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是我党革命历史上一重大转折,为中国革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影片以宏大场面还原历史的真实,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伍中豪等历史人物,以血与火的战斗场面再现当年攻打城市屡屡失败和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800字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http://www.semjishu.com/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1000字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人民军队思想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第1句】: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第2句】: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电影秋收起义的观后感
电影《秋收起义》根据秋收起义的史实创作,成功地刻画了革命初期的毛泽东形象,再现了他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危急关头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了秋收起义的观后感,欢迎借鉴!
秋收起义的观后感1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
------《西江月.秋收**》
秋收时节,一声**。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秋收起义的观后感2
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由于蒋**和汪精卫的背叛而失败告终。中共面临巨大危机,因此于1927年8月7日湖北汉口召开重要会议。会议决定委派毛泽东前往湖南领导秋收武装**,夺取长沙,为中共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影片《秋收起义》讲述的就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整个经过。
从整个影片中最能感受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是的方面有:
首先是人民战争思想。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力,更要比人力和人心。战争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群众而决不是反动派。革命战争是群众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的战争。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战争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一次来跳动和保持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长期支持的积极性。对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影片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严灵芝和樊策青。受毛泽东思想的阎灵芝反对地主父亲的做法,把自己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平均分给农民;樊策青冒着被会被活埋也要跟随毛泽东进行武装**。毛泽东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参加起义的人们群众,乞丐蓝顶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毛泽东还帮助细呀儿赎回父亲的头。在攻打下一座城市后,就把当地地主和官绅的土地和财物平均分给当地农民,**不拿一分一毫。对于想要逃跑的士兵,毛泽东也是仁慈对待。在余洒度想要枪毙逃兵时,被毛泽东及时救下,还给与他们金钱,让他们好好回家生活。为以后人民**的不断扩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就是毛泽东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在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没有像在余洒渡选择继续攻打湖南的大城市长沙,而是转而向湖南和江西的边界的罗霄山脉进军。他正确分析给余洒渡听,若是攻打长沙,则武汉和广州的反动**便会在半天之内赶到长沙,而我军在此时却无法很好的还击敌军,而要进军湘赣边界的山区,因为在那里的“三不管”地带,我军既可以整顿好,也可以为日后的武装**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落后的农村经济上,农村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不依靠城市而独立发展,这样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农村又是遭受到压迫最大的地区,农民受到当地的地主、官绅的打压,生活困苦,民怨极大,只是由于没有一个领导人来领导,他们一直不敢反抗,也不知如何反抗。因而也给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湘赣边界的农村地区受到大军阀的管制少,可以说是军阀管制的空白区,当地军阀军力少,这样一来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秋收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起义过程中,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不能让人忽视。秋收起义在日后我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秋收起义的观后感3
上周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秋收起义》,看完后让我们写一篇3000字的读后感。于是,就有了这篇读后感。
首先,《秋收起义》这部电影是在1993年拍的。1927年,蒋**背叛革命,一片白色恐怖弥漫在华夏大地上空.中国共产党在8月7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委派毛泽东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武装**。毛泽东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将**时间定为1927年9月9日。于是这部电影《秋收起义》也就诞生了。
对于电影的拍摄质量我们暂且不讲,因为以现在的拍摄条件与拍摄技术来说,无论是拍摄画面还是电影特效,都是那时无法企及的。而我们要讲的主要是看完这篇电影后的感受。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
鉴于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这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且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各路部队到达文家市后,当晚就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发展革命力量。当时只有1500余人。
这里让我想起了那么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保存了实力,日后翻身大有机会。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说,以退取进,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能有这样的胸怀与气魄,以放弃,换为拥有,毛泽东也不失一代伟人的称号。
不过于此同时,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毛泽东派了一个女的去杀她父亲,在未成功后还训斥了一番。我觉得,首先他就不应该派那个女的去追杀,因为毕竟人伦父理,女儿怎么会舍得杀她的亲生父亲呢,要派也要派别的人去,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发生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毛泽东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说他所面临的压力,党中央的决策,与广大人民群众与士兵的生命,以及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涯。毛泽东都在这里面都做出了艰难的决择。但是于此同时,还有很多的人表示对撤军这种行为不理解,毕竟已经损失了那么多的兄弟。不过我们作为现代的人来说,不管是对毛泽东同志做的决定还是当时人们做出的反对行为都要表示理解。
因为,不管是怎样,他们都是为了中国的革命安危,都是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这里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我把他称之为领导者的悖论,虽然名字是我起的,但我觉得他很合适。这句话是这样的:
首先,群体成员十分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来帮助他们,以成功地实现他们的欲望,因而群体成员非常需要领导者。就像大家需要毛泽东一样。领导者被看作是能够使群体的“妄想”变为现实的人。(大家希望毛泽东能够攻取长沙)但是,由于领导者和群体都是在他们不能控制的环境中活动的,因此,领导者不可能回避其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压力,因而往往无法满足群体的期望。(就像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毛泽东无法改变,从而没有带领大家攻克长沙一样)
此外,领导者常常对群体行为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群体成员的愿望又不尽一致。(正如有的人想攻打长沙,而毛泽东则准备战略转移)
因此,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领导的工作在群体成员看来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从而使群体成员至少象征性地迁怒于,甚至憎恨领导者。
