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韩游网经典摘录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 释义:船漏了,水就进来,壶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结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岁之饥。‘船漏水入,壶漏内虚’也。”

【第2句】:【帮艺不帮钱】(谚)在钱财上帮助人,不如帮入学会一门技艺为好。 指帮钱只是救济一时,帮艺却能使人终生受用。

【第3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语一般两句连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过去封建时代,用来激励人们上进好学,形容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那么,它源自何处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劝学诗》,诗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人们受其启发,又续貂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知道人们是有意逢迎皇帝,还是寒碜皇帝,反正“颜如玉”不如“黄金屋、千钟粟”格调高雅。不管怎么说,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给冷落了。 以上三句诗,无非是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读了书,有钱花;读了书,有饭吃;读了书,有娇娘。有的少年为此追逐名利享受,误入歧途。毛泽东也曾向少儿劝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正道。

【第4句】:【吃豆腐】(惯)指占便宜,多指不正派的人占女人的便宜。

【第5句】:【跳槽】“跳槽”一词已成现在流行语了,是个热门话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不少人认为它是个新词,其实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马发情时烦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别的槽里去吃。转义指男女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甄后圹上行》日:“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宠,毛后爱驰,亦赐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这里说得明白,“跳槽”一词始于元代,且仅指男女间喜新厌旧。 到明代,市井文学勃兴,旧语翻新,“跳槽”一词畸变为“妓女隐语”或“妓寨背语”。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之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很明白,是说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难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词义已向非劣性方面转化,与时下流行义基本相同。“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了。

【第6句】:【扯顺风旗】(惯)顺风旗:指船帆。 顺着风向扬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条件,有某种优势,能占上风。2比喻顺着权势者的心意说话办事。 也作“打顺风旗”。

【第7句】:【去个苍蝇,来个臭虫】(惯)比喻来的和走了的是一丘之貉,都不是好人。

【第8句】:【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释义:一经比较就能看出人或物的优劣。 例句:“斜对门就是粮食加工厂,哪个省劲,哪个费力,哪个快,哪个慢,一看就清楚了。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第9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惯)阳关道:经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往西域去的大道,泛指大路。指关系决裂,分道扬镳。 也作你过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阳关道,俺走俺的独木桥。 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第10句】:【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谚)指即使打仗场场都能胜利,也不如不打仗为好。

【第11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释义:借指自己不会伤害自己。 例句:众人看了,尽皆骇然道:“怎么外感症好吃这种大补药?算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错了,开错的,须接位高明先生来评评看。”

【第12句】:【黄连树下长大的】 释义:比喻在困苦环境中长大的。 例句:咱是从黄连树下长大,在苦头里活出来,还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闹革命,给咱穷人长点志气,你们说呢?

【第13句】: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第14句】:【贾家的姑娘嫁贾家——贾门贾氏】(歇)贾:谐“假”。氏:谐“事”。 形容十分虚假。 也作“姓贾的姑娘配姓贾的小子——贾门贾氏”。

【第15句】: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第16句】:【写字像画狗,越描就越丑】(谚)指写毛笔字贵在一气写成,如果对不顺心的笔画加笔再描,就会越描越走样。也借指对缺理事越辩解就越不能自圆其说。

