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榜样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民心似海,应珍惜点滴之水;权重如山,勿滥用半捧之土。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搜集的勤廉榜样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勤廉榜样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
荀笑红是黑龙江哈尔滨排水集团顾乡排水公司女子清掏班的班长,一身朴素的工作服,脸上永远挂着和善的笑容,旁人很难想象正是她和她的姐妹们,肩负着冰城排水清掏的任务。
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旧小区里,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室,那就是荀笑红和女子清掏班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墙上挂满了清掏班姐妹们的奖状和证书。“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大家对女子清掏队工作的认可。舍得一身脏,就能换来万户净,值!”荀笑红说。多年来,她面对刺鼻的排水井、腥臭的污水,在“苦脏累险毒”的环境中,一干就是25年。
“党员就是一面旗”
荀笑红的清掏班主要负责哈尔滨市从安国街铁道口到康安路,从商学院三孔桥到河松顾乡大坝这一区域,共有960座检查井、1810座雨水井,分布在66条街路上,管线总长度68公里。荀笑红的管区处于城市的低洼区,是交通和民居的关键地段,突出特点就是污泥量大、排水任务重、险情和紧急排险任务多。她们平日的工作内容包括清掏养护、设施维修、接听为民服务热线、抢险排涝等。
“城市也好,老百姓也好,确实很需要干我们这行的。”荀笑红说,“既然已经干这行了,就要把它干好!入党之后,我觉得责任又多了一分,党员就是一面旗,要给姐妹们带个好头!”荀笑红2005年入党,十年来,她也确实做到了。
2012年“8·29台风布拉万”给冰城哈尔滨带来强降水,新阳路与哈药路积水连片,面积近4万平方米。从深夜9点到凌晨3点,荀笑红和同伴们为确保行人及行车安全,一直都泡在冰冷的雨水中。荀笑红更是在齐腰深的`积水中坚守了13个小时,水退了,她却得了严重尿路感染。
多年的工作让荀笑红对管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管辖片区的设施、街路,感觉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天围绕着它们转,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排水工作已经深深融入了荀笑红的生活中。她拿出自己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笑着说:“那天下班回家,有人跟我说你成了网红,我还不相信。”在她看来,那不过是最普通的工作和生活罢了。
“能帮助别人,我就很开心”
最近的技术比武中,荀笑红的班组又拿到了第一名。这已经是她们连续第三年拿到第一了。说到清掏队的工作能力,荀笑红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我们这六七个人都是全能手。哪块缺人,谁都能上。”荀笑红说。
班组中人人都是全能手,荀笑红的专业能力那自然也绝不含糊。有一回,一个社区的水管堵了。荀笑红下班散步,从那里路过,看到有群人在通下水井,就走过去看看。她站那看了一会,说漏了一个下水井。那个社区的主任也在,就问荀笑红怎么知道,她说自己就是干排水的。井盖上面的土得有一米半厚,她指着一个位置让大家挖,结果一下子就把下水井挖出来了,疏通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荀笑红都会上前帮忙。“帮助人家就是举手之劳,这对于老排水工人来说都不是啥。用专业知识能帮助别人,我就挺开心的。”
荀笑红忘不了下雨积水后老百姓被堵在商店里,当她赶到时,大家那期盼的眼神;忘不了小区院里下水堵了,大妈把她叫去帮忙时的那份信任;忘不了三伏天、三九天干活时,附近居民给她们送水、送饭的那种关爱……
“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找到我们,我们就尽自己所能处理。处理不了的,需要用大型机械的,我们会帮忙出一些方案。只要是能掏的,能通的,我们都是免费给弄。”荀笑红告诉记者。
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光芒,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荀笑红也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当我们为老百姓解决难题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啊,咱也能感受到。我觉得我们干这一行还是挺有意义的。”
把“排水精神”传承下去
对于未来的打算,荀笑红笑着说自己并没有想太多,最重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她指着墙上的标语,上面写着“舍得一身脏,换来万户净”。“这是我们老一辈的排水精神,现在我们有一个更准确、更具体的精神,就是‘坚守、尽责、奉献、为民’八个字。”荀笑红告诉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她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把“排水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说实在的,排水人的不易只有排水人自己知道。”荀笑红说,“我就是在排水精神的鼓舞下,才走到今天的。希望我们下一代排水人能够把工作做好,把排水精神弘扬下去。
眼前这位“女汉子”颈肩腰腿都有伤,阴天下雨时全身关节都疼,光声带手术就做过三次。即使这样,每次抢险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带头下去。她认真拼命的工作劲头对班组里的几个年轻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遇到需要下井的时候,大家都争抢着干。
荀笑红带着记者看了一下工作站附近的井子,她用开井的钩子轻松地打开了几百斤的井盖,井里很暗,只有水流的声音,和返上来的臭味。
“井下的工作环境很复杂,污水井由于常年封闭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每次下井前都要先进行有毒气体的排查监测……”荀笑红向记者介绍怎么下井,怎么清掏,用什么样的器械……
“很多井都在交通繁忙的路上,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晚上或者清晨工作。”荀笑红把刚才打开的井盖盖上,身后是来来往往、穿梭不止的车辆。这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生活,荀笑红就是用这样最简单质朴的方式继续传承着“排水精神”。
【勤廉榜样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
做人民公仆,是张鸣岐的一生追求,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精力和组织赋予的权力都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是极严格的。
1982年5月,张鸣岐任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在这一岗位上,他虽然仅仅工作了3个月,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着工人阶级本色。
张鸣岐到沈阳市总工会后,单位考虑他家住得比较远,工作不便,分给他一套三室住房,他却没有要,让给了一位没有住房的老干部。自己一家四口仍住在黎明公司附近只有11平方米的房子里。
“鸣岐不让”可以说得上是张家所有成员和亲戚最常说的一句话,张鸣岐曾立下家规:不准家人,亲友以他的名义办私事;不让家人向他所在单位提要求;不许家人用公车。
张鸣岐的儿子每次从沈阳到锦州看望他,他都不让司机开车到火车站去接,非让儿子自己坐公共汽车。
张鸣岐在工作中始终对自己要求苛刻严格,他对自己约法三章:一不吃请,二不应酬,三不搞花架子。
1984年,张鸣岐率领辽宁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按规定,他们带了一笔“不可预见费”,有人想用这笔钱买点纪念品回国后赠给同事或亲友。可他说,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结果回国后他把这笔经费一分不少地交了公。
刚到锦州上任时,市委已经给他准备了一辆轿车,是市委机关最好的车。可是他看到市里离岗的老领导没有车用,便把这部车送给老干部用了。自己先从沈阳借一辆车,还给人家后,又从武警部队借来一辆三菱吉普车。有人劝他买一辆新车,他说:市里财政困难,已决定1994年机关一律不买小汽车,我也不能买。直到以身殉职,张鸣岐出门仍是随时派车。
1994年春天,张鸣岐到凌海市调查,回来时当地干部交给张鸣岐的司机小曲15公斤草莓。回来之后,张鸣岐发现了草莓,顿时发火:“我再三告诉你,不要拿人家的东西。我明天到钢厂时,你顺道把钱给人家送去。”第二天,小曲把钱送回去以后,张鸣岐缓和口气说:“你想想,老百姓种一点东西不容易,你去拿一点,他去拿一点,那他们什么时候能富起来?不要让老百姓背后指我们的脊梁骨。”
乡镇勤廉榜样个人事迹材料
脚踏实地、勤恳工作、廉洁从政、奉献余热。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搜集的乡镇勤廉榜样个人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勤廉榜样个人事迹材料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2022年4月12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这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在一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的忠诚与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燃尽生命升起的熊熊火焰点亮了32万晴隆人民脱贫攻坚的道路。
实干破局
站在山顶驻足远望,四周茫茫大山向着远方奔涌而去,留给晴隆的是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一片片破碎的岩体。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连片平地,世世代代的晴隆人只能在陡坡上,深谷中,岩体间,在一切找得到泥土的沟沟缝缝中撒下一把种子,种上几棵苞谷。
晴隆,说这里是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并不为过。
2010年年初,刚刚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虽然长期都在黔西南的贫困地区工作,但眼前严峻的现实还是让这位年轻的干部感到“这个官不好当”。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况严重,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意味着几乎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上任后第一次走进宿舍,姜仕坤看见客厅里有一只硕大的塑料水桶。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那是给他日常储水用的。
县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水源地西泌河则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达900米,城区供水始终是老大难问题,自来水水费不仅昂贵,而且间歇性停水是常态。
看着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语:“县长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会是怎样?”
