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歇后语文案发朋友圈首选!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眼不见,心不烦】看不见也就算了,不操心。类似的:耳 不听,心不烦。清代《红楼梦》:“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 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 了。”

【第2句】:吊好了膘的公驼——锐不可当

【第3句】:【家丑不可外扬】释义:家里的丑事不可对外宣扬。也指集体单位内部的丑,事不可让外人知道。“不可外扬”又作“不外扬”、“不可外谈”。例句:你们看什么?俺是吵家务,家丑不可外扬,你们倒来看笑话。一个个给我滚出去!

【第4句】:千人大合唱——异口同声

【第5句】:暑假里,天落了小雨。放假在家的姐姐拿着锄头,却不知道锄什么地好。奶奶说:“傻丫头,湿锄豆,干锄花,下个小雨锄芝麻。还是锄芝麻去吧!”(河南·邓州)

【第6句】:【缝衣店里的营业员——左也衣,右也衣】(歇)衣:谐“依”。指一味依从。

【第7句】:鸡爪上钉马掌——不对蹄(题)

【第8句】:【十家锅灶九不同】释义: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例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第9句】:云南老虎蒙古驼——素不相识

【第10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释义:洞庭山:有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均在太湖中,属江苏省吴县,盛产橘子。比喻忘本。例句:二喜瞅了他一眼道:“好良心!吃了桶子就忘了洞庭山了。”

【第11句】:【下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见“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

【第12句】: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儿

【第13句】:笋子变竹——节节空

【第14句】:五更天起床——渐渐明白

【第15句】:蝎子敲门——毒到家了

【第16句】:【不冷不热,五谷不结】(谚)五谷:说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麦、菽,也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指气候如果没有冷热的变化,五谷就不能生长成熟,结出果实。 也作“不热不冷,五谷不生”。

【第17句】:【圣人门前卖字画】(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第18句】:【想吃肉又怕烫了舌头】(惯)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价。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烫舌头。 想吃肉又怕烫嘴。

【第19句】:【纸糊灯笼肚里亮】释义:比喻自己心里清楚明白。例句:大家说礼训管林业队账目,是纸糊灯笼肚里亮,一人有数,众人没数。

【第20句】:【饿死不吃瞪眼食】(谚)瞪眼食:瞪着鄙视的眼睛给人吃的饭。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瞪眼施舍的食物。指宁可不要命,也不能舍弃人格。

【第21句】:【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满天飞】借指自己人有矛盾也 能够团结,与外人没有矛盾也不易团结。《新凤霞回忆录》: “他本来就不是咱们唱戏的根儿。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 打满天飞。”

【第22句】:【长草短草一把薅】不加区分,一律对待。传记图书:“算 了,现在长草短草一把薅,再不要说了。上面把你们的案子 交给我们处理,请你和王先生后天来一趟。”

【第23句】:叫花子拨算盘——穷打算

【第24句】:【 死了的儿子是乖的】对失去的感到惋惜。类似的:死了的 姑娘是好姑娘。《汪精卫的末日》:“民间对死人的评价是偏 于扩大:死了的儿子是乖的。”

【第25句】:【老虎推磨——不听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儿,转指量词“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别人的一套说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听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第26句】:【大船烂了还有三千个钉】见“船烂还有三干钉”。

【第27句】:【姻缘配合凭红叶,月老夫妻系赤绳】(谚)红叶:唐朝卢渥在御水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有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发放宫女,卢渥与题红叶诗的宫女结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传说月下老人用红绳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旧指男女婚配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并由专人主持。

【第28句】:【七月的天,孩子的脸】(谚)指七月天忽晴忽阴、忽热忽冷,就像小孩的脸一样哭笑无常。

【第29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赞扬人的气量大,风格高。成语:宽宏 大量。姚雪垠《李自成》:“常言道:将军额上跑下马,宰相肚 里行舟船。你这样气量窄,将来如何能独当一面,肩挑五岳 胸罗百川,统帅百万大军!”

【第30句】:老嫂比母,小叔比儿。

【第31句】:【痢痢头上拍苍蝇——来一个着一个】(歇)着:打中。指来一个就勾搭或笼络住一个。也指来者不拒,统统接纳。

【第32句】:【 骑马吃豆包】露馅儿馅儿掉在路上,路、露谐音,借指露 出破绽。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咱们回去,可别‘骑马 吃豆包——露馅儿’!”

