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B站超赞的歇后语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池里的鱼虾晓不得大海大,笼里的鸡鸭晓不得天空宽】释义:比喻不出去见世面就缺少见识。例句:“池里的鱼虾晓不得大海大,笼里的鸡鸭晓不得天空宽”,我们不出去参观,晓不得自己落后。

【第2句】:【 哪边炕热往哪边挤】专门想讨便宜。刘江《太行风云》: “你李敬怀见便宜就逮,哪边炕热往哪边挤,就全能承受住 了?”

【第3句】:老牛反刍——吞吞吐吐

【第4句】:【捧臭脚】(惯)指对人极力巴结、讨好、吹捧。

【第5句】:胡豆地里种芝麻——杂种

【第6句】:【冬至长于岁】(谚)冬至:节气名,标志着从这一日起,进入严寒时段。长(zhang):大。指按照民间习俗,冬至节比过大年还热闹。

【第7句】:爸爸帮妈妈洗衣服。爸爸问我有什么要洗的,我没有说话,只是埋头做作业。爸爸不高兴地说:“问你就像问木头。”(江苏·南京)

【第8句】:【有势休使尽,有话休说尽】凡事要留一手,适可而止。相 关的:有风不可驶尽。成语:留有余地。明代《金瓶梅》:“就 是六姐恼了你,还有没恼你的。有势休使尽,有话休说尽。 凡事看上顺下,留些儿防后才好。”

【第9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来巧了不用花时间等,正合适。戴厚 英《人啊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是老许谢媒的日 子。”

【第10句】:东街卖鱼西街买鸡——东鳞西爪

【第11句】:癞蛤蟆想飞——不是上天的料

【第12句】:【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为“金榜”。金榜是相对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没有前二榜,也不会有金榜,因为乡试、会试、殿试是层次递进的。古代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为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用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处进呈于内,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加盖“皇帝之宝”的大印后张挂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榜。

【第13句】:【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谚)宝贵的生命,绝不肯轻易丧失在盗贼之流的手里。指有作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

【第14句】:【山核桃——差着一槁儿】(歇)山核桃:山核桃的果实,硬壳里面比一般核桃少一个槅儿。槅儿:隔在核桃仁中间的小格子。指差一点儿。多指关系疏远一点儿。 也作“山核桃——差着一格子”。

【第15句】:【 蜻蜓吃尾巴蜻】蜓有含自己尾端的习性。谓自己占自己 的便宜。清代《官场现形记》:“你让他吃吧,横竖蜻蜓吃尾 巴,多吃了他自己也有份的。”

【第16句】:孩子他爹哮喘——气管炎(妻管严)

【第17句】:【搞小圈子】(惯)指为了个人利益,互相拉拢利用,结成小团体。

【第18句】:【门神】门神画像多为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即位后身体很差,夜间多做噩梦,常见群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凄厉呼叫。群臣建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果然,太宗不再梦见闹鬼。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效果依然。后流传民间,人们在画像两边添加一副对联“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与画像一起贴于门上,镇守宅门。门神的形象很多,还有钟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与其他神祗相比,门神所受礼遇较差。每逢新年,户主买一张新画像,把旧的撕掉,然后贴上就算完事,所谓“旧桃换新符”,没有供品也没有鞭炮迎送。难怪有一剧本写门神满腹委屈请玉帝另选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第19句】:【夸海口】(惯)指话说得很大,漫无边际。

【第20句】:【钱财是倘来之物】(谚)倘来:偶然得来。钱财是偶然来到你手,又偶然被你掌握的。指钱财是身外之物,有了不必喜,失去不必愁。

【第21句】:【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惯)进门点火做饭,出来锁门走人。指单身一人过日子。 也作“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

【第22句】:杏和麦,如果不熟,总不熟;要熟,很快就都熟了。于是人们总说:“杏熟一天,麦熟一晌。”(河南·灵宝)

【第23句】:【肩膀头子扛着一张嘴】(惯)指只知道吃。

【第24句】:【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惯)指言行不一致或耍两面手法。

【第25句】:【好肉里挑刺】故意找毛病。刘云若《红杏出墙记》:“往后 我做出来你瞧,可不许我明明是红,你却瞒心昧己的好肉里 挑刺。”

【第26句】:【说的比唱的好听】说得轻巧,唱高调,实际上不那么简 单。成语:花言巧语。张抗抗《无雪的冬天》:“没看见,不过 听说了。说的比唱的都好听,谁知她心里想的是什么!”

