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李爱民贴抗日标语汇总6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日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里的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出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抗日英雄李爱民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抗日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儿童团长李爱民那时13岁,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热爱八路军,帮助八路军做了许多抗日的工作,最后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给大家讲几个李爱民帮助八路军抗日的故事,同学们听了一定很感动。像李爱民这样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记他们,要努力学习他们的爱国牺牲精神,立志献身全面建设小康,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急送鸡毛信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

  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

  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

  李爱民急急忙忙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生疑心,也来不及了。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驴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一下那驴粪,稀稀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也顾不得脏和臭了,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

  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的站在那里。

  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

  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

  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

  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

  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

  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

  贴抗日标语

  这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到一起,在爱民家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浆糊,有点莫明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啊?”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伪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的标语、撒抗日传单。

  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就说:“今晚上咱们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儿童团员们都很高兴,摩拳擦掌,有的说:“我们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伪军炮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的挺顺利,挺迅速,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

  只见爱民朝炮楼的北侧爬去,那里比较黑,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楼的南侧故意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被吸引到了南侧。

  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敌人炮楼周围,包括炮楼的墙上到处是抗日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替日本人当炮灰”、“快快投降八路军才是出路”。

  过了两天,还真有几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

  给八路军带路

  这天晚上,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

  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

  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

  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

  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

  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

  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

  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

  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

  13岁英勇献身

  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

  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

  夜色黑黑的,只有远处鬼子的炮楼上不时地射出探照灯的灯光。人们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挥镰割麦。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走去。

  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

  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了。

  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

  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

  “口令!”

  什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

  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

  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是哪个村的?”

  “白家庄的。”

  “干什么来了?”

  “收粮食啊!”

  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

  “太行山里呗!”

  “你们村的村长是谁?”

  “我不知道。”

  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

  爱民毫不畏惧地说:“嘣了我也不知道!”

  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

  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

  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

  鬼子军官大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故事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回族人,有着自己本民族神圣的信仰;他还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就是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被称为“打不垮、拖不烂”的回民支队的将领马本斋。马本斋的英雄事迹已为众多人传颂,但作为一名回族将领,他和回民支队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故事

清真寺里组建回民支队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献县东辛庄(今本斋村)。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随父亲到东北,之后投身奉军(东北军)。1924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在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先后升任排长、连长、营长,直至升任奉军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

马本斋在国民党部队任团长时还不到30岁,可谓年轻有为。但是,当马本斋看清自己的地位与所追求的爱国主义理想背道而驰时,便毅然弃官归田,另找救国救民的出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本斋因不满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还乡务农。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烧到了马本斋的家乡河北沧州,眼看着众多乡亲罹难,马本斋悲痛之余,率领弟弟和几十名群众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即回民支队的前身。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且神圣的地位。马本斋带领的回民抗日义勇队就是在村子里的清真寺(今本斋清真寺)成立的。马本斋认为,作为回族村子和穆斯林心中最圣洁的地方,抗日杀敌、保家卫国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得到真主的认可和保护。回族战士们要向真主保证,在抗日战争中一定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对得起回族乡亲。

很快,马本斋的回民抗日义勇队受到了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的支持,扩充、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1938年5月,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领导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合并为回民干部教导部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8年9月,部队在河间整编时扩大到六七百人。1939年,改称回民支队。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回民支队里的随军阿訇

1937年底,日本人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了回教总会,在回民聚居村镇成立回教分会或支会。他们利用回族的宗教信仰进行挑拨离间。支队里有的同志说出汉族欺压回族的糊涂话来。对此,马本斋说出一段朴素而深刻的话语,“‘七·七’事变后,是谁烧毁我清真寺,杀我阿訇?是汉奸、特务,而不是汉族。是谁在领导我们抗日救国?是毛主席、朱总司令。毛主席、朱总司令是汉族而不是回族。绝大多数汉族人民和绝大多数回族人民是阶级兄弟。我们是革命战士,不要当敌人的义务宣传员。”

在马本斋的主张下,回民支队聘请了阿訇(我国***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负责屠宰牛羊和安葬阵亡战士的事,允许回族战士到清真寺做礼拜,过回族的节日。马本斋的部队先后请过3位分别姓曹、张和蔡的阿訇。这样一来,回族战士更加拥护马本斋的领导,更加团结,士气也更为高涨。许多回族青年还自动投奔到回民支队来。在马本斋的回民支队,不仅有回族,还有汉、蒙古、满等其他民族。马本斋经常跟战士们讲,回民支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大家要相互团结,相互关爱;同时,马本斋教育战士尤其是回族战士,一定要尊重当地的`群众,不能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信仰而跟群众发生冲突。一次,回民支队打了胜仗,当地的老百姓前来送慰问品,一位老太太不知道回族饮食禁忌,宰了头小猪送过来。当时,司务长吓了一大跳,赶紧拒绝,而老太太却坚持要他收下。最后司务长只好找到马本斋,让马本斋亲自处理这件事情。马本斋对老太太说,“别的东西都可以不收,您的一定要收下。”最后,马本斋安排,将小猪送给了后方医院的汉族战士去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些相比较于马本斋那些叱咤风云的英勇事迹,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马本斋就是本着这种朴素的精神和思想,从最初的热爱本民族、拯救本民族上升到了热爱中华民族和救国救民,进而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其过程中,不可否认,他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个性不无作用。