马不停蹄下乡调研,见识过贫困的姜仕坤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家四口的贫困户,挤在一座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脚楼里,四面透风,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坡地上种的苞谷,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喂猪。
他的眼圈当时就红了,深深叹了口气,把兜里的两百块钱都留了下来。“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
这就是姜仕坤初到晴隆面对的现实——
在县城,老百姓的顺口溜说着“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
在农村,老百姓的民谣唱着“山谷石头箐,水远石头硬;要想吃大米,除非生大病。”
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在这里就是一道总也未能破解的难题。
再难的事也要有人去干。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语的姜仕坤上任后没说一句豪言壮语,只是默默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座右铭。
打破现状要行动,夯实基础要效率。
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姜仕坤决定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破局。
推动西泌河水库水电建设,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水费降了,自来水供应正常了;
大力推动城市电网改造,在没有变电站的晴隆县建了一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和220千伏的变电站,解决城区环网供电,一举改变以前一处停电全城熄灯的状况;
对通乡公路进行硬化、修建安全防护栏,新修和改造数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组路和连户路,许多以前只能靠步行进入的边远山村终于通了车……
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背后,是一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争取项目,到州里落实资金,施工现场一点点的勘验图纸,重点搬迁户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不能等靠要,只能闯干拼!”认准了这条,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开始了自己在晴隆与贫困作战的长跑。
在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记忆中,早上开会,姜仕坤经常是啃着一个馒头行色匆匆走进会场。晴隆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山路,开车一个来回需要八个钟头。一天走两个乡镇,就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早上想要多睡会儿就会连吃顿正经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从2010年当县长到2022年做书记,姜仕坤的职位发生了变化,但没变的是他永远都停不下的脚步。
一次下乡回来,疲惫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条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围的同事们看到这一幕全都笑出了声。原来他脚上皮鞋的鞋底已经烂了个大洞,脚底板露出一大块,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一个磨穿鞋底的县委书记,没人知道他总共下了多少次乡,爬了多少座山,只有他的司机朱黎家对照着里程表算过一笔账:六年时间,行驶里程60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车上行进200公里,至于爬坡过坎、田间地头走过的路更是无法计算。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干部。”朱黎家说。
钻研寻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除了苦干努力更要精准发力。拔掉晴隆的穷根,靠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行,必须要找到一条能够引领全县发展的门路。这条路究竟在哪?
晴隆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是姜仕坤上任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部门负责人。
二十多年前,还是晴隆县畜牧局一名普通技术员的张大权贷款养羊,几年时间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养羊大户。从那之后,晴隆开始探索养羊扶贫的路子。在张大权的带动下,晴隆羊养殖经过二十年发展,在育种、繁殖、经营上成效显著,富了一批养羊大户,也逐渐形成了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山地畜牧业“晴隆模式”。
“晴隆多山少地,发展山地畜牧业得天独厚,‘晴隆模式’能不能全面铺开,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与张大权第一次彻夜长谈,姜仕坤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尽管已经初具规模,但要想把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全县脱贫的支柱产业却并不容易。传统的“晴隆模式”推广养羊,采取的办法是由扶贫资金补贴,县草地中心提供种羊和草料借给农户养,产出的羊羔归农户所有。这种方式虽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但是回报周期长、养殖风险高、产权不明晰,很多农户觉得是在为“公家”养羊,积极性普遍不高。
路就在眼前,可这条路并不好走。
“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
无论再忙,姜仕坤一个月都会跟张大权见上几面,电话三天打一个,有时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是如何养羊,如何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养羊。
在张大权的眼里,姜仕坤对养羊的钻研近乎“痴迷”。书柜里,书桌上,床头、茶几,自己的车里,只要他平常伸手能够着的地方多半都会放着一本养羊的专业书。每次下乡都要问问乡镇养羊的情况,进村入户总是先钻进农民的羊圈里……
几年下来,姜仕坤对养羊的熟悉程度已经堪称半个畜牧业专家。
姜仕坤经常告诉身边的干部,事关晴隆发展的每一项决定都要自己先弄懂吃透,绝不能心血来潮,绝不能拍脑袋想当然。“晴隆这种底子薄、基础差的地方经不起折腾,领导干部要认真再认真、钻研再钻研。”
大田乡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永远都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姜仕坤的情景。
那天,正准备给羊喂料的李安珍发现一个陌生人在羊圈边上转悠,衬衫上透着汗渍,裤脚挽过小腿,一双旧皮鞋上满是泥泞。
没等李安珍发问,这位陌生人先开了口:“你家的羊得了皮肤病,得赶紧治。”说着就转身弯腰,揪起路边的几株野草递给李安珍。“这种草叫马鞭梢,多采点碾碎了榨出汁抹在发病的地方就能好。”
李安珍当时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一口土话、会给羊开药方的中年人竟然是晴隆县里“最大的官”。
上山下乡做调研,走村串户问需求,姜仕坤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晴隆山地养殖业的根基只有放在普通农户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脱贫致富的效应。”
“大姐,咱们这个地方没耕地但有坡地草场,光靠种苞谷永远也脱不了贫,你是党员,又是养羊户,要当个表率,做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帮他们算好经济账,让乡亲们把羊养起来。”姜仕坤的嘱咐李安珍现在都还记着。
为调动普通农户养羊的积极性,姜仕坤对传统的“晴隆模式”进行升级,打破以前借羊给农户养的模式,通过为农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让农民自己购买种羊养殖,再由县草地中心提供技术指导。
这一改彻底解决了羊的产权问题,极大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以前借羊养,种羊病了、死了没人爱惜;现在羊都是自己的,一些家里不通车的农户怕买来的羊羔走山路坏了蹄子,竟然像背娃娃一样把羊羔背回了自家的羊圈。
稳价格、建基地、育良种、兴产业……
在姜仕坤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六年时间,晴隆的山地畜牧业飞速发展,靠养羊脱贫的农户不断增加;许多以前种苞谷吃不饱饭的农民改种牧草,一年的收入翻了两番;而随着草场面积的扩大,晴隆石漠化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到2022年底,“晴隆羊”已经成为贵州的知名品牌。晴隆羊的存栏总量已经发展到【第52句】:8万只,种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农家,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除了孜孜不倦钻研养羊,推动山地畜牧业大发展,姜仕坤还看准了晴隆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全力以赴发展山地旅游,打造晴隆名片“二十四道拐”风景区。在紧抓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同时,姜仕坤还下大力气,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彻底解决特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黔西南大山里的农民,会想尽办法在遍地石头的山坡上寻找哪怕碗口大的土地播下种子。姜仕坤也一样,他殚精竭虑地付出,就是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为晴隆脱贫播撒下希望。
整整六年,晴隆县逐渐形成了以山地畜牧业、山地旅游业两大产业强力拉动,以易地扶贫搬迁托底保障的发展格局,脱贫攻坚形势发生根本性扭转。穷了几辈子的晴隆县在石头缝里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大道。
赤诚为民
在晴隆县委办常务副主任贺伯果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那是2022年夏天,姜仕坤下乡时拍摄的。照片里的他头发白了,脸上刀削般的有了几道皱纹,明显消瘦的身体微微驼背,只有目光依旧透着坚毅。
“他太累了……”
作为姜仕坤身边的工作人员,贺伯果最清楚这位县委书记在晴隆的六年是怎样度过的。
五加【第2句】:白加黑,不分昼夜的加班、开会,不论晴雨的下乡、调研。
扶贫联系点上的特困户,他每家都要走到;搞大型主题活动推介山地旅游,他每个细节都要逐一过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整治,他每个环节都要仔细斟酌;乡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他每个项目都要参与讨论……
掰开田里的苞谷皮,姜仕坤一眼就能看出老百姓是不是种了良种;省里、州里的领导到晴隆实地考察,姜仕坤脱口就能说出每个乡镇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主要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水平,每个职能局办的工作重点,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晴隆发展的大情小事,没有他不操的心,没有他看不到的死角。
六年不停歇的奋斗,姜仕坤带领晴隆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2012年初至2022年底,晴隆县的贫困人口从【第16句】:19万人减少到【第7句】:91万人,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村从56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第52句】:2%降至【第25句】:1%。
然而在姜仕坤的笔记本上,牢牢记住的却是另外一组数字——
长流乡,还有贫困村6个,贫困人口9020人,贫困发生率【第32句】:8%。
中营镇,还有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11752人,贫困发生率48%。
大田乡,还有贫困村6个,贫困人口6865人,贫困发生率【第41句】:8%。
三宝乡,还有贫困村3个,贫困人口2900人,贫困发生率【第51句】:7%。
