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养多大的鸟儿,置多大笼子】 释义:比喻花钱做事不能浪费。 例句:“……咱们就得这样,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俗话说:养多大的鸟儿,就置多大的笼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钱像掰着不疼的牙……”
【第2句】:【宝剑托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释义:指把物品要送给与之相称的人。 例句:常言道:“宝剑托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现在,你把你的祖传宝物给那人,日后你必定后悔。
【第3句】:【好花不向街头卖】(谚)指只要花好,自有人前来购买,不必跑到街头去兜售。泛指好货自会招引众多的买主,不必张扬推销。
【第4句】:【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 释义:荒旱:闹灾荒。厨子:厨师。灾荒再重,也不会饿死厨师。 例句:老王,俗话讲,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你这个伙头军怎么搞的,比我还瘦?
【第5句】:【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见“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第6句】:【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大风浪的】(歇)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比喻人见过世面,经历过大的风浪。
【第7句】:【乱离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见“宁作治世犬,莫作乱离人”。
【第8句】:【孔方兄】“孔方兄”是古钱币的别称,义称“孔方”、“家兄”。为什么把铜钱称作“孔方”,占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使其光滑。圆棍穿钱H艮,修锉时,来回转动,后改为方棍穿钱眼,就把这一串钱固定住了,便于加工,于是铜钱中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呢?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这方孔的钱就称“兄”道“弟”了。 最早把铜钱称作“孔方兄”的是晋代鲁褒的《钱神论》。据《钱神论》载:“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昌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把钱称作孔方兄,自然有讥笑之意,把钱看做亲哥哥,这种人自然重利轻义了。宋代黄庭坚活用其典,据说他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戏呈孔毅父》诗,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意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更加“深人人心”了。
【第9句】:【不费吹灰之力】(惯)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不费一点儿气力。
【第10句】:【长兄如父,长嫂比母】 释义:年长的兄嫂如同父母。 例句:长兄如父,长嫂比母,可是他们也五男二女,一窝九口,家无隔夜之粮,吃了上顿愁下顿,有心无力帮不了他。
【第11句】:【卖灰面遇见吹大风】(惯)灰面:白石灰末。比喻局面糟得无法收拾。
【第12句】:【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谚)虚花:不结果实的花。就像茄子不开虚花一样,心口如一的人不会说假话。指诚实的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绝不掺假。 也作茄子不开虚花,老实人不讲假话。 茄子不开谎花,孩子不说谎话。
【第13句】:【牵牛要牵牛鼻子】 释义:做事要抓住关键。 例句:“牵牛要牵牛鼻子,……先从他李春山头上戳开!”
【第14句】:【一条道走到黑】(惯)1形容人固执,做事不知变通。2形容人坚持错误立场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坚定不动摇。 也作一条道儿跑到黑。 一条路走到黑。
【第15句】:【够不着房檐怨地矮】(惯)比喻做不成事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观条件不好。
【第16句】:【敲锣卖糖——各执一行】(歇)行:行当。本指各干各的行当,转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预。也指各人干惯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敲锣卖糖——各搞一行。
【第17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谚)心:思虑。力:体力,力气。老年人往往喜欢多操心,年轻人往往肯多出力。 也作老不歇心,少不歇力。 少不舍力,老不舍心。
【第18句】:【人非草木,谁能无情】(谚)人不是花草树木,谁能没有感情?指人都是有感情的。 也作人非草木,岂能无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第19句】:【一锤子买卖】 释义:比喻不管好坏,反正就是一次。“锤子”又作“杵子”。 例句:行不行,就得看我的本事昨样了。一锤子买卖,行,啥都好说;不行,不行也得行!
【第20句】:【借野猪还愿】(惯)还愿:求神佛保佑的人如愿后兑现对神佛许下的酬谢。比喻拿着别人的东西当礼品、作人情。
【第21句】:【锣齐鼓不齐】(惯)形容行动不一致。
【第22句】:【黄忠人老心不老】(惯)比喻人虽然老了,志气却没有衰退。
【第23句】:【刀尖上过日子】(惯)形容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生活。 也作“在刀子刃上过日月”。
【第24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惯)比喻冒再大的风险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25句】:【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谚)指一天吃好三顿饭,夜里睡好一宿觉,吃好睡好,不操闲心,这便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也作日食三餐,夜眠一宿,无量受福。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白菜豆腐当知足。
【第26句】:【蚂蚁撼大树】(惯)撼:摇动。讽刺人不自量力。
【第27句】:【比死人多出一口气】(惯)形容人无能,不起作用。 也作比死人多半口气。 比石头人多一口气。
【第28句】:【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释义:比喻人受到激励,才能树大志,奋发向上。 例句:这说明,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改造人的思想上,古语说,水激石则呜,人激志则宏。
【第29句】:【少怕伤妻,老怕克子】 释义:年轻人怕死去妻子,老年人怕死掉儿子。 列句:马老爹听说祥子的妻子病死了,心里也很难过。他安慰祥子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少怕伤妻,老怕克子啊!可你也得往远处想,自个儿多保重啊!”
