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二
小班的科学目标指出: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个别的物品及其用途;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使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爱动物、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内容,开展活动。我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午餐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很喜欢吃蛋,还不停的在比较谁的蛋大,谁的蛋小,边吃还一边议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孩子吃蛋。有一次,西西拿着午饭中的蛋,边吃还边献宝:“这颗鸡蛋可好吃了,我猜想一定是聪明的鸡生的。我妈妈说我会变得这么聪明就是吃了鸡蛋!”看她说的这么起劲,决定去探个究竟。走进一看,这哪是鸡蛋吗?分明是颗鸭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真正分清鸡蛋和鸭蛋,于是我决定上一堂《认识鸡蛋和鸭蛋》的课。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鸡、鸭,知道母鸡、母鸭会生蛋。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妈妈、鸭妈妈头饰;背景音乐;记录纸;笔。
1.游戏:拣蛋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农场去玩,小朋友看看农场里面有什么?(很多的蛋)原来这个农场是蛋宝宝的家啊,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在拣蛋的时候小朋友要注意轻拿轻放的,不要把蛋宝宝弄坏了。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
分析:活动开始,我先让幼儿玩“拣蛋”游戏,幼儿自由的在盆子中拣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蛋放入自己的盘子中间。并加强了常规的要求,激发幼儿爱护蛋宝宝的情感。
2.观察自己拣的蛋
师:小朋友们都拣到了一个蛋,请你们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学习词汇:光滑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分析: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己拣的蛋:“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形。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老师教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个蛋的不同
师:“刚刚小朋友说拣来的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区别鸡蛋和鸭蛋的不同。
小结:鸡蛋和鸭蛋的大小、颜色都不同,浅绿色的大的是鸭蛋,粉红色的小点的是鸡蛋。
分析:我让幼儿们比比两个蛋有何不同,提问:“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4.游戏:找妈妈
(1)师:“唔唔唔,谁在哭啊?”以蛋宝宝哭的声音,让幼儿猜猜蛋宝宝为什么会哭?
(2)游戏“蛋宝宝找妈妈”。
a.师:“这些蛋宝宝的妈妈一样吗?”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b.出示记录纸,让幼儿以连线的形式配对找蛋宝宝的妈妈。
c.幼儿说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d.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图片,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口吻,验证幼儿的猜测
分析:在本环节中,教师以问题:“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让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老师让幼儿在猜测的.基础上,采用连线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猜测,并说出自己连线的理由。
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图片:“猜猜是谁来了?”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老师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全体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全体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分别分类分好好。
5.延伸实践操作活动:吃蛋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引导幼儿运用: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三步曲的方法进行。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花草幼儿是经常接触的,对它们的特征也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自然界中一些奇特的花草,小朋友接触得较少,了解的也较少。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奇特的花草,并能知道这些花草的奇特之处。
根据《纲要》提出的科学教育指导要点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设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参观“花草展览会”引起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是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奇特花草。1、介绍含羞草和睡莲(通过触摸、观看了解含羞草和睡莲的奇特之处——会模仿人的动作和表情)2、介绍猪笼草和捕蝇草(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猪笼草和捕蝇草的奇特之处——会捕猎)3、介绍芦荟和百合(通过幼儿之间相互说说,了解芦荟和百合的奇特之处——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第三环节是幼儿操作,通过匹配题的练习,巩固幼儿对这六种花草的认识。第四环节:小结,激发幼儿有进一步探究奇特花草的欲望。
本次活动,我把重点定为认识六种奇特花草,难点是了解它们的奇特之处。
1、知道自然界中有奇特花草的存在,认识6种奇特花草。
2、通过多媒体介绍及匹配题的练习,能区分6种奇特花草的奇异之处。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花草展览会场景
3、一盆含羞草、芦荟、一束百合
4、幼儿操作匹配题每人一份、铅笔每人一支
(一)、参观花草展览会,引起幼儿兴趣。
这些花草你认识吗?知道它的名称吗?用手轻轻地去摸一摸,用鼻子去闻一闻,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在开始部分,我抓住幼儿好奇这一点,通过参观花草展览会,让幼儿在常见的花草中发现含羞草,了解含羞草的奇特之处,对含羞草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其他的奇特花草,为下面的环节作准备。)
(二)、介绍奇特的花草
1、通过“摸”,了解含羞草和睡莲的奇特之处