……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这就是姜仕坤许下的诺言,“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众志成城推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2022年,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剩最后五年,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2月26日,在晴隆县召开的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上,姜仕坤带领全县各级干部近千人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震耳欲聋的宣誓声中,很少有人知道,常年高负荷的工作量已让此时此刻的姜仕坤走到了生命的极限。
2022年3月7日,在兴仁县出差的姜仕坤突然休克,县医院初步检查后怀疑是心脏病,要求姜仕坤尽快去大医院确诊。
缓过劲来的姜仕坤微笑着对身边的同事们说,“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去。”
4月5日,正在兴义开会的姜仕坤再次感到身体不适。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他来到医院检查,可还没等医生把最后的检查结果交给他,匆匆挂了一瓶营养液的姜仕坤就急着赶回晴隆连夜召开班子会议,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现在不碍事,等忙完这阵再去。”在回晴隆的路上,姜仕坤对电话里着急的妻子说……
4月6日上午,到兴义参加全州乡村发展倍增计划与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会。中午赶回晴隆,主持会议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4月7日,白天随全省项目观摩团观摩兴义、安龙、兴仁扶贫项目,当天连夜赶回晴隆检查观摩点的筹备工作。
4月8日上午,在观摩点汇报工作;下午,随团观摩贞丰项目;晚上9点多,召集晴隆县有关负责人赶到贞丰开会,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相关事宜。
4月9日,随团观摩贞丰项目后赶赴贵阳参加总结大会。当晚,在贵阳听取关于晴隆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策划,之后连夜赶回兴义。
4月10日上午,在兴义参加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大会。当天下午,出差到广州。
——这是姜仕坤最后一周的工作日程。
在这五天时间里,他数次出现身体透支的情况,几次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顶过了最难受的时候。每次身边的人劝他赶紧去医院,姜仕坤的回答总是那句话:“等忙完这阵再去。”
4月11日,姜仕坤在广州出差的途中病发被送入医院。当天下午,妻子王作艳赶往广州陪护。4月12日6时,还没有做完全部检查的姜仕坤在睡梦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太累太累了……
生命之光
与姜仕坤相濡以沫的妻子王作艳,直到今天仍对姜仕坤的离去无法释怀。
结婚22年,两地奔波的生活有13年,她没有埋怨过;22年来,姜仕坤没有带她单独旅行过一次,她没有埋怨过;女儿中考、高考时,姜仕坤都不在身边,她没有埋怨过;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放弃掉自己喜爱的工作,她还是没有埋怨过。
可这一次她总也想不通,“为什么你要走得那么急,连句话都没有留下……”
对20岁的女儿田姗灵来说,父亲工作了六年的晴隆是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六年里,她只去过那两次,并不清楚父亲究竟每天在忙些什么,只是在下乡的路上,父亲会像个孩子一样骄傲地告诉她:“女儿,这条路就是爸爸修的……”
“上大学前,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爸爸,但现在我觉得他每天都在陪我,好像他会随时推开那扇门,轻轻地走到我的身边……”
姜仕坤年迈的父母仍在老家册亨县务农,三个兄弟一个是管道工、一个是司机、一个是普通民警。当干部二十几年,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过一丁点福利。
作为一名丈夫、父亲,他亏欠妻子、女儿太多的陪伴;作为一名儿子、兄弟,他亏欠家人太多的关心。姜仕坤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脱贫攻坚的事业,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俯仰无愧。
……
4月15日清晨,92岁高龄的晴隆县原县委副书记赵善平早早地穿戴整齐。这位当年随二野解放贵州的老革命腿脚不好已经两年没有出过家门了。今天,他拄起双拐,坐上孙子的车,赶往一百公里外的兴义市只为参加姜仕坤的遗体告别。
“这么好的同志走了,一定要送一送。”老人说。
按照姜仕坤家人的意愿,他的遗体告别没有仪式,没有通知晴隆县那些曾与他共事过的同事、朋友、乡亲。但在殡仪馆的门口还是自发聚集了一千多名干部群众。
在这些人中,有靠养羊富起来的农民,有他自掏腰包帮扶过的贫困户,有跟随他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战友同事……还有很多,是他可能已经忘记,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普通百姓。
人民的泪水与怀念,是对一名共产党人最好的祭奠。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姜仕坤宿舍的沙发上放着这么一本打开的书。熟悉他的.人都说,这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他折过的书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可以遗憾,但不要后悔。我们留在这里,从来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选择在这里经历生活。”
没有谁的生活是无法选择的,面对极度的贫困和恶劣的环境,你可以按部就班,可以浑浑噩噩,甚至可以逃避离开,但姜仕坤却偏偏为自己的生活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打开方式”。
他的选择换来的是晴隆32万百姓更有质量和尊严的生活;他的选择是一个共产党人、县委书记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走一条路,点一盏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姜仕坤燃尽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女儿田姗灵从这本书中找到另外一句话,她觉得这才是父亲一生的写照——“那些星星点点的微芒,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
【乡镇勤廉榜样个人事迹材料2】
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他始终以焦裕禄精神为榜样,致力于民族团结、公正司法、勤政为民。退休后,他热心公益,到社区、进学校,义务宣讲法律,提供法律咨询,传播法治精神。
他就是“焦裕禄的好学生”——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一篇报道引发了兰考之行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正在念高二的阿布列林从报纸上读到了用维吾尔文翻译后的报道,便被焦裕禄的事迹深深感染。
当时他许下一个愿望,一定要到焦裕禄生活和奋斗的地方去看看。
“1968年2月,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当年,阿布列林与5位同学从上海返回哈密,途中他把内心深藏多年的心愿告诉了同学们,并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
6个年轻人首先去拜谒了正在修建中的焦裕禄墓。“一路上,我们看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水利工程,看到大片大片盐碱地被改造成良田,还栽上了一排排抵御风沙的树木。”阿布列林说。接近傍晚,他们在兰考中学找到了刚刚放学的焦裕禄的儿子和女儿——焦国庆、焦守云,在征得他们同意后来到了焦裕禄的家。“一间大房子,墙上糊满报纸。2月份的兰考,屋里冷得刺骨。”阿布列林说。一个县委书记的家竟然如此窘迫贫寒,令他感到震惊。
临行前,6个年轻人和焦裕禄的家人合了一张影。“现在,这照片已陪伴我48年了。”阿布列林说。
艰苦奋斗中牢记焦裕禄精神
1969年,阿布列林响应党的号召,选择在条件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
春耕,天不亮他就扛着坎土曼下地,平地、打埂子,白净的双手磨出了大水泡。秋收,他天不亮就提上一壶水,挥起镰刀,和同伴们比赛“看谁收割的麦子多”,最多时一天割下1亩4分地的麦子。就这样,在农场1年又10个月的火热劳动中,他一天要干10个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学会了打地埂、种麦种瓜种菜、收麦收瓜收菜、打场捆草背麻袋等农活儿。
1970年,阿布列林被组织推荐到哈密地区农机厂当翻砂工,跟汉族师傅学技术。没有汉语基础,他就白天拼命干活儿,晚上支个木箱子,在煤油灯下苦练方块字,逐渐学会用汉文读报、填表格、写值班日志。
“翻砂工是最考验胆量和体力的工种,如果操作不当,就有烫伤甚至致残的危险。牢记着焦裕禄经常提到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我坚持了下来。”从一级工干到二级工,从生产班长干到车间团支部书记,阿布列林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1979年10月,哈密县公检法系统到企业筛选干部,阿布列林被录取到检察院工作。
“别人写调查报告只用汉文就可以了,而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用维吾尔文和汉文各写一遍,再向上级用汉文汇报。”为此,他白天上班,业余时间学习《刑法》《诉讼法》等法律到深夜,用维吾尔文和汉文背熟了办案所需的专业知识。
在检察院和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出色地办理了一个又一个案件,也从一个普通的检察干部逐步成长为检察院党组书记、哈密市法院院长、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县级审判员。
学习焦裕禄必须薪火相传
1990年,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被移送检察院。表姐上门苦苦哀求。“不管谁犯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当亲情和法律同时摆在阿布列林面前时,他没有想过要徇私枉法。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阿布列林做到了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学习焦裕禄精神,必须薪火相传。”2010年,阿布列林退休后,成为焦裕禄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今年9月7日,因颈椎顽疾做手术还未痊愈的阿布列林,来到哈密市中南路社区服务站“家庭党校”,为离退休党员讲党课,此次党课主题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不久前,阿布列林还走进校园,为哈密市一中转赠了焦裕禄铜像,为哈密市二中“焦裕禄书屋”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
哈密市一中是阿布列林的母校,在这里,他与共青团员们一起开展了“学习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团会。“2022年11月,焦裕禄书记的女儿焦守云从河南专程到哈密,把她父亲的铜像赠给我,今天我把铜像送给我的母校。我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阿布列林说。
48年前,不满18岁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慕名前往河南兰考与焦裕禄的家人合了影。48年来,尽管先后搬过8次家,但这张珍贵的照片始终伴随着他,激励着他去学习、去工作。
从阿布列林的事迹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对焦裕禄精神的模范践行,对民族团结的自觉维护,对自己和家人亲属的严格要求。这些,都是榜样的力量在他身上的充分展现。
要成为时代先锋,就必须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在始终保持勤政廉政的政治本色中,更好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成为时代先锋,就必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更好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深学是基础,细照是关键,笃行是目的。我们要像阿布列林·阿不列孜那样,把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基层勤廉榜样事迹材料
做官如航行——当以公正为船,廉政为舵,勤政为帆。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搜集的基层勤廉榜样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勤廉榜样事迹材料1】
在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市公路运输管理处教育培训科科长汪河池多年来都是一面模范的旗帜。
汪河池曾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但是,她没有躺倒在功劳簿上,而是在新的岗位上,创造着新的辉煌。
模范的旗帜,永不褪色!