【第30句】:【水萝卜,皮红肚里白】 释义:比喻表面积极进步,思想不好。 例句:李之寿又补充着:“他是脚踏两只船,别看他儿当八路,水萝卜,皮红肚里白。”
【第31句】:【空口说白话】(惯)指光说不做或说了不兑现。 也作空口讲白话。 空口说空话。
【第32句】:【姓氏】“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后来专指姓。然而在远古时代,“姓”与“氏”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它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起着“明血统”的作用。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可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所以,“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由于人口的增多,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这样同姓便衍生了许多分支就称为“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和氏则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故有“氏以别贵贱”的说法。 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了混乱,姓与氏逐渐混同。秦朝时,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第33句】:【打和事鼓】(惯)指从旁撺掇或撮合。
【第34句】:【发高调】见“唱高调”。
【第35句】:【相骂没好口,相打没好手】见“厮打没好手,厮骂没好口”。
【第36句】: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第37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释义: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门前”又作“檐前”。“不管他人瓦上霜”又作“休管他人瓦上霜”、“哪管他家瓦上霜”、“莫管他家瓦上霜”、“莫管他家屋上霜”等。 例句:我可以在我的小酒店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我可以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或者是带上盘费远走高飞,离开红枫岭这块是非之地。
【第38句】:【脚丫子朝天】(惯)形容事情很多,非常忙或非常累。也形容非常高兴。 也作“脚步丫子朝天”。
【第39句】:【路是人踩出来的】(谚)指路是要人开创的。比喻人的前途,全靠自己奋力去创造。 也作路是人闯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
【第40句】:【站在河边上,要防水湿鞋】(谚)比喻经常和坏人打交道,要时时提防被腐蚀或被暗害。
【第41句】:【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惯)比喻急于得利。
【第42句】:【属爆竹的——点火就响】(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属性,一点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发火。 也作“属炮仗的——一点就响”。
【第43句】:【有理不在高声】(谚)理由充足自然就能说服人,不在于声音大、嗓门高。指辩胜对方靠的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凭气势压人。
【第44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惯)形容虽然相距很近,互相却并不往来。 也作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第45句】:【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谚)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时除灾祭祀仪式。秦医:秦越人,古神医。弹:针灸。巫咸虽然善于祈祷,却不能自我免祸;秦医虽然善于治病,却不能自我治疗。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须有别人的扶持。
【第46句】:【人望高头,水望低流】(谚)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处奔,这是人情之常。指人总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水往低。
【第47句】:【贼无脚,偷弗着】(谚)脚:底脚,熟悉底细的人。弗:不。指贼如果不同内部人联系,就偷不到东西。
【第48句】:【孺子牛】“孺子牛”现在用来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子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乃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载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挂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有加。可见父爱无疆。 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其点化,把父爱升华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第49句】:【焦了尾巴梢子】(惯)焦:干枯,转指断绝。尾巴梢子:比喻子孙。 讥讽人断子绝孙。 也作“焦尾巴”。
【第50句】:【徒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51句】:【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释义:只有没本领的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例句:“难是难,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第52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第53句】:【敲门砖,不值钱】 释义:用来敲门的砖头,门敲开,砖便丢弃了。比喻借以谋求名利的工具,目的达到后就没有价值了。 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给说情,那只是敲门砖,不值钱。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条,才是目的。
【第54句】:【照葫芦画瓢】 释义:比喻照现成的样子模仿。 例句:你们怎么搭,我们也怎么搭,照葫芦画瓢还不会?
