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返乡思想报告
12级热动飘过,返乡思想报告真的只有石大要求写吗
社区返乡学生寒假表现鉴定怎么写
不知不觉之中,寒假结束了,回头想想,收获很多。
毕竟身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以要让自己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人,增加自己的阅历,因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经历。
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
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这次我不再把眼光放的那么高,之后我就去了几家超市,看下是否需要导购,终于在一个商场里面找到了一份导购工作。
在工作中我懂得了很多,总结了一下几点: 第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
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
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
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
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第二,在工作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
第三,在工作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在经历了这次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想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
人的一生中,校园并不是永远的学校,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
半个月的实践转瞬即逝,却让我从中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也将让我终身受用。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情感,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
我会不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得真知。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努力,端正思想,明确方向,在不断完善中求发展。
也知道了: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哪里哪里的人是不对的。
因为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的。
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只有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才行!
求一副对联,关于寒假学生的返乡与安全
踏着晨曦去劳动,不管睡眼惺忪,不管挥汗如雨;忍着酸痛去劳动,不管灰尘弥漫,不管气喘吁吁。
从楼梯扫到走廊,从墙壁擦到玻璃,一周的劳动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苦中有乐,酸中有甜,留下不尽思索。
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在我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栋教学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从垃圾散乱到窗明几净,这凝聚了我们的无尽心血。
劳动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前的我,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
在家懒懒散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初上劳动课,感到新鲜。
上完一天,腰酸背疼。
第二天清晨,迟迟不愿起床,结果误了时间,造成恶性循环。
经过几天的磨练,我已有所改变了,变得不怕脏,不怕累,俨然一个劳动者了。
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
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 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
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
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
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己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间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
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对自己产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
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
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
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于是,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
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微薄,体会到整个社会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去义务地帮助别人,让别人享受自己的成果,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在这之后,我明显地发现自己变开朗了,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再多一些人 呢,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的口才,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一成不变的话,以后很有可能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一些应辨能力,光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我们以后也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不断参加类似的活动,有目的的深入实践,之后还要`进行分析与体会,才能紧跟社会步伐,在以后的生活中站稳脚跟,做一个强人,才能哟能否自己宝贵的实践阅历打开成功之门!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
是庆幸
还是依恋
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谁帮我写写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的谢谢
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
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
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
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
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
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
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
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
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
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
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
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
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
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
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
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
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
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
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
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
底层的 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
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
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
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
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
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
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
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
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
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
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
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
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
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
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
亲人团聚,过年拜年。
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
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
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
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
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
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
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
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
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
其实恰恰相反。
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
“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 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
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
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 房子 车子 (1)妻子。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
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
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
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
二来,农村青年讨媳妇,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很高,现在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彩礼六到八万,房子两套:在老家一栋楼,在县城一套房。
这个压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讨老婆的压力小。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
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
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
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
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
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
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房子。
刚才已经说了,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
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
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
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给大家看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的一则笔记,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问题,但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其中。
2024年冬天的一则笔记 跟大哥、细哥到二郎庙水库捕鱼。
(细哥承包的这座小水库只有三十亩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纯净,可直接饮用,鱼放在里面长得非常慢,一年下来甚至还要瘦。
每年腊月底或者年初,细哥就要从外面进鱼秧,虽说是鱼秧,其实 有三斤多一条——这种鱼是在平原地带的池塘里用饲料喂养的,进价是两块多,但是鱼在纯净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
) 一个拉砖的师傅把车停在坝上。
我们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钱。
他骂了一句话粗话,然后说:“两百块,划不来
”又说,就是这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了。
山里的楼房基本都做完了,没有做的也都在县城里买了房。
大哥说:“在县城买房又么样,到时住在那里做什么呢
”司机说:“只要是人,总有个生存的法子。
”又来了一个人,是细哥的同学,他的摩托车上带着老婆和还在读初中的儿子。
得知他在这山里做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细哥问:“你要买那么多房做么事
”他叹了一口气:“我们这时代不叫人过的时代
没办法
”“做了一栋楼,买了一套房,还叫没办法
明年还去打工吗
”“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
”而这座水库上头的两个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做了一栋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其间来了一人,开小车,戴墨镜,手腕上戴着很粗的黄金链子。
老远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网的细哥,问有鱼没有。
细哥正划着独木船,一只手划,一只手下网,笑着答:“你又不买,问着做么事
”同我们说话时,他的墨镜始终没有摘下来,神气得不得了。
墨镜又对细哥喊:“别扑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帮不了你。
”说完就独自哈哈地笑。
他同我们说起晚上要陪开挖机的斗地主。
说是挖山种天麻,规模很大,已经买了十五万斤树。
从言谈中得知,他平时在县城住。
细哥的同学也说,他准备将家里几面山的树都卖了——分田到户后交了几十年的税,没有沾过任何光。
后来听细哥讲,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讨债,拿斧头砍人,就这样起家的。
一会儿又来了母女三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
她们是来买鱼的。
跟墨镜是亲戚。
墨镜却不认识那个年纪最小的女孩。
“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呀
”墨镜说,“在哪里打工
”她说在温州。
“属什么
”“属鸡。
(刚满20)” 墨镜说:“还没有说人家吧
我帮你介绍个。
”女孩的母亲说:“她回来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介绍。
”“某某某正为儿子找媳妇急得哼,我把你说到他家。
”(说,替人说亲的意思)女孩母亲连忙说:“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县城里。
”墨镜说:“他家在县城有套房子。
那男孩的娘脾气不好,但你们又不跟她过,你们到县里住,做点小生意。
他家也有钱,你叫他们现在拿个四五十万,轻而易举就拿出来了。
”墨镜走的时候,表示过两天,要带那男孩上门相亲。
(2024年腊月25) (3)车子。
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
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
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
不管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
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
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
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
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
(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应该 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却往往被忽视。
一类是孤寡老人。
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有人会问:国家不是有低保吗
是的,他们中的确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
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
但是,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
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
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
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不让他们到镇上或县里反映村里的问题,就把这些人变成低保户,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
“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
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
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
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
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
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
为什么呢
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
”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
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
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
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小结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
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是很多事情却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
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