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宏观经济政策标语汇编6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2013年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2022年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2022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2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2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22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22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第6句】:5%~【第6句】: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第6句】:4%~【第6句】: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第6句】:7%~【第6句】:9%”。八成的专家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22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第2句】: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22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第3句】: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22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第9句】: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22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第2句】: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22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22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22年M2比2022年增长在“【第12句】:1%~【第12句】: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第11句】:0%~【第12句】: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第12句】:6%~【第13句】: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第13句】:1%~【第14句】:0%”之间。考虑到2022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第11句】: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22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22年下半年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22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第7句】: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22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第1句】:7%,为202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22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第56句】: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测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中国民生调查报告

人民网12月21日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日共同发布的《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22)》指出,中国有近半数(【第47句】:7%)的受访者认为,其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为物价上涨,其次为家庭收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中央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高于地方媒体;月收入4001~6000元的受访者更信任中央新闻媒体,从居民的阶层认同情况来看,五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社会中层,近四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或下层,仅有一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中上层或以上。

蓝皮书认为,超过半数(【第62句】: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5年前有所上升;不同年龄、不同月收入的受访者对自己生活水平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20~29岁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前5年下降的占比最大;在收入高于4000元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前5年下降的占比最低。

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参与社会保障,其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最高;非农业户口受访者的参保比例高于农业户口受访者;受访者认为医疗保险对于缓解家庭医疗费用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近半数(【第47句】:7%)的受访者认为,其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为物价上涨,其次为家庭收入。此外,子女升学压力、住房、赡养老人负担过重、人情支出大等在受访者生活压力来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受访者对收入满意度较低,有【第31句】:8%的受访者对收入状况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第36句】:6%的受访者对收入状况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其余受访者的评价为一般。

【第43句】: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目前工作或学习的成就感一般。【第33句】: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目前人生价值实现满意度一般,1/5(【第20句】:0%)的受访者对他们目前人生价值实现状况较不满意;超过1/3(【第33句】: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的'个人发展机会一般,近1/4(【第23句】:3%)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的个人发展机会较少。

受访者整体上幸福感较强,评价平均分为【第7句】:00分,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评分在“及格线”(6分)之上;不同城市的受访者对幸福感知存有差异,一线城市受访者的平均幸福感略低于非一线城市受访者;一线城市受访者对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质量、公共交通、物价、社会治安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平均满意度高于非一线城市受访者。

家庭和睦是影响受访者幸福感的一大主要因素;身体健康、朋友关系、个人收入对受访者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受访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受访者整体社会公平感评价略低于“一般”水平;60岁及以上受访者对整体社会公平感的评价高于60岁以下受访者;小学及以下学历受访者对整体社会公平感评价最高;受访者对社会性别公平度评价较高,对干部提拔、任免公平度评价较低;受访者对社会收入分配、城乡平等的公平感评价显著低于一般水平。

近半数(【第49句】:9%)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社会总体比较安全;男性受访者对我国社会安全的评价高于女性受访者;60岁及以上受访者对社会安全的评价高于60岁以下受访者;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对社会总体安全的评价高于农业户口受访者,农业户口受访者对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的评价均高于非农业户口受访者;一线城市受访者对医疗安全的评价高于非一线城市受访者,非一线城市受访者对社会总体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的评价高于一线城市受访者。

受访者对亲密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会支持的感知水平更好;受访者认为亲人给予的社会支持最大,宗教组织给予的支持最小;与关系亲密的人住在一起的受访者,对社会支持感知的评价相对较高。

受访者总体利他行为得分较为乐观;女性利他行为得分高于男性;离退休人员利他行为得分最高,学生和无业人员最低;60岁以上老年人利他行为得分最高,20~29岁的年轻人最低;二线城市居民利他行为得分最高,一线城市最低。

)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度评价不一,对农民工、教师的信任度最高,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信任度最低;女性比男性更信任法官和警察,男性比女性更信任农民工群体;东部受访者对记者和出租车司机的职业信任度更高,中部受访者对钟点工群体的信任度更高。

在熟人社会中,受访者普遍对家人、亲戚的信任度最高;老年人更信任亲戚和邻居,年轻人更信任朋友和同学;已婚人士最信任同事,丧偶和离婚人士更信任朋友和同学;二线城市居民比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居民更信任邻居、家人和亲戚。

在不同信息来源的信任度方面,受访者对媒体报道、官方声明的信息信任程度较高;相比于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农业户口受访者对官方声明信任度评价更低,对意见领袖的信任度更高;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城市等级的受访者对不同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存有显著差别。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最信任的新闻媒介为电视,新闻网站次之,报纸居于第三位;女性受访者对电视、报纸的信任度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受访者对新闻网站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女性;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对电视的信任度越高,对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与身边人的议论的信任度越低。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中央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高于地方媒体;月收入4001~6000元的受访者更信任中央新闻媒体,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受访者更信任地方新闻媒体;中部受访者信任中央新闻媒体的比例最高,东部受访者信任地方媒体的比例最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选择两种媒体都不相信的比例最高。

从居民的阶层认同情况来看,五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社会中层,近四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或下层,仅有一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中上层或以上;本科教育水平者和研究生教育水平者的阶层认同显著高于比自身教育程度低的居民;高收入组的居民阶层认同最高,低收入组居民和中低收入组居民的阶层认同偏低。

从不同阶层认同的居民社会生活感受来看,社会阶层认同度越高的居民对其幸福感评价越高;中层和中上层阶层认同的居民的职业安全感显著高于下层和中下层;阶层认同越高的居民对社会公平感的评价越高。

