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呼伦贝尔的宣传标语汇编70句-标语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白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说》读书笔记1

白岩松,同龄人,却很尊敬,把他当做新闻业界的良心的标尺,有他在,有他的节目在,新闻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都细细读过,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鸣。《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写的标语,听到空洞的口号,我都会皱眉,如果跟进的是具体的行动还好,就怕是民众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像写标语的人在自娱自乐。汉语的凝练被稀释,寡而无味,言之无物,就像行动与语言,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动,越是洋洋洒洒的总结宣传。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次好讲座,激动半天,同样的汉字,被不同人编排就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好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最近喜欢听一些旧的世界名曲,以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原来在白岩松的这一席话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

常说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告诫我们:”不能冲着人泼水,不能隔墙泼水,泼水要低点,否则神灵要怪罪。“这些规矩形成了习惯,长大了,知道不是神灵怪罪,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小习惯会折射到大的行为上,就是”底线“。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随,但起码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其中一些给人正能量的新闻人的辞职挺让人惋惜,郎永淳、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水准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视,需要这些荧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满满的人,不知道他们离去后会不会再出现又一个赵普?真担心下一个听到的消息是白岩松离开央视。白岩松针对别人的询问,说了上面这句话,相信他,正如赵普的微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错,但核心是价值观留人。“希望不要听到白岩松离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说》并不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众中。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很正常,很简单,却又很复杂,未来还需要白岩松这样的一群新闻人坚守,为了希望,为了努力向好。

  《白说》读书笔记2

这本书好友限定我两天看完。本以为做不到,结果很轻松。这本书适合一气呵成读完。

白岩松是我的精神领袖,他教会我用理性看好自己。

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

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

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

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

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

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

“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他说,传播,归根结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的故事。希望我做到了。

  《白说》读书笔记3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白说》读书笔记4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自从掀起大学习热潮后,大家借阅图书量突飞猛进,整个站区都充满了读书的氛围,看书成了收费员们闲暇时的小甜点,大家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我当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岩松写的《白说》一书深深吸引了我,白岩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被所有的荣誉和光环包围着,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但当我读书以后,对他的认知逐渐清晰,他是一位喜欢古典音乐、喜欢足球也爱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坚持运动、并兼职大学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书中说道:“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白岩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他大学刚毕业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报道的那天却被通知:“对不起,你的关系已经被退回广播学院了,我们不要你了”,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他,遭受如此打击之后,不是用冲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一年以后,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换来在《中国广播报》和一群中老年人排节目表的工作,他又选择用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此时的不如意,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冷静,才有后来的成功,他始终坚信失败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很快,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编辑、业务骨干,有了此后所有的成就。

每届“感动青银”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经受了苦难和挫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勇于面对失败并要战胜它,同志们大胆向前,用我们的热情去为高速事业做贡献。

  《白说》读书笔记5

第一次听说白岩松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推荐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关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论,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白岩松了。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2022年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2022年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

《白说》是白岩松2022年的作品。

这几年,央视主持人相继离职,白岩松还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节目发声。对于说话这件事,白岩松新书《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他表示,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在新书《白说》后记中,白岩松对此书的总结说:“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中国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关注白岩松,我将继续下去。

白说读书笔记(精选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说读书笔记(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说读书笔记1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虽说这是作者白岩松对作品的谦虚,但作为新闻媒体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绝对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管你是谁,你说了什么,都有人会持怀疑态度,大多数,都会。

就拿“罗一笑”来说吧,应该是近些天的事,可怜的小女孩罗一笑,患上了绝症血癌,她的父亲罗尔就在微信上众筹,话说罗尔好像是个编辑,当然很能写,再说女儿的病,做父亲的,悲伤也是真情流露,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打赏很快到了两百多万,这事本来就这么完了,但不,随后就有“热心喷子”和“医学专家”来挑刺找茬了“这臭不要脸的骗子深圳几套房呢”、“这病撑死两万”。绝症,两万就能给你治疗,两亿也未必能挽回一个生命。不管这病要多少钱治,这都不叫骗,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儿没得病,这叫骗。就这几天吧,罗一笑死了,捐献了眼角膜、遗体。说句没良心的话,亏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证明了清白。其实证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这件事一直是以一个骗局存在下去,以后,还会有人为更多的“罗一笑”出钱帮助吗?宁愿它是假的,为骗子“捐”个10块钱,也不能让真的,可怜的人在骗局的阴影里挣扎着无助的死去。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观的方面,真假难分,怀疑是有必要的。记得,那张表格试卷上有一题,“网民认为网上说真话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认为“不重要”或“无所谓”。

