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复合型人才培训口号汇集20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甚至在科技领域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各大高校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尤其在人文素养上,大学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对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路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系紧密。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其教育教学模式也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错误,而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分析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高校语文教学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的具体路径。

【第1句】:复合型人才概述

(一)定义。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两个及以上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重复合,而且也涵盖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所以,“复合”二字代表了不同两者及以上的有效交融,既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出,同时又要拥有其他技能。

(二)特征。首先,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雄厚的理论基础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能力培养,但并非是不同学科能力的单纯堆积,而应当扬长避短,基于多重能力来增强综合能力,并且发挥其综合效用。其次,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融而实现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突破,换言之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当然,这不仅是人们创造力的激发,更是人体智能的逾越。

【第2句】: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而不活跃,而且也难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式的教学环境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和激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本应占据主动、积极的地位,但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忽略了其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不够,亟须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思维缺乏。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陈旧、老套,形式也较为单一化。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材循环往复,但“换汤不换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滋厌烦心理。而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覆盖面宽广、知识丰富。现有文学素材中具有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素材系统,高校语文教学应在素材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语文教材没能得到更新,加之形式也无法得到创新,所以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此外,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教学体系的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高等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人文素质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倡导“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似乎已发展为一种固定化的口号,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不再有这般感觉。高校语文教学应遵循听、说、读、写四大基础性原则,并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其所覆盖的文学、处世、人性以及为人等内容,构成了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倘若只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片面化解读,而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听、说、读、写”模式,不仅僵化了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灿烂,其文学瑰宝也亟待我们挖掘。

【第3句】: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路径

(一)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渊博学识

高校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不断追求学者化风范。所谓“学者化”,就是指从事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应是与文学相关专业的学者或专家,其主要包含两种涵义:①知名学者或专家担负起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上世纪初就不乏名师执教的传统,比如沈从文、闻一多和朱自清等,而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仍然保持这样的传统;②对于已从事于高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将“成为一代名师”视为前进的方向。另外,任课教师要对不同的文化领域或层面进行涉猎,丰富自身的人文学识,将自己经历过的坎坷道路、积累到的人生经验、体验过的生活经历以及参透过的人生哲理与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形成对自然宇宙、社会生活、人生理想、历史文化、教育教学等的深入理解,并使其融入到整个语文课内外教学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感染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活保持乐观,对人生存有信念。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高校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功能。而且,在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教师要做到灵活、机智,熟练地掌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因素以及课堂氛围等,遵循“因势利导”原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譬如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诸多模式,打破“教师中心化、教材中心化、黑板中心化、课堂中心化”的落后局面,专注于文学作品赏析和情感培养,引导学生鉴别文学趣味,感悟人文意蕴,纵情观赏我国文学之风景,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营造多元化教学环境,突破单纯的课内教学气氛,将教学延至课外。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可通过创建文学社团、举办人文讲座、设立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学知识竞赛等,创造生动的、积极的人文氛围,以此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断磨炼自我意志,逐渐培养对本民族、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情感;树立起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将文学知识以体验感悟或亲身实践的形式渗透到自我文化生命与知识血肉之中,慢慢汇聚强大的人格力量。

(三)拓宽专业学习,实现主辅相结合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在招生录取上,采用文理学科划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贯穿相邻专业课程,扩大语文学科覆盖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其他专业的知识,从而为学科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培育了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采用这一招生方式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或学科具备深入的了解,通过结合现实情况来调整院系专业,不仅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因知识面狭窄而“漏洞”百出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双修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其适用范围较广,能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性。所谓“主辅双修”,就是指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中心,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两个专业,其中一个是主修,另一个是辅修,结合各高校具体规定,主辅双修课程必须达到学分比例,方可准许毕业。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不仅节省了教育成本,而且提高了我国科技竞争力。另外,也可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很多跨学科或专业的选修课程,其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了文学类、艺术类、理工类等专业,比如中西方文学史、文学作品鉴赏、名著阅读、摄影入门等诸多千奇百怪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睿智地使用社会,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言行层面,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凸显其文化修养,展现其文化素质。由于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文人雅士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思想、纯真的艺术操守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均是人文素质的客观体现。高校大学生应在时间的积淀下找寻语文学科的真谛,并从言行层面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在内涵层面,内涵修养可通过外在肢体进行表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内涵修养和外在肢体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人,但这一切都需要依赖于大学语文学科。由于该学科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汇聚我国大量的文化传统、东西方先进思想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有助于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纪楠.浅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刘忠喜.试论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J].语文建设,2022(3).

