贪黑忙碌,这个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药费还是难以为继,不久她家已欠债3万余元。
为了挽救这个在绝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带夫携老出嫁。
她惟一的条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须带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就这样,2005年她带着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给了与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
彭道俊加入这个家后,共同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
如今彭道平的身体状况稳定,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现在的丈夫彭道俊对谢方珍重情重义的举动十分钦佩,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妻子而骄傲。
谢方珍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红岩800字摘抄(必须是一段)急~~
红岩800字摘抄抗战胜利纪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江汇合处的山被浓云迷雾笼罩着。
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
《中央日报》
《和平日报》……”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
……看美国原子军事演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
新年期间,禁止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
”的叫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喊声:“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
今天,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身上,换了一套干干净净的蓝布中山装。
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切的眼睛;他不过二十几岁,可是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而沉着。
听了报童的喊声,他的眉头微微聚缩了一下,更加放快脚步。
两条硕长的胳臂,急促地前后摆动着,衣袖擦着衣襟,有节奏地索索发响。
不知是走热了,还是为了方便,他把稍长一点的袖口,挽在胳臂上,露出了一长截黝黑的手腕和长满茧巴的大手。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
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案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余新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
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闯进他的眼帘。
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商场、银行、餐馆、舞厅、职业介绍所和生意畸形地兴隆的拍卖行,全都张灯结彩,高悬着“庆祝元旦”“恭贺新禧”之类的大字装饰。
不知是哪一家别出心裁的商行带头,今年又出现了往年未曾有过的新花样:一条条用崭新的万元大钞结连成的长长彩带,居然代替了红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一座座高楼顶上垂悬下来。
有些地方甚至用才出笼的十万元大钞,来代替万元钞票,仿佛有意欢迎即将问世的百万元钞票的出台。
也许商人算过帐,钞票比红绿彩绸更便宜些
可惜十万元钞票的纸张和印刷,并不比万元的更大、更好,反而因为它的色彩模糊,倒不如万元的那样引人注目。
微风过处,这些用“法币”作成的彩带满空飞舞,哗哗作响。
这种奇特景象似乎并不犯讳,所以不象燃放爆竹和焰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
余新江不屑去看更多的花样,任那些“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
”“买一送一,忍痛牺牲
”的大字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
谁也知道,那些招贴贴出之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增加了个“0”;而且,那些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浪儿童。
这时,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余新江不经意地回头,只见一辆白色的警备车,飞快地驶过街心,后面紧跟着几辆同样飞驰的流线型轿车。
轿车上插着星条旗,涂有显眼的中国字:“美国新闻处”。
这些轿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用警备车开路,驶向胜利大厦,去参加市政当局为“盟邦”举行的新年招待会。
余新江冷眼望着一辆辆快速驶过身边的汽车,仿佛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些常到兵工厂去的美国人。
这时,他忽然发现,最后一辆汽车高翘着的屁股上,被贴上了一张大字标语:“美国佬滚出中国去
”“呸
”余新江向那汽车辗过的地方,狠狠地吐了一口痰,然后穿过闹市,继续朝前走。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
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
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
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
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
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看得出来,这是个在复杂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人。