一
采访汪河池,能感受到她的骨子里洋溢着一种永远不服输的拼搏劲头,对工作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与活力。
生于1959年的汪河池,曾在六安纺织厂细纱车间工作了21年,当了13年挡车工。当挡车工,她的自身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勤学苦练,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硬是凭着汗水和心血让自己超产棉纱3【第84句】:45吨。在厂里开展的各种劳动竞赛中,她都是名列前茅。她连续三年参加厂部操作技能大赛,一次第二名,两次第一名,并以单项操作接头【第29句】:5秒(部颁标准42秒)的好成绩,打破了纺织厂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全项操作以100.25分的总成绩创下了省同行业最高水平。在10年时间里,汪河池年年保持全能优级手。此外,她还义务辅导学员2600多个小时,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辛勤的付出,为汪河池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1998年,在组织的关怀下,汪河池调到了六安市公路局工作。到公路局后,汪河池主动要求到六安收费站312国道的第一线,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正应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这句老话,汪河池的热情、敬业、真诚和微笑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二
2001年,汪河池调到了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在运管处窗口一干就是12年。
12年里,汪河池的工作普通而简单,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话:“您好!”“您慢走!”每天都登记着车号、签章,把办好的道路运输证递到业户手中,最后建立车辆档案。
事情虽小,但是数量大、程序多。为了使运输业户来办理变更、补证查阅资料方便,她利用中午、晚上、双休日加班加点50多天,累计400多个小时,整理了一堆又一堆车辆档案。一忙就是很晚,一不小心就会到半夜11点多。但是第二天她仍然早早赶到窗口,振作精神又投入到新一天紧张的工作中。
群众利益重千钧。汪河池常说,小窗口联系大社会,服务质量的好与坏、服务态度的冷与暖,是业户对运管部门最直接的感受。
汪河池回忆说,有时候加班,她累得头昏脑涨,腰酸背痛,腿也肿了,脚也肿了,颈椎病也犯了,甚至连手都抬不起来,可她总是坚持克服,不停地写、不停地做、不停地把整理好的车辆档案分门别类,装好放好,直到每年换证结束。她办理的道路运输证,整理的各种车辆档案,居政务中心窗口办件量之首,而且是100%无差错。她以热心、耐心、真心,以服务、微笑和忠诚的态度,去做好每天的每一件事,服务好每天的每一位运输业户,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一天中午,已经下班了,有位经营六安至合肥的运输业户匆忙跑来缴运管费。她抱着孩子,见汪河池没走,便说:“大姐,能不能帮帮忙,我是从合肥赶来的,我家小孩爸因病住在医院,我着急赶回去。”听了她的话,汪河池立即电话联系正在回家路上的收款员。等收款员回来,谁知那位女运输业户带的钱却不够。看着她抱着孩子心急无助的样子,汪河池没有多想,就从自己包里拿出14元帮她垫上,还给她回合肥的车费30元。这让那位女运输业户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大姐,谢谢!谢谢你!”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刚上班。在上海打工的六安市霍邱籍驾驶员胡克到窗口来办理从业资格证,碰巧工作人员正在修理打印机。胡克非常着急:“请问,打印机什么时候修好?我下午要赶回霍邱办事,明天一早还要赶回上海。”看着胡克着急的样子,汪河池便主动上前说:“这样吧,您先回霍邱办事,下午打印机修好证制好,明天在什么地点方便,到时候我给您送去。”
汪河池说到做到。第二天,她放弃周六休息,也不顾天下大雨,在大清早六点,打车提前赶到了胡克指定的地点,打着雨伞站在路边等候。当汪河池把办好的从业资格证递到胡克的手中时,胡克十分感动:“大姐,你人真好,这么守信,这么准时,谢谢!太谢谢了!”
12年中,汪河池办理各种道路运输证【第21句】:6万余本;办理申报许可签章、经营许可证签章、线路复核签章、线路延期签章、线路临牌签章等1万余件;整理各种车辆档案【第22句】:5万余份;处罚未按期年审“从业资格证”4600余本,合计共办理业务【第45句】:5万余件,100%无差错、零投诉。
三
作为一名窗口服务人员,汪河池为自己制定了“微笑再多一点,语调再轻一点,业务再精一点,做事再多一点”的工作信条,把换位思考的理念融入与业户的每一次交流和服务中。
通过学习实践,运管窗口先后推行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延时服务,建立了“微笑服务”长效机制和“受理业务细心、回答问题耐心、清正廉洁公心、优质服务热心、快捷高效称心”的“五心”工作法,实现了服务“零距离”、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流程“零障碍”的工作目标,赢得了运输业户的广泛赞誉。汪河池所在窗口连续6年荣获窗口服务中心年度“红旗窗口”称号,并多次荣获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道路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道路运输系统文明窗口等荣誉称号。在六安市委、市政府组织的“2012年千企评窗口”活动中,市运管处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市“服务企业先进窗口”,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和嘉奖。
2009年10月,汪河池由行政许可岗位调整到行政处罚岗位。她始终坚持“工作换了微笑不换、岗位换了服务不换”的思想,以真情、微笑的服务对待每一位业户、每一项业务。
一天上午,一位业户因从业资格证过期受到处罚,缴款时,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汪河池听了不急不躁,始终面带微笑,耐心解释处罚的原因,并详细介绍下一步诚信考核事项,最终使服务对象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处罚。
又一天,到窗口来办理处罚的业户接连不断,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为他的儿子办理处罚时,对汪河池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这位姑娘服务态度真不错,说话和气,办事认真,而且很有耐心。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很想投你一票!”汪河池一边解释着处罚的原因,一边微笑着回答说:“谢谢!这是我应该做的。”那位老人仔细看了看她的胸牌:“噢,你叫汪河池,这名字好听,普通话说得也不错,特别是你的笑容,很甜、很美、很亲切。”老人说着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汪河池用理性、平和的执法态度,让营运违法者感受到执法的人性化,并在情感的交流中获得理解、赢得赞誉。那面带微笑的服务形象,已成了汪河池独具特色的“招牌”。也正是这个“招牌”,让汪河池在营运违法者面前展示出了特有的亲和力。在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省、市两级开展的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中,六安市运管处行政处罚案卷全部被评为优秀。
四
2004年10月,由于汪河池出色的工作表现,组织上任命她为运管处行政审批服务科副科长。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自己带头,以身作则,说话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汪河池说到做到。作为执法单位的服务窗口,经常会遇到一些托关系说情的事情,汪河池总是把原则放在第一位,坚持从自身做起,以良好的形象感染人。
一次,汪河池的一位亲戚来窗口找到她,告诉她自己经营的大货车因超载被执法人员扣留,看能不能在窗口办理处罚业务上“手下留情”。知情后,汪河池不但没有对那位亲戚“网开一面”,反而严肃地教育了那个亲戚一通。那个亲戚没有想到会碰到这样的“闭门羹”,临别时生气地甩给汪河池一句话:“以后就当没你这个亲戚。”
“公生明,廉生威。”汪河池成了六安市运管系统清廉自守的一面镜子。她时时提醒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些年来,她身为窗口负责人之一,从没有搞过特权,受到了业户和同事们的拥护和爱戴。
汪河池的一个好朋友看好一条客运线路,找上门来,请她从中“活动”,想把线路包下来,或者干脆与她合伙经营。但经过多次请求,汪河池始终不为所动。那位朋友见她铁了心,便说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用费力的财都不发,你真是太傻了。”汪河池说:“我为你私了心,肥了腰包,那是在给窗口抹黑,等于在降低我们运管部门的公信力。”
有很多业户为了感谢汪河池对他们的帮助,多次悄悄给她送去购物卡,还有人送她烟酒、茶叶、皮包、手机、化妆品、床上用品、平板电脑等物品,都被她拒绝了。还有一些业户甚至悄悄地帮她缴了手机费,她都用自己的工资总计退还给那些运输业户3600元。
五
2012年年底,六安市运管处全面开展了科级干部轮岗工作。汪河池调整提拔至教育培训科担任科长。教培科面广线长,工作量大,全市从业资格证人员就有32万,居全省之首。同时,教培科还承担着全市五县三区22所驾驶培训学校的日常监管、从业资格考试、转进转出、变更、补证、制证等任务,涉及千家万户,工作千头万绪。
