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的用人之道散文
自古以来,世人对曹操褒贬不一。但曹操确实有过人之处,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特别高的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这里我主要想简单的探讨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说曹操提拔乐进、李典于行伍,任用许褚于庶人,则过于陈旧。不妨从曹操对三个人的态度与生杀任用上分析一番。
开门见山,这三个人分别是高顺,张辽,关羽。在正式探讨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位的“个人简历”:高顺:字伯平,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先后击败过夏侯惇、刘备等,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下邳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陈寿撰写三国志时,称他为“五子良将”之首。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后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崇为“武圣”。
说起这三个人,就必须联系到一个地方~徐州。此三人都是在曹操争夺徐州的战争中被曹操所擒拿的。那为什么要分析这三个人尼?同样是被曹操所擒获,但曹操对待他们的方式与态度却截然不同。首先我要抛出三个问题:【第1句】:张辽高顺都是曹操攻克吕布后的俘虏,为何用张辽杀高顺?【第2句】:关羽高顺都是被俘的敌方猛将,为何用关羽杀高顺?【第3句】:张辽关羽都是被曹操厚待的降将,为何关羽离去张辽跟随?
曹操为人爱才,其在短歌行中写到: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是特别希望得到有才者辅佐自己的,可以说是求贤若渴。在曹操战胜吕布之后,张辽、高顺这些吕布帐下的一流大将都成了他的俘虏,我想当时曹操对于这批人才是都想收服为己所用的,比如早就叛变吕布投降了曹操的二流将领侯成魏续宋宪。但回过头一想,还真难实现。先说高顺,最贴切的词来形容他,莫过于忠臣不事二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高顺只有吕布一个主公,对吕布是忠心耿耿。高顺为人勇猛刚直,指挥吕布手下一支精英部队“陷阵营”,没少给对手苦头吃。但正因为高顺的性格,使得吕布并不宠爱他,虽指挥陷阵营,但只有战斗时才将权力交给高顺。臣忠庸主便是愚忠,最为可悲。正因为如此,曹操估计高顺虽然是一员猛将,但也很难为自己所用,虽然自己有爱才之心,但恐怕难以使高顺归心于自己。既然不能收为己有,那么对于高顺来说,只有死路一条了,曹操不可能放掉他留下后患。
反过来再看张辽,他的人生就不像高顺那样简单粗暴了,张辽原来是在边境发展,后来归顺了丁原,丁原死又投了董卓,董被杀后才归的吕布,可谓已经从仕三主了。但不能以此说张辽是墙头草之人,相反,张辽尽职尽责,对得起每一位主公。这样说来,张辽被曹操收降为己所用的可能性是特别大的。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张辽正是在寻找一位良主,能够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曹操为人又爱惜人才,思贤若渴,这样说来,可以说张辽归降曹操可以说是意料之中了。于是,曹操亲自为张辽解缚,张辽感其恩,归之。后来,张辽合肥之战打败孙权,威震逍遥津,扬名立万,这是后事。比较之下,曹操杀高顺,收张辽便理得通了。可以说是愚忠者亡,知遇者存。
我们再对比高顺和关羽,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敌方阵营数一数二的猛将,而且对各自主公都是忠心耿耿。那么,为何关羽被曹操收降而高顺却惨遭杀害?这就需要看看关羽相对于高顺来说有什么更让曹操眼前一亮的东西了。故事要从十八诸侯攻打董卓说起,正是那时关羽与曹操相识。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既说明了关羽武艺的高超,也说明了曹操对关羽的赏识与器重。再加上后来的三英战吕布等,使得关羽给曹操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后来刘备暂时投靠曹操,许昌出猎时关羽心向汉献帝,更突出了他忠义的一面,在曹操心中,关羽是一个忠义而勇猛的人,以曹操爱才的性格,怎么会不喜欢关羽尼?反过来再看高顺,除了在对曹作战中勇猛外,再也没有什么亮点了,与关羽的名气,形象相差太远。再看当时关羽提出投降曹操的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以刘备俸禄侍奉两位嫂夫人,一旦有刘备下落就要去找刘备。曹操听后,第一条他认为自己是大汉丞相,降汉降曹一个样。曹操是务实的人,不会在这种名义上较真,第一条就通过了。至于第二条说白了就是给两个女人花些钱养着,曹操根本不会在乎。至于第三条,曹操确实犹豫了,但在谋士的建议下,曹操还是同意了。曹操的智囊认为,关羽是忠义之人,如果他归降后曹操对他加以恩德,那么时间一久关羽必然对曹操感恩戴德,自然不会轻易离去。由此看来,关羽这忠义的牌子打的很响亮,形象上宣传的`实在是太高大上了。就这样,关羽暂时投降了曹操。曹操用人确实慧眼识珠,关羽的能力与人品足以为曹操所器重,后来曹袁争霸时杀颜良诛文丑那是后事。
最后说张辽与关羽。张辽在投降曹操后便成了曹营一员大将,随曹操征战四方功绩卓越。而关羽在官渡之战前便离开了曹操去投刘备,最后又成了曹操的敌人。为什么出现这两种情况尼?先看张辽,在接受曹操这个主公后,张辽已经清楚他遇到了可以施展雄才大略的明主。贤臣择主而侍,在经历丁原、董卓、吕布这些主公后,新的主公着实使张辽更佩服,更效忠。因此张辽自然得卖命,在随曹操征战的生涯中,张辽做出了极大的功绩。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合肥之战以不足3000打败孙权军10万,斩将无数甚至差点捉了孙权,一战威震逍遥津,达到人生巅峰。后来,陈寿写《三国志》,将张辽列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关羽在开始约法三章时已经说明一旦有刘备下落就要去找刘备,这就为他后来离开曹操留下来伏笔,跟张辽相比,关羽的老主子刘备还在,而张辽的几任主公都已经被杀了。况且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共约生死,加之关羽义薄云天,所以离开曹操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曹操对关羽恩重,但忠臣不事二主,可惜!
