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中国谚语俗语大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俏眉眼做给瞎子看】(惯)比喻说话做事不选择合适的对象,再好也不会受赏识。

【第2句】:【早知三日事,富贵一千年】(谚)人能预知未来三天的事,就可抓住机遇,获取无穷无尽的财富。指预知未来最是难能可贵。

【第3句】:团结力量大,巨石变成沙

【第4句】:【只说獐过鹿过,可不说麂过】(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形状像鹿,但比鹿小。过:本指跑过,转指过错。麂:小型的鹿,谐“己”。 指只说别人的过错,不说自己的过错。

【第5句】:【用人血染红顶子】(惯)顶子:清朝官员装在帽顶正中的饰物,用宝石、水晶、珊瑚、金属制成,以其质料和颜色表示一定的品级。比喻靠害人来谋取官职。 也作“拿人血染红顶子”。

【第6句】:见闻具称“见闻觉知”,指人的感觉作用和认识能力。佛教认为,人有“六识”。“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识、舌识和身识的作用,“知”是意识的作用。见《大智度论》卷四十。又如《双恩记》:“防恶人,看险路,见闻觉知必嫉妒。”至于“见闻”一词,更为习见。通常指见到和听到的,犹言耳闻目睹。如清代方朝《藐姑山》诗:“日月愁关锁,风雷乱见闻。”亦指知识与经验。如《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个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如何?”在佛经上,“见闻”一般专指见佛闻法,如《法华经·序品》有“见闻若斯”之语。

【第7句】:【不暗不聋,不成姑公】(谚)喑(yIn):哑。姑公:婆婆与公公。指不会装聋作哑,就当不了公婆。也泛指当家人就得要装得糊涂些。 也作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第8句】:【五百罗汉】我们常常可以在许多名山大寺是见到五百罗汉的形象,或雕塑、或绘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充满佛教特色和异邦风貌。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是小乘圣者的果位。关于五百罗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弥跋谚佛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不过诸经典均未说明具体的名字事迹。在佛经中,“五百”往往作为众多的约数,未必有具体的指称。《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关于五百罗汉的民间传说不少,亦常见之于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第五八回:“如来见他走时,即下令大众动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常正)

【第9句】:【没有好果子吃】(惯)比喻没有好的结果。

【第10句】:【爱河】“爱河”指爱情,男女青年相恋,常说坠入爱河,是美好的事情。然而,它的出处却与今义大相径庭。爱河,源自佛教。 佛教中的“爱河”却并非美好的寓意,而是指情天欲海。原意是指爱欲溺人,阻碍修道。此外,也喻指人的贪爱之心,执著于物而不离舍,犹如水之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喻。《华严经》卷二十六有“随生死流,人大爱河”之语。《楞严经》也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之说。《浴像经》说:“愿永出爱河登彼岸。”“菩萨皇帝”梁武帝也曾在文章中慨叹:“登长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 可见,“爱河”在佛教中并不代表积极的一面,也不代表美好的一面,“爱河”却指人心受到欲的浸染,溺没而不能自拔,希望大家能够早日脱离。 佛教一门主张平等清静而摈弃私欲,世俗间“爱河”的意义以男女的感情欲求为基础,是与佛教所崇尚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当然,爱物、爱民、爱父母、爱师长等,佛教认为是正当的。 佛有佛道,俗有俗道,各自相安,各行其道,“爱河”就理解清楚了。

【第11句】:【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释义:不能被一种行不通的办法难倒,可以另想办法。 例句:“一台戏父女俩,天涯海角无处寻;男大当婚,也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呀!”金不换大娘替龙抬头叫屈。

【第12句】:【叫板】“叫板”具有滋事或挑战的意味。它源出有二。 其中主流说法是“叫板”原为戏曲用语,指戏曲演员于道白之后、未唱之前,将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使其有韵律,拖长抬高道白腔调,以便使伴奏开始,过渡到下面的唱腔上去。 此外,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叫板”的方式有多种,或把道白末一字字音拖长,或用一个感叹词、语气词,或用笑声、哭声,或用一个特殊手势、身段。“叫板”的念、做都要充满感情,使演员和乐队都要做好准备,充满激情,故而引申为具有挑战性。 “叫板”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古代民间有个游戏叫骨牌,四个人在一起打的,当一个人没钱时,还可以多打一次,这时那个没钱的人就会拍一下桌子,并且这次是由他说话,一般也称作“叫板”。

