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病无良药,自解自乐】(谚)生了病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全靠病人自我开解,自寻快乐。指排除愁闷,保持乐观,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
【第2句】:【货好还得会吆喝】(谚)吆喝:高声叫卖。指再好的货物,也得大力推介。
【第3句】:【一只脚已踏进棺材】(惯)形容人岁数大,来日不多了。
【第4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到运用知识时才恨书读得太少,事情不经过实践就不知道艰难。指书要在平时勤学苦读,事要在实践中自觉磨炼。
【第5句】:【消停作好事】(谚)消停:从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错,常由于慌乱;能从容舒缓,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圆满。
【第6句】: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第7句】:【一步高,一步低】见“高一脚,低一脚”。
【第8句】:【看着茅房拉不出屎来】(惯)比喻时机来了却想不出主意。
【第9句】:【你拿刀子挡,我用斧头开路】 释义:比喻强行通过,阻挡不住。 例句:他王春山要是归顺了,咱也就不管他了;他若是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咱可就不客气了:你拿刀子挡,我用斧头开路,反正这回咱非进城里去干它一场不可了!
【第10句】:【屋檐滴下水,点点不差分】(谚)天下雨,屋檐的雨水往下滴落时,总是滴在同一个位置,一些儿不差。比喻凡事前有因,后有果,因果相应总是很准的。
【第11句】:【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 释义: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刚强更加刚强。 例句:你别看日子不多,他长的出息可真不少!这条硬汉子,一进入革命队伍的行列,真好似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
【第12句】:【蜜罐子嘴,秤钩子心】 释义:比喻嘴甜会说,心里打着鬼主意。 例句:茶三钱、尼佳你们这些鬼东西,哪个不晓得哟!蜜罐子嘴,秤钩子心,哪个敢信!
【第13句】:【外披羊皮,内藏狼心】(惯)形容人外表装得善良,内心却十分狠毒。
【第14句】:【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惯)寒食:寒食节。天天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
【第15句】:【翻老账】(惯)老账:过去的账。 比喻重提已经过去,让人厌恶的事情。 也作“翻旧账”。
【第16句】:【放冷箭】(惯)冷箭:乘人无防备,暗中射出的箭。比喻暗地里伤人。 也作“射冷箭”。
【第17句】:【搭在篮里便是菜,捉在篮里便是蟹】(惯)比喻不管好坏,只要到手就算数。 也作挑得篮里便是菜。 捡到筐里就是菜。 拾进篮子里就是菜。
【第18句】:拉弓要膀子,唱曲要嗓子。
【第19句】:【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见“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第20句】:【耳根不得清静】(惯)形容经常被别人批评、唠叨或指责。也指外界声音嘈杂,使人不得清静。
【第21句】:【矮子肚里疙瘩多】(谚)指身材短小的人心里的算计往往比常人多。 也作矮子心内三把刀。 矮子多心。
【第22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23句】:【婚纱】现在,结婚典礼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是对传统观念和礼俗的彻底颠覆。在以前,结婚时新娘要穿一身红,头上蒙头红,身上红衣服,脚下红绣鞋,白色是结婚的大忌。人们称结婚是红事,埋人是白事。 中国古代本没有婚纱,显然,婚纱是外来的。婚纱起源于欧洲的服饰习惯。新娘所穿的连衣裙款式,下摆曳地的白纱礼服,原来是天主教的典礼服。 在古代欧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祝福,这样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纱礼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诚与纯洁。 中国新娘穿婚纱,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中西结合式的婚典。
【第24句】:【吃奶像三分】(谚)指新生婴儿吃谁的奶,在长相和性格上就有几分像谁。
【第25句】:【一钱不落虚空地】(惯)指一文钱也不白花。
【第26句】:【有一顿没一顿】(惯)吃了上顿,下顿还没有着落。形容生计艰难。 也作有一餐,没一顿。 有一餐,没一餐。
【第27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谚)八字衙门:旧时官署衙门的门墙呈八字形。旧时进衙门打官司全凭花钱,没钱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赢官司。指过去的衙门是只认钱不认理的。 也作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进不来。 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是白来。
【第28句】:【人有当日之灾,马有转缰之症】见“马有转绠之病,人有旦夕祸福”。
【第29句】:【秋后问斩】在影视剧或者小说当中,我们往经常看到,对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数都要加上一句“秋后问斩”。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都在秋后问斩,为什么不在其他季节执行死刑呢?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因此执行死刑也是选在肃杀的季节里,认为万物都要在这个季节面临死亡,所以处死犯人也是顺应了天意。到汉朝时,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诉讼活动限制在秋冬举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第30句】:【话不投机半句多】(谚)投机:投缘,能说到一起、想到一起。指和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语言的人说话,话再少也是多余的。 也作“话不投机半句多,人逢知己干言少”。
【第31句】:【凿四方眼儿】(惯)形容为人死板,不知变通。
【第32句】:【搞鬼把戏】(惯)指暗中使用阴险的手段或计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33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见“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第34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释义: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惦念他们。 例句:“嗯!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娘虽说死了,还有我,还有你姐姐哩!心上牵你,孩子!”