【第17句】:【心肠是铁做的】(惯)形容人心硬,不为感情所动。

【第18句】:【为人无主见,吃亏在眼前】(谚)为人处世没主见,随时都会吃亏。 指人应有主见,行事不能随风倒。

【第19句】:【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意思是说金钱万能,只要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到。这一俗语源出东汉。 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解决了写字难题,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从此,造纸生意兴隆起来,蔡伦更富有了。传说蔡伦的嫂子慧娘看了眼红,急忙叫丈夫蔡莫去跟小叔子学造纸。蔡莫急于赚钱,不等学完就匆忙回家办纸坊。由于纸的质量太差,卖不出去。蔡莫望着满屋的纸,一筹莫展。 还是慧娘有办法,她跟丈夫叽咕了-番,就装死过去,让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殓起来。待街坊邻居赶来看时,蔡莫便一边烧纸一边哭。忽听慧娘在棺材里大叫:“快把门开开,我回来了!”众人吓了一跳,壮着胆子把棺材打开,只见慧娘一下子坐起来了,油腔滑调地唱道:“阴间钱能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阳间来。”接着,她又说道:“刚才我足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阎E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来了钱,小鬼们为得到几个钱,都争着替我推磨,这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送给我的钱都交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 乡亲们听了慧娘的话,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向蔡莫买纸钱,为死去的亲人赎罪。于是,蔡莫的纸很快卖完了。从此,“有钱能使鬼推磨”成了人们形容金钱万能的一句俗语。

【第20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谚)指经验丰富的人着手办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1句】:【只有没见面的朋友,哪来没见面的冤家】(谚)指世上有没见过面的神交之友,但真正的冤家仇人总是自己打过交道认定了的。

【第22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谚)失足:失脚跌倒,借指犯了大错。指在关键时刻行为不慎,犯了大错,就会造成终生遗憾,至死无法弥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一失脚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一失足为千古恨,惊回首已百年身。

【第23句】:【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见“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

【第24句】:【里三层外三层】(惯)1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非常多。2形容层次多,一层包着一层。

【第25句】:【死要面子活受罪】(惯)指人太顾及自己的面子,为了脸面而宁愿承受痛苦的折磨。

【第26句】: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第27句】:【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谚)木柴再硬,也经不住斧百次砍斫,定会劈开;人再固执,也经不住上百次的劝说,定会回心转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会生效。

【第28句】:【关公门前耍大刀】(惯)关公: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也作关夫子门前耍大刀。关夫子:指关公。 关老爷营前耍大刀。关老爷:指关公。 关帝庙门前耍大刀。关帝庙:祭祀关公的寺庙。

【第29句】:【歪嘴和尚念经】(惯)比喻水平低或心术不正的人歪曲上级指示或文件精神。

【第30句】:【耽误了庄稼是一季,误了孩子是一代】(谚)误了农时只是一季没收成,教育孩子的事耽误了,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指教育子女是头等大事,千万不能含糊。 也作“地误误一季,人误误一辈”。

【第31句】:【船头上相骂,船艄上搭话】(谚)船艄:船尾。刚刚在船头上吵了嘴,转眼就到船尾上搭腔说话了。 指关系最密切的人,特别是夫妻之间发生争吵,会很快和好。 也作“船头打架,船尾说话”。

【第32句】:【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谚)身卧摇车的小孩,却是爷爷辈的;拄着拐棍的老人,却是孙子辈的。指旧时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爷,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第33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释义:东西总是依照种类聚集在一起,人总是一群一群地分开。常比喻坏人总是与坏人勾结在一起。 例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黑鬼对黑鬼,又不碍着谁。

【第34句】:【滴水成河,积米成箩】 释义:比喻积少成多。 例句:滴水成河,积米成箩嘛。我这一点帮不了集体什么忙,但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使我和劳动保持联系呀。

【第35句】:【袄子没绱线——搞到夹层里去】(歇)袄子的里子边上没绱线,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进入夹层。比喻弄错了或理解错了。

【第36句】:【力气是压大的,胆子是吓大的】(谚)力气是靠不断承受压力增大的,不承受压力就出不来力气;胪量是在惊吓中练大的,不经受惊吓就出不来胆量。指人的力和胆是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增强的。 也作“压大的力气吓大的胆”。

【第37句】:【碾盘上洗澡——浅得很】(歇)浅:本指不深,转指浅薄。形容人学识浅薄或见识肤浅。

【第38句】:【脚后跟拴绳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转指算了、作罢。

【第39句】:【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歇)冠:鸡冠,谐“官”。指不管职位高低,总还是个官。

【第40句】:【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歇)酥:本指融化,转形容肢体软弱无力。多形容感情冲动,不能自持。 也作雪狮子向火——软瘫了半边。 雪狮子向火——酥了一半。

【第41句】:【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内】 释义:人心好坏,从外表看不出来。 例句:什么恩人呀仇人的?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内!姓赵的话值几个钱?