后来赤壁之战曹操落败,败走华容道,正是因为当初曹操对关羽恩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过五关斩六将杀蔡阳也不计较,关羽重恩,不忍杀曹操,才放了曹操。后来襄樊之战,关羽膨胀了,败走麦城,孙权将关羽头颅送给曹操,曹操以贵礼葬之,追封汉寿亭侯,可见曹操对关羽是多么的欣赏,爱才之心是多么炽热。
对这三位杰出的将领,曹操各有所用,这其中既有曹操察人用人、知人善用的谋略所在,也体现了曹操爱才敬才之心,不愧为一代雄主。
浅析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宋初提倡古文的学者,当西昆体流行的时候,要求以文章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孙复《答张稠书》)。到北宋中叶,古文既已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在他的部分散文与诗歌,特别是他同后辈来往的书札中,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他早年随苏洵出三峡,下长江,受自然景物的激发,跟苏辙写诗唱和,就认为诗文创作要象山川的云兴雾起,草木的开花结果,是由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不是文章的工拙问题(《江行唱和集叙》)。后来反复强调“辞达”,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即重视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本身作用,而没有象道学家那样把文章仅仅作为载道或明道的工具看。他引欧阳修的话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这又注意到文艺本身的美学价值,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装饰品不同。那么怎样才能辞达呢?这就是他说的“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它不但要“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里首先要求作者认真观察、研究描写的对象,清清楚楚地掌握它的特征,同时还要求作者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象他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何蓬《春绪纪闻》引苏轼语)他晚年形容自己写作诗、赋、杂文时的情况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即从不同的内容出发,自由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它是苏轼在文艺创作上长期刻苦锻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心得体会,对我们今天克服种种形式主义的文风还有一定启发。由于苏轼阅历的丰富和学问的渊博,能突破前人在文章方面的种种限制,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境,这就使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见《文说》),而,“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见《答谢民师书》),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古文的作用发挥到了更高的境地,同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
苏轼的散文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他的政治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里各篇,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赍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恣肆,又显见《战国策》的影响。贾宜纵览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发展,深究治乱的根源,对汉朝的政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到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历史经验更丰富了。苏轼从小读书就“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见《上韩太尉书》),他在仁宗末年所进策论,对当时封建社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和各个问题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确有所见并提出自己的对策的。他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召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见《策断二十三》)。基于他对当时政治的这种认识,他对内主张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对外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而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这随贾谊《陈政事疏》的精神一脉相承。他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政治论文的另一表现形式。《平王论》反对举寇迁都,在南宋政治上起了积极的影响。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少年读书,专为应举,“不能晓习时事”(见《上韩太尉书》),他早年的进策和史论,议论多流于空泛,同时表现他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如在《劝亲睦》主张恢复小宗来劝导人民亲睦,在《武王论》里以汤武革命为非圣人,在《商鞅论》里以商鞅变法为破国亡家之术等。至于他说范增和义帝有君臣之分,应为义帝诛项羽,说诸葛亮只要费数十万金,就可以离间魏国的君臣,举兵灭之,更是不审察情势,大言欺人的书生之见。他这部分文章虽内容没有什么特别可取,而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或翻空出奇,对士子的科场考试颇有用处,因此从北宋中叶以来,一直成为应举土子的敲门砖。“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羹”(见陆游《老学庵笔记》),这四句秀才们的口头禅就是这样来的。后来他在实际政治中受过较多的锻炼,逐渐改变纵横家的习气。他在元佑、绍圣间针对具体政治问题写的奏议,如《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奏浙西灾伤第一状》等,议论切于事情,精神上更接近陆贽。