这是最简单的,没什么好讲。深点层面的,中国人不信仰,大多数,我说的信仰和白岩松说的一样,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时候你信这些神啊菩萨的也没用,只要你是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对他们没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们当交易对象“我给你烧香,你给我保佑”那就废了,甭管你信的是谁。像白岩松说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乐,“总有一些时候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会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岩松的信仰,是新闻。

“没信仰的人不会想活着,因为他的生活没意义。”“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两句话好像都对,但很矛盾,我可没见到过中国人集体跳楼。其实中国人不是不信仰,我们信仰利益,这不是钱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利益——人自己的快乐,任何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仰都是虚无的,人本身需要信仰来维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却信仰人,这不就和某个邪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吗?当然,夸张了。中国人不还活得好好的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还受点儒、法、墨、道的影响,知道点基本做人原则,再加上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本身没错,前提是你对幸福快乐的定义是可以有的,或者说就算你的定义不对,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让步,这也行。

说这么多,还没说做事没原则,喜欢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血战钢锯岭》里的医疗兵多斯,在大部队撤回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冒着日本人的枪林弹雨救下了72人,这和抗日神剧不一样,这儿的子弹是会杀人的,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这是真正的战争,他始终想着再救一个“saveonemore!”,他从不怀疑,这是对的,为什么这么坚定?因为这是上帝跟他说的。

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疑,中国人,缺。对于信仰的话,不会有人因为我说了就怎样。说了也是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白说读书笔记2

“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可反过来想想,不说白不说。”知名新闻人白岩松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这倒是也很好的解读了本书的题目《白说》。真的是白说吗?作为入行多年的资深新闻人,白岩松向来都是以能说而著称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道出了“多说固然危险,但沉默更加危险”的内心感言,让人不禁对新闻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认识。看了这本书,我也不禁对自己从事的收费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要敢说、要会说。

要敢说,这是义务所在、职责所在。新闻人要敢说,这是肩负着实现大众知情权的重任。我们要敢说,是出于对提升工作质量和使命职责的考虑,是在发现同事有违规违纪行为之后善意提醒纠正,是在发现司机有逃漏费行为时大胆指出制止。

敢不敢说,更多的是体现了身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态度和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接受过党的教育和国家栽培的,理应对不文明、不正当、不合法的现象和行为拿出坚定的态度。大胆去说,保证通行费足额征收,这是我们的义务所在,职责所在。

要会说,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们常说,对人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意气用事、盲目蛮干。比如和司机师傅的沟通,即便对方有错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饶人,善待司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依规处理,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真正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间性格不合、有误会,我们也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换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语言来攻击别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达,往往能促进事情往好的一方面发展。从在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负责,如果不讲究方法,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成熟的收费班长的水准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说就是一种进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说就更是难得。无论是治理不法司机偷逃费工作需要考虑;还是从同事之间交流经验方法,沟通感情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敢说、会说的人。

  白说读书笔记3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白说读书笔记4

寒假期间,正好有充足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茗婉书吧”再次发起读书活动,和喜爱读书的书友们一起共读了《白说》这本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书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和书友们的“读后感言”走进这本书的内心世界。

关于“白说”《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关于“幸福”幸福能够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书中白岩松提到幸福和人、国家、信仰都有关。别人对你的一番言语或者评价可能就会改变你幸福的心态。国家政策制度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你对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够改变一个人对幸福的明白,大多数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币,人民币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属于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会有一种属于你的另一种幸福。其实在作者看来,幸福不仅仅仅和人、国家、信仰有关,还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心态、性格都有关。

关于“失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看完《白说》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作为一个文字的传递者,他没有隐藏自己,而是将生活中许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来。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由许多失败积累而来的,而我还比较满足于现在的生活。通过失败,我们会往更深处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或思考总比顺畅时的感受要深得多。读大学时我经常有这种感受,但现在不常有了。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失败所带来的迷茫与痛苦,因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长的机会又到了!