[3]黎红.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2(19).

高校成人教育三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论文

【第1句】: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建立成人学生双创组织机构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强力支持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和成教特点制定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成人教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处、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实验管理处等部门,旨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发挥统筹协调,确保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同时,各高校能够做到全日制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管理、平等对待,积极制定和出台助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成人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为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在基础设施保障、初创资金支持、专业技术入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1]

(二)理论教学、学以致用,融入成人学生培养质量方案

成人教育可以从狭义上划分为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而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课堂面授教育和网络授课教育是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高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初步建立,各高校能发挥本校教学资源和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CEO走进课堂和网络面向成人学生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信心。同时,部分高校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实地走访创新创业企业和产业孵化园区开展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质量。

(三)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提升成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帮助受教育者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人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群体,各高校在保证成人学生常规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能够依托全国职业能力大赛、行业特色技能比赛和企业技能对抗赛等技能竞赛平台深入推进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成人学生结合行业特色和职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帮助成人学生在技能比拼中理解和认识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检验和转化创新创业的成果。[2]

(四)整合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成人学生双创实践平台

随着各高校对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越发重视,他们在保证政策引领、硬件建设、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区、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室和挖掘校友资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为成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舞台。少数高校还通过科研立项、技术入股和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和人人受益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各高校还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例如校友基金、天使基金和企业奖学金等多种方式。

【第2句】: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正处于青黄不接、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何营造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最终依靠创新创业动力扭转成人教育所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不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举步维艰

各高校虽设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二级部处和成人教育学院为牵动的成人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构,但在具体成人教育实施过程中无法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部分高校仍残存只重视全日制普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形式组织上,指派成人教育学院主要牵头负责,无法在政策、资金和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存在不作为、两层皮等现象。同时,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类别以网络授课为主方式、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传授知识、专职成人教育创新创业教师人才缺乏和课程体系学分认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形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二)创新创业融资体制不成熟,投融资渠道急需拓宽

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4种:银行政策性贷款、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和自筹资金。[3]从成人学生选择融资渠道来看,自筹性资金受迫于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创业风险性投资对项目成熟度和可行性要求较高,成人学生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政策性贷款和政府创业专项基金资助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政策性贷款需要成人学生提供抵押证明、偿还能力证明及家庭收入相关材料等导致获取资助难度增大;而政府创业专项资金由于受制于成人学生身份性质影响,其资助力度、项目数量和比率都千差万别,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不畅通。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待提高

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和校企合作基地,但双方因资金投入、专利转让和项目红利等因素制约,导致合作基础相对薄弱。[4]大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机制仍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例如邀请创业人士进校讲座、参观走访校友企业和聘任校外创业导师等方式,这些方式导致企业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空间小、利润薄、见效慢。此外,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企业资金注入、新型技术入股和创业基金设立等方式较少,进一步造成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局面。

(四)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亟待优化

衡量创新创业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9个要素: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5]我国总体创新创业环境在逐步改善,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扶持全日制普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并在税收、养老保险、人事制度和市场信息化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受自身身份、学历学位和社会认可度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创新创业不公正待遇和项目亏损等情况时常发生,与之配套的应急措施、赔偿方案和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如何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绩效,确保成人学生效果化、合理化和收益化创新创业是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6]