【第35句】:【万两黄金易得,知音一个难求】 释义:知心人很难遇见。 例句:“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第36句】:【狗嘴吐不出象牙来】 释义: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嘴”又作“口”。“吐”又作“掏”、“长”等。 例句:孙桂英用手撩着水泼马凤兰,说:“狗嘴吐不出象牙来!一句正经的都没有。你这一套都是跟马主任学的吧?”
【第37句】:【瞎子害眼——也就是这么回事】(歇)害眼:生眼病。指事情反正已经这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在乎。
【第38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谚)卑:低下。天不说自己高,但自在高处;地不说自己低,但自在低处。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论,不在自夸或自贬。
【第39句】:【瞒人没好事,好事不瞒人】(谚)正大光明的事不会瞒哄人,瞒哄人的事不会是正大光明的。指做好事光明正大,做坏事偷偷摸摸。
【第40句】:【吃挂面不调盐——有盐在先】(歇)盐:谐“言”。指把话说在前头。
【第41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本意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开出的花艳丽动人,结出的果实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会经常来欣赏,时间久了,树下自然就会踏出一条小路来。它的寓意是比喻为人真诚,踏实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朋友和学生就会多起来。 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西汉名将李广,为人谦恭谨慎但不善言辞,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因在一次战斗中飞身夺得敌人马匹,射杀追骑无数,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几次仗,战功卓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广大官兵和百姓的爱戴。他的事迹,有诗为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前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都描写了李广将军的传奇故事。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称赞道:“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来源于此。李广虽然战功赫赫,但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封侯,有一成语日:李广难封。尽管如此,他能忍辱负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盛赞他,非常贴切。不是吗?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论。
【第42句】:【各有各的牢笼计,各有各的跳墙法】(谚)牢笼计:严防固守的计谋。跳墙法:越墙进入的办法。指你有你的守法,我有我的攻法,各有各的手段和计谋。 也作“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
【第43句】:【三个老婆一台戏】(谚)老婆:也称婆娘、婆姨,我国北方对妻子的俗称,也泛指已婚妇女。指几个妇女聚集到一起,常常会嬉闹说笑,好比上演一台戏。 也作三个婆娘一台戏。 三个闺女一台戏。 三个婆姨一面锣,两个婆姨一面鼓。
【第44句】:【靶场上的人头——干等着挨打】(歇)指被动地等待挨对方整治。
【第45句】:【银样镴枪头】“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是形容人或者工具徒有其表,内里空虚,没有内在的实际本领或用途,中看不中用。 这个俗语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话:“你原来是个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这是红娘对张生懦弱的不满,因此说他外表看起来像个男子汉,追求莺莺小姐时比较大胆,其实内里很软弱,遇到挫折就退缩,不敢和老夫人去正面抗争。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黛玉骂宝玉的话:“呸!你原来是个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镴枪头。”原封不动引用了《西厢记》的这段原文。中国文化具有传承性,知名度顶尖的曹雪芹发现好文案,照样拿来为己所用。 “银样镴枪头”本指看似银光闪闪的枪实际上是焊锡做的枪头,虽然很光亮,但亮而不实,一扎出去就软了,所以只是样子好看而已,也是个花架子。 后来人们习惯把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称作“银样镴枪头”。
【第46句】:【得趣便抽身】(谚)事情做到满意处,就应当收身止步,不可贪得无厌。指凡事要适可而止。
【第47句】:【鱼吃鱼不腥】(谚)鱼吃鱼,不感到有腥味。比喻同行业之间发生斗殴、吞并或互相揭短,是很容易上手的。
【第48句】:【打是疼,骂是爱】(谚)指对后代或部下严格管教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也指夫妻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爱的表示。