【第27句】:【大火开锅,小火焖饭】(谚)指要开锅就得用大火,要焖饭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个劲儿,该快时就得快,该慢时就得慢。

【第28句】:东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我穿的衣服较少,冻得直打哆嗦。放学回家,奶奶见了我说:“草窝斑鸠,不知春秋。”(河南·新野)

【第29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谚)指年节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暂的一天,容易混过;只有这一天接一天无尽头的困苦日子,最是难熬。

【第30句】:【抓住船板就是命】找到了救助的方法。图书:“正苦干无 计,抓住船板就是命,便想利用这机会喘息一下。”

【第31句】:堂妹在上幼儿园,挺能唱歌的。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她唱几首歌,她却扭捏起来了。婶婶开玩笑说:“别客气了,仨钱买个李子,谁不晓得你的底子;何必挽你上台不上台?”(江苏·靖江)

【第32句】:【孔夫子面前背书文】(惯)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

【第33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广博。成语:博闻强识。清代 《儿女英雄传》:“慢说别的,只他幕中那几个参谋,真真是上 知天文,下知地理,深明韬略,广有计谋。”

【第34句】:【成大事不惜小费】做事要舍得花钱。明代《金瓶梅》:“此 人倒会说话儿。常言成大事不惜小费,其实说得是。”

【第35句】:除夕晚上盼月亮——不见景;没有指望

【第36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饭着衣裳】(谚)三百六十行:泛指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指三百六十行,哪一个行业都要解决生活问题,哪一个行业都能解决生活问题。

【第37句】:山谷里敲锣——处处有回音

【第38句】:【老母猪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谐“词”。指说话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有时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母猪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儿”。

【第39句】:【豁牙子啃西瓜——净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条条痕迹,转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奥妙很多。

【第40句】: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第41句】:【二姑娘顽老雕——架不住】(歇)顽: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42句】:老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和猫斗得死去活来。奶奶叹口气说:“唉,真是万物一理,为儿为女呀!”(吉林·农安)

【第43句】:【将相本无种】将相不是血统决定的,是人奋斗得到的。 姚雪垠《李自成》:“将相本无种,小贼毛子只要替皇帝老子 立大功,为什么不能做将军?”

【第44句】:木头人锯树——忘本

【第45句】:一天晚上,老师来我家吃晚饭,我拿出一把酸枣给他吃。田老师接过酸枣,微笑着说:“桃三杏四梨五年,酸枣当年能卖钱,想吃白果一百年!”(河南·鲁山)

【第46句】:【百姓】“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第47句】:【老将至而耄及之】(谚)耄:昏聩,糊涂。指人上了年纪,年老糊涂随着来了。

【第48句】:邻居们都来帮我家收麦,妈妈感激地说:“人心齐,泰山移;靠集体,是力无比呀!多亏了大伙。”二婶笑着说:“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椽子难盖房;一家有困难,百家来帮忙。还客气啥?”(河北·石家庄)

【第49句】:【船里不漏针】(谚)指船身严实,针要是丢了,必定是船内人拿走的。比喻丢失东西或走漏信息,总是与内部人有关。 也作船底不漏针,漏针没外人。 船里不漏针,漏针船里人。

【第50句】:火车轮子上轨道——切实可行

【第51句】:草尖上的露水——不长久;留不住

【第52句】:我玩了半天,手很脏,就对奶奶说:“奶奶,帮我洗洗手。”奶奶说:“真是啊,好手好腿,不如一个好嘴。”(河南·开封)

【第53句】:【身弱鬼来缠】(谚)指身体衰弱的人,常会招来邪魔缠身。也借指主事人软弱无能,就会有坏人乘虚而入,滋事破坏。

【第54句】:【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谚)对自己不信任的人,就不要任用;既然任用了,就不要再怀疑。指任用人一要明察,二要心诚,大胆使用,不可猜疑。 也作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55句】:【知性同乐】(谚)指彼此都能了解对方的性格,就能安乐相处。

【第56句】:老人家拜年——年不如一年

【第57句】:【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录模仿别人的文章,是社会的普遍 现象。此语既是对抄者的嘲弄,又是抄者的自慰。古华《浮 屠岭》:“报纸上大块文章看多了,他也就心有灵犀一点通, 懂得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奥妙。”

【第58句】:爸爸教给我一个看天气的口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江苏·海安)

【第59句】:暖水瓶里装开水——外面冷,里面热

【第60句】:【过了秤又过戥子】(惯)戥(deng)子:测量贵重物.品或某些药品重量的小秤。比喻再三权衡、比较。 也作“过了秤又过尺”。

【第61句】: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第62句】:【人人有面,树树有皮】(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脸面,就像每一棵树都有树皮围裹一样。指人人都应该珍爱自己的面子,维护人格尊严。 也作人有脸,树有皮。 人人有脸,树树有皮。

【第63句】:【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

【第64句】:【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是指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嘴上功夫过硬。这个俗语出自两个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国去请援兵,并签订联楚抗秦条约,任务十分艰巨,平原君立即挑选赴楚随员。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找上门来,自荐前往。经面试,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国后,经双方艰苦谈判,楚王还是不想出兵。毛遂见状,手提佩剑,闯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来不及了,只好服软。毛遂便义正词严地分析楚秦两国的利害关系,坦陈赵楚两国缔约的重要意义,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遂即缔约,并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感慨地对别人说:“毛先生这次使楚,办成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厉害,胜这百万之师啊!” 那么,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呢?原来这跟佛教有关。相传和尚只要将《法华经》诵读千遍,死后舌头不烂。而且还有例证,《法苑珠林》卷十八记载,一个名叫释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发之,身肉都尽,唯舌不朽。” 《史记》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烂舌”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烂之舌”了。