以忠尽孝

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了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他与母亲商量:“国难当头,我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能袖手旁观!”母亲赞成他的意见。于是马本斋领了村里一帮小伙子习拳练武,准备对付侵略者。

这年8月30日,是东辛庄人民最难忘的日子。上午,全村人不约而同都来到了清真寺。在高涨的爱国气氛中,东辛庄“回民义勇队”宣告成立,马本斋被推举当了义勇队的队长。站在一旁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本斋,大伙这样看重你,你可得好好给大伙儿办事啊。”马本斋听了点点头。

“回民义勇队”的旗帜竖起后,队伍越来越强大了。这年秋后,马本斋率领“回民义勇队”开赴抗日杀敌的战场,打翻日军的军用卡车,阻击下乡骚扰的汉奸队伍……在斗争中,他听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打天下的队伍,只有八路军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于是他率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成了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无坚不摧,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8月27日,趁“回民支队”转移时,敌人抓去马本斋的母亲,妄图以此来迫使马本斋就范。母亲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回民支队”,大家都纷纷要求营救,一向孝顺母亲的马本斋闻讯更是痛如刀绞。他回忆起母亲给他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故事的情景,回忆起母亲教育他为穷人拉队伍,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往事,心头涌起阵阵波涛。他对政委说:“请党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娘被抓走了,儿子心里是难过的,但是儿子照样打鬼子,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忠孝,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在敌人面前,母亲拒绝劝儿子投降,以绝食同敌人斗争,光荣牺牲。马本斋擦干眼泪,率领回民支队,发扬母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加英勇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战。

抗日英雄谢传兴的故事

谢传兴,1927年,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县胡集区白云乡石岩村。在当地村里有座“石岩寺”,而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石岩寺里是一所保级(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行政机构是县、乡、保、甲制)学校,学堂的教书先生叫刘光植,别名“杜光梓”,还有一位先生姓邱。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地下党成员,刘光植是党支部书记。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抗日英雄谢传兴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抗日英雄谢传兴的故事

因为是穷人家的孩子,谢传兴没能上学读书,每天放牛时,就偷偷到学校听先生们讲课。久而久之,谢传兴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书先生也渐渐对这个小伙子有了好感。“一天下午,刘先生问我叫什么,我告诉他说‘我姓谢,母亲是在逃难时一个山洞里生下的我,所以我没有大名,只有小名叫山’。他沉思片刻后说‘我给你取名叫谢传兴,好吗?’我当时高兴极了,又蹦又跳的。”谢传兴回忆说。

1942年,谢传兴15岁,刘先生见小伙子忠厚、老实,就让他帮忙送情报。由于好奇,谢传兴问是什么情报?刘先生严肃地说:“不该问的不要问,情报比命更重要,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只要安全送到对方就行了。”最后告知了相互的接头暗号:双方以各自的姓分解成的名字(如胡字为古月,谢字为言身寸)对接。

谢传兴以卖柴作为掩护,把情报装在猪尿泡(一节洗干净的猪肠子)里,然后藏在一根粗柴的缝里。从石岩寺到胡集街上有35里路程,要经过日本鬼子和伪军把守的黄土包、大浴口和胡集街头3道关卡。过黄土包关卡时,一鬼子用“三八大盖”顶住谢传兴的胸口问道:“你的什么的干活?”“太军,我的卖柴的干活。”谢传兴机智地答道。“我那时面黄肌瘦、皮包骨,黑得像炭一样,身上穿得破烂,一双布鞋没有后跟,脚趾都露在外面。旁边一翻译见状,扒光我的脏衣服,进行检查。我人小胆子大,不惊不慌。那翻译在鬼子耳边嘀咕几句后说‘你快快的开路开路。’翻译还给我写了一张‘已检查’的纸条。此后,这纸条成了我每次过关卡的‘通行证’。”据谢传兴回忆说。

到了胡集街上,谢传兴问了好多家饮食店老板要不要“古月”柴,他们都摇头不要。谢传兴又来到一家做粑粑的门前问:“师傅,你要古月柴么?”店家说只要“言身寸”。在收柴时,谢传兴示意了一下眼色,店家老伴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给了谢传兴两个“粑粑”充饥。并说:“你等会,我去去就来。”不一会儿,店家老板把一张纸条塞给了谢传兴,再三嘱咐要安全交给刘先生。后来,谢传兴知道了做粑粑的人姓“胡”,每次接到他送的情报后,就马上转送到街上一开药铺的老板,而他们都是新四军抗日地下党单线联络的交通员和管胡集、王家集、转头湾3个镇的交通总站站长。

