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1500句经典中华谚语-民间谚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没有梧桐,引不到凤凰来】 释义:梧桐树:也叫青桐树,落叶乔木,传说凤凰喜欢栖息的树。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乌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比喻没有好的条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引不来出众的人物。 例句:有个姑娘,也可以招来个上门的女婿。老二奶奶又孤.又穷,虽然一二十年来早就有过这份心,可是,“没有梧桐树,引不到凤凰来”啊。

【第2句】:【避风头】(惯)指躲避不利的势头。

【第3句】: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

【第4句】:【忍辱】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无名氏)

【第5句】:猢狲入布袋比喻放荡之性受到约束。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日:‘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语出《景德传灯录·真寂禅师》:“僧日:‘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日:‘猢狲人布袋。…佛家谓凡夫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谓之“心猿”。又唐末五代间契此和尚背负布袋云游,传为弥勒化身。

【第6句】:【本小利微,本大利宽】(谚)做生意本钱小赢利就少,本钱大赢利就多。指资金是经商获利的前提和基础。

【第7句】:【担雪填井——没个满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满水井,转指人的欲望永无满足的时候。

【第8句】:【老表】“老表”是江西人的别称,此称从来没有外传或扩大地域,是江西人的“专利”。为什么称江西人为“老表”呢? 传说朱元璋同元军作战,被打得大败,而且身负重伤逃到江西康山地方,当地贫苦乡民知道他是反对元朝的,就把他藏到山洞里,治伤供食,使朱元璋的伤口很快治愈。当要离别乡亲时,他非常感激,老乡们好像未卜先知地对他说:“你要是将来当了皇帝,恐怕就不认得我们平民了!”朱元璋连忙回答说:“不会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们只管来找我。”老乡们说:“皇宫大院的,我们去哪里找你?就算找到了,我们平民又哪里进得去?文案高兴高兴算了。”朱元璋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就说是我朱元璋表亲来找就行了。” 1368年,朱元璋真的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有一年,江南一带发生了旱灾,尤以江西为重。广大农民每年还是分夏秋两季向朝廷交纳赋税,并要按丁服“徭役”。贫苦乡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想起了“朱老表”,于是,乡民来到朝廷后,自称是朱元璋的老表,获准进了皇宫大院。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真的召见了他们,并详细地听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结果.在这一年,朱元璋下令减免了他们的税收。从此,“老表”便成了江西人的代名词。外人不知道就里,还以为“老表”是笑话江西人土气呢。

【第9句】:一年种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10句】:【拿鸡蛋往鹅卵石上碰】(惯)比喻以弱犯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也作拿着鸡蛋打石头。 拿鸡蛋往墙壁上碰。

【第11句】:【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谚)舆(yu):车。居:平素待人接物及生活表现。指相马要从它拉车的表现上判断它的耐力,相士要从他的平素为人处世上判定他的品行。

【第12句】:草字不归格,神仙认不得。

【第13句】:富贵者送人以金钱,仁德者送人以忠言

【第14句】:【开绿灯】 释义:交通信号中,绿灯表示准许通行。比喻让通过。 例句:有人反对,认为小说已经“过时”,有人认为作者没有给读者指路,作品有缺点。争论不休之后,终于给小说开了绿灯。

【第15句】:【狗咬刺猬插不上嘴】 释义:形容别人说话,无法插嘴。 例句:我的口又讷,从不和人吵架,人家谈论个什么现今政策呀,张某长、李某短呀,我是狗咬刺猬插不上嘴,这样也就没人烦气我。

【第16句】:【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母女有相似之处。台湾琼瑶《月 朦胧鸟朦胧》:“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我现在才知道为什 么你女儿那么蛮横无理,原来是遗传!”

【第17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 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第18句】:“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大乘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渭:“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代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诗中的境界很美。

【第19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谚)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方便的路;多结一个仇家,就多一道阻挡的墙。指朋友越多越容易成事,对头越多越难以行动。 也作“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对头少堵墙”。

【第20句】:【人死留名,兽死留皮】见“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21句】:【钱财如流水,流去还流回】(谚)钱财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来。指钱财本是流通之物,流进来别喜,流失了别愁。

【第22句】:【如是我闻】即我闻如是,犹言我听得这样说,通常表示自己听到的传闻。如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内有《如是我闻》篇目,所载皆耳闻的传说、故事。又如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如是我闻,而王遂语,且熟视其乳毛未褪之颜。”“如是我闻”出于佛涅槃前。当时,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见《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等)相传佛涅槃后,长老迦叶在王舍城外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佛经的活动。阿难诵集经藏。他刚念出“如是我闻……”,满座大众仿佛听到佛亲临说法,感动流泪。我们今天见到的汉译佛经,一般在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少数作“闻如是”)四字,意谓我阿难当时亲自听到佛这样说。“如是我闻”表示经中的内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实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唤起了虔诵佛经的欲望,随即轻声念道:‘如是我闻……’”(李明权)