  白说读书笔记5

还记得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感觉他写的文字就像他做的节目一样,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欢他的书,最近阅读了他的新作《白说》一书,我对作者又有了一种认识。书中秉承了主持节目的风格,充满了睿智,以其凌厉且平实的笔锋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直播,朗诵了一首诗《生死不离》,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乐,白岩松称之为‘莫名其妙觉得它对’,归纳出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白岩松的书中文字处处有这样的妙句,读后受益颇深。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时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学生的灵魂了?还是应该就像白岩松在书中说的那样“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我们教育者应该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书能一下子改变你的人生态度或者轨迹,但是我却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能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也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等。书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白岩松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说得乐此不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尤其欣赏的是他在书的封皮上写的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很平淡的话,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的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时间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隐忧。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像小说的番外一样,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白说》,真不会白说,总会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动你。

每次读白岩松老师的书都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浮夸的社会当中,人们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岩松老师总会通过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白说》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岩松老师近几年在不同场合的讲座,通过后期对内容的重新编排使得文章逻辑更清晰,语言更“白岩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从《白说》中可以看出,老练睿智果敢的白岩松,依然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著作发声,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单凭这份气概和气度,足以令人钦佩。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好友,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中,寻找一点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全国职工读书活动让我结识这本书,书只读了三分之一,但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人无法不喜欢,欲罢不能,继续读之。

  白说读书笔记6

《白说》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白岩松的演讲稿组成的,最早的一篇写自2000年,最迟的一篇写自2022年,大部分演讲稿都是针对大学生写的,语言很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很激奋人心。

文中有很多经典的语言能直戳我们心底。就比如“抱怨”书中两处提到,分别是P26,P168,先来看看p26页:此时此刻的中国最大的特质是抱怨,我们可以到任何一家餐馆去听,小三在抱怨正房,领导在抱怨下属,下属在抱怨老板,老板在抱怨体制,体制内在抱怨体制外的————再看p168页:当下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都在抱怨,领导在抱怨,群众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穷人在抱怨————我也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抱怨的东西很多,就拿我们教师这职业来说就有很多可以抱怨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付出与所得的工资不成比例可以抱怨,家长的对我们不理解可以抱怨,所教学生不听话可以抱怨————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抱怨有什么用,只会让自己更难受,还会把负面的情绪带给自己身边的人,我们何不从改变自己自己的心态开始呢?《白说》里不是说当我们抱怨时,世界会越变越小,最后只剩下我们自己;当我们学会宽容、懂得感恩时,你的心胸会逐渐打开,你也就变得更加快乐。

还是以我们的工作为例,《白说》中说“痛并快乐着”我却要说我们的工作“辛苦并快乐着”我们当教师的很辛苦,别的单位白天不管怎么忙,一到下班时间就属于自己了,我们呢,晚上回家需要备课,白天作业改不完还要带回家改,特别是考卷,几乎都是带回家改出来的。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愿望,晚上头有点自己的时间,能坐在床上看看小说,有时候都无法实现,觉得太辛苦了。同时我觉得有事快乐的,因为我们身边有一群特别可爱的同事,有时候我真觉得特别感动。我每次接到公开课的任务,我们这帮同事都无条件的帮助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我,只要对我有帮助就好,说实在的我特别感到温暖。就以上次上主题班会课为例,很多同事帮我听课,评课,利用休息日帮忙出谋划策不说,那天拍录像的场地出了一点点问题,为了让录像能顺利拍,五六个同同事主动帮忙,其中还包括我们学校的好几位领导。我想,我们这份互帮互助的情谊是其他单位同时体会不到的。另外让我感到快乐的是每个星期二或星期三的下午,我们可以边评茶,边看书,心情特别放松。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要学会处事要平静。《白说》中说:“人都中年,最大的奢侈是平静”。有时候平静下来处理事对我们没有坏处,特别是我们老师,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举一个例子,一次我们学校五年级与六年级的两位学生打架了,刚好两个班的班主任都不在,可两位同学特别委屈,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帮忙处理这件事,问打架的原因,半天问不出来,而且其中一个同学越哭越伤心。因为已经有老师在处理我就没有过问,后来看到一个同学哭得那么伤心,我走过去,拍拍那位正在哭的同学胸口,赶紧停下来,你哭的.这么伤心把自己都哭坏了,你们打架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互相认个错好不好?听到我这么说,没哭的同学马上鞠躬认错,哭的同学看到对方主动认错,也马上向对方认,事情也就解决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后面,不一会儿,有两个学生来找他们班的班主任,我告诉他,老师不在,其中有一个学生很热情的跑到我前面笑呵呵的说:“老师,你不认识我啦?”我一看,就是刚才大家哭的那位学生。没过几天,在路上又碰到这位学生,他又主动与我打招呼,我好半天才想起原来是他。看来她对我的处理很满意。从这件事我体会到,小孩子闹矛盾,有时候很难理清谁对说错,他到老师那儿解决只不过找慰藉罢了。老师如果心平气和处理事情,学生就不会那么烦躁。就我班同学闹矛盾有,但很少,偶尔闹矛盾他们内部会解决,有时候其他同学来报告,等我去解决他我已经和好了,特别懂得原谅别人。