【第65句】:【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歇)指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时候。也指人看起来很粗鲁,办起事来却很细心。

【第66句】:【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谚)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应该只想着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不应去考虑个人的功名利禄。劝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67句】:张五第一次偷东西,被公安局抓走批评教育了一阵就放了出来。可他回来不久又去偷,结果判了刑。村里人说:“他啊,是不当和尚头不冷,不打棍子不知疼,非得好好整治一下不可!”(山东·文登)

【第68句】:【各人头上一片瓦】释义:各人只管各人的事。例句:“他们乡里干都会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气,‘各人头上一片瓦’,过日子的事情也用得着他们管?”

【第69句】:【老和尚不撞钟——得不的一声】(歇)撞钟:打钟。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话,正合自己的心意。

【第70句】:一天,老师对我们说:“不怕脑子笨,就怕不勤奋。只要人有恒,万事都可成。”(河南·罗山)

【第71句】:【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药投了方,只要一碗汤】(谚)方:药方。 下药要是不对症,服上一船药也没用;下药要是能对症,只一碗汤药就可把病治好。指药贵对症,不在量多。

【第72句】:【吃豆腐】(惯)指占便宜,多指不正派的人占女人的便宜。

【第73句】:【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谚)指宁肯饿死也不做贼,因为偷窃是担贼名、丧人格的;宁肯屈死也不告状,因为官府衙门敲诈勒索,不为民作主。

【第74句】:眉毛上安灯泡——明眼人

【第75句】:【闲觉日偏长】(谚)指闲着无事,就会觉得时光过得太慢难打发。

【第76句】:【寄物则少,寄言则多】(谚)托人捎东西,特别是吃的东西,会越捎越少;托人捎话,辗转相传,添枝加叶,会越捎越多。指话越传越失真。

【第77句】:【当祖宗供起来奉为至尊】祖宗,也说:祖宗牌位。张洁 《沉重的翅膀》:“把大庆那六条当祖宗供起来,然后按这六 条验收,那么我的厂子生产上不去,工人没饭吃,你大庆包 不包?”

【第78句】:姨父来我家闲谈,一扯就是大半夜。爸爸送走姨父后说:“真是的,屁股沉得像座山,一坐就是大半天。”(河北·邢台)

【第79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师傅只能引导,学习钻研要靠 自己努力。刘云若《红杏出墙记》:“不说就不说,我这是点 破你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将来你们有了那一天, 可不要忘了我。”

【第80句】:刀尖上走路——玄乎

【第81句】:【一口唾沫一个钉】见“吐口唾沫是个钉儿”。

【第82句】:【强扭的瓜不甜】(谚)比喻用高压手段强迫人去做事情,不会有美满的效果。多用在男女婚姻上。 也作强扭的瓜儿不香甜,强迫的婚事不和美。 强拧的瓜不甜,强拔的苗不长。

【第83句】: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第84句】:【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谚)要想求得生平的富裕贵显,就得下苦功夫。指努力拼搏,可求得富贵享乐。 也作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欲求生受用,须下死工夫。

【第85句】:崇祯皇帝上吊——走投无路

【第86句】:【后脑勺上都长着眼】(惯)形容人警惕性非常高。也形容人非常留意观察周围的动静。 也作“后脑勺上长眼睛”。

【第87句】: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

【第88句】:【河水不犯井水】释义:犯:侵犯,干扰。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从中作保,今天你俩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扰,各奔东西不行?

【第89句】:蜗牛背“房子”——只顾自己

【第90句】:三叔爱和老嫂们骂着玩儿,我爷爷时常提醒他说:“对她们放尊敬些,老嫂比母啊!”(河南·长葛)

【第91句】:【吃的盐和米,讲的情和理】(谚)吃饭菜,要有米,要有盐;说话,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盐,是做饭菜的基本条件;讲情讲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92句】:索贿人的口头禅——研究研究(烟酒烟酒)

【第93句】:【大虫恶杀不吃儿】(谚)恶杀:特别凶恶。指老虎纵然十分凶恶,也绝不肯吃自己生的崽子。比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出于天性。 也作“虎毒不食子”。

【第94句】:【千里投名,万里投主】远道慕名而来。明代《水浒》:“三位 头领容覆:小人千里投名,万里投主,凭托柴大官人面皮,径 投大寨入伙。”

【第95句】:【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歇)吹胡子:戏曲中演员表演角色生气时的动作。指假装生气的样子。

【第96句】:【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歇)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尧:传说中上古圣明的帝王。本指桀养的狗向着尧狂叫是为了卫护它的主子,转指各人都为其主子效劳。

【第97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事会得到相应的效果。或说:种 麻得麻,种豆得豆/种果得果,种瓜得瓜。明代《古今小说》: “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下种,怎 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

【第98句】:【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见“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

【第99句】:狗尿苔打卤——天生不是个好蘑菇

17919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