【第23句】:【老太婆缝补丁——纫针】(歇)纫:引线穿过针鼻儿,谐“认”。针:谐“真”。指做事严肃对待,毫不马虎。

【第24句】:【叫人不蚀本,舌上打个滚】(谚)蚀本:赔本。称呼人是很容易的事,损失不了什么,只不过动动舌头就是了。指见面向人打招呼,既不受损失,又能有益于人际交往。 也作“喊人不费本,舌头打个滚”。 喊人:称呼人。

【第25句】:【儿大不由爷】(谚)爷:父亲。儿子大了,凡事自作主张,不由父亲作主。指儿女长大成人后自立自主,父母不必再干预。 也作儿大不由娘。 儿大母难专。专:专断。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

【第26句】:【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释义:端午: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旧时有在这天早上逮癞蛤蟆做药的习俗。比喻迟早逃脱不了。 例句: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们的骨头熬成油,也得清账。

【第27句】:【财连于命】(谚)钱财和人的生命相连。指钱财等同于生命,对人非常重要。 也作财命两相当。 钱财通性命。

【第28句】:【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面孔,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性格。指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和人人都有和别人不同的相貌一样。 也作“干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第29句】:【死狗——扶不上墙】(歇)比喻人素质太差或没有志气,别人想扶持也扶持不起来。 也作“死狗——扶不到墙上”。

【第30句】:【壁间犹有耳,窗外岂无人】(谚)墙壁里谈话,墙壁外会有人听;窗里面说话,窗外会有人听。指私下密谈的话语也有可能泄露。 也作“隔墙须右耳,门外岂无人”。

【第31句】:【节令不饶人】(谚)节令:我国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饶:宽容。节令是农业生产的规律性的依据,谁违背它谁就会受到惩罚。指农业生产必须严格遵从节令的规定。

【第32句】:【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 释义:比喻心里装不住事。“四两香油”又作“二两酥油”。 例句:可是,几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着好了,儿子也要送给人家,金牛也要掏给人家!你,还有啥?人家说“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

【第33句】:奋楫者先

【第34句】:【树不砍不成材】 释义:借指子女需要教育,才能成为人才。 例句:“古人说:‘树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难成器。’让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他们才对!”

【第35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谚)缘:缘分。旧指人与人能否相遇、相识,主要靠缘分。 也作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却成仇。 有缘千里巧相投,无缘对面不能留。

【第36句】:【借酒浇愁愁更愁】(谚)浇:浇灭。要用饮酒来消愁只能更加忧愁。

【第37句】:【知冷知热是夫妻】(谚)指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体贴,是夫妻间的情分。

【第38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第39句】:【为五斗米折腰】(惯)折腰:弯腰向人鞠躬。原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侍奉上司,后也指为了些许小利而向人低头。

【第40句】:【乱世出英雄】(谚)战乱的年代,往往会涌现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

【第41句】:撒谎的开始,就是爱情的终结

【第42句】:【穿一条裤子】(惯)1比喻互相勾结、包庇。2形容二者亲密无间。 也作“合穿一条裤子”。

【第43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第44句】:【无债一身轻】(谚)不欠人的债务,自然就一身轻松。指债务带给人的负担是沉重的,还清债务,就不再有负担。 也作“无账一身轻”。

【第45句】:【现世报】原称“现报”,为佛家所谓三业报之一。晋·慧远《三报论》说得很明白:“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俗语用现世报为詈词,意为今生乃至当下就遭到恶报。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再没有一个身子上,先前做了贵人,以后流为下贱,现世现报,做人笑柄的。”还特指不肖子孙。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一:“骂人曰现世报,见李翊《戒庵漫笔》。张桂当国,有帖‘十可笑’于门。八可笑,驸马招个现世报。”又如《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况又遭着兵火,遂把我阁族子孙,都灭尽了。单留得我一个现世报,还在这里。”(李明权)

【第46句】:【八个金刚抬不动一个礼字】 释义:金刚: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而得名。形容“礼”重,要讲“礼”。 例句:大尹道:“一个官要拶就拶,管你什么根基不根基!”高氏道:“这也难说,八个金刚拾不动一个‘礼’字哩!”