【第13句】:【长兄如父,长嫂比母】 释义:年长的兄嫂如同父母。 例句:长兄如父,长嫂比母,可是他们也五男二女,一窝九口,家无隔夜之粮,吃了上顿愁下顿,有心无力帮不了他。

【第14句】: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第15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

【第16句】:【狮舞三趟无人看,话说三遍没人听】(谚)三:泛指多数。重复多次舞狮,就没人爱看;重复多次说话,就没人爱听。指说话没有新意,一味重复,必定惹人腻烦。

【第17句】:【洗耳】现在有个成语叫“洗耳恭听”,意为洗净耳朵认真谦虚地听别人讲话。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净耳朵,是怕听了别人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 洗耳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说的是尧舜时代有个贤人名叫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相传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处寻访贤人时,发现了许由。尧曾多次向许由请教,认为他确实是难得的贤士,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然而许由自认为自己才德赶不上虞舜,在听到尧要让位于自己时,便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 尧认为这是许由谦虚的表现,便对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请他,并对他说:如果坚持不接受帝位,则希望他能担任“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牛来饮水,看见许由在洗耳,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许由说:“尧想召我为九州长,我觉得这话污秽了我的耳朵,所以来这里洗耳。”巢父听后,冷笑一声道:“你若隐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谁能知道你呀,你四处游荡就是想让人知道你,求得名声,别在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说着,牵着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饮水了。

【第18句】: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如风。

【第19句】:【才脱了阎王,又撞着小鬼】(惯)阎王:佛教称掌管地狱的神,也称阎罗、阎罗王、阎王爷。比喻刚摆脱了一个坏人,又遇上了另一个坏人。

【第20句】:明代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你念念不忘严府,恐被他人笑骂。”又如刘观德《我的财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谋已久的计划,自从当上打工仔的第一天开始,便一直梦寐以求,念念不忘。”

【第21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22句】:【风水不便,客人背纤】(谚)背纤:人在岸边用绳拉船前行。行船遇到逆风或逆水,乘船的客人也只好下船背纤。借指事到无奈时,只好劳动尊客。

【第23句】: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说,上求佛法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如《无量寿经》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唐代伽才《净土论》所说:“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认为,不具备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见、慈悲等,就无法真正地利他。

【第24句】: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第25句】:【财连于命】(谚)钱财和人的生命相连。指钱财等同于生命,对人非常重要。 也作财命两相当。 钱财通性命。

【第26句】: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第27句】:【船烂还有三千钉】(谚)指木船即使破烂了,也还有三干个铁钉在。 比喻富家即使败落,也还有厚实的家底。 也作破船还有三干钉。 大船烂了还有三干个钉。 烂船拾起有三斤钉。

【第28句】:【火葬】古印度四种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鸟葬)之一。梵语名荼毗或阇维,译为焚烧。《涅槃经》下:“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我国古代基本用土葬,佛教传入后则火葬渐行。清·顾炎武《日知录·体制·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于此可见佛教对民俗影响之大。又作“火化”。宋·洪迈《夷坚丙志·赵缩手》:“据榻趺坐,傍人怪其不言,就视,已卒矣……越三日火化,其骨钩联如锁子云。”车若水《脚气集》:“今贫民无地可葬,又被他说火化上天,葬礼亦被夺了。”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对火葬之俗总的来说是排斥的,甚至是禁止的。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诏禁之,明、清两代亦悬为厉禁。近代受西方各国影响,人们的看法才有较大的转变,现在更成为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常正)

【第29句】:【舍命陪君子】(惯)1指为了朋友可以舍弃性命或做任何事。2指拼出性命和对方较量。

【第30句】:【秤砣虽小压千斤】(谚)指杆秤上的秤砣虽然小,却能压住千斤的重量。比喻岁数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谋与才能,不可小觑。

【第31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释义:年轻时不努力上进,到了年老时悲伤后悔也来不及了。 例句:“你要趁着年青多学,多学点知识,争取在事业上有点成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寸候不努力,将来后悔就晚了。”

【第32句】:【缚虎容易放虎难】见“伏虎容易纵虎难”。

【第33句】: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第34句】:【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惯)把天意成就的功劳,说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 也作“贪天之功为已有”。

【第35句】: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第36句】:【箩里拣瓜——拣得眼花】(歇)指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多,使人眼花缭乱,拿不定主意该选哪个。

【第37句】:【东海鳌鱼脱钓钩——再不回头】(歇)鳌鱼:传说中生活在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本指鳌鱼脱钩后再也不返回,转指人一去再也不回来。

【第38句】:【儿大不由娘】 释义:孩子大了,母亲管不了。 例句:“我早就说给他问个媳妇,就把心收住啦,人家硬不!儿大不由母,我也管不了!”