【第55句】:【前车有辙,后车有道】(谚)指车前行要遵循辙道,不可乱行。比喻做事要遵从以前的规程,不得随意。
【第56句】:【揭底就怕老乡亲】(谚)揭底:揭开见不得人的老底。指老乡亲最知底细,要揭发老底,最有效的还是知情的老乡亲。
【第57句】:【打白客】(惯)指托人办事不花钱。
【第58句】:【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 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第59句】:【花架子】“花架子”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行为或中看不中用的用具。现在的机器为什么用“架”来表示,如一架飞机等。这和古代的纺车、织布机有关,它们的形状都像“架子”,时称一架织布机。“花架子”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在元朝时,松江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远近闻名。而和黄道婆同在一个镇上的李秀才,他不愿意从事认为低贱的体力劳动,生活不下去,就到浙江湖州乡下当私塾先生.以此维持生活。 这个秀才教书的地方也是个纺织之乡,大家听说李秀才是黄道婆家乡的人,就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李秀才对纺织技术一窍不通,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就撒谎说自己是读书人,没动手亲自纺织过,但他可以把黄道婆的织机图纸画给乡亲们,让他们改进工具,提高技术。乡亲们拿着秀才画的图纸,请木工做_了一架织布机。织布机看起来很漂亮,很新颖,但是却不好用,根本没法工作。大家去问秀才,他却说你们的手艺不行,对最新的机器理解不透,所以才织不出布来。 后来,黄道婆发明的织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画的织布机只是样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备实用性,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花架子”。
【第60句】:【首级】《三国演义》描写张飞勇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首级”中的“首”本义是头,可为什么又被称为“首级”呢? 这与古代的军级制度有关,它源于秦国的商鞅。商鞅到了秦国,实行了变法,在军事领域确立了一套新的军级制度,以取敌人头颅的数目作为评定爵位的基础和依据。新制度规定:每斩获一个敌人头颅,士兵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获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级。因为一首对一级,因而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头颅称为“首级”了。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对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当时的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获得两个敌人首级,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他做奴隶的妻子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如果父亲战死沙场,他的功劳可以由儿子继承。这无异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秦国的强大,与商鞅的这些制度有直接关系。到了北宋,废除了首级制度,但“首级”这个词却保留到了今天。
【第61句】:【爱他的,着他的】(谚)对谁偏爱、溺爱,就不免要受谁的制约,甚至受骗上当。指偏爱与溺爱,必定落得个被动的结局。
【第62句】:【开门雨,闭门风】(惯)比喻传言很多。
【第63句】:【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释义:不信没有根据,全信也没有根据。 例句:村里有个学算卦的老头叫徐秋的对他说:“南亭,这鬼神之事,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第64句】:【媳妇进房,媒人靠墙】(谚)新媳妇娶进门入了洞房,媒人就靠墙一边站,没用了。指娶亲后容易把媒人忘记掉。 也作“媳妇进门,媒人出门”。
【第65句】:【披麻戴孝】旧俗子女为父母居丧,要服重孝,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等,叫披麻戴孝。它的由来,有个传说。 从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儿子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为了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反哺之情,老婆婆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后,不需要你们花什么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埋了就行。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看屋后的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是怎么过日子的,直到我闭上眼睛为止。 兄弟俩经老娘_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很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这些小家伙儿总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当小乌鸦长大后,妈妈飞不动了,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的嘴里。等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猫头鹰却不一样,妈妈老了,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兄弟俩越看越内疚,渐渐地改变了对老母亲的态度。可偏偏在这时候,老母亲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安葬那天,他们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衣服,模仿猫头鹰的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从此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渐渐地黑孝衣变成了白孝衣。
【第66句】:【黄梅天十八变】 释义:指黄梅天气候多变。 例句:黄梅天……又以其对忽睛忽雨,谚有云:“黄梅天十八变。”
【第67句】:【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头上动土”比喻不畏权势敢于触犯强权的行为。 源出两支。 一说“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木星(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旧时迷信,认为太岁是个凶恶的煞神,是“百神之统”。他“奉领诸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太岁所经过的方位为凶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这样说的:“太岁当头坐,非实便是祸。”《土风录》云:“术家以太岁为大将军,动土迁移者必避其方。”意为建筑盖房时找准方位,避免与太岁冲突。于是民间就有了“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 二说“太岁头上动土”源于一个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待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因用力过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了诗一首:“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 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竞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
【第68句】:【破包子——露了馅】(歇)本指露出了包子里的馅儿,转喻暴露出了隐秘。
【第69句】: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第70句】:【温开水泡茶——慢慢来】(歇)指行动迟缓或行事慢慢腾腾。
【第71句】:【把狼羔子当亲人】 释义:比喻把坏人当成好人。 例句:你这会儿迷着,回去趴在被窝里想想,你是个什么人,像不像个队长,像不像个复员军人,你别把狼羔子当亲人看。
【第72句】:【豆芽菜长不成大树】 释义:讽刺人没有出息,不成材。 例句:赶明日叫那帮害人精都给轰去……呔,那小子还一劲穷倒腾,我看呀一“豆芽菜长不成大树”。
【第73句】:【呷醋咬生姜】(惯)呷:喝。形容又酸又辣。
【第74句】:【快马难追鲜鱼价,宰相管不了水产行】 释义:比喻鲜鱼价钱变化快,谁也控制不了。 例句:姓纪的,你以为做买卖像带兵似的,靠一纸命令就行了?错喽,俗话说:快马难追鲜鱼价,宰相管不了水产行。你发动群众盖房子,搞的挺气势,可汛期终不能发动群众经商吧? ……._一…….