【第3句】:创新创业视域下“三型人才”模式的提出和具体内涵

基于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经纳入成人教育全过程,在对创新创业视域下成人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型人才”模式,该模式就是根据成人学生的学制特点和职业需求分类细化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人才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地将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传授给成人学生,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激发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最终使成人学生按需选择、按需求学和按需实践,探索了一条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三型人才”模式理论层面内涵,即结合成人学生入学层次、年龄、学制和职业需求等特点,按照不同专业、年级和行业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成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状态、创新创业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技能掌握情况,及时有效地根据每个成人学生受教育情况将其细分为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再根据每个类型的不同特点和专项需求制定专属方案助力各类型成人学生成长。“三型人才”模式丰富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路径,有效提升了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型人才”模式实践层面内涵,即将第一课堂的面授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保证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借助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基地等实践平台指导成人学生按照不同类型模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在后勤保障上给予鼎力支持。同时,注重帮助创新型、创业型和落地型成人学生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风险评估方面给予技术指导,从而全面拓展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实战“大舞台”。

【第4句】: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成人教育“三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以重点培养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1设立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各高校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成人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打造成人教育创新人才”为宗旨,注重向自身内部挖掘创新潜力,全方位构建“意识启发、能力提升、实践孵化”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以优势学科和行业特色为基础,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职业领域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建立生物制药、农业技能、服装设计、汽车工程、护理技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工程等成人教育创新实验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指导成人学生从入学就进入导师工作室进行创新熏陶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成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打造成人教育按类培养模式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创新型目标,各高校可采取将本校成人教育专业实行按经济与管理类、农业生产类、安装操控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服务护理类和化工检测类等进行按类招生,成人学生入学后将按大类统一开展基础学习,一年后成人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按类招生方式最大限度激发成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专业创新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培养成人教育创新型科研助手为全面提升成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各高校可采取实施“杰出学者”计划,下设首席教授、高端学者、学术骨干和青年才俊等项目板块,选拔聘任高校具有博士学位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杰出学者”计划。选拔优秀成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杰出学者”科研项目团队,辅助“杰出学者”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成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搭建“杰出学者”和成人学生科研工作平台,完善成人学生创新育人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建立创新型成人学生培养“生产线”。

(二)以育人体系为基础,搭建实践孵化平台,培养创业型人才

1完善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夯实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把成人教育创业人才师资库建设工作纳入校十三五规划的整体部署中来,实施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通过高度关注、重点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本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人才,为人才成长营造有利环境。二是打破全日制教育用人理念,积极选留和重点扶持熟悉成人教育规律、了解成人学生特点和具有创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优秀成人教育创业教师发展开辟“快车道”,以点带面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创业师资库整体水平。同时,构建以《创业基础》和《成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为主,以基本素质培训、职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辅的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成人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实训。

2利用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新模式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大讲堂、创客沙龙、创新创业报告会等成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成人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逐步构建了以创客空间、成人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校企合作基地为载体,以成人学生创业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类职业比赛等活动为牵引,从培训、到实训、再到实施的成人教育“第二课堂”创业育人体系。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成人学生”创业实践,激发成人学生创业活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互联网高效、便捷和智能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助力区域经济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引擎。

3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搭建成人学生创业实践大舞台高校要注重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依托本校科技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客空间和校企合作基地,为成人学生提供成果孵化的“训练场”。各高校还应为已经注册成立公司的成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配备必要的办公座椅、网络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并邀请法律专业专家和社会法律中介机构点对点地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发挥校科技处、园区与产业办公室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优势,为成人学生创业企业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扎根基层为目标,发挥成人教育优势,培养落地型人才

1激发落地型成人学生情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各高校要积极创新成人学生培养思路和方式,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在成人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和以情留人,重点打造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商品制造和检测检疫领域一线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以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奋力营造创新创业外部良好氛围,对于愿意留在基层、愿意扎根基层开展创新创业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要给予倾斜,解决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后顾之忧。