【第39句】:【烧的纸多,惹的鬼多】(谚)给鬼烧化的纸钱多,招来讨要纸钱的野鬼就多。比喻人做事无原则,迁就照顾的面越宽,招惹来的麻烦事就越多。

【第40句】:【背包袱】(惯)比喻在思想上或经济上有沉重的负担。

【第41句】: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第42句】:【没到西天,碰上如来佛了】(惯)西天:我国古代佛教徒称印度。如来佛: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第43句】:【耗子栽进书篓里——咬文嚼字】见“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

【第44句】:【风不摇,树不动】(谚)风如果不刮动,树枝就不会摇摆。借指凡事总有个起因,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也作“风不吹不响,树不摇不动”。

【第45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绳】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间。典出《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有个名叫文若虚的人,做生意总是赔,人家叫他“倒运汉”。这年他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着别人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红”,随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风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国,商人们都上岸做贸易去了,文若虚猛地想起自己带着吃的那一篓橘子烂了没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风。岸上走的人看见了,问是什么东西。文若虚拿起一个掐破就吃。围观的人看这东西又好看又能吃,问他多少钱一个。文若虚听不懂,便竖起一个手指。有人拿出一个银钱来买了一个,闻了闻扑鼻香,尝一尝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几个银钱来,说:“我买十个进奉皇帝。”旁边的人看了,你买俩,他买仨。文若虚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刚要涨价,那第一个买橘子的人飞马赶来,大声喝道:“不要卖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虚把钱一数,共一千多,约合百两银子,竟是一本百利了。 众商人回来,听说这事,都惊喜道:“人都道他倒运,而今是转运了。” 便劝他得此钱买了货带回去再生利钱。文若虚道:“我是倒运的,将本求财,没有一次不蚀本的,如何这要生利钱。妄想什么?万一和从前一样,再做亏了,哪里再有洞庭红来卖?‘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量了,我还是带这些钱回去吧!”

【第46句】:【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 释义:不怕公开较量,就怕两面三刀地暗算。 例句:“身处不公平的天地,识人可要识个透哇!俗话说得对,入山不怕伤人虎,就怕人情两面刀。”

【第47句】:不能让坏人进我们的寨门,不能让敌人进我们的国土。

【第48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第49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谚)扔掉的瓦片,也还有拾起来再用的时候。比喻背时的人不必丧气,总会有境遇好转的一天。

【第50句】: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第51句】:念经念诵或背诵佛经。一般用特殊的音调吟诵,称为“海潮音”、“呗经”,有时也用木鱼等控制音节。僧众举行法会或做早晚课时集体“念经”,信徒个别修持时亦可单独“念经”。“念经”可以高声念,也可以低声念,可以出声念,也可以默念。中国佛教徒常念的经有《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心经》、《药师经》等。唐代慧能禅师指出,念经重在“心念”,“得其经意……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若只是口读而不解其义,称为“读经”。《坛经·机缘品》载,有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未解经义。慧能批评他;“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并说:“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法达于言下大悟。慧能说:“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俗语中运用之例,如《水浒传》第四回:“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经诵咒,办道参禅。”又如张天翼《儿女们》:“走过佛堂的时候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在敲着木鱼念经。”

【第52句】:【墙上画的饼——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无实际作用。

【第53句】:【鹰犬、爪牙】“鹰犬”、“爪牙”用来指匪首或反动集团的党羽或帮凶。 “鹰犬”、“爪牙”本义是褒义词,鹰犬表示为主忠诚,爪牙则意指国之利器。飞将军李广一次闯了祸,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答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此外,禁卫军的将官又称作“爪牙官”,比喻他们就像鸟兽的爪牙一样,是保护自我的主要手段。东汉陈龟,被任为度辽将军,前去抵御边患,临行前上疏,自称“驰骋边陲,展鹰犬之用。”袁绍向献帝上疏,称“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来,鹰犬、爪牙逐渐演变成反面的词汇,变成了坏人的帮凶。

【第54句】:【挨闷棍】(惯)闷棍: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击。 也作“挨闷棒”。