苏轼集中的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大都夹叙夹议,随笔挥洒,表现了作者坦率的胸怀,也表现他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爱好,成就远在他的政治论文之上。他在《传神记》里记僧惟真画曾鲁公像,初不甚似,经过细致观察,于眉后加三纹,就十分逼真,说明细节真实对于传达人物神情的重要性。他在《书吴道子画后》里说画家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即一方面既要掌握艺术的规律,又要有创造性,即自出新意,而不为规律所束缚;另方面要求在豪放的笔墨之外,表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即他所说的“妙理”。这些见解虽是就绘画说的,其他艺术部门也可以相通,对我们今天还有启发。他在黄州写的《答秦太虚书》、《答李端叔书》,在惠州写的《答参寥书》,谈生活、谈文艺、谈谪居时的心境,都比较亲切有味,而没有在语言文字上装腔作势。它不但摆脱汉魏以来辞赋作者“以艰深文其浅陋”的文风,同时避免了韩愈以来古文家“力去陈言夸末俗”的矜持习气。这不仅决定于作家本身的生活和修养,同时和当时社会文化的普遍高涨,古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关。他的《与可画芫菪谷偃竹记》写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文艺见解,回顾了他和文与可的往来唱和,表现他们的坦率而富有风趣的性格。在这六,七百字短文里有诗、有赋、有书札、有叙事、有议论,好象随笔所至,漫无边际,然而它依然有个中心内容,一意贯注到底,那就是表现他们向来交情的亲厚,以及他见到这幅遗作时对文与可的深沉悼念。他的《赤壁赋》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又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篇中的主客实际代表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仍然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作法;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象—首美妙的散文诗,完全摆脱了汉赋板重的句法和齐粱骈俪的作风。
苏轼自说少年时读书,每一书分作数次读,一次只注意某一方面的问题,如第一次只注意兴亡治乱的问题,第二次只注意典章文物的问题。他对历史上的重要著作都这样分门别类地掌握了它的内容,当他临文时不论遇到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联想起他过去的学习心得加以发挥。他自称这是“八面受敌”的方法。他早年写的议论文,每提出一种意见,都能联系古今史实和前人论著,反复加以说明,看出他这方面的工夫。然而这仅仅是他文章基础的一个方面,这方面的基础使他的散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见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却还不能说明他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艺术特点。苏辙说他少年时读《庄子》,感叹地说:“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见《东坡先生墓志铭》)庄子文章表达的自由、联想的丰富、比喻的恰切,在他早年写的《中庸论》里已看出它的影响。后来他到汴京应试,在《行赏忠厚之至论》里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奉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用以说明法官要严格执法,而君主要宽厚爱人。考取后他去谒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问他见于何书,他说:“何须出处?”当然,在政论文里虚构历史事实是不允许的;然而这也正好表现他要求摆脱史书的束缚,更自由更大胆地表达意象的创作精神。谪官黄州以后,他阅历更广,学问的积累更丰富,对现实的体察也较深,使他可以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驰骋自由的联想和曲折无不尽意的笔力,庄子文章对他的影响就更其显著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弟弟苏辙字子由,著有《乐城集》,也以散文著称。后人合称三苏。
──选自《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浅析梁实秋散文
最初对于梁实秋的印象,源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二三十年代那场关于文学阶级性的争论,使得梁实秋在进步人士中名声不佳,1942年毛泽东又将他定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于是梁实秋便同其“香汗文学”一道,成为众矢之的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信手拈起一本《槐园梦忆》,其流畅的文笔、诗化的语言,立刻把我深深打动了。而梁实秋追求的却是“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如果撇开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去打量梁实秋的散文,无疑有着深刻的艺术生命力。难怪他会因之而饮誉文坛了。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居住在重庆北碚的陋室中,梁实秋却有雅性,从简陋之中觅诗意:“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在恬淡闲适之中寻找艺术的人生情趣,游心于物外,梁实秋这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和处事哲学,当无疑是颇有几分儒雅和脱俗的。