【第33句】:【运用之妙,在于一心】释义:对阵势运用得是否灵活巧妙,完全在于指挥者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于”又作“存乎”。例句:汤镇台道:“且不要管他。‘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苗子们今日过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第34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第35句】:【有例不兴,无例不灭】(谚)原有旧例,就照着做去,不必另创新规;原本没有前例的,谈不上废除什么。旧指凡事墨守成规,遵循惯例就好。

【第36句】:奶奶常在外人面前夸我。她说我“人不大,却是芝麻做的大饼——点子多。办事让人放心”。(江苏·高邮)

【第37句】:【插起招军旗,就有入伍兵】(谚)招军旗:招募兵士的招幌。比喻事情只要有人号召,就有人闻风响应。 也作“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 吃粮:当兵的吃公家的粮饷。

【第38句】:【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谚)僧:和尚。指葱耐冻,再冷的天气也冻不死;和尚可以四处化斋,当然不会饿死。

【第39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节。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两处。一是典籍,一是民间传说。先说典籍。据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载:“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这说明周朝才开始叫做“年”。后来唐太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为“载”。唐肃宗至德三载(公元758年)又改“载”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实行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旦称元旦,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年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一直存在。考古学家认为“年”的基本概念,大约是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的,而它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所谓“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另外,《说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这样,“年”就是庆贺丰收喜悦的意思。以后,人们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庆祝丰收当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冬春交换之际,一年又起。再说民间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上长独角,口似血盆,体大如牛,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使出来掠食噬人。开始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来到一家门口,恰巧这户人家穿着红衣服,点着竹子取暖,燃烧的竹子啪啪爆响,“年”吓得掉头逃跑。大家便效仿这户人家的做法,把“年”驱赶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称“年”了。后来就形成了放爆竹、贴对联的风俗了。

【第40句】:【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谚)比喻话讲清了,别人心里才会明白;道理说透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也作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 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

【第41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般)

【第42句】:【七十不打,八十不骂】(谚)对七十岁的老人,不可用打来惩罚他;对八十岁的老人,不可用骂来惩罚他。指对于年事已高的老人,要宽容善待。

【第43句】:豆芽长得一房高一一还是个小菜

【第44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吓—跳】经过比较,才发现巨大的差别。 比,也说:说,算。张贤亮《邢老汉和他的狗的故事》:“这个 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就等于我们一个人定 的一半。”

【第45句】:裁衣不用剪刀——胡扯

【第46句】:太阳地里点灯——不增光

【第47句】:木头上钉钉子——个个有钻劲

【第48句】: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第49句】:【一日三,三日九】九、久谐音,谓经过较长时间。明代《古 今小说》:“一日三,三日九,捱到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小孩儿 出来,举家大惊。”

【第50句】:【 好男不和女斗】男人不可欺侮妇女。也指欺侮妇女有失 男子体面。老舍《骆驼祥子》:“可是他不敢打张妈,因为好 汉不跟女斗;也不愿还口。”

【第51句】:【丢把芝麻赚个西瓜】(惯)指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收获。

【第52句】:【家常饭,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谚)家常饭吃得饱,粗布衣穿着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热知冷,体贴入微。指不要羡慕山珍海味,不要贪图绫罗绸缎,更不要眼热那些妖艳的女色。 也作“家常饭,粗布衣,知热知冷结发妻”。结发妻:原配妻。I

【第53句】:【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谚)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间总有差异,不会人人都一样,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个指头往外伸,长短大小不一样。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第54句】:【歪着枕头睡觉——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脏偏向一边,转指人胡思乱想,打错了主意。含讥讽或责骂意。

【第55句】:【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谚)挺尸:谑称躺倒睡觉。板脂:皮下脂肪。吃过饭如果不睡一觉休息一下,人就长不起肉膘。指饭后睡觉休息,有益于身体强壮。

【第56句】:【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谚)比喻只有缺少智谋的人.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第57句】:【今日三,明日四】(惯)今天这样,明天又那样。比喻经常变换花样。 也作“今朝三,明朝四”。

【第58句】:拙妇人,巧舌头。

【第59句】:【言语传情不如手】(谚)用手指弹奏出的音乐,比语言更能传达丰富的感情。指演奏器乐最能传情。

【第60句】:【上山捉虎,下海擒龙】(惯)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也作上山擒虎,下海捉龙。 上山打猛虎,下海擒蛟龙。

【第61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头】释义: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不出意志坚强的人。例包:我对闺女说,不是你爹无情,这人一生一世,不锻就炼不出心来,不闯就造不出真正的人来,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头,所以我对丫头说,你爹就算能找到门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数!

【第62句】:扁担挑灯笼——两头明

【第63句】:【远路无轻担】见“百步无轻担”。

【第64句】:【 汗珠落地摔八瓣】形容干活用力,辛苦。成语:汗流浃 背。浩然《山水情》:“我一个人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儿拉扯 大的孩子,你一点力不费,一点情不领,就进了你家的门儿, 成了你家的人。”

【第65句】:七十多岁的张爷爷和李奶奶要结婚了。张爷爷对儿女们打趣道:“好儿好闺女,不如半路好夫妻。你们年轻人结婚是金花配银花,俺这把年纪结婚可是西葫芦配南瓜哟!”婚后老两口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村里人笑说他俩是“老头不离老婆,秤杆离不开秤砣”。(安徽·萧县)

【第66句】:爸爸身体不好,不能喝酒。有时,他和朋友们聚在一起,难免会喝上几杯。妈妈总是劝他说:“戒酒戒烟,身体平安。”(河南·鲁山)

【第67句】:耗子啃床脚——磨牙

【第68句】:【牙齿捉对儿厮打】(惯)形容受冻或极度恐惧时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样子。

【第69句】:【物以稀为贵】数量少,供不应求,相对的显得珍贵。海外 张爱玲《相见欢》:“女留学生物以稀为贵,一出国门身价十 倍。”