【第47句】:【男拜观音女拜佛】民间有“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走在大街上你也会发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现象。 “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但它的形式重于意义,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和谐社会的愿望。 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恰好可以化解难以解开的愁绪。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冷静从容,豁达心胸,积极进取。这样一来,少了些许嫉妒和小心眼,不再捕风捉影,少说别人的是与不是,多一些宽容豁达,能像弥勒佛菩萨一样海纳百川,从此快乐似神仙。 而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生活当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以及会受到多种不良诱惑的影响。他们难免性情变得暴躁起来,而且容易起争斗。因此,常拜观世音菩萨,能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与平和,一生平平安安,快乐如意。

【第48句】:【倒苦水】(惯)比喻倾诉所遭受的苦难或心中的痛苦。

【第49句】:【狮子大开口】(惯)1比喻要价或提的条件太高。2形容嘴张得太大,吃东西太快。 也作狮子大张口。 狮子大张嘴。

【第50句】:【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 释义:窥:暗中察看。良马不待鞭起,侧耳便能领会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办事不待驱策。 例句:魏府大觉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

【第51句】:两个分力的尖角越小,合力越大:一个集体团结越紧,攻关力越强。

【第52句】:【有苗三分收】见“见苗三分收”。

【第53句】:【一回见面二回熟】(谚)头次见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见就是熟人了。 指人们的社会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第54句】:【坐堂医】在我国,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同仁堂”、“乐仁堂”、“同德堂”等,“同仁堂”的药全国驰名。在药铺候诊的医生叫“坐堂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坐堂医”源于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的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还常在自己的名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于千万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第55句】:【变戏法】(惯)本指表演魔术,比喻耍弄骗人的手段。

【第56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谚)方寸:心。指人把良心放正,不做伤天理、损阴德的事,并让子孙后代依家风正道直行,比留给子孙万贯家财更有用。

【第57句】:【金口】佛为“金身”,故佛口称为“金口”。如《华严经》说:“何况如来金口所说。”金口表示为佛亲口所说,真实可信。如明·张守约《拟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为诸人告。”又如明·杨慎《佛书四六》:“鹫头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鸡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下说法。金口又作金刚口,如《缨珞本业经》卷上:“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金刚口,谓佛之口舌坚固不坏,犹如金刚。后俗语中,谓发一言而举足轻重者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诺,学生才得以进入贵公司服务。有谓不轻易开口者为“金口难开”。(李明权)

【第58句】:士气不可辱,民意不可侮

【第59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谚)指年节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暂的一天,容易混过;只有这一天接一天无尽头的困苦日子,最是难熬。

【第60句】:活泼泼是禅宗的熟语,大致反映出禅宗如下的特色:首先是与自心相契合,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其次是与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打成一片”,所谓“目击道存,触事而真”。再次是机锋往来,“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第61句】:【年轻的夫妻爱顶磕,年老的夫妻爱啰嗦】(谚)顶磕:顶嘴吵架。啰嗦:唠唠叨叨。年轻夫妻容易顶嘴吵架,年老夫妻总爱唠唠叨叨。指夫妻不论老少,总不免相互摩擦。

【第62句】:【花果山的猴王——不服天朝管】(歇)花果山:传说中傲来国附近海中的一座名山,见《西游记》第一回。猴王:《西游记》中人物孙悟空,在花果山为猴王。本指孙悟空敢于大闹天宫,不服天上朝廷管教,转喻人有造反精神,敢于同统治者作斗争。

【第63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64句】:【啃骨头】(惯)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难。2讥讽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点儿好处。 也作“啃硬骨头”。

【第65句】:【官不威风牙威风】 释义:爪牙仗势欺人,更可恶。 例句:七郎在京都,一向撒没有名,一旦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做都管,做大叔,走头站,打驿吏,欺行客,诈乡民,总是这一千人了。

【第66句】:【超度】《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追荐,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的众生的倒悬之苦。唐时民间已盛行超度。如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载:“村人遂于陂中设斋超度。”超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念佛、诵经、营斋、做道场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说法,举例如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禁锢之于阿皮地狱,永永埋头,不使再有超生之日。”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又如《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禅师,开坛讲经,超升作福。”今亦引申为救助、解脱等意。举二例:孙中山《行易知难》:“本大总统看到北方学界,都是在这样的苦海之中,所以想要去超度他们。”又如《抗日歌谣·今年到了新四军》:“今年到了新四军,百姓个个得超生。”(李明权)

【第67句】:生离死别,悲哀最痛

【第68句】:【花枝叶下犹藏刺,人心难保不怀毒】 释义:比喻人心险恶,难以猜测。“难”又作“怎”。 例句:这个郎君也早合当倒运,就吐实话泄机与他,到吃婆娘哄赚了。正是:花枝叶下犹藏刺,人心难保不怀毒。

【第69句】:冲锋破敌,算个大胆;掀天揭地,方是奇才

【第70句】: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第71句】:【矮子登楼梯——步步高升】(歇)喻境况、生活等一天比一天好,或地位、职位不断提高。

【第72句】:【张家不就,李家不成】(惯)就:完成。跟张家没谈成,跟李家也没谈成。指择偶过于挑剔,婚事未成。

【第73句】: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第74句】:【猫咬尿泡空喜欢】 释义:好事并不存在,白高兴。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软筋麻。只是没福,不得沾身。可怜!真“猫咬尿泡空喜欢!”