福楼拜尝三月而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把十年辛苦写就的手稿付之一炬,可见精练对于写文章是何等重要。散文的语言,尤其当以节约性衡量其表现力。梁实秋深解其中三味,故而他很会“割爱”,也谙知“细细体味”,他把这归功于徐锦澄老师的教诲(《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细读梁实秋的散文,通篇你找不到一个累赘的字眼,可以说是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了。再看他的文调:“仄声显示出欢乐的神情,长文案表示温和驰缓,文案代表了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而他的散文,是不讲究对偶的,但于参差之中却寓有整齐之笔;不拘于格律,但于平仄之中却谐调与声韵相配,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分明是一种不露斧斫的文调之美。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的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的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的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的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我不知道梁实秋创作散文时是否达到了“物非物、我非我”的境界,但雅有雅的姿态,雅有雅的份量,这便是梁实秋散文了。
浅析孔雀品性散文
谈到飞禽走兽,人们自然会想到老虎和孔雀,老虎代表着走兽科的威猛,孔雀代表着飞禽群的美丽。我也喜欢欣赏孔雀撑开它那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的的锦羽,但我讨厌它撑开彩屏后,高傲着头的洋洋得意。特别是听到它发出怪异的叫声,如若美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放了一个响屁让人那么扫兴。大概孔雀天天沉醉于自己拥有漂亮的羽毛,懈怠了自己的学习歌唱,所以没有练出悦耳的歌喉,笔者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孔雀品性”。
大千世界中有许多人就是耽误在了自己娇好俊俏的容貌,正如有人惊诧戒毒所里的女人们,难道说美女都会去吸毒吗?她们是有正是因为矜夸自己拥有娇好俊俏的容貌,从而懈怠学业追求散懒于好吃懒做,放松了做人的底线,这样的人不犯错误才怪了。
电视节目中,一歌者参加海选,歌毕评委老师点评到:“大概你还没有掌握好乐理知识,你跟我试唱一下音阶。”果不其然她连音阶都没有唱准确。老师又问:“你为什么要学习成功?”歌者回答到:“人们都说我长有一张明星脸,是唱歌的材料。”老师奉劝到:“你不能陶醉于自己漂亮的容貌,要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丑陋的人,这样对你今后的学习唱歌大有好处。”细细品味老师的话,还品出了蕴藏着的一条生活哲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先把自己看的丑陋些。”看来一个人不能光靠自己的容貌去吃饭,因为漂亮的容貌是短暂的,并不能代表着他的生存能力。陶醉于自己漂亮容貌的人,往往其一生都是一个平庸的人。
诗人鲁藜先生这样写到:“还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自己踩成一条路。”一个人的青春美貌只是年轻气盛的资本,但不可自我伟大把世界看的渺小。自己高昂的头颅只代表着挑战前的自信,但它不代表着你已经成功。聪明人是在不断地否定着自我的不足而进步,沉湎于自我肯定自我高大的人,定然是固步自封难有建树。
如若让我评选诺贝尔近现代文学奖得主,我定然第一个推荐作家史铁生先生。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成功并且获过奖的作家,而是谦虚地把自己称之为:“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他的文字里总是能感受到谦和做人的教诲,使看客能“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读着他的文字,鄙人终于悟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人这一生就是个吃苦奋斗的过程,只能走吃苦这条路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与价值,走其他的.路只能确定自己仅仅是在活着。”他总是能把自己看的那么卑微,从来不自谓为思想的智者,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品,不仅是作家中的楷模,也为后人树立起做高尚人的榜样。
一个人在成就一番事业前必将下一番苦功,吃苦是一种有骨气有力度的人生体验,是成熟着一种有品味有价值的人生境界。这种苦与贫穷并无关联,并不是泛指饥寒交迫之人,而是指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求学,学者苦心钻研学术,农民勤劳地科学种田,工人潜心于技术革新等,他们都是通过吃苦的过程,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实现着人生价值。然而,惧怕孩子吃苦的家长,只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平庸的人。不通过吃苦考验的人,就难以成就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境界,日子在庸庸碌碌中虚度,人也因缺少学识而轻浮的没有分量。
国人正在告别着贫穷,但不能解决了温饱就不想去吃苦,生活中不能缺少了吃苦,因为吃苦是一种奋斗,不想去吃苦也不准备去奋斗的人,恐怕他还会回到贫穷。
人这一生就是个吃苦奋斗的过程,吃苦苦还甜,怕苦苦无尽。
上一篇:祝老板生日快乐口号集合90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