【第70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见“饭来张口,水来湿手”。

【第71句】:【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谓老实人缺乏斗争性,让人欺侮。鲁 迅《坟》:“俗话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一点罢, 但仔细想来,却也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 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第72句】:【官盐成了私盐】正当的事情不明不白,无法辩解。清代 《红楼梦》:“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 官盐反成了私盐了。”

【第73句】:【开口是银,沉默是金】能说会道,是好;寡言少语,有时更 有分量。李英儒《女游击队长》:“记住点!蛤蟆能言,人人 讨厌;金鸡一声,家喻户晓。开口是银,沉默是金。蚊虫遭 扇打,只为嘴伤人。同志们对你冲口而出,出口伤人,向我 提过不少次了。”

【第74句】:【阿谀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谚)阿谀(eyu):用好听的话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实的真话。阿谀奉承的话对人有损,但人爱听;直来直去的话对人有益,但人嫌恶。指喜阿谀、嫌直言,是一种不良的世态。

【第75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

【第76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险恶的形势下,镇静自若。 成语:处之泰然、安如泰山。张贤亮《习惯死亡》:“她说一有 新的情况,她就会挂电话。你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 起,稳坐钓鱼台。”

【第77句】:【扼死在摇篮里】原指杀害幼儿,借指扼杀新生事物。余 杰《火与冰》:“无数有文学天赋的孩子被扼杀在摇篮中,从 而终身与文学绝缘。”

【第78句】:【放屁砸了脚后跟】倒霉透顶。类似的:放屁扭了腰。贾 平凹《废都》:“但出门时,头却在门框上碰了,打一个趔趄, 又撞翻了墙角痰盂,脏水流了一地。他骂道:人晦气了,放 屁都砸脚后跟!”

【第79句】:【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释义:比喻任何时候不能小看、轻视强大者。例句:哦,哦,老弟,八路总归是八路,莫看他们人少,又是伤号,病老虎的爪子还能搭死健牛呢!

【第80句】: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

【第81句】:【好花自有人采采】睬谐音,指好人自有人理睬,自然会 受到欢迎。《小说月报》(1982,2):“是稀泥抹不上墙,是好 花自有人采。五年以后再看吧,看俺留在大李庄不?”

【第82句】:【将心比,都一理】(谚)遇到事情,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别人的心,适用的道理是一样的。指人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能理解与宽恕别人。

【第83句】:【张家长,李家短】(惯)1指议论别人家的琐事。2指闲聊天。

【第84句】:扁担开花——不可能的事;没人见过;没有的事

【第85句】: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

【第86句】:【瓜儿多,子儿少】(惯)又嫌瓜多,又嫌瓜子少。形容人说三道四,百般挑剔。

【第87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嘘得再厉害,最终也要破灭。

【第88句】:【灶王爷的横批——一家之主】(歇)横批:与对联相配,贴在对联上面的横幅。旧时供奉灶王爷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指一个家庭当家做主的人。

【第89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第90句】:【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歇)指人虽然不说话,但心里清楚。 也作“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第91句】:【良言难劝该死鬼】(谚)好话劝不转非死不可的鬼。指对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头的人,用多少好话也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劝不醒该死的鬼。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第92句】:锅底上戳窟窿——捅娄子

【第93句】:【拜错了庙门】(惯)比喻求错了人。

【第94句】:过后才知事前错,老来方觉少时非。

【第95句】:【忍痛割爱】“忍痛割爱”现在指情愿将自己心爱之物或关系密切之人转让他人。体现此人高风亮节以大局为重。这里“割爱”是本词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爱之物,也非关系密切之人,而是“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在佛教中,“爱”是贪欲的别名,“爱”位列“贪、嗔、痴”三毒之首。爱可生爱,也可生憎,爱的欲深,则憎怨也可能愈大。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生诸烦恼,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经》指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爱实为生死轮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论》卷二八说:“断诸爱系,直趋涅槃。”《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有“上为俗人不叹出家割爱难”,所以说,佛教所说的“割爱”是指弃绝红尘俗念,断念出家的意思。后演变成“忍痛割爱”之今义。

【第96句】:菜园里的垄沟——四通八达

【第97句】:【门外汉】“门外汉”即外行人,不论男女。“门外汉”的直接出处来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写的《坛经·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阐释佛教道理的诗句),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门外汉”一词。苏东坡仕途坎坷,遂笃信佛教,多与僧人交友。有僧人对他加以评论。《五登会元》卷六:证悟法师与庵元禅师二人评论苏被的佛学修养。证悟认为苏东坡很有修养,庵元的评价却是“尚未见路.……是门外汉耳。”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门外汉”。后来,“门外汉”泛指外行和对某种业务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第98句】:【窝里狗,往里咬】借指内哄。西戎《两涧之间》:“你就是 窝子里的狗,专会往里咬!”

【第99句】:【关公放屁——不知脸红】(歇)关公: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面如重枣,是一个红脸汉子。脸红:本指脸面发红,转指害臊、羞耻。 指人不知羞耻。常含责骂意。 也作“关老爷放屁——不知道脸红”。

9559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