以前我不明白我班听话的原因,看了《国学开讲》和《白说》总结出两点:一是要让他们多读古文,让他们明白事理;二是老师处理事情要心平气和。

  白说读书笔记7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许中国梦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阵痛?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

许舆论环境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许个人成长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白说读书笔记8

主持人出书,我一直很关注,如果是白岩松、敬一丹这样的主持界大腕的书,我一定要买来,认真地读。因为他俩的主持风格与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我一直欣赏崇敬的。他俩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视这个平台、得天独厚的稀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积累感悟,厚积薄发,他们的视角也一定会带给我们启迪与收益。此文先谈谈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先说文章的题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来说话的,而说是主持人的职业,他们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岩松姓白,我们乍看题目,首先理解为这是他说的,其次还可引深为其他含义,比如他自己说的,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就另当别论了。

很早就特别爱看白岩松主持的节目,他讲话的最大特点是思辩性、逻辑性特强,层次递进中一口气能说完很长一段话。比如,白岩松曾在《东方时空》中慷慨陈词中国足球: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红球衣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也不行……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不行”,淋漓尽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积于心的郁闷,那凌厉的、咄咄逼人的语势,让听众与观众特别解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他5年以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锦,请看这本书的五部分小标题: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满了哲理与辩证思维?人生的参悟就在每句话里。

作为新闻人的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不得不说,但他尽可能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常言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这种风险对主持人无处不在,面对误解和非议还得有勇气担当。无论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白岩松在书中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可以说长久以来做为新闻一线的主持人,他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绝不人云亦云,这与他的读书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与我们分享了:“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第一个10年,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个10年,阅读与他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10年,阅读曾国藩等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10年,阅读《道德经》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从阅读中,白岩松积累着故事:在讲述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众多的历史人物出来佐证失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论述观点时,众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而又有说服力,这都缘于他阅读的滋养:“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直达读者心里的同时,他的阅历与读者的经验得到了共振与印证。

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把“思辩”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形象、语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丽的思辩之“花”,进而熔铸成一个整体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展示着思辩的永恒艺术魅力。读着他的书,眼前就能浮现出他的声音与姿态。这是他独特的魅力,尽管他不是帅哥。

记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动中国”十年的一期节目里,他说过的一段话:“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约会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头发还没白呢,现在头发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节的时候,一个最温暖的期盼。不同的人总结过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挣了多少钱。什么都在变但是人们心底里的,对于美好的那种感觉,对于善良的感觉,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每年的一种收成,这样的收成对于中国来说比GDP重要。感动它呼应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那种向善之心。感动应该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种水,有水这个世界不会干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会认识到一些好人,跟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头,你就会一下子觉得心理特别踏实,好人很多的这种素养是咱们这个人群当中的DNA吧,不会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话语就如同冬季里喝一碗热乎乎的高汤,慢慢滋养你的身心,让你通体舒畅又令人回味,不仅仅是心灵鸡汤,给别人讲好每一个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说”上,我们没有从事主持人的职业,但除了睡觉与独处,每天也在说话。能否学着艺术点说,废话少说,伤人的话少说,放慢语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点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点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心的事,对人要选择性地说;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长辈的事多听少说;夫妻的事,商量着说;孩子们的事,开导着说。脑子总有一根弦绷着: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虽说是《白说》不会白说,他以主持人的身份传播正能量,引领和提升了听众与观众。那我们寻常人好多的话可能是白说,但白说还是得说,只是尽量要开口有益,说好话,这也算《白说》没白读。