汪河池到任后,着眼于群众满意,更新理念,转变作风,改进完善各项便民服务措施,从细节上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打磨,全力打造惠民运管服务品牌;严查驾校教练车在大街小巷乱停乱放、异地培训、非法培训和乱设报名点等违规行为,查处教练车在大街小巷乱停乱放29辆,取缔异地培训车1辆、非法培训车1辆,取缔乱设报名点3处、乱设培训点2处,规范了驾校市场经营管理;在教培科业务办理大厅新设了服务台和提示卡,大厅宽敞、明亮、环保、温馨,让业户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带头做出服务承诺,倡导健康向上、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窗口还定期开展办件回访,坚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通过多措并举,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能,方便了驾校和驾驶员。市效能办3次去市运管处教培科暗访,结果都是对教培科进行了表扬。
市政务中心有位领导曾经给汪河池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您就像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人;您就像一盏灯,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您的微笑服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仅是我们市政务中心窗口学习的榜样,更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六
汪河池对记者说,她不是一位好母亲,对孩子有太多的内疚。
孩子生下才满月,她就上班去了。因为没有人带,她把孩子送到了托儿所,由阿姨们照看。孩子两岁时,正赶上她爱人在省委党校学习,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上班忙下班更忙。由于缺少照料,孩子不是咳嗽就是感冒,不是拉肚子就是发烧,甚至住院治疗。实在忙不过来,她就请亲戚帮忙,但是绝不耽误工作。
一天,当汪河池下班去医院接孩子回家时,孩子的小姨说:“姐,你终于下班了,宝贝刚刚睡着,烧还没有完全退,医生说他是肺部感染。”话音未落,汪河池的心似乎就要碎了,豆大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是啊,这些年来,她太对不起孩子了。在孩子上小学、中学,特别是在高考时,汪河池几乎没有为孩子做过一顿像样的饭菜,全是她提前做好或者下班后匆忙去做,更别说送孩子去高考了。曾经有人责怪她对孩子太缺少母爱了。可是天下做母亲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汪河池何尝不想尽到做母亲的责任!然而,在工作与家庭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工作。
汪河池说自己也不是一位好妻子,爱人因车祸胸部、腿部多处骨折在医院治疗的半年多时间里,她都是下班后去医院照料,买菜送饭。她说自己也不是一位好女儿,父亲住院做手术,母亲中风,尽管每天晚上她是一夜又一夜地守候着,但第二天,她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这么多年来,她几乎没有请过假,就连做胆囊手术、子宫手术、痔疮手术,也都是利用节假日进行的。
多年来,汪河池把上级奖励她的各种奖金和劳模慰问金共计4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基层党组织和困难群众。
这就是汪河池,永远像一团热情的火!
【基层勤廉榜样事迹材料2】
从事基层税务工作30多年,蔡京堂始终怀着对党、对税收事业的忠诚,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感人事迹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人。
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用无私奉献体现生命价值
1982年,20岁的蔡京堂从莱州市一家市属企业考进了税务系统。30多年来,他先后干过专管员、副所长、所长、基层分局长、县级局纪检组长,足迹踏遍了7个乡镇,被人誉称“拼命三郎”。
2002年4月,在一次查体中,他被确诊为肺癌。经历激烈的思想波折,蔡京堂坚定了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成功进行手术后,身体刚一恢复,他就要求回去上班,并经常打电话到单位,了解工作情况。回到莱州后,他忍受着化疗带来的种种不适反应,把卧室当成办公室,坚持带病工作;组织收入半年攻坚阶段,他又返回了工作一线。接下来的六个化疗周期,他往返于医院、单位和基层之间,没有请过一天整假。
2002年10月,蔡京堂因化疗,白血球降低患上了肛周脓肿,他悄悄到医院去做了手术,病情稍一稳定,就瞒着家人和医生跑回单位。当时分局对矿山征税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他不顾医生的劝告,没脱离三年危险期就停止了必需的化疗,靠吃中药来稳定病情。分局人手少,每次下乡清缴税款,不管有多累,他都坚持和同志们一起去。晚上下班回到家,坐到沙发上,不等妻子端上饭来,他就已经进入了梦乡。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分局的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的前列,他所在的分局连年被上级局、莱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用一流业绩焕发生命光彩
2001年,他以滑石粉加工行业为突破口,提出了分行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思路,被莱州市地税局在全系统总结推广;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以资抵贷”税收征管的建议》,被省地税局和国家税务总局采用后转发。
2003年,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矿山开采“两访、五看、三对照、一询问”的征管新思路,规范了矿山开采业的税收秩序,矿山开采税收同比增长106%。经过典型调查,总结探索出了石材加工行业按用电量定税的管理模式,并将这一管理模式延伸推广到石材加工的其他配套行业上,得到了纳税人的一致认可,先后被省、市地税局总结推广,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5年,他撰写了《建议对沿海滩涂养殖业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调研报告》,并对沿海滩涂养殖业配套的滩涂挖掘施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涉税项目加强治理整顿,引起了上级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加强黄金行业的管理,他多次随同矿工深入地下600多米深的矿井实地勘察,到刺激性气味浓重的选矿车间走访调查,总结探索出了流程监控、分税种管理、纳税评估和部门协税“四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实现了黄金行业税收的大幅增长。
聚财为国,公正执法,用一身正气诠释生命意义
作为一名地税干部、一名共产党员,蔡京堂始终坚持秉公执法,顶得住压力、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耐得住清贫。2003年,他对石材施工企业进行发票专项检查时,掌握了杨某偷税的确凿证据。这个石材户倚仗着财大气粗,拒不签字甚至还威胁他。蔡京堂义正辞严告诉他:“我现在连死都不怕,还怕你威胁?”最终使杨某依法受到了处罚。
众所周知,柞村的石材老板有钱,但蔡京堂从不与他们搞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那一套。在他患病期间,不少石材老板打电话联系,想登门探望,都被他婉言谢绝;过年过节他们送上门的礼品,也都一一退回。
蔡京堂到金城分局工作以后,针对辖区个体饮食服务行业征管不到位的现象,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检查,召集经营业户,召开定额调整听证会,对每个经营业户的调查数据、核定依据进行了现场公开,并接受有异议的业户当场质证,使业户心悦诚服地接受,仅此一项年增收税款85万元。
服务为民,心系百姓,用拳拳之心换来征纳和谐
蔡京堂把纳税人当成衣食父母,工作中动真情,用真心,有效融洽了征纳关系,优化了税收环境。
2003年非典时期,蔡京堂牵头成立了三个“排忧解难送温暖”小组,拖着病体亲自带队,对企业逐个走访慰问,并帮助绿源野生植物茶厂跑银行、跑邮局,协助贷款、发货,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2005年,莱州市某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因回款不及时、发生欠税,蔡京堂帮助分析查找原因,商讨销售人员基本工资加回款奖励的改革,企业采纳这一建议后,陈欠的应收账款减少260万元,当期应收账款回款率大大提高,该企业再没有出现欠税现象。
对党忠诚,为税清廉,甘做税苑孺子牛
2007年7月,蔡京堂调任莱州市地税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负责全局的纪检监察工作。岗位变了,工作性质变了,但他求真务实的作风未变,执着奉献的激情未减。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进入角色,蔡京堂抓紧点滴时间学习了大量纪检监察的理论知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3次参加了从中纪委到地方各级纪委举办的培训学习班。工作基本理顺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熟悉税收业务的特长,走访各类企业调查研究,用心探讨在税收执法方面,特别是核定税额、纳税检查、涉税事项审批、发票管理等重要事项和重点环节的监督方法,力争监督到每一处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蔡京堂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总结出廉政建设“四不忘”:布置工作不忘讲廉政,总结工作不忘谈廉政,接触群众不忘问廉政,责任制考核不忘考廉政。倡导“四个首先做到”:要求税务干部做到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做到的,一把手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各基层征管单位做到的,市局机关必须首先做到。这些做法得到了上级局及地方各级纪委的充分肯定。搭建廉政文化载体,开展警示教育、家庭助廉教育、对比启示教育和拓展训练,建立起与和谐地税相适应、与依法行政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莱州地税特色廉政文化;对照岗位职责,认真查找廉政风险,逐项清理排查,确定风险等级,利用科技防腐手段,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平台,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对执法人员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实现对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监督。他所在的税务局先后被授予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省地税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地税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烟台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称号。