2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潜能,服务现代社会发展为了挖掘落地型成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各高校要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按企所需采取“订单”式培养,加速对口专业成人学生培养进程,培养“能扎根、懂技术、强实践、会创新”的落地型成人学生。同时,依据现代各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打破传统全日制教育讲—听—写的单通道授课模式,根据成人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因需授课,采取成人教育双通道教学模式,培养服务当前经济发展急需的落地型成人学生。

3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各高校要与各地市成人教育培训委员会、职教中心等机构通力配合、互利互惠共同建设成人教育平台,发挥落地型成人学生“接地气”“懂实践”“扎根牢”的优势,采取“互联网+成人教育”“落地型成人学生+项目”等模式,解决成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鼓励落地型成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联盟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大力推进落地型成人学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彰显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启动落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王石薇.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6(10):81—83.

[2]安美忱,张卫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6(5):91—93.

[3]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4]王勇.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4(10):79—80.

[5]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2013GlobalReport[R].2014:22.

[6]安美忱,张卫国.创业环境对高校创业绩效引致路径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9):242—249.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

摘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时代的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国内外高等学校纷纷构建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高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简述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1句】:引言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边缘学科的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国内外各综合性大学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主线,纷纷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典型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2句】:国外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最早起源于通识教育领域,哈佛大学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2004年哈佛大学提出“哈佛学院课程”,主要通过整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精读、写作、口头表达、量化推理等方面的批判性技能。2006年初,哈佛大学为了加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成立了教学和研究委员会,并提出建立跨学院、跨系科的专门委员会和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招聘更多的跨学科、跨系科人才,促进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样化。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仿照哈佛大学成立本科学院,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认真研究,设立多学科综合的本科签名课程等。麻省理工学院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结合。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核心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则要求学生在文学和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和社会以及历史的研究五类课程中选三类。该学院还鼓励大学本科生从【第1句】:二年级就开始参加研究项目,而不是把知识仅停留在书本上。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由一组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联合开设一门课程,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野角度和知识结构。霍普金斯大学提出跨学科主修专业框架,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设计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允许学生在多个系中选课学习来研究某些特殊的课题,跨学科主修专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学习。

(二)日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1991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对《大学设置基准》进行修订之后,日本各大学纷纷开展了教育改革活动,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筑了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融合贯穿于整个四年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依靠所有院系的力量来充实教养教育。筑波大学仅设学群、学类,以学科综合化为原则进行教学。比如:基础科学学群,下设人文科学学类、社会科学学类、自然科学学类;文化、生物学群,下设比较文化学类、人类科学学类、生物科学学类和农林科学学类;经营、工学学群,下设社会工学类、情报科学类、基础工学学类等。东京工业大学建立了“社会理工学”和“社会理学研究生院”,并设有4个专业。大阪大学于2001年创办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的生命科学综合研究生院,打破现行研究生院医学、理学、工学等条块分割的体制,以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英国大学中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久负盛名,其实行的“学院制”和“导师制”对世界各国的大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英国已有学院建制的大学中,按照学院的性质与功能可粗略地分为四种类型:以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为代表的“牛桥”模式,以爱丁堡大学为代表的爱丁堡模式,以伦敦大学为代表的伦敦模式,以及以东安吉利亚大学为代表的东安吉利亚模式。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现以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制最为著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新生报到后,学院会为每个学生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一位导师指导6-12名学生,每位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每次每个学生一个小时。战后英国高校课程改革

的趋势是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苏塞克斯大学废除了传统的学系,提出“重绘学问蓝图计划”,设置学群,围绕学科群来安排课程,这种课程结构的优点是在突破学科范围的前提下获得专门的知识。