【第42句】:【千金难买一句话】(惯)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轻易说话。

【第43句】:【路上行人口似飞】(谚)指凡人们关心的新鲜事,总是传得极快。

【第44句】:【赖泥下穿——烧不成个东西】(歇)赖泥:土质不好的泥。比喻素质差的人成不了人才或成不了气候。

【第45句】:【卢医不自医】(谚)卢医:战国时名医扁鹊,家在卢地,故称。卢医为人治病是妙手,却不能自治。指好医生能医人而不能自医。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 也作“医不自治”。

【第46句】:【充耳不闻】“充耳不闻”汉语词典解释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词典也有望文生义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满耳道,它来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生毕业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 冕的造型非常讲究,最上面的木板称为冕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象征天子必须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倾斜形状,提醒国王应该时刻关怀百姓。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听信谗言,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充耳不闻”这个词的来历。

【第47句】:【上断头台】(惯)断头台:执行斩刑的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用过。比喻被判处死刑或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第48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饭坡里吃】(谚)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过完,天气转暖,农家忙于春耕,顾不上在家吃饭,家家都把饭送到地里。

【第49句】:【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释义:比喻青年人反比老年人死得早,害得老人没有儿子。 例句:三藏闻言,止不住腮边泪下道:“这正是古人云:‘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第50句】:【二姑娘顽老雕——架不住】(歇)顽: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51句】:【出处不如聚处】(谚)出处:物品的原出产地。聚处:物品的贸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产地不如在贸易场所充足。也指从原产地购物,远不如从贸易场所购物方便。 也作“产处不如聚处”。

【第52句】:【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歇)蓑衣:一种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制成,易浸水。本指蓑衣遭雨淋后会越来越重,转以形容负担越来越重。

【第53句】:【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三伏天得名较早,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创立。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曾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这段话告诉我们“伏日”得名是因为当时阴冷之气潜伏,还没有进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个,所以叫“三伏天”。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第54句】:【吃一堑,长一智】(谚)堑(qian):阻断交通的壕沟,比喻挫折困难。 受到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见识。 也作“经一失,长一智”。

【第55句】:【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谚)饥饿能使人增长见识,穷困能使人变得聪明。指忍饥受饿的贫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华智慧。

【第56句】:【狗长犄角——羊相】(歇)犄角:牛、羊等头上长出的角。狗头上长出角,想装扮成羊的样子。羊:谐“洋”。讥讽人出丑,闹笑话。

【第57句】:【拉黑牛】(惯)指卖主让同伙装成顾客,假装购买其货物,诱骗顾客上当。

【第58句】:【冬吃萝卜夏吃姜】(谚)萝卜:有帮助消化功能的蔬菜。姜:生姜,有开胃暖胃的功能。指冬季多吃萝卜,夏季多吃生姜,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郎中开药方。郎中:中医医生。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请医生免烧香。烧香:拜神上香,祈求保佑。

【第59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60句】:【一碗清水看到了底】(惯)指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也形容人十分单纯。 也作“一碗清水看到底”。

【第61句】:【远凭衣裳近凭人】(谚)指从一个人的衣着、相貌上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修养素质。

【第62句】:【想吃肉又怕烫了舌头】(惯)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价。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烫舌头。 想吃肉又怕烫嘴。

【第63句】:【风不吹,树不摇】 释义:风要是不吹,树不会摇动。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马长胜说:“风不吹树不摇,说你有缺点,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第64句】:【挤讹头】(惯)比喻敲诈勒索。

【第65句】:【财是富之苗,钱是人之胆】(谚)苗:植物根苗。指有了财物,才能致富;有了金钱,才有胆量。指人发财致富凭的是拥有财物,胆大气粗凭的是拥有金钱。 也作“钱为人之胆”。