勤廉榜样事迹材料
勤政为民,廉洁为公。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勤廉榜样事迹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勤廉榜样事迹材料1】
从事基层税务工作30多年,蔡京堂始终怀着对党、对税收事业的忠诚,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感人事迹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人。
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用无私奉献体现生命价值
1982年,20岁的蔡京堂从莱州市一家市属企业考进了税务系统。30多年来,他先后干过专管员、副所长、所长、基层分局长、县级局纪检组长,足迹踏遍了7个乡镇,被人誉称“拼命三郎”。
2002年4月,在一次查体中,他被确诊为肺癌。经历激烈的思想波折,蔡京堂坚定了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成功进行手术后,身体刚一恢复,他就要求回去上班,并经常打电话到单位,了解工作情况。回到莱州后,他忍受着化疗带来的种种不适反应,把卧室当成办公室,坚持带病工作;组织收入半年攻坚阶段,他又返回了工作一线。接下来的六个化疗周期,他往返于医院、单位和基层之间,没有请过一天整假。
2002年10月,蔡京堂因化疗,白血球降低患上了肛周脓肿,他悄悄到医院去做了手术,病情稍一稳定,就瞒着家人和医生跑回单位。当时分局对矿山征税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他不顾医生的劝告,没脱离三年危险期就停止了必需的化疗,靠吃中药来稳定病情。分局人手少,每次下乡清缴税款,不管有多累,他都坚持和同志们一起去。晚上下班回到家,坐到沙发上,不等妻子端上饭来,他就已经进入了梦乡。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分局的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的前列,他所在的分局连年被上级局、莱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用一流业绩焕发生命光彩
2001年,他以滑石粉加工行业为突破口,提出了分行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思路,被莱州市地税局在全系统总结推广;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以资抵贷”税收征管的建议》,被省地税局和国家税务总局采用后转发。
2003年,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矿山开采“两访、五看、三对照、一询问”的征管新思路,规范了矿山开采业的税收秩序,矿山开采税收同比增长106%。经过典型调查,总结探索出了石材加工行业按用电量定税的管理模式,并将这一管理模式延伸推广到石材加工的其他配套行业上,得到了纳税人的一致认可,先后被省、市地税局总结推广,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5年,他撰写了《建议对沿海滩涂养殖业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调研报告》,并对沿海滩涂养殖业配套的滩涂挖掘施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涉税项目加强治理整顿,引起了上级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加强黄金行业的管理,他多次随同矿工深入地下600多米深的矿井实地勘察,到刺激性气味浓重的选矿车间走访调查,总结探索出了流程监控、分税种管理、纳税评估和部门协税“四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实现了黄金行业税收的大幅增长。
聚财为国,公正执法,用一身正气诠释生命意义
作为一名地税干部、一名共产党员,蔡京堂始终坚持秉公执法,顶得住压力、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耐得住清贫。2003年,他对石材施工企业进行发票专项检查时,掌握了杨某偷税的确凿证据。这个石材户倚仗着财大气粗,拒不签字甚至还威胁他。蔡京堂义正辞严告诉他:“我现在连死都不怕,还怕你威胁?”最终使杨某依法受到了处罚。
众所周知,柞村的石材老板有钱,但蔡京堂从不与他们搞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那一套。在他患病期间,不少石材老板打电话联系,想登门探望,都被他婉言谢绝;过年过节他们送上门的礼品,也都一一退回。
蔡京堂到金城分局工作以后,针对辖区个体饮食服务行业征管不到位的现象,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检查,召集经营业户,召开定额调整听证会,对每个经营业户的调查数据、核定依据进行了现场公开,并接受有异议的业户当场质证,使业户心悦诚服地接受,仅此一项年增收税款85万元。
服务为民,心系百姓,用拳拳之心换来征纳和谐
蔡京堂把纳税人当成衣食父母,工作中动真情,用真心,有效融洽了征纳关系,优化了税收环境。
2003年非典时期,蔡京堂牵头成立了三个“排忧解难送温暖”小组,拖着病体亲自带队,对企业逐个走访慰问,并帮助绿源野生植物茶厂跑银行、跑邮局,协助贷款、发货,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2005年,莱州市某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因回款不及时、发生欠税,蔡京堂帮助分析查找原因,商讨销售人员基本工资加回款奖励的改革,企业采纳这一建议后,陈欠的应收账款减少260万元,当期应收账款回款率大大提高,该企业再没有出现欠税现象。
对党忠诚,为税清廉,甘做税苑孺子牛
2007年7月,蔡京堂调任莱州市地税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负责全局的纪检监察工作。岗位变了,工作性质变了,但他求真务实的作风未变,执着奉献的激情未减。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进入角色,蔡京堂抓紧点滴时间学习了大量纪检监察的理论知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3次参加了从中纪委到地方各级纪委举办的培训学习班。工作基本理顺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熟悉税收业务的特长,走访各类企业调查研究,用心探讨在税收执法方面,特别是核定税额、纳税检查、涉税事项审批、发票管理等重要事项和重点环节的监督方法,力争监督到每一处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蔡京堂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总结出廉政建设“四不忘”:布置工作不忘讲廉政,总结工作不忘谈廉政,接触群众不忘问廉政,责任制考核不忘考廉政。倡导“四个首先做到”:要求税务干部做到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做到的,一把手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各基层征管单位做到的,市局机关必须首先做到。这些做法得到了上级局及地方各级纪委的充分肯定。搭建廉政文化载体,开展警示教育、家庭助廉教育、对比启示教育和拓展训练,建立起与和谐地税相适应、与依法行政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莱州地税特色廉政文化;对照岗位职责,认真查找廉政风险,逐项清理排查,确定风险等级,利用科技防腐手段,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平台,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对执法人员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实现对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监督。他所在的税务局先后被授予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省地税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地税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烟台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称号。
【勤廉榜样事迹材料2】
一袭朴素的春装,一丝不乱的头发,除了脸色有些苍白,不时用手按住颈部外,记者眼前的重庆市渝中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纪委书记钟黎看起来精神饱满,不多的话语中透露着一种安宁。
这就是那位面对病魔的无情折磨,依然勤勤恳恳奋战在工作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吗?