小小的客厅,经过细心布置,显得很整洁。
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
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
火盆里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
这地方,不如工人简陋的棚户那样,叫余新江感到舒畅自由,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
斗争是复杂的,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必须保卫组织和自己,工作有需要,寓所的主人甫志高当然可以用这种生活方式来作掩护。
余新江走向靠近窗口的一张半新的沙发,同时告诉主人说:“老许叫我来找你。
”“是啊,昨晚上看见对岸工厂区起了火,我就在想……”甫志高挂好了大衣,一边说话,一边殷勤地泡茶。
“你喜欢龙井还是香片
”“都一样。
”余新江不在意地回答着:“我喝惯了冷水。
”“不
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
”甫志高笑着,把茶碗递到茶几上。
他注视着对方深陷的眼眶,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小余,一夜未睡吧
到底是怎样起火的
”甫志高是地下党沙磁区委委员,负责经济工作。
他关心和急切地询问工厂的情况,却使余新江心里分外难受。
小余仿佛又看见了那场炽热的大火,在眼前哔哔剥剥地燃烧,成片的茅棚,被火焰吞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天。
他一时没有回答,激动地端起茶碗,大口地呷着,像是十分口渴似的。
“别着急
”甫志高流露出一种早就胸有成竹的神情,宽解地说:“工人生活上的困难,总可以设法解决的。
老许的意思,需要多少钱
”甫志高停了一下,又关切地问:“你看报了吗
说是工人不慎失火
”他顺手拿起一张《中央日报》,指了指一条小标题,又把报纸丢开,“我看这里边另有文章
你说呢
小余。
”余新江浓黑的双眉抖动着,忍不住霍然站起来,大声对甫志高说:“什么失火
是特务放火
我亲眼看见的。
”他记得,当他冲向火场时,遇到成群的人从火场拥来。
炮厂的支部书记肖师傅和许多同志都在那儿。
两个纵火犯被全身捆绑着押解过来。
工人们早把两个匪徒认出来了,他们是总厂稽查处的特务。
余新江像怒视着特务一样,看着对面的粉墙。
过了好一阵,才转回头告诉甫志高:“两个纵火的特务,当场被抓住以后,供认出他们放火是奉了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的命令
”“第二处
”甫志高一愣。
“那是军统特务组织啊
”怒火未熄的余新江,没有注意甫志高的插话,他向前走了两步,语气里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工人的损失要敌人全部赔偿
”他知道,失火以前,长江兵工总厂各分厂,早已出现了许多不祥的迹象。
开始是大批军警开进厂区,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后来又把煤厂工人的棚户区划进扩厂范围,逼迫工人拆房搬家。
现在,敌人纵火,更使斗争白热化了
长江兵工总厂所属各分厂的工人,今天要聚集到炮厂去。
尽管厂方人员溜了,可是愤怒的工人,决心把厂方准备的扩厂建筑材料,搬到火烧场去,重修炮厂工人的宿舍。
不得胜利,斗争决不停止
余新江攥起结实的拳头,在小圆桌上狠狠地一击,震得瓶里的腊梅纷纷飘落。
甫志高被他的情绪感染着,也很激动。
虽然因为工作关系,他很少机会参加群众运动,然而对政治形势,仍是很了解的。
“是的。
重庆的军火工业,占蒋介石全部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八十
他要当好运输大队长,补充美国装备的大量消耗,当然要抓重庆
”甫志高眼珠闪动着,显出一种少见的激奋。
“小余,你还记得吗
去年春天,《新华日报》停刊时,吴老就愤慨地质问过敌人:‘你看,我们的对面,就是你们的兵工厂。
数月以来,日日夜夜赶造军火。
请问这是干什么的
’美蒋反动派坚持内战,急于扩大军火生产,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了。
这一次,我们党必须领导工人斗争到底
”“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
”余新江大声说着,此刻他更加感到这次反对拆迁扩厂斗争的重大意义。
“老许说,决定公开揭露敌人纵火的罪行,争取各方面的正义声援;并且在全市各厂发动工人募捐,在敌人赔偿损失以前,解决炮厂工人的生活困难……”“在捐款未到手时,我可以先设法……”甫志高没等到余新江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
是啊,目前要维持几百户工人的生活,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且,地下党经济方面的某些开支,本来就是他责任范围以内的工作。
余新江直爽地点头,说出了当前需要的数目,又说:“老许讲了,你垫的钱,以后由捐款中归还。
”“没有问题,这笔钱明天就可以给你。
”虽然刚过了年关,金融界头寸很紧,可是甫志高没有强调困难,反而主动提出:“如果不够用,还可以设法多弄一点。
”他望着余新江的浓眉和双眼,劝说道:“小余,你太疲倦了,休息一会儿,吃了饭再走。
”他看看表,又补上一句:“我妻子买菜去了,就要回来的。
”他说,新年期间,他特地让雇佣的老妈子回乡去和家人团聚。
这几天,就由他夫妇俩自己煮饭吃。
余新江没有留意对方的关切。
他不太爱讲话,而且有一股除了工作,什么也不注意的劲头,只要有事,便连吃饭也忘记了。
为了这,他的母亲常常埋怨他不该糟蹋身体。
老许也批评过他。
可是这脾气,不是容易改掉的。
偏偏现在,他又装了一脑子的工作,更顾不得吃饭睡觉了。
其实,老许的脾气和他差不多。
今早上,听完余新江的汇报,连早饭也不吃,就赶到厂里去了;分手时还给他布置了许多工作。
“还有一件事情。
”余新江忽然注视着甫志高说:“老许想在沙磁区设一处备用的联络站。
”这个想法,是随着沙磁区各厂工人运动的发展而来的。
可是老许又不愿让这联络站和他分管的沙磁区委的其他工作混在一起,所以一直没有决定把这任务交给谁。
回忆着老许当时深思的神情,余新江说明意图以后,他告诉甫志高:“联络站必须和群众工作分开,所以准备交给你管;老许想征求你的意见。
”“江姐马上要走了,区里有意要我兼管一部分学运咧
”甫志高矜持地笑了笑,不再多说,他毫无难色地接受了任务。
不管作什么,增加工作,现在都是使他高兴的事。
“沙坪坝一带是文化区,搞个书店还合适。
经济问题也好解决。
不过,还差几个店员。
”“老许已考虑了联络站的工作人员。
”
上一篇:3年级学期行动口号集锦100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