【第66句】:【为五斗米折腰】 释义:五斗米:指微薄的薪俸。折腰:弯腰,鞠躬。为微薄的薪俸而屈身伺候上司。 例句:不,我可不愿跟余敬唐这样卑鄙的人在一起!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第67句】:【吃一行,怨一行】(谚)行(h。ng):行业。在哪个行业做事,总抱怨哪个行业不好。

【第68句】:【捉大头】(惯)比喻捉弄、哄骗老实人。也比喻哄别人花冤枉钱。 也作“抓大头”。

【第69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谚)人毕竟不是圣人贤人,谁能生来不犯错误呢?指人人都有局限,免不了要犯错误。 也作“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第70句】:【武大郎捉奸——有心无力】(歇)指有心去做,但能力不行。

【第71句】:【忍痛割爱】“忍痛割爱”现在指情愿将自己心爱之物或关系密切之人转让他人。体现此人高风亮节以大局为重。这里“割爱”是本词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爱之物,也非关系密切之人,而是“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 在佛教中,“爱”是贪欲的别名,“爱”位列“贪、嗔、痴”三毒之首。 爱可生爱,也可生憎,爱的欲深,则憎怨也可能愈大。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生诸烦恼,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经》指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爱实为生死轮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论》卷二八说:“断诸爱系,直趋涅槃。”《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有“上为俗人不叹出家割爱难”,所以说,佛教所说的“割爱”是指弃绝红尘俗念,断念出家的意思。后演变成“忍痛割爱”之今义。

【第72句】:【当归】“当归”是一味妇科良药。早在《神家本草经》中就将它列为可补可攻的中品药,既可扶正补养,又可攻邪治病。那么,“当归”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从前有个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药,同妻子约定三年之内回来,媳妇信以为真。谁知这一走三年杳无音讯。他的媳妇忧郁悲伤,得了一种妇科病,月经紊乱,头晕心慌,生活十分凄凉,被逼改嫁他人。没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乡。他质问媳妇为何不等自己。媳妇哭诉说:“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听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药送给媳妇,居然治好了她的妇科病。这事在乡里传开后,一些得了妇科病的人也找来这种草药服用,居然都痊愈了。从此,人们知道这是一种妇科良药,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当归,告诫后人要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惨痛教训。后人出一谜语:丈夫外出三年整。谜底:当归。

【第73句】:【着湿布衫】(惯)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烦事。

【第74句】:【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 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第75句】:【全聚德】“全聚德”是北京最知名的老字号烤鸭店,驰名海内外。 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杨全仁在北京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1864年,杨全仁买下了前门大街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鲜果铺,开始经营烤鸭和烤驴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第76句】:【付之东洋大海】(惯)比喻丢得远远的,不再理会。

【第77句】:【抓住手腕子】(惯)比喻当场抓住作案的罪证。 也作“抓住手脖子”。

【第78句】:【财去身安乐】(谚)去:失去。失去了钱财可以换来自身的平安康乐。旧时对失去钱财的安慰语。 也作“财去人平安”。j

【第79句】:【蒺藜子拌草——不是好料】(歇)蒺藜子:蒺藜的果实,有毒,皮上有尖刺,俗称蒺藜狗子。料:本指饲料,转指材料。指人不是好东西。常含责骂意。

【第80句】:【免死牌】在传统的戏剧、小说当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节,据说,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历史上真有“免死牌”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来的呢? “免死牌”是俗称,史料中称为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丹书铁契”等,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别证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礼·秋官·司约》载有“书于丹图”之事。这就是今天俗语所说的“铁券丹书”。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认为丹书铁券源于汉初。据《汉书-高帝纪下》载:“(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从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半券合二为一,可获赦免。颁发铁券要举行典礼,领取者要郑重宣誓,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砺),国以永存,爱及苗裔。”南朝梁改为“丹书银券”,隋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宝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赐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各代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清雍正年间编写的《浙江通志》记载一块铁券很详细“长一尺八寸三分,阔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台州府志》中,还刊有铁券嵌金文词和誓词。文词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职爵位、封地和功绩简要介绍。誓词为:“长河有似带之朝,泰华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 “免死牌”真的管用吗?得看皇帝的脸色,比如朱元璋杀害的那些开国功臣——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他们都有免死牌。可见,这种丹书铁券也非万能的护身符,如果超过朝廷允许的限度,这种东西形同虚设,皇帝可发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81句】:【点起一盏灯,亮了一屋人】(谚)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来,就能使满屋子的人都见到光亮。比喻一人传播真理,能使众人心明眼亮。