《白说》读书笔记(通用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说》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说》读书笔记1

“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可反过来想想,不说白不说。”知名新闻人白岩松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这倒是也很好的解读了本书的题目《白说》。真的是白说吗?作为入行多年的资深新闻人,白岩松向来都是以能说而著称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道出了“多说固然危险,但沉默更加危险”的内心感言,让人不禁对新闻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认识。看了这本书,我也不禁对自己从事的收费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要敢说、要会说。

要敢说,这是义务所在、职责所在。新闻人要敢说,这是肩负着实现大众知情权的重任。我们要敢说,是出于对提升工作质量和使命职责的考虑,是在发现同事有违规违纪行为之后善意提醒纠正,是在发现司机有逃漏费行为时大胆指出制止。

敢不敢说,更多的是体现了身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态度和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接受过党的教育和国家栽培的,理应对不文明、不正当、不合法的现象和行为拿出坚定的态度。大胆去说,保证通行费足额征收,这是我们的义务所在,职责所在。

要会说,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们常说,对人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意气用事、盲目蛮干。比如和司机师傅的沟通,即便对方有错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饶人,善待司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依规处理,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真正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间性格不合、有误会,我们也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换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语言来攻击别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达,往往能促进事情往好的一方面发展。从在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负责,如果不讲究方法,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成熟的收费班长的水准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说就是一种进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说就更是难得。无论是治理不法司机偷逃费工作需要考虑;还是从同事之间交流经验方法,沟通感情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敢说、会说的人。

  《白说》读书笔记2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

“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虽说这是作者白岩松对作品的谦虚,但作为新闻媒体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绝对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管你是谁,你说了什么,都有人会持怀疑态度,大多数,都会。

就拿“罗一笑”来说吧,应该是近些天的事,可怜的小女孩罗一笑,患上了绝症血癌,她的父亲罗尔就在微信上众筹,话说罗尔好像是个编辑,当然很能写,再说女儿的病,做父亲的,悲伤也是真情流露,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打赏很快到了两百多万,这事本来就这么完了,但不,随后就有“热心喷子”和“医学专家”来挑刺找茬了“这臭不要脸的骗子深圳几套房呢”、“这病撑死两万”。绝症,两万就能给你治疗,两亿也未必能挽回一个生命。不管这病要多少钱治,这都不叫骗,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儿没得病,这叫骗。就这几天吧,罗一笑死了,捐献了眼角膜、遗体。说句没良心的话,亏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证明了清白。其实证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这件事一直是以一个骗局存在下去,以后,还会有人为更多的“罗一笑”出钱帮助吗?宁愿它是假的,为骗子“捐”个10块钱,也不能让真的,可怜的人在骗局的阴影里挣扎着无助的死去。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观的方面,真假难分,怀疑是有必要的。记得,那张表格试卷上有一题,“网民认为网上说真话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认为“不重要”或“无所谓”。

这是最简单的,没什么好讲。深点层面的,中国人不信仰,大多数,我说的信仰和白岩松说的一样,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时候你信这些神啊菩萨的也没用,只要你是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对他们没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们当交易对象“我给你烧香,你给我保佑”那就废了,甭管你信的是谁。像白岩松说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乐,“总有一些时候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会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岩松的信仰,是新闻。

“没信仰的人不会想活着,因为他的生活没意义。”“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两句话好像都对,但很矛盾,我可没见到过中国人集体跳楼。其实中国人不是不信仰,我们信仰利益,这不是钱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利益——人自己的快乐,任何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仰都是虚无的,人本身需要信仰来维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却信仰人,这不就和某个邪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吗?当然,夸张了。中国人不还活得好好的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还受点儒、法、墨、道的影响,知道点基本做人原则,再加上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本身没错,前提是你对幸福快乐的定义是可以有的,或者说就算你的定义不对,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让步,这也行。