为了以防敌人的检查,谢传兴也是经常变换藏情报的方式。有时藏在鞋帮里,有时藏在打湿了的衣领里或斗笠里。敌人见谢传兴经常挑柴去赶集,也就放松了提防,检查也不像刚开始时那么严了。

1943年,春节临近的一天,学堂的邱先生交给了谢传兴一项特殊任务:要护送一位先生到王家集找一个人。先生是生意人模样的打扮,骑在驴子上,而谢传兴就牵着驴子前行。当走到夏家河日伪关卡时,敌人要检查,那先生就说:“太军、老总,我们是到宜城做生意进盐货去的。”并从身上拿出一张经商的手续,鬼子看后又搜查了两人的全身,没发现什么疑点就放行了。“我们刚跨进一农家大门,就听先生喊了对方一声‘王书记’。原来,我护送的先生叫许超,是北山区委书记,是专程去跟王全国(襄西特委书记)汇报工作的。”谢传兴激动地说,“第二天,我们没有走原路,而是改走大浴口,顺利回到了北山抗日根据地。”

从1942年一直到日寇投降,3年时间里,谢传兴护送新四军抗日情报人员和情报达35次之多,并且做到了“保密无误”,为抗日战争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日英雄任常伦的故事

“战斗英雄任常伦……打仗赛猛虎冲锋在前头……”70年前,这是一首在胶东地区妇孺皆知的抗日名曲,歌曲的名字叫做《战斗英雄任常伦》,它歌颂的就是第41集团军某旅5连的抗日英雄任常伦。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抗日英雄任常伦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抗日英雄任常伦的故事

任常伦1938年就加入了胶东抗日自卫团,参军后,他先后参加过120多次与日伪的大小战斗,9次负伤。每次战斗,他都是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痛,一直坚持战斗到底。因战功卓着,1944年8月,任常伦被胶东军区授予“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1944年11月17日,在山东海阳长沙堡,5连的前身——胶东军区主力第14团5连随团参加了对日伪的伏击战。

这时的'任常伦刚刚参加完山东军区英模大会,当时还没有给部队作传达报告,再加之他身上的伤口没有完全愈合,肩膀里还嵌着弹片,部队领导不想让他去一线,但任常伦坚决要求参战。

战斗中,大股的日军向14团指挥所附近的5连阵地扑过来,5连迅速截住敌人,与日军展开激战。团指挥所设在5连左后方,由于通信员来回奔跑,指挥所位置暴露,敌人组织起两个小分队,向团指挥所袭来。5连3排立即组织反击,激战中排长负伤,情况十分紧急。这时,任常伦站了出来,他把第九班编成两个组,向日军两翼迂回发起攻击,在连续打退日军4次冲击后,全排弹药用尽,望着蜂拥而来的日军,任常伦端起刺刀带头冲向日军,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连续刺杀5名日军后,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任常伦的牺牲激起了战友们满腔怒火,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官兵们发起反攻,从不同方向夹击日伪军,敌人最终仓皇逃窜。这次战斗,共击毙日伪军258人,俘虏12人,缴获武器、物资一大批。这是日军侵占胶东以来遭遇的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得知任常伦牺牲的消息后,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悲痛万分。这一天,他汤水未进。为了纪念任常伦,许世友司令员亲自组织召开胶东军区扩大会议,授予任常伦所在5连为“任常伦连”,确定英雄牺牲当天11月17日为建连纪念日,并号召广大指战员奋勇抗敌、坚持到底。

胶东军民将任常伦的事迹谱写成《战斗英雄任常伦》之歌,这首歌成了5连的连歌,长沙堡战斗中,任常伦用鲜血铸就的“轻伤仍杀敌、重伤不叫苦、舍命杀顽敌、坚持干到底”的“任常伦精神”成为连队的连魂。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5连官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始终保持着打仗赛猛虎、冲锋在前头的优良作风,不断努力前进。

1948年10月,在举世闻名的塔山阻击战中,5连担负一线守备任务,官兵在阵地上打出“寸土不丢、寸土必争”的战斗口号,地堡打塌了,跑到战壕打,战壕打平了,再转到弹坑打,打光了手榴弹就拼刺刀、拼石头,最终将国民党最精锐的独95师打得溃不成军,用生命扞卫了“任常伦连”的荣誉。战后,5连分别被纵队和师授予“英勇善战连”和“英勇顽强”锦旗,并荣立纵队集体一等功。

进入新时期以来,5连官兵先后参与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支援国防光缆施工、98抗洪、2008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大项任务,他们像任常伦一样,用血肉之躯扞卫着祖国的疆土,用牺牲奉献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用行动践行着人民军队的崇高宗旨,连队再次被集团军授予“攻如猛虎”锦旗,并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2009年,任常伦被中组部等11个部委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这一喜讯让连队官兵倍受鼓舞,给连队全面建设增加了新的动力,2009年以来,连队先后5次被上级评为“全面建设先进连队”、“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28090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