所以在毛泽东刚决定撤退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表示反对,甚至是士兵。因此,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班的班长,对我们的班干部成员的所为表示理解,毕竟也是为了我们大家好。不过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说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壁立千仞,有容乃大。上面这句话是在《公共组织理论》【美】罗伯特·B·登哈特中看到的。
不过,从这篇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读书人与非读书人之间的差别,为什么当时只有毛泽东同志想到了战略转移,而其他人则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没文化真可怕。因此,我们要努力读书。
最后呢,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个词,叫做信念,就像《追风筝的人》中所说。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人因为有守候的东西而强大,就像《圣斗士星矢》一样。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这么多的人们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他们爱着这个土地,爱着这个国家和人民,他们要守护这个属于自己的家园。没有理由失败。
在1927年9月23日,起义部队在江西萍乡芦溪镇遭反动**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1927年9月25日,起义部队冒雨攻克莲花县城。
我们应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须铭记历史,没有革命年代那么多鲜血的洒尽,就没有现在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不管你们过去做过什么,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知错就改,转向井冈山,还是好孩子。所以,努力吧,同志们。
秋收起义观后感
有幸观看经典红色革命电影《秋收起义》,使我对那个革命年代感触颇多。在新时代如何发扬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实事求是,是我收看《秋收起义》后最大的收获。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坚持这一精神,把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1927年,乃中国共产党存亡之秋也。外有蒋委员长、汪精卫的迫害,内有陈独秀左倾错误。这个时候需要一盏明灯指引着共产党人突破这白色恐怖的笼罩。年轻有为的毛泽东,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为党乃至全中国万万劳苦大众寻求出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秋收起义发动后,我方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战斗力的差距、武器的差距、人数的差距以及某些人的盲目自信、大意轻敌使我方节节撤退。这种情况下攻打**,谈何容易。敌人手里是装备尽量的机枪大炮,我们手里却是子弹都供应不上的枪炮;敌人有坚固的城墙,而我们只有血肉之躯。攻打**城,无异于飞蛾扑火,以卵击石。苏联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苏联模式行不通,那就自主创新,实事求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革命之路。当时的神州大地,富的是官商地主,穷的是工人农民。既然城市被你蒋委员长牢牢控制,那么我们转向控制薄弱农村,先帮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要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们去井冈山,去建立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我们打地主,分土地。首先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这座大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虽然这火如同星星一般微弱,但是足以为中国革命指出前进的道路!秋收起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取得多大的胜利,而是在于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同时实事求是也成为我党的一大法宝。
在学习中如何运用好"实事求是"这一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值得深思的问题。"实事求是"一词,源自于《汉书·**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后用"实事求是"作成语,告诫人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行动,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在我们大学校园中浮华之气越来越严重。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崛起读书"的思想渐渐被主流思想而忘却。现在校园中过分关注是游戏爱情,穿着打扮。盲目攀比之风日益高涨:玩游戏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比人家级数高,装备好;生活中,买各种昂贵高端电子产品,却又用处不大,只为人前炫耀。我认为,我们大学生首先应该以学业为主,然后再劳逸结合,业余爱好只要是脚踏实地,我们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盲目跟风,为了攀比绝对要制止。我们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也离不开实事求是,正如我们党在治党治国中离不开实事求是,我们大学生都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有望把问题解决;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不佳或者其它的原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明的例子都能表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看到每一位同学都踌躇满志,都希望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都希望能过着潇洒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愿以偿;更确切地说,只有少数同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很显然,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做到了实事求是;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背离了实事求是。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追求学习效率,必须大量投入学习时间,必须按时完成各项作业,这便是客观事实,能符合此要求的人便做到了实事求是。然而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大学世界里,各式各样的诱惑都试图吸引着我们,一旦我们被吸引,必将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不实事求是,学习将毫无保证,优异将无从谈起。
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这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然而,作为我们学生让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学习当然也包括学习怎么去做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做人是我们大学生的根本。"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使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我们所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
《秋收起义》中的青年毛泽东有些过人的胆识和远见,成功提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方针,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佩服和学习的。
看秋收起义观后感
1927年,毛泽东作为党中央的代表被派到湖南长沙组织一个运动,这就是秋收起义。这次起义的计划虽然没有被中央委员会批准,部队也受到了严重损失,但从后来的事实中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所走的路线的正确,毛泽东也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军民平等的思想运用到了实际中来。
【第一篇】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第二篇】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时,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而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则有了第一支打出自己旗号的武装军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诞生了我军第一面军旗。
秋收起义余部通过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由此发端。
这个制度也是此前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新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起义虽然在初期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
正如罗荣桓生前所言,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走入井冈山,秋收起义部队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毛泽东点燃的井冈山之火,照亮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人们把它称之为“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
上一篇:18年新春优惠口号集锦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