【第75句】:【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释义:葵:蔬菜名,今称水芹菜,或指冬葵。早晨露水没干不掐葵叶,中午不在烈日下割韭菜。 例句:掐秋菜,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多则秆大。)-L掐,必待露解。 谚日:“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第76句】:【吃虱子,留大腿】 释义:比喻过分吝啬。 例句:原来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见白娘子容貌,设此一计,大排筵席。

【第77句】:【老鼠戏猫儿,好大胆】 释义:老鼠戏弄猫儿,形容胆子过大,不知死活。 例句:“[净]是李药婆,老鼠戏猫儿,好大胆。[末]衙里唤他。[老旦]便是。[净]你晓得么,老爷令严,出入的都要搜捡。”

【第78句】:处贫贱易,耐富责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第79句】:若能放手和闭口,百岁安宁有八九

【第80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第81句】: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

【第82句】:俗语比喻在没有高人、人才处逞强。如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第83句】:和尚在钵盂在“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省音译,意译为“盂”,合称“钵盂”。钵盂用泥、铁等制作,扁圆形,口略小,是和尚用来化缘的食器,也是和尚随身携带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语说“和尚在钵盂在”。或比喻一事物的存在要依赖另一事物的存在。如元代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恁时节和尚在钵盂在,今日个福气衰,看何时冤业解。”或比喻不知是谁。如元代朱凯《昊天塔》第三折:“知道是和尚在钵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

【第84句】:【苏杭不到枉为人】(谚)苏杭:苏州和杭州。不到苏州和杭州游览一回,就算白活了一世。指苏杭景物优美,甲于天下,不可不去游览。

【第85句】: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86句】:【开士】“菩萨”的一种意译。《玄应音义》卷四:“开士,谓以法开导之士也。”孔子曰:“士志于道 。”曾参发挥师教,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依此“士”义,古代译师遂将菩萨意译为“开士”。前秦苻坚时对沙门(出家修行人)之有德者赐号“开士”,以后多用以指高僧。唐·李白《赠僧》诗:“衡岳有开士,五峰秀真骨。”唐·李颀《题璿公山池》诗:“远公遁迹庐山岭,开士幽民祇树林。”唐·刘长卿《寄灵一上人初会云门》诗:“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常正)

【第87句】:【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 释义:黄梅:指黄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成熟时的降雨,亦称黄梅天。处暑时节雷声响,依旧返回黄梅天,多雨。 例句:按长元吴志皆载“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之谚。但考芒种距离处暑凡七十五日。

【第88句】:【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 释义:“蒸”:谐音“争”。指不为别的只是为争一口气。 例句:气死、饿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敌人拼死!卖掉孩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

【第89句】:【拉下脸来】(惯)指很生气或不顾及情面。 也作“拉下脸皮”。

【第90句】:【恨不得生出一百张口来】(惯)形容被人怀疑,急切想分辩清楚。 也作“恨不得长出一百张嘴来”。

【第91句】:【冤家路窄】(谚)指仇人往往相遇,想避也避不开。也指心里讨厌的人总容易碰见。 也作冤家路窄,狭路相逢。 冤家路窄,在劫难逃。

【第92句】:【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 释义:比喻颠倒黑白,不辨是非,错怪了人。 例句:他祖祖辈辈欺压七里铺人还不够!你倒好,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 心疼肚热,咋下得手打孩子?

【第93句】:【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偏爱自己的,羡慕别人 的。类似的:庄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台湾琼瑶 《人在天涯》:“男人都一样,儿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 好!”

【第94句】:道士与僧人的形象与作为也有很大区别。如鲁迅《呐喊·风波》:“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办事不按常规,不合情理。

【第95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惯)比喻刚脱离苦难的地方,又陷入更凶险的处境。

【第96句】:【拿人血染红顶子】见“用人血染红顶子”。

【第97句】:严霜单打独根草。

【第98句】:【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惯)形容变化非常快。

【第99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谚)画出虎的皮毛容易,要把虎的风骨画出很难;认识人的外貌容易,要看清人的内心很难。指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识透人心。 也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虎难画骨,知人难知心。

1716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