【第55句】:【竖起脊梁骨】原为禅宗语。《五灯会元》卷十二载:有个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禅师给他起了个法名称“道川”,并教诲他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竖起脊梁”,谓站稳脚跟,振奋精神,专心参禅办道。这是一句禅家习用语。再举一例,如《五灯会元》卷十七:“其或见谛不真,影像仿佛,寻言逐句,受人指呼,驴年得快活去。不如屏尽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体现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进”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禅语,其《语类》卷一零五谓:“道夫辞拜还侍,先生曰:“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语,谓提起正气,振奋精神。如:我们要竖起脊梁骨,不怕威胁,不怕利诱,为建设繁荣公正的社会而奋斗。(李明权)

【第56句】:言不乱发,笔不妄动

【第57句】:广结善缘“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缘”有“尘缘”、“恶缘”和“善缘”等。佛家主张“广结善缘”,如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等,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隋代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如代梁简文帝《相官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藩邸,便结善缘。”即指学佛。又如唐代司空图《赠信美寺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指与僧人结交。

【第58句】:【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 释义:黄梅:指黄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成熟时的降雨,亦称黄梅天。处暑时节雷声响,依旧返回黄梅天,多雨。 例句:按长元吴志皆载“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之谚。但考芒种距离处暑凡七十五日。

【第59句】:【山有百草,人有百性】(谚)山上长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指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志趣与个性,不可强求一致。

【第60句】:【深山藏虎豹,旷野隐麒麟】 释义:说明荒僻之地隐藏着出众的人。 例句:郑怀连蹿带蹦,汗都下来啦,也打不着小将。牛皋想:这真是深山藏虎豹,旷野隐麒麟。

【第61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一俗语比喻已经败落的事物,还能奄奄一息地维持一段时间,甚至死后还能发挥一定作用,属贬义。 此典源出《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讲的是魏明帝临终的时候,委托曹爽、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当时,曹氏宗室有个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权的危机,上书劝告曹爽,叙说了历代皇族统治灭亡的原因,劝说他亲本族、友异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变。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来讲明道理。他劝说道:“如果没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树根腐朽,树叶就要枯萎,枝叶繁茂,树根才能得到庇护;枝条凋零,树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因为这种虫子脚很多,所以虽然死了,也能支撑其身体不倒。”这句话讲的都是自然现象,却寓意深远。 可惜,这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无力回天。

【第62句】:【见橐驼谓马肿背】(惯)橐(tu。)驼:骆驼。看见骆驼以为是马背肿了。比喻对不知道的事物凭主观想象得出结论。

【第63句】:【演说】其本义是指佛、菩萨为弘传、阐发教义而向众生宣示开讲。《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说,佛“能为世导师,映蔽人天众,演说无所谓”。据经上说,佛以其:“广长舌”,对天上人间一切众生说法,被称为“天人师”、“大导师”。佛说法无所畏惧,催破一切“外道邪说”,被称为“狮子吼”。佛本着“一实理”,同时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机,方便善巧地演说不同的法门。据说,佛说一句法义,众生都能依自己的体会而分别受益。高僧说法,也称“演说”。如《晋书·姚兴载记上》记载:后秦国主姚兴曾率众沙门至逍遥园澄玄堂去恭听当时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演说佛经”。僧人讲经蔚然成风,逐渐面向社会大众,又形成了一种通俗的讲经方式——“俗讲”。后演化成就某一个专门问题向广大听众发表见解,阐明事理,称为“演说”。如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他的嗓门高极了,还不断挥着手,像发表演说似的。”民间艺人表演说唱,亦称“演说”。如《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李明权)

【第64句】:【老公鸡披蓑衣——嘴尖毛长】(歇)蓑衣:一种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说话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责骂意。

【第65句】:【吃官饭,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补】(谚)官:公家的。旧时指干公家事不必过分认真,对公物也不必仔细爱护。

【第66句】:【为驴扭棍,伤了紫荆树】(惯)紫荆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紫红色,供观赏,树皮、木材可入药,为较名贵树种。为了折一根赶驴的棍子,损坏了紫荆树。比喻因小失大。

【第67句】:离开了山的老虎无能为力,离开了水后鱼儿难以生存

【第68句】:【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谚)竹竿:撑船的篙多使用长竹竿。不会撑船,就不要去摆弄篙竿。指不是行内人,就不要强装内行。也指凡事与己无关的,不要硬插手。 也作“不是撑船手,莫去摸篙杆”。

【第69句】:【扯葫芦倒秧】 释义:比喻说话絮叨,翻来覆去。 例句:这老婆说起话来就没个头,刘永义知道要是不打断她,她扯葫芦倒秧,东家长西家短,不知道要说到什么时候。

【第70句】:【人生一世,草长一秋】见“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71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 释义:比喻问题的产生必定有根源。 例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看来,他们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这个事,搞什么把戏,居心叵测,葫芦里不定装着什么毒药呢!