【第3句】: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试点班

1993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目的是打破文学、史学、哲学三大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培养人文科学专业基础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潜能强的文科人才。这一创新得到了学校和学界认可,北大、人大等不少著名大学都相继办起人文科学试验班或国学试验班。1994年华南理工大学创办“3+2”国际贸易班。“3+2”模式从在校的工科各专业三年级选拔出部分基础扎实、外语优秀和能力强的学生到工商管理学院学习两年国际贸易,将他们培养成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的管理和贸易,并获得双学位的复合型专门人才。“3+2”模式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而且解决了一些相对冷门专业就业面窄、不好就业或学生不想通过该专业就业的矛盾,增加了毕业生就业时的选择范围,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

北京大学是最早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在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自此北京大学的招生政策逐渐向大类招生过渡,并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渐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自由选课学分制及弹性学分制。学生经【第1句】:两年或三年基础课学习后分流,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专业。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在校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自由选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南京大学以“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多元化需要,培养大批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第1句】:二年级时淡化专业概念,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对所有学生不分专业开展公共基础课;第二年以学科打基础,第二学年下学期至第三学年分流进入专业基础课。以专业和学科为纽带,文理科相互渗透、交叉,为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要求理工科的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必须自由选修规定学分的人文素质课程。)多样化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自2000年以来积极进行学科优化重组工作,实行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等多样化培养方案。中法双学士学位班就是武汉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中法双学士学位班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设法将经济、管理、法语三方面知识学科相互渗透。浙江大学在本科教育上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在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前提下,构建“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分制,实施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实施了院系“631工程”,通过“全面教育——分流培养——业前实践”三个递进阶段的运作方式,力求学生毕业时做到:60%的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30%、10%的学生分别在国内和国外继续深造。

【第4句】: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美国大学实行的通识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并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或参与科研活动,这些都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日本大学将通识教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中,把文科与理科相融合作为解决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借口问题的一个思路,利用学群、学类等综合性组织培养出来的学生突破传统专业的狭窄领域,以广阔的学术视野适应社会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英国大学的学院制和导师制使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相互启发,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使学生在比较广博的教育基础上接受比较深入的专业化教育,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间达致一种平衡。使学生获得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宽阔的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试点班为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按大类招生并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基础扎实、口径宽广、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实行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多门次的教学方案,雄厚的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师资等等。人才培养多样化模式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确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与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7-4【第25句】:

[2]李培凤,王生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91-【第95句】:

[3]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6).

[4]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9-【第78句】:

[5]刘宝发.国内外高校开展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情况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5-1【第77句】:

[6]邓岚,吴琼秀.英国综合性大学的学院制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论文

摘要: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呼唤新型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发展需要大批新工科领域创新人才。孵育、培养新工科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学科专业建设举措以及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对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有重要意义。以民营西京学院物联网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新工科专业建设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物联网专业;教学改革

【第1句】: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规划,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路径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由传统低端产业向现代高端产业转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在这种目标和规划下,改革传统工科教育,探索新兴工科教育新模式,是教育部教学改革的战略考虑。产业革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求工程人才既要有紧跟技术前沿的厚实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前瞻性视角和创新精神。为此,高等工程教育亟待转换思路,通过多学科支撑、交叉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工程人才新途径。

【第2句】:物联网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并进行信息交换、通信、资源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国家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22年7月4日,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明确未来3至1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和物联网密切相关的11项重点行动,标志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重点,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产业要发展,人才必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匮乏,为了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争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抢占物联网人才资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相当紧迫。

【第3句】:基于新工科的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目标及思路

【第1句】:建设目标

我校地处陕西,是一所民营高等学校,基于此,我校确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立足陕西,紧跟物联网行业发展方向,服务国家战略信息技术产业,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在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物联网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物联网专业建设中,注重“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服务”,力求“复合+专门”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应用”,加强与国内物联网企业合作,达到强化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锻炼学生解决物联网专业现实技术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服务”,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特别在精准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实际发展和突破。

【第2句】:基于新工科的我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思路

在对物联网行业、物联网相关企业和社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资源等方面深入分析,凝练人才培养目标,逐步优化科学合理和特色鲜明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价,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意见,持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基于新工科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