【第75句】:【伤风的鼻涕——甩啦】(歇)指扔了,抛弃了。
【第76句】:【厅上一呼,阶下百诺】见“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第77句】:【三百六十行】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三百六十行是从“三十六行”中衍生出来的。 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记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院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纲罟行、鼓乐行、杂耍行、彩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 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业成倍增加,改称为七十二行,成为流行市语。至元代,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之称,首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日:“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也。”《通俗篇》云:“元人但云一百二十,增多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据此,明代以来,以“三百六十行”俗称各种职业。其实,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各行各业的总称。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各种行业增加无数,约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却固定不变。
【第78句】:【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见“马屁拍在马腿上”。
【第79句】:【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第80句】:【黄杏熬北瓜——一色货】(歇)一色:本指黄杏和北瓜一起熬时颜色相同,转指全都一样。指一伙人都是同一类型的坏人。常含讥讽意味。
【第81句】:【要吃飞禽,鸽子、鹌鹑;要吃走兽,兔子、狗肉】(谚)鹌鹑(anchun):鸟名,小头短尾巴,羽毛赤褐色,不善飞。指飞禽中,数鸽子和鹌鹑的肉最细嫩;走兽中,数兔子和狗的肉最美味。
【第82句】:【有心炒豆,不怕锅响】(谚)有心要炒豆子,就不怕锅里的豆子爆响。比喻决心要做某事,就不怕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第83句】:【热水烫脚,顶住吃药】(谚)指每天用热水烫一次脚,舒筋活血,其效力顶得上吃药治病。
【第84句】:【清官难断家务事】(谚)清正廉明的官员,也难把家务事断清楚。指家庭内部的事务琐碎繁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任何外人都无法理顺,更不用说作出公正的裁决了。 也作清官难断家事。 清官难断家常事。 清官难审家庭案。
【第85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谚)冯唐:汉文帝时名臣。李广:汉武帝时名将。指文帝以年老为由不重用名臣冯唐,武帝因李广非皇亲而不予其爵位。泛指真正的人才往往不被赏识,不被重用。
【第86句】:【自家掘坑自家埋】(惯)比喻自作自受,自讨苦吃。 也作自己掘井自己跳。 自个儿挖坑埋自己。
【第87句】:【鹭鸶不吃鹭鸶肉】(谚)鹭鸶(lusT):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
【第88句】: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第89句】:【外公死儿——没有舅了】(歇)舅:谐“救”。指不可挽救或无可救药。
【第90句】: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第91句】:【担水向河里卖】(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第92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谚)履:鞋。冠:帽。到瓜田里,不要弯下腰去提鞋,免得人说你偷瓜;到李树下,不要伸手去整帽,免得人说你摘李。指处在容易引起怀疑的环境,要尽可能避开嫌疑。
【第93句】:【和尚吃八方】(谚)指和尚靠各处化缘生活。
【第94句】:骏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无穷。
【第95句】:【拿别人的鞭子抽自己】(惯)比喻拿别人制定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惩罚自己。
【第96句】:【人多出圣人】(谚)圣人:品德极高、智慧极广的人,此处偏指智谋深远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众中蕴藏着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第97句】:【满瓶不动半瓶摇】 释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谦虚的,知识浅薄的人往往自以为了不起,好显示。 例句:这什么道理?凡事“满瓶不动半瓶摇”,他这个腿法到了家了,就晓得这个起腿不易了。
【第98句】:【有粉不往脸上搽】(惯)粉:指搽在面部的细粉状化妆品。比喻不顾脸面,不要体面。
【第99句】:【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谚)话不说清,别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钻孔,就不能穿透底层。指和人说话,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上一篇:深入人心的励志文案,适合收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