【第49句】:【良言难劝该死鬼】(谚)好话劝不转非死不可的鬼。指对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头的人,用多少好话也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劝不醒该死的鬼。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第50句】:【寺】佛寺遍及中国各地,它是中国佛教僧人聚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门寺”等。那么,“寺”是怎么来的呢? 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动场所。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来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寺”作为对佛教僧侣基本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称呼,与鸿胪寺及其掌管的事务有关。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国家宾馆,非僧人久居之地,后来另建居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第51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惯)程咬金:唐初大将,一些白话小说常常把他描写成鲁莽憨直的人,武艺虽不甚高强,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给对方造成威胁。比喻事情在进展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扰。 也作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半腰里杀出个程咬金。
【第52句】:【以心度心,间不容针】(谚)间不容针:空隙之小容不下一根针。指以自己的心理来推测他人的心理,将心比心,就不会有多大的偏差。
【第53句】:【千里马还有一瘸】(谚)千里马:日驰千里的名马。瘸(que):跛腿。 即使是千里马,有时也会失蹄。比喻做事再缜密的人,有时也会出错。
【第54句】:【不分青红皂白】 释义:皂:黑色。不分是非,不论曲直。 例句:“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
【第55句】:【拿着金碗银筷子,就是吃不成饭】 释义:比喻好条件未能利用,得不到好处,仍旧受穷。 例句:弄得现在,咱合作社搞副业这样好的条件,要人有人,要牲口有牲口,要本钱有本钱,结果呢,却拿着金碗银筷子,就是吃不成饭。
【第56句】:【撒迷魂药】(惯)迷魂药: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药物。比喻用花言巧语迷惑人。
【第57句】: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第58句】:【人生一世,草长一秋】见“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59句】:【猪八戒撞上罗刹女——甘拜下风】(歇)罗刹女:《西游记》中人物,即铁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 《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取经途中受阻火焰山,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灭火,罗刹女不借,打斗时,猪八戒不敌罗刹女。指心甘情愿地承认不如别人。
【第60句】:【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 释义:比喻行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 例句:巴满贡追上几步,又气又笑地拦住她:“你把话说明白呀!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赫哲人办事都在明处。”
【第61句】:【夹着尾巴】(惯)1形容狼狈逃跑的样子。2比喻隐瞒错误。3形容隐藏张狂本性。
【第62句】:【长命债,长命还】(谚)指长期拖欠下的借款,只能慢慢地分期归还,不能立马还清。
【第63句】:【响锣一声,闷鼓一槌】(惯)指不管以什么形式,给一个干脆的回答。
【第64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释义:明知不是伴侣,因事情急迫,只得暂且跟随。 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杀羊备酒,与刘大娘子成亲。……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第65句】: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第66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谚)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却使人面红;金子是黄色的,却能诱发世人贪取的黑心。指对金钱的贪婪能使人丧失天良。 也作“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第67句】:【吊膀子】(惯)指男女轻薄调情。
【第68句】:【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谚)冬天能连下三场好雪,来年的麦子必定大丰收。指麦子能不能丰收,冬雪是很关键的。
【第69句】:【把死马当活马治】 释义: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尽最后的努力来挽救,寄希望于万一。 例句:忠大伯上下打量了一下,看他不像个起眼的人物。可是大火烧着眉毛,只好把死马当活马治,立刻请他喝酒吃饭。
【第70句】:【此地无银三百两】 释义:民间故事说,有个人把银子埋在地里,他担心被人偷去,就在上面写了个字条:“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邻居王二看到字条,就把银子偷走了,也写了个字条:“隔壁王二不曾偷”,结果因此暴露。比喻本来想隐瞒掩盖,结果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百”又作“十”。 例句:路德印当时驳斥他说:“真的一点没剩吗?你这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把戏,糊弄谁呀?”
