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经典感悟人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看到在革命的熔炉中,一位懵懂少年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展新旅途。
炼狱的炙烤,你不退缩,敢于向命运挑战。
自强不息。
你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12岁的你,就被母亲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里受尽了凌辱,但这一切逆境并没有使你屈服,反而令你更加坚强,你崇尚生活的真善美,渴望过上和平的日子。
或许是上帝的安排,让你遇到朱赫来,在他的启发和教育下,你的思想得到了成长,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
烈火般的焚烧,你从未屈膝投降过,而是奋发向上,为理想而献身。
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激战中,你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你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坚持了下去,战胜了死亡。
出院之后你已不宜返回前线,你便加入了国家建设列队中,继续投入更加激烈的革命战斗中,在兴建窄轨铁路中,你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劳动的精神。
在寒冷的大地上,虽然脚冻得又红又肿,脖子生了两个大疮,还得了严重伤寒,但你依然坚持着直到倒下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病魔缠身,你没有倒下,而以钢铁般的意志乐观的生活,为革命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你忘我地工作,甚至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越来越差。
你几乎完全瘫痪,接着双目失明。
严重的疾病终于把你这个满怀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你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找到了新的目标。
你要靠文学创作回到队伍中去。
写好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征求意见,但书稿在途中丢失,你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成功。
钢铁是在烈火中燃烧,高度冷却中炼的,因此很坚硬。
而你就是这块钢,看客的命运,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都不是你的对手。
你以钢铁般的毅力大了一场又一场的胜战,让我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敢于向命运挑战,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是你身上的闪光点。
我知道了,钢铁原来就是这样炼成的。
它将是我前进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读红色经典心得体会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长河中,是谁为了祖国的希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流下了智慧的足迹;在硝烟滚滚的战争中,是谁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英勇杀敌.留下了鲜血的足迹;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建设中,是谁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不断努力前进.流下了奋斗的足迹!是谁?是他们:汉武大帝、唐宗宋祖……是他们:刘胡兰、黄继光……是他们:毛泽东、孔繁森……不光是他们,更有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们,他们无私的做出了自己的奉献.其实,是他们创造了中华之崛起!留下了深刻而伟大的足迹.全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我们美好的生活,富裕的社会,畅通的经济!在如今的学习中,我们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有些同学能够上课积极动脑发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不会的难题能努力思索,不解探求;有些同学上课做小动作,不按时上交老师的作业,遇到难题则更是“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有些人可以顺利的走完人生的路,即使遇到坎坷泥泞也可以跌倒了再爬起来.而有些人则正与这相反!比起战争我们是不是更幸运?!比起过去,我们是不是更幸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珍惜现在,去创造未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留下自己“伟大”的足迹.
品读红色经典有感
读红色经典有感(一): 读《八路军战史》有感 今年是抗日战争结束的第七十个年头,但是不管是对于我们还是老一辈经历过那些疾苦的人们,提起这个可悲可泣的历史还是有众多感慨。
令我想起这段历史的是一本书《八路军战史》,这本书向我生动的描绘了一支人民军队的勇敢与智慧。
在八路军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战绩,有对日抗战太原会战中,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属中等规模战役的平型关战役。
也有发生在山西北向的最大关口的雁门关的伏击战,此次战役,伏击众多的日本兵,以及日军的汽车飞机等重要的运输工具。
还有八路军第师一部建立晋察冀军区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围攻,以及阳明堡大捷等等。
抗日战争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地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读这本书不仅仅了解史实,还要有所启发。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生活在一个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的国家,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的爱国呢,就像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明白怎样爱国。
可能没有了战死沙场的机会,没有了精忠报国的年代。
但是爱国的话题从未改变,我认为,只要我们没有辜负那些为了这天
感悟红色经典的作文1000字
红色经典小说《百合花》是现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1958年春天写的一篇作品。
作品五十多年来美丽了无数人的心灵,她不仅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必读名篇,而且在许多大中专院校的文学教科书中也均有选登,每次阅读这篇文章,心中总会有一种幸福与激动的情感涌动,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俊秀、芳香之美感,茹志鹃先生虽然逝世了,但她仍然像一朵永远清纯的百合花,永远高尚感人的百合花,永远芳香四溢的百合花,永远美丽动人的百合花,永远晶莹透明的百合花,永远盛开在人们心中的百合花。
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再次品读这篇经典名作,再次重温这些美丽的文字,再次邂逅这些美丽的人,美悦之感再次溢于言表,感动的泪水再次盈满眼眶,心灵之魂再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小说虽然取材于战争生活,却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作者把激烈的战争场面推到故事的背后,只是通过一个在前沿包扎所里的一段富有情趣的生活小插曲,表现了军民之间的骨肉深情,赞扬了普通人物的高贵品质,揭示了人民解放军必胜的力量源泉。
小说描写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年仅19岁的刚参加革命工作一年的小战士,为了保护同志们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个是刚结婚三天的新媳妇,为了革命,为抢救伤员,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床新被子。
这个害羞腼腆得不敢对女同志看一眼的年轻小伙子和那个同样羞涩不好意思为男伤员拭洗身体的新媳妇之间演绎了一幕世上最纯洁最高尚最美丽最动人的情感故事。
小说对小通讯员的描写是:单纯、稚气、耿直、爽快、纯朴、善良、可爱。
小通讯员被担架抬回包扎所,作者描写到“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人物描写,虽然只有淡淡的几笔,可是却似一幅水墨画,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走来,愈近看得愈清晰,最后,我们不但看到了他的模样,而且还看到了他纯美的内心。
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但却没有恢弘残酷的战争场面,只是在后方的小背景下,对人物之间的细腻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珍贵品质予以描述,百合花,她就是纯洁与美好,她就是小战士与新媳妇美好品格的化身,他们这些平凡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纯朴善良高尚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开在一代又一代的读着《百合花》长大的年轻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