这就是那位在同事眼中从来不说大话,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一直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党的优秀儿女吗?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幅立体而多彩的生命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学习,陪伴我生命的每一天。”
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却常常忘记隔行不隔理。不断学习、追求卓越,将超越时空、跨越行业,成为人类不断进步的源泉。
学习,是钟黎的一面旗帜。
2010年冬,渝中区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开班。开班第一天,作为工作人员,渝中区纪委干部范贺强提前一个小时来到教室。一进门儿,他便发现一名女同志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
“同志,不好意思。我们过一会儿要在这里搞培训。”范贺强下了逐客令。
“我就是来参加培训的呀。刚刚接触纪检监察工作,我得抓紧时间学啊!”女同志抬起头,微笑着说道。
范贺强没有想到参加培训还会有人来得这么早,定睛一看,那人手中的材料正是纪检监察教材。
虽然之后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但钟黎学习的那种劲头却深深刻进了范贺强的脑海里。范贺强说,那次培训,全班学员中,钟黎总是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课上提问也数她最多。
一叶见春秋。20多年来,从木材加工到会计审计,从纪检监察到城市建设……每一次跨界转行,钟黎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个中秘籍就是学习。
钟黎家没有书房,可床头、客厅,都摆放着书籍。从工科到文科,从理论到实务,种类、数量繁多。许多书籍因翻阅频率太高,颜色已经有些泛黄,边角处也有些卷曲了。书中或圈圈点点,或蝇头小注,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木材加工专业出身的钟黎一毕业便进入专业对口的重庆木材综合加工厂工作。3年后,她被调到渝中区审计局下属事业单位审计事务所。审计与木材加工,就像两条平行线,毫不相干。
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怎么办?
面对事业征途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从不服输、敢于挑战自我的钟黎决定:自考西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
这一学,就是5年。5个寒暑更替,近2000个夜晚挑灯苦读。1996年,钟黎终于啃下14门专业课,拿到毕业证书。
完成从理工女到文科女华丽转身的钟黎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又相继啃下了注册会计师证书和高级审计师职称。
学习的过程充实,却充满艰辛。
1998年,钟黎的女儿出生了。小家伙的到来带给钟黎无数的欢笑,却也挤占了她并不充裕的学习时间。那时的.钟黎已经投身报考注册会计师的大军中,为了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她只能在晚上一边带孩子,一边看书。“孩子一睡着,我就赶紧拿出书来看会儿。”钟黎坦言,那段日子可真难,常常晚上做梦都在备考。3年后,她的付出换来了注册会计师证书。
在考取高级审计师的日子里,双亲的先后生病、离世,让钟黎迎来了人生中最艰难的5年。
从2005年到2010年,钟黎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的“三点一线”:单位、医院、家——每天早上6点准时送饭菜到医院,然后赶到单位上班;下班后立即直奔医院,看望照顾父母后才回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钟黎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往返医院和单位的途中,午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晚上的闲暇时间……她抓住每一个空隙,挤出每分每秒坚持学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7年,钟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高级审计师。
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内心的丰富和充盈便会成为向上的动力源泉、成为开创工作局面的一把钥匙。由于能力突出,钟黎于2001年3月被调到渝中区审计局,后又调到区建交委。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钟黎可能不会在学习的道路上如此执着。让她一以贯之的是知识的沉淀带给她的那份满足。
钟黎清晰记得,在一次全市地区交叉审计中,虽然他们审计金额巨大,但一直到审计的最后阶段,审计现场都没有出现一丝火药味。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打动了被审计单位。其间,他们不是针锋相对的对手,而是共同进步的战友。“那时,我真心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钟黎说,他人对自己知识的认同,让学习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还有一次,钟黎参加某工程项目的现场会。
“今天,我们开会的目的是共同解决项目资金拨付的问题……”钟黎第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钟书记,你到建交委才多久啊,很多情况你了解吗?我们工程上的事复杂得很!”一位项目负责人话中带刺,态度傲慢。
“是吗?我倒觉得你们这个项目很简单嘛!只要把资金拨付审签程序再改一改,这应付的30万元就能缩短十天时间到账,整个资金的运转就活起来了。当然,还得加上一个工程项目检测控制的流程。”钟黎的一席话说得在座的人全部面面相觑,嘈杂的房间顿时安静下来。这正应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老话。如果没有扎实的财会、财经知识,没有一眼看透本质的能耐,这个现场会不会开得如此高效漂亮!
“学习,陪伴我生命的每一天。”学习,始终是指引钟黎人生道路的灯塔。即便身患癌症,饱受病魔的摧残,她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以“学习,可以陪我到生命的尽头”自勉。
“没关系,我都兼顾得了。”
人们常说,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却常常忘记,只要洒得下汗水、吐得出心血,勇于承担,就可以两头兼顾。
人生如蓄电池,既需要不断充电,也需要不断释放能量。
2010年,钟黎走马上任渝中区建交委纪委书记。在建交委系统,有这样一句话:强健的臂弯架起钢筋铁骨,水做的骨肉经不起风吹日晒。然而,钟黎却在一个男人扎堆的舞台上以柔弱之躯撑起了半边天。
踏上新的舞台,钟黎激动,却也面临着不小的烦恼。建设交通领域是个大口,她又分管招投标工作,手里的权力特别惹人“惦记”:有企业想走关系开“后门”,有朋友想让她帮忙说情……面对人情世故、利益诱惑,钟黎就像高山之巅的冰雪,不屈服不正之风的亵渎:“按规定办事是我的原则。”
钟黎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这样要求身边的人。走上纪检监察岗位的第一天,她就叫齐家里所有的亲戚“开大会”:“不论是谁,送礼一律不收,说情一律无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家给你一块钱,很可能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十块钱。”在利益的博弈上,钟黎看得很透。她说,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建设国家,而不能用来损公肥私。
“只要在纪检监察岗位上一天,黑脸包公的角色我就要扮演到底!”所行如所言。2011年7月,钟黎受命查办区建交委建管站原站长林某案件。林某在建交委工作多年,可谓神通广大。调查伊始,各种阻力便接踵而至,有说情的,有施压的。但钟黎不为所动,顶着重重压力,将案件调查引向深入。其间,她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的优势,认真比对每一笔账目,查找蛛丝马迹。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奋战,钟黎一举查清林某涉案近百万元的违纪违法事实。
案子查实办透了,钟黎却开始了彻夜难眠。如何防止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完善制度、改进监督成了钟黎的工作思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她针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牵头制定了20多项监督制度。同时,她还风风火火地在建交委及下属企业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秉公执法、廉洁从政”专项教育活动。
如果只是在一个岗位上绽放光芒,钟黎这位铿锵玫瑰也许不会为那么多人所知。
2011年初,渝中区36个老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吹响号角,急需一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工作态度踏实的分管副主任,钟黎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建交委和社区整治的工作都是技术性强、任务量大。看着钟黎单薄的身影,两个单位的负责人都犯了难。
“没关系,我都兼顾得了。”任务当前,钟黎没有退缩,迎难而上,“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就这样,钟黎用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双重重担。只是,她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区整治是项民心工程,但很多群众却对此持怀疑态度。为打消群众的顾虑,钟黎仿佛成了飞人,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做工作。还有群众不认可,她就拍着胸脯保证让群众在整治过程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兑现这个承诺谈何容易!36个社区大多地不平、灯不亮、路不通,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更难的是,社区整治不同于在白纸上画图,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建设性重建。36个老旧社区,就意味着钟黎必须得拿出36个不同的整治方案。哪里安放健身器材、哪些房屋需要加固、哪里堆放垃圾……一个个细节考验着钟黎的智慧和毅力。
逐项审查、现场比对、请教专家……钟黎不辞辛苦,在抓小事但心眼不小、重小节但气度不小的工作作风中孕育着一个个社区整治方案。
2011年5月,是社区整治方案形成的关键时期。钟黎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工作组把社区逐个走一遍。
工作组成员蒋倩记得,在一个周六,她们要完成2个街道5个社区重点区域的整治方案审查。
然而,天公不作美。审查尚未过半,天空便下起瓢泼大雨,将钟黎等人赶到了屋檐下。“钟主任,这雨看来不会停了,不如今天就到这里吧。”看着暴雨没有要停的迹象,蒋倩打起了退堂鼓。“这么多街道、社区和设计单位的同志都到现场了,工期又紧,不能耽搁呀!”不等蒋倩回过神儿,钟黎便已冲进雨中……
就这样,钟黎风里来雨里去,将一切艰辛、苦涩抛在脑后,却将群众的要求、自己的使命铭记于心。
菜园坝竹园小区的不少居民都对钟黎有印象。整治期间,她来这里不下8次。老旧社区整治大多侧重外立面改造,但这个社区却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没有排污管道。每逢下雨天,小区便污水横流,让人无从下脚。在入户调查时,居民提出优先解决污水直排的问题。
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钟黎责无旁贷,但摆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18栋居民楼全部安装排污管道,需要多少钱?如果其他社区全部效仿,资金吃得消吗?