【第71句】:【问官答花——驴唇不对马嘴】(歇)问的是“官”,答的是“花”。比喻答非所问,或把毫不相干的东西胡乱扯在一起。
【第72句】:【一刹那】“一刹那”表示时间极短,它是梵语的音译,是古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提到:“时间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咀刹那,六十咀刹那为一臘缚,三十臘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这样算来,一刹那约合现在的0.013秒,比一念0.018秒还少了0.005秒,真是够短的。从目前这些时间称呼看,一刹那是最短的。
【第73句】:【十个指头咬着都疼】(谚)比喻骨肉情深,无论伤着哪一个,都一样心疼。 也作十个指头咬咬哪个都疼。 十个指头扎了哪一个都是一样疼。
【第74句】:【吃不了兜着走】(惯)指一旦出了事,要承担全部后果。 也作吃不了包着走。 吃不了兜着跑。 吃不了兜着。
【第75句】:【亲戚不共财,共财再不来】(谚)指亲戚间不可在钱财上纠缠不清,不然就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76句】:【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谚)老虎凶猛,打虎须有力气;猴子灵活,捉猴须用智谋。指处理不同性质的事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策略。
【第77句】:【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见“好物不贱,贱物不好”。
【第78句】:【好景难长,名花易落】(谚)好景很难长久存留,好花最容易凋落。 指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命的。也指人称心如意的生活常苦短暂。 也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第79句】: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第80句】:【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谚)虚花:不结果实的花。就像茄子不开虚花一样,心口如一的人不会说假话。指诚实的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绝不掺假。 也作茄子不开虚花,老实人不讲假话。 茄子不开谎花,孩子不说谎话。
【第81句】:【三长两短】“三长两短”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别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长两短”望文生义好像是用一组数字说长论短,形容长长短短参差不齐的样子,其实不然。那么,“三长两短”是怎么来的呢? 旧时,凡是出了生命攸关的大事,例如横死凶杀,同今日办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是将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员验尸查案。此类待查的死尸,不属盖棺入土的正式入殓,所以,只有棺材而没有棺材盖。 无盖的棺材由五块木板钉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块长板子,头尾各有一块小(短)的板子。人们不愿意直说躺在这无盖儿棺材里等待处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话筒略地说了“三长两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长两短”暗指灾祸、事故或死亡了。 “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略成“长短”,意思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第82句】:【大江大河都过啦】 释义:比喻闯过大风险,经受适磨难,什么也不怕。 例句:儿子为这类的事儿挨过打,挨过骂,大江大河都过啦,还怕你喊哪?他照旧那句:“我没错!”
【第83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谚)行军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势,就像水的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指打仗要随机应变,不能死守教条。
【第84句】:【树老焦梢,人老弯腰】 释义:树老,树枝干枯;人老,驼背弯腰。比喻人老不中用了。 例句:谷老五抹搭着眼皮,阴沉地说:“小拴,你说到我心里了,树老焦梢,人老弯腰,我给大德堂看坟墓,总像矮了半截子。”
【第85句】:【烂套子也能塞窟窿】(谚)烂套子:使用过多年的旧棉絮。指烂套子再陈旧无用,还可以拿来堵塞窟窿。比喻人能力再差,也总有用得上的地方。
【第86句】:【庙里撞钟——惊神】(歇)惊:谐”精”。形容人有生气,有活力。
【第87句】:【十分惺惺使五分】(谚)惺惺:聪明机敏。指聪明不可使尽,否则祸及子孙。 也作十分惺惺使九分,留着一分与儿孙。 十分聪明使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
【第88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谚)指家庭内部发生丢人败兴的事,是家家都难免的。
【第89句】:【骑上毛驴找毛驴】(惯)比喻到处寻找就在自己身边的东西。
【第90句】:【担迟不担错】(谚)宁可担当拖延了时间的责任,也不要让事情出差错。指出差错比拖延时间更干系重大。
【第91句】:【哪壶不开提哪壶】 释义:比喻故意难为人,使人难堪。 例句:金不换今天怎么啦,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的父母是革命干部,兄弟姐妹都是共产党员,没那样的贼仔头。
【第92句】:【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谚)丝:十分之一寸的长度单位。一丝一丝织成寸,一寸一寸织成尺;不断积累,才成丈匹。 指成匹的布是由一丝一寸织成的。 泛指凡事必须注重由少到多的积累,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第93句】:【见人下菜碟儿】见“看人下莱碟儿”。
【第94句】:【父母官】古代老百姓称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为“父母官”。 它源自何处呢?源自汉代正史。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郡治安状况非常糟糕,盗贼猖狂,百姓逃离,田园荒芜,境内一片狼藉。一个名叫召信臣的到这里任太守,此公为政勤勉,很有计谋,首先严厉打击盗贼,稳定社会秩序,劝说人民发展生产,对游手好闲、不干农活的浪荡子弟毫不客气,像严父一样督促他们搞好农桑。因为召信臣治理有效,经济和社会环境大大改善,流离百姓纷纷回到家乡,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十分感谢这位好官,被大家称为“召父”。 另据《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也是个好官,清廉节俭,勤政为民,任期内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恢复生产,增收粮食,像慈母那样细心关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很开心,被当地人尊为“杜母”。 事有巧合,同是汉朝(西汉东汉),同是南阳,“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们把关心百姓疾苦,推动生产力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州县好官尊为“父母官”。从此相沿成俗,这个称呼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仍有这种称呼。当今的“父母官”够格不够格,老百姓心里有数。
【第95句】:【给根麦秸秆儿,就当拐棍拄】(惯)比喻误把别人的小恩小惠,当成是真心实意。
【第96句】:【戴帽子的猢狲——倒像人】(歇)指还像个人样。含讥讽意味。
【第97句】:【顺风使令箭】(惯)比喻顺应形势发展,根据情况再作出决断。
【第98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见“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99句】:羊群走路靠头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