【第82句】:【强盗遇着贼爷爷】(惯)指双方是一丘之貉。

【第83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俗语现在形容某人有主意就是不说。此俗语源自《三国演义》。 在三国故事中,徐庶是个传奇人物。他任侠使气,善击剑,遍访名师,有谋略。刘备驻守新野,他来辅佐,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斩吕旷、吕翔,破八门阵,计取樊城,杀得曹仁丢盔弃甲逃回许都,可谓战绩辉煌。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便以徐母为人质,逼徐庶来降。徐庶是大孝之人,无奈只得投奔曹操。在临行前,徐庶郑重向刘备承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生不设一谋。” 徐庶真的信守诺言,尽管曹操想尽办法拉拢他,他都不为所动。不过,他破例为曹操出过一谋:长坂坡赵云为救二位皇嫂(准皇嫂)及幼主刘禅,独闯曹营,连杀曹操数员大将,身处险境。在旁观战的曹操问徐庶:“此人勇猛过人,谁欤?”徐庶答日:“此人乃常山赵子龙,莫非丞相有爱将之心?”曹操日:“然”。徐庶献计日:“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曹操采纳,结果,是徐庶暗中救了赵子龙。只此一谋,还是替刘备出力。从此留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俗语。 其实,这只是小说家言,《三国志》中,徐庶在曹营中先任中郎将,后升任御史中丞。

【第84句】:【人生一世,草长一秋】见“草活一秋,人活一世”。

【第85句】:【干姜有枣——越老越好】(歇)干、有:没有实际意义,为增加音节的助词。本指姜越老越辣,枣越老越甜;转指人越老越有经验,办事越老到。

【第86句】:【搞一言堂】(惯)一言堂:旧时店铺中挂的匾额,上面写着“一言堂”三个字,以表示不二价。指领导干部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听不进群众意见。

【第87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讥讽人得意地显耀自己。

【第88句】:【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 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第89句】:【拧成一股绳】(惯)比喻众人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

【第90句】:【黄瓜菜都凉了】(惯)比喻错过了时机,事情无可挽回。

【第91句】:【端人家的饭碗】 释义:指给人家干活,吃人家饭。 例句:这不,紧赶慢赶,一看你已早到,我咋能不急,端人家的饭碗呀。

【第92句】:【旱枣涝柿子】 释叉:枣喜欢干旱,柿子喜欢雨水大。 例句:刘世盛说:“旱枣涝柿子嘛,俺们这个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枣儿就越结得稠,也就越甜!

【第93句】:【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尊】(谚)道行高,龙虎也会被降伏;品德好,鬼神也会对之尊敬。指品德高尚的人,能得到人们普遍的敬重。

【第94句】:【英雄所见略同】(谚)指分析形势或设计谋略,英雄豪杰的观点见识,往往是不谋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见,毕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见略同。

【第95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释义:明知有危险,也要冒险而行。 例句: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96句】:【盘缠】现在上点岁数的人还把出门时所带的路费叫做“盘缠”。为什么把路费称为“盘缠”呢?原来这与古代钱币有关。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多是铜钱。人们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铜钱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如有出戏剧就叫《十五贯》。古时既没有旅行支票,又没有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路费叫做“盘缠”了。

【第97句】:【笨人有笨福】(惯)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气。多指意外得来好处。

【第98句】:【有上稍,没下稍】(惯)指有好的开头,没有好的结果。

【第99句】:【灯草拐棒儿——拄不定】(歇)灯草:灯芯草的茎,质软中空。拄:谐“主”。指人拿不定主意。 也作“灯草拐杖——拄不定”。

1677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