从中国社会流动现状来看,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与父辈相比,其社会地位有所上升;高收入的群体对自己的代际流动评价高于其他较低收入群体。从居民对社会地位流动通道的评估来看,近五成居民认为社会的流动通道畅通;学生对社会流动通道畅通度的评价较低。从居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流动的预测来看,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会有上升;29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自己社会地位上升的信心更高。

从个人对阶层流动的归因方面,教育和个人品质、素养、能力被认为是推进代际流动的主要原因;逾半居民认为流动受阻主要是社会原因所致。另外,居民普遍认为,导致社会上升通道不畅通的个人因素在于人脉关系,家庭因素在于家庭人脉资源不足,社会因素在于社会体制存在问题。

影响个人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月收入、受挫感和幸福感,影响个人对社会流动通道评估的因素包括幸福感、受挫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影响个人对社会流动预测的因素包括年龄和幸福感。

中国宗教调查报告

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xx)》。该调查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的持续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联合设计、组织、实施,是我国首个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国际标准和概率抽样原则执行,是从个人、组织、区域等多个层次全面反映我国宗教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连续性学术性社会调查项目。

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到今天发布数据,历时5年。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在2013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集中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243个县、市、区的4392家宗教活动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县、市、区的宗教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

就国家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就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事实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宗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从国家的引导方面说,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统战部门都以主动的态势访问宗教场所,推动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实现,并帮助宗教场所解决实际困难。调查显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访问宗教场所的频率是每年【第3句】:8次,统战部门是【第1句】:8次,宗教场所回访的次数则分别是【第3句】:5次和【第1句】:3次。从宗教的适应方面讲,90%的宗教场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场所有教职人员在各级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宗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据调查发现,中国宗教愿意接受国家的指导,保持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西方式的“政教分离”原则,宗教场所负责人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而对于用司法途径管理宗教、国家出钱修建宗教场所、国家给教职人员发生活补助、国家出钱办宗教慈善、宗教纳入国民教育、增加宗教人士的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比例等问题,宗教场所负责人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中国宗教与国家之间更多地呈现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关系。

与许多人想象的“和尚都很有钱”大相径庭的是,当代宗教教职人员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团体,其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五大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506元,佛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则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的类型。另外,还有41%的宗教场所完全没有为教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26%的场所完全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五大教中只有【第2句】:5%的宗教活动场所收取门票。佛教也只有6%的场所收取门票,略低于道教的7%。其他的'宗教活动场所则基本不收取门票。这显然与公众印象有巨大的差距。

宗教界最希望的,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在有关宗教政策调整的内容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新建场所的审批(50%)、宗教场所登记(32%)和教职人员的认定(23%)。

中国宗教调查将在第一期对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向延伸,高质量的采集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的基础数据,建成系统化、层次化的中国宗教研究数据集,并将以5年为一期,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各个层次的调查持续不断地进行,为中国宗教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动态、稳定、且可靠的数据支持。

中国人饮水观调查报告

公众对健康饮水的认知度究竟如何?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公众健康饮水蓝皮书》在当天发布,该报告主要针对当下公众对于健康饮水知识的掌握、行为以及认知态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数据显示,华南和东北地区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饮水习惯最为健康,而西北和华北被调查者则认为饮水习惯最不健康。

据悉,凯迪数据研究中心通过推送公众饮水健康调查问卷进行报告撰写,其中,有效问卷超过10万份,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调研的调查者普遍认为,饮水早已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是健康需求。此外,相对于品牌、口感等要素来说,水质成为了国人购买瓶装水时最看重的因素。

此次蓝皮书项目在去年11月21日举行启动发布会,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吉林省白山市人民的政府、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人民的政府主办,恒大农牧集团协办,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承办,并获得上百家主流媒体的支持。

饮水已非生理需求

在日常习惯饮用水的调查中,饮用天然矿泉水的人数比例占46%,而选择自来水作为日常饮用水的则占到调查人数的1/4。在被调查者日均饮水量中,占比最多的是每天喝4-5杯水的群体,比例达到【第39句】:8%,有接近1/4(【第24句】:9%)的被调查者每天的饮水量在6-7杯之间(一杯水约250毫升)。

参与调研的调查者普遍认为,饮水早已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是健康需求。问卷数据统计显示,【第40句】:9%的被调查者选择将水质作为购买瓶装水时最看重的因素,这说明目前公众在饮用水消费方面,已经由完全的价格驱动逐渐转向以健康为核心关键。

对于公众而言,对哪些因素会影响饮用水水质的判定,会影响其日常对饮水的态度。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了解公众对诱因的主观认定,能够在日常饮用水知识普及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根据统计,“各类污水排放”成为近半数(【第48句】:3%)被调查者认定影响饮用水水质的主要诱因,其次则是“水源地的水质”(【第36句】:7%),而供水管理和消毒副产品所占比例不到1/5。

一瓶矿泉水2-3元接受度最高

该调查显示,地区群体间同样存在观念的差异。依据传统的七大区划分,课题组对比了不同地区被调查者对自身饮水习惯不健康程度的评价差异,结果显示,华南和东北地区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饮水习惯最为健康,而西北和华北地区的被调查者则自认为饮水习惯最不健康。

对于自身饮水习惯健康与否的看法,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华北和西北作为传统上相对缺水的地区,因此被调查者对自身饮水习惯的健康程度评价偏低,而华南和东北地区则反之。这一数据或是受到华南地区恒大冰泉等几大水生产企业的高速发展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的天然矿泉水分成不同档次,不同产品有着各自的定位。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将天然矿泉水的价格定在了2元和3元。其中44.5%的被调查认为一瓶天然矿泉水应定价在3元,而3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一瓶天然矿泉水应该卖2元(一瓶约500毫升)。尽管公众普遍认可天然矿泉水,但价格仍是影响其实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天然矿泉水的售价高于公众的普遍心理预期。

30713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