【第4句】:基于新工科的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举措

【第1句】:优化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物流网工程专业自2013年招生以来,立足陕西,紧跟物联网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能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管理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通过企业调研、学生就业招聘会咨询等多种形式梳理新型信息产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需求,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但物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涌现,人才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依据物联网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的修订和完善。(1)围绕物联网工程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形成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和满足人才多样性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2)深入物联网应用领域相关企业调研,把握物联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细化人才培养。(3)建立毕业生跟踪、随访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评价、满意度等信息,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实用化、个性化、模块化的课程,优化培养模式。

【第2句】:整合物联网工程专课程体系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服务”,力求“复合+专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结合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分析学习领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保证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突出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特色,构筑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在原有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打造、升级。优化构建2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打造提升3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凝练2个基于新工科的专业方向。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有包容性、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实现通识与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上,增强了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专业基础课程:在原有教学平台基础上,选取与物联网工程紧密相关、涵盖新技术内容的课程,并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特色,物联网工程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每一层增加、丰富了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新工科发展需求,在项目建设改革中注重专业特色,注重培养能力,注重行业的交叉与融合。专业课程:对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两大职业领域,提供无线传感及组网规划设计与运维、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两大课程群,突出物联网应用开发专长与特色,为不同专业兴趣与特长的学生提供选择;在课程群内部课程逻辑结构与递进关系上,既体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又强调与工程领域的层次对应。

【第3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专业实验室建设依托学院“陕西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大力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重改革,实验内容全覆盖、实验体系科学、服务对象明确、实验层次规范、实验特色明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针对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工作领域,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进行建设,具备完备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使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建立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建设物联网工程综合实验室、传感器与射频识别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使每个实验室都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应用为一体、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校内实验基地。

(2)校外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针对物联网工程建设方向的特色定位,对实习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在更新实习内容、完善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验基地,形成特色突出的校内、校外两大实践保障体系。以引企入校和校外基地建设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实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与企业建立校外基地,形成一个有机循环的实习实训基地网,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3)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各项重点赛事。学院配套学校各项竞赛经费,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催生一流优秀项目和成果。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等的作用,深入实施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构建基于可叠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即引导平台、参与平台、体验平台、训练平台和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创业教育实效。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创新创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开展企业家讲座、沙龙等形式的互动式讨论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实施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科投资建设“众创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核心。

(4)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建设专业平台网站,展示专业建设的动态、新闻,对专业的建设信息进行公示,提供管理系统的端口,有利于本专业招生,完成专业信息化建设步骤,集中管理专业的资源和信息,对专业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站主要内容包括:①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可做端口链接教务管理系统);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可做端口链接教务管理系统);③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资源库应做到内容丰富,资源表现形式多样,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优质资源,具有持续更新机制,确保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0%;资源库平台要具备学习过程管理功能,学习者能够依托平台实现相互交流。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充分体现。专业教学平台建设使学生、教师可以充分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第5句】:小结

高校对于新型信息产业综合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尽一致。在传统学科体系下增加新技术课程内容,或者独立增加相关新专业,导致近年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不系统,综合能力欠缺,难以弥补新型信息产业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人才缺口。究其原因,新设专业相互独立,未能考虑新技术的学科跨界性,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性。诸多高校设立的物联网新专业仅传授信息的获取、信息通信与传输等知识与技能,大数据技术新专业仅传授信息的存储、分析和挖掘知识与技能,两者专业相互分离,技术尚未融通,专业设置未能考虑新技术交叉和融合的新特点,培养的人才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的系统性、综合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重塑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完善实践体系、实现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适应新型信息产业发展,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成培养模式先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实践教学条件完备,社会服务优势凸显,教学质量优良,构筑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

信息流广告 网络推广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好做题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爱采购代运营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主题模板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网站转让 鲜花
34692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