【第72句】:【经一失,长一智】见“吃一堑,长一智”。

【第73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为人和物均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扬长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语源出《楚辞·卜居》,屈原忠而见疑,求问龟卜,詹尹回答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说,作为标准的尺寸,有时不能用作标准,用以比喻龟卜虽是替人决疑的,但有时不能决疑。 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两人之智略各有长短,批评两人替秦国打下了天下,却不能替秦国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盖世无双的名将,本可为万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杀赵四十万长平军,不免横死;王翦不谏秦始皇行仁义,其孙受殃。这样,两人的短处,使他们不能成为人们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马迁用“尺短寸长”来评论,表现了他反暴政的思想。 后世从司马迁的评论中得到启发,运用“尺短寸长”这一俗语,则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世上没有完人,扬长避短,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第74句】:【三国归司马】 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 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第75句】: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

【第76句】:【裁衣不值缎子价】(谚)缎子:未裁剪的丝织品。指已经裁剪或缝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缎子值钱。也泛指凡经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贵。 也作“成衣不敌段儿价”。成衣:缝成的新衣。段儿:缎子。

【第77句】:钉鞋凭掌子,唱戏凭嗓子

【第78句】:【好账算不折】(谚)折:亏损。好的账目,无论怎样算也不会走样。指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的账目,是不怕反复查核的。

【第79句】:【新媳妇儿坐在花轿里——任人摆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别人支配。

【第80句】:【巧妻常伴拙夫眠】(谚)心灵手巧的妻子常会和笨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指旧时婚姻由父母之言而定,很不合理。

【第81句】:【看得破,忍不过】(惯)指虽然看透了,却控制不住情绪。

【第82句】:【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转指程度达到极点。指太冤枉人。

【第83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第84句】:【猴儿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开或折断。指胡来,胡说。

【第85句】:【我有黄金千万两,不因亲者却来亲】(谚)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钱,无亲无故的人也会来攀亲结故。

【第86句】:【黄瓜熬冬瓜,一色货】 释义:黄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种颜色。比喻都是一样的。 例句:供销社和私商天生就是两码事,你怎么好说“黄瓜熬冬瓜,一色货”? 上回分明是算账疏忽了。

【第87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第88句】:【口头不似心头】(惯)指嘴上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第89句】:【蒙被子放屁——独吞】见“被窝里放屁——独吞”。

【第90句】:【猪八戒撞上罗刹女——甘拜下风】(歇)罗刹女:《西游记》中人物,即铁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 《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取经途中受阻火焰山,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灭火,罗刹女不借,打斗时,猪八戒不敌罗刹女。指心甘情愿地承认不如别人。

【第91句】:【骑着驴骡思骏马】(谚)骑上驴和骡子,可以代步,还想着骑骏马可以更快更风光。指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

【第92句】:“八万四千”极言其多,可作无尽无量解释。如大乘、小乘、顿悟、渐悟、理门、事门等等,都是种种“法门”。又如《维摩诘经》高唱“不二法门”,禅宗五祖弘忍阐扬“东山法门”。法门一词又可随文生训。如《旧唐书·萧踽传》:“梁武帝穷心于释氏,锐意于法门。”此指佛法。敬安《十二叠韵呈笠云本师》诗:“法门望重比昆仑,法海波澜满腹吞。”此指佛门。又如唐代杨炯《和曼上人伤果禅师》诗:“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此指寺门,佛寺。亦有专用法门为寺名者,如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独传之秘。明代高攀龙《困学记》:“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参求。”在小说巾运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特地来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诀窍。

【第93句】:【十方世界】“十方”是佛教关于空间的说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这个概念本于《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世间一切僧,称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诗:“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世间一切佛,称为“十方佛”,如八指头陀《发愿偈》之一:“稽首释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认为,世界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谓之“十方世界”。如明·杨慎《佛书四六》:“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权)

【第94句】:【面和心不和】(惯)指表面和善,内心却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处,内心却不满对方。

【第95句】:【饭饱肉不香】(谚)指饭吃饱后就没了食欲。借指物品多了,就不那么稀罕贵重了。

【第96句】:【无家鬼送不了家人】见“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第97句】:【门神老了不捉鬼】(谚)门神:旧时贴在大门上护宅的神像。比喻人年岁老了,精力衰弱,办不了事。

【第98句】:【出岔子】(惯)指出了差错或事故。

【第99句】: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1715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