“社区整治资金来之不易。我们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用最少的资金解决群众的问题。大手大脚是对人民犯罪!”钟黎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带着团队一趟一趟地跑,测量范围、预算经费、制订实施方案,力争把每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罗家院电厂老社区年久失修,路灯、扶手、路面全部亟待修缮,钟黎一次次踩点、测算、订方案;李子坝社区居民对房屋漏水问题意见很大,钟黎便一栋栋房屋查看……几十个社区,钟黎靠两脚逐一丈量。
努力换来信任,汗水浇灌花朵——不仅老旧社区的面貌一天一个样,社区群众也逐渐抛弃对整治工作的抵触情绪。嘉西村的居民记得,社区整治初期,他们有一万个不愿意、不放心。而如今,当看到社区坑洼不平的路面上有了青石板、看到社区的空地上有了支撑露天电影银幕的固定铁架、看到每栋楼前有了统一的牛奶箱和报纸箱……他们不仅举双手支持整治工作,还自发成立自治组织,一同维护社区的现状。
社区整治,群众看到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就在这场攻坚战即将取得胜利之时,一直奔波忙碌的钟黎累倒了!
“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人们常说,当死神疯狂来袭,生命将不堪一击,却常常忘记,命运虽难以把握,生命却属于自己。
2012年3月1日,钟黎迈着匆忙的脚步,来到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竣工验收现场,开始了长达几个小时的验收检查工作。
当工作接近尾声时,一名心细的同事突然发现钟黎胸前竟挂着医院的病员牌,手也是肿的,手背上还有针眼。再三追问下,钟黎说出了她是在办好住院手续、输完液后赶过来的事实。看到大家担心,钟黎一把扯掉病员牌:“没事,就是明天做个小手术。”
此时,渝中区老旧社区改造正在全面推进当中,钟黎忙得脚不沾地。3月2日,进手术室前,她特意给同事打了一个电话:“整治现场你们多费点心,我手术完就来。”
谁也未曾想到,会是甲状腺癌!3月3日,活检结果一出,钟黎就懵了。当时的心境旁人无法体会,钟黎却是百转千回:我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女儿明年就要中考,公婆80多岁了需要人照顾,社区整治已到紧要关头……死亡的阴影在脑海中飘过,而肩头还有太多太多的责任需要担负。
丈夫首先从悲伤中挣扎出来,他上网查询此种病症患者治愈的信息,为妻子打气。慢慢地,钟黎的心情渐渐平复。“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恰到好处的旅程,只有恰如其分的心情。”她一遍遍告诉自己,“既然无法选择,那就勇敢面对,我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钟黎甚至腾出更多时间来梳理工作。“之前以为是小问题,工作都没有交接,现在要做长期战斗的准备,必须把手头的工作安排下去。”随后,她与医生商量,将第二次手术挪到周二,腾出一天来安排工作。
周一中午,钟黎听说同事要来探望自己,便特意叮嘱:“来的时候,带上我的笔记本。”于是,病房成了办公现场。蒋倩记得,虽然颈部动了手术说话不方便,但钟黎却用虚弱的声音整整交代了8项工作:李子坝社区的居民楼屋面漏雨,需要增加防水处理;菜园坝竹园小区地下管网改造的进度,要密切跟踪;2012年的方案审查工作要立即启动……蒋倩手中的笔在不停地记录,泪水却在不知不觉中打湿片片笔迹。
精神上,钟黎战胜了自我。接下来,她要战胜的是死神。
钟黎开始准备战斗。但战斗的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甲状腺癌手术后的常规治疗是实施放疗,放疗前必须停药1个月。然而,一旦停药,水肿、失眠、体力下降便会接踵而至,但钟黎咬紧牙关,不言放弃。
更为痛苦的是放疗。口腔因放疗而出现咽喉溃疡,食物无法下咽,钟黎就使劲压住喉咙,用力吃。与此同时,低烧、头痛、恶心、呕吐更是如影随形。但钟黎不允许自己垮掉。
当时,建交委实施的人员大轮岗即将告一段落。为了了解轮岗同志的思想,总结工作得失,钟黎主动提出要与轮岗同志谈话。那一天下午,从2点到6点,钟黎强忍不适,连续约谈3名同志,以至于他们离开时,她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这一幕,恰巧被路过的一名女同事看到。她急忙跑过去,想扶钟黎一把,却被脸色蜡黄的钟黎婉拒。逗留许久,她才挣扎着起身。“钟书记该是承受了怎样一番身体与心灵上的剧痛!”那名同志的两窝泪水在盈盈晃动,“我们多么希望总是忙碌着的她,好好休息一下!”
虽然钟黎一直在战斗,但癌细胞还是无情地转移,情况并不乐观。如此艰难,钟黎选择将生命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继续奋战在工作一线。“对我来说,这份工作给了我尽情展示的平台,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这个平台,我很幸运。”她说,“所以在岗位上一天,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干好。”
“红颜娇媚,承受雨打风吹,拔剑扬眉,豪情快慰”。对于生命,钟黎不曾放弃;对于工作,她更是全身心投入。在她看来,苦与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景色,只有勇敢前进,人生的道路才能更宽更广。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时常有人扼腕长叹自己没有做惊天动地大事的舞台,却常常忘记,既然无法做大事,何不怀着大爱做些小事。
在常人眼中,钟黎似乎是一个工作狂。很多时候,工作狂往往与爱沾不上边,但在钟黎身上,爱,从未离开。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钟黎的公公眼中,钟黎却是悉心照顾因公致残的他20多年不间断的好“闺女”。
在相濡以沫20多年的丈夫眼里,钟黎是他“上辈子敲烂了80个木鱼,才遇到的人”。尽管工作忙碌、生活坎坷,他们的小家却充满欢乐。每个周末,只要不加班,钟黎几乎都与家人在一起:陪女儿练钢琴,陪丈夫看书,陪年迈的公婆聊天。
身为发起者,1年2次的自驾游,是钟黎与家人雷打不动的约定。“每次她都把路线、住宿、餐饮和当地特色研究透彻,做成一沓厚厚的旅游攻略。”丈夫指着家中茶几上摆放着的旅游照片笑道,只是笑容中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干涩。
在忙工作、陪家人之余,钟黎有一个坚持了十年的业余爱好——健身锻炼。从单位简易的健身室,到小区专业的健身中心,都活跃着她的身影。钟黎说,只有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陪家人。只是现实难免有些残酷!她坚强刚毅,却难逃命运的捉弄。
“你对生活有什么态度,对他人和工作就有什么态度。”钟黎的一名同事这样评价她的人生轨迹。
是啊!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珍惜生命。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让钟黎懂得,工作、家庭一个都不能少;让她懂得,即便身患绝症,也绝不放弃;更让她懂得,“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对钟黎的同事来说,钟黎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由于接受碘-131治疗,钟黎成了一个移动放射源。为了不影响身边的同事,人们经常在建交委看到这样的一幕:即便与同事近在咫尺,钟黎依然通过手机指导工作。
对远在重庆市涪陵区的张纯健来说,钟黎是一位“爱心妈妈”。在过去8年时间里,钟黎资助她从小学读到了初中,女儿也与她亲如姐妹……女性的慈悲是博大的,因为博大才显得伟大。“没有你,我都不敢想象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就像一点星光,出现在我充满迷惘的生活中,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小纯健在写给钟黎的感谢信中写道。
对重庆市巫溪县某村村民来说,钟黎是他们的贴心人。那一年,渝中区组织各单位骨干前往巫溪县学习锻炼。其间,钟黎在无意中得知一个村子的群众长期缺水。对于这件事,钟黎无疑是个局外人。但她却前后20余次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直到群众的用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但精神之可贵,不在其高深,而在其价值之恒远。钟黎只是个普通人,却是很多人眼中的英雄。因为,英雄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同样可以铸就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品格的崇高和伟大!2013年1月,钟黎当选“重庆市人民好公仆”。
上一篇:墙角文化部队标语汇编200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