说这么多,还没说做事没原则,喜欢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血战钢锯岭》里的`医疗兵多斯,在大部队撤回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冒着日本人的枪林弹雨救下了72人,这和抗日神剧不一样,这儿的子弹是会杀人的,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这是真正的战争,他始终想着再救一个“saveonemore!”,他从不怀疑,这是对的,为什么这么坚定?因为这是上帝跟他说的。

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疑,中国人,缺。对于信仰的话,不会有人因为我说了就怎样。说了也是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白说》读书笔记3

寒假期间,正好有充足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茗婉书吧”再次发起读书活动,和喜爱读书的书友们一起共读了《白说》这本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书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我们跟随着音乐和书友们的“读后感言”走进这本书的内心世界。

关于“白说”。《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关于“幸福”。幸福能够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书中白岩松提到幸福和人、国家、信仰都有关。别人对你的一番言语或者评价可能就会改变你幸福的心态。国家政策制度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你对幸福的感受。信仰更是能够改变一个人对幸福的明白,大多数人的信仰都是人民币,人民币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幸福感。如果你有属于自己的其他信仰,你就会有一种属于你的另一种幸福。其实在作者看来,幸福不仅仅仅和人、国家、信仰有关,还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心态、性格都有关。

关于“失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看完《白说》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作为一个文字的传递者,他没有隐藏自己,而是将生活中许多不同面的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揭示出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由许多失败积累而来的,而我还比较满足于现在的生活。通过失败,我们会往更深处去思考自己,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或思考总比顺畅时的感受要深得多。读大学时我经常有这种感受,但现在不常有了。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失败所带来的迷茫与痛苦,因为它又在警示自己:你成长的机会又到了!

  《白说》读书笔记4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白说》读书笔记5

还记得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感觉他写的文字就像他做的节目一样,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欢他的书,最近阅读了他的新作《白说》一书,我对作者又有了一种认识。书中秉承了主持节目的风格,充满了睿智,以其凌厉且平实的笔锋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直播,朗诵了一首诗《生死不离》,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乐,白岩松称之为‘莫名其妙觉得它对’,归纳出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白岩松的书中文字处处有这样的妙句,读后受益颇深。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时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学生的灵魂了?还是应该就像白岩松在书中说的那样“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我们教育者应该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书能一下子改变你的人生态度或者轨迹,但是我却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能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也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等。书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白岩松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说得乐此不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尤其欣赏的是他在书的封皮上写的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很平淡的话,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的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时间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隐忧。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像小说的番外一样,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白说》,真不会白说,总会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动你。

每次读白岩松老师的书都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浮夸的社会当中,人们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岩松老师总会通过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白说》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岩松老师近几年在不同场合的讲座,通过后期对内容的重新编排使得文章逻辑更清晰,语言更“白岩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从《白说》中可以看出,老练睿智果敢的白岩松,依然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著作发声,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单凭这份气概和气度,足以令人钦佩。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好友,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中,寻找一点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全国职工读书活动让我结识这本书,书只读了三分之一,但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人无法不喜欢,欲罢不能,继续读之。

白白说明文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兔子。就为这,奶奶给我买了两只兔子,一只白的,一只灰的。两只小兔子活泼可爱,逗人喜欢,可我最喜欢那只白兔,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白白”,“白白”可可爱了,我经常给它喂草,想把它养得肥膘体壮的'。

“白白”长着一身雪白的毛儿,摸上去软绵绵的,那红血般的眼睛,就像她一直很疲劳似的,布满血丝,挺叫人心疼。吃草时,“白白”两只肥肥的耳朵耷拉着,嘴上的胡须轻轻的抖动着,像一位老人在细细地嚼着东西。

“白白”很温顺,但见了生人很怕羞。如果你去摸摸它,就好像要欺负她似的,吓的他没命逃,可每当主人走到它面前,它不但不逃,反而会支起前腿,两只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你,好想在听候主人交代。

它有传家本领,那就是跑,不是童话小说里乌龟和兔子赛跑,一开始兔子就把乌龟抛得很远吗?只要有人欺负它、侵犯它,它就跑。它那强有力的四肢是她保护生命的武器。

“白白”是我的好朋友,它给我增加了童年生活的欢乐,并且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热爱自然的种子。

26880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