小朋友在花草展览会中发现了一种植物,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小朋友用手去触摸它的叶子时,它会象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把叶子合起来,过了一会儿它又会打开。所以,人们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含羞草)
小朋友,你见过会睡觉的花吗?(播放多媒体,同一场景、同一莲花,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形态,让幼儿通过对比的形式,清楚地了解睡莲的奇特之处。)
总结,含羞草和睡莲它们的奇特之处在于会模仿人的表情和动作,会害羞和会睡觉。
2、通过“看”,了解猪笼草捕蝇草的奇特之处
人会捕猎,动物也会捕猎,它们是怎样捕猎的呢?(动物们用爪子抓、用嘴咬,猎人们用枪打,或者想办法让猎物掉到陷井里)。
你们见过会捕猎的花草吗?(播放多媒体,介绍猪笼草、捕蝇草的外形特征及捕猎方法。)
刚才看到多媒体中的猪笼草它长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刚才看到多媒体中的捕蝇草它长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总结,自然界中有一些奇特的花草,它虽然没有手,没有脚,但它通过自身的形态、生长环境等等,就有一些奇特的本领。
3、通过“说”,了解芦荟和百合的奇特之处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教室里自然角上的一盆芦荟 )它有什么用呢?(幼儿相互说一说,最后播放多媒体,芦荟种植园、芦荟加工厂,介绍芦荟的作用。)
哟!芦荟有这么多用途,不光能美容还能治病、还能吃。那是不是每一种花草都对我们人类有益呢?
小朋友用鼻子闻一闻(出示一束百合)。百合花虽然很漂亮,但不能用鼻子多闻。因为百合花中有一种物质,人多闻了以后会失眠、恶心,对人们的健康有害。
总结:其实,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花草有特殊的本领,有的对我们人类有益,也有的对我们人类有害。(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个环节中。我依据科学课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匹配题练习
1、今天,我们认识了6种奇特的花草,他们有哪些奇特之处,你们了解了吗?好,老师这里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匹配题,要求你把上面的花草和下面的它的奇特之处连在一起,会吗?(幼儿动手操作)
2、评价。(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为突破难点而设置的,到这一环节结束,目标2也就落实了。)
(四)、总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今天我们认识了6种奇特花草,知道了她们的奇特之处。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奇花异草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呢!所以,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早日去发现它们的秘密。(这一环节完成了目标3)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四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五
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知道常见的蔬菜水果可食用的部分是植物身体的哪个结构。
“植物的身体结构”组图;“苔藓、蕨类”图片;“哪个部分可以吃”组图。
组织谈话,鼓励幼儿讨论人类和动物的身体结构,导入主题。
——请认真看看你们的身体,你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你家有养小动物吗?小动物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小朋友们对人和身边小动物都很熟悉,其实我们身边还有一样很熟悉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够说出它们的身体结构,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组图“植物的身体结构”,引导幼儿了解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
1.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说说植物的身体结构。
——植物是我们身边很熟悉的东西。这是一株西红柿,请你认真观察,说说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这是什么植物呢?(花生)
——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教师操作课件,逐一呈现植物的身体结构。
小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出示图片“苔藓、蕨类”,帮助幼儿了解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身体结构都由六部分组成。
——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吗?
——植物多种多样,有些植物的身体结构只包含了六部分中的几个部分,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是什么植物?猜猜它由几个部分组成?
小结:苔藓、蕨类等植物一般由根、茎、叶三个部分组成。
出示组图“哪个部分可以吃”,引导幼儿识别日常所吃的食物属于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的了解。
(教师也可以用实物替代)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猜猜它是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呢?
小结:植物可食用的部分不一样。比如红薯、土豆吃的是它们的根;莲藕、甘蔗吃的是它们的茎;白菜、空心菜吃的是它们的叶子;花菜、西蓝花吃的是它们的花;橘子、西红柿吃的是它们的果实;花生、瓜子吃的是它们的种子。
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去果园、菜园,引导幼儿观察水果、蔬菜,进一步扩展关于植物的认知。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六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科学教案沉与浮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篇七
1、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多种方法。
2、能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的形式表达制造风的过程。
3、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1、幼儿按照制造计划收集的扇子、电风扇、打气筒、气球、硬纸板、布、吹风机、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树、大黑板、记录纸张。
可以随风摇动的东西
往吹风机放手指的孩子
一、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前些天我们到外面找风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风了呢?
(柳树、小草、头发、衣服。)
2、教师:你是怎么发现风的?
(我看见柳树、小草、头发都动了,衣服都飘起来了。)
3、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如何制作风”设计记录。
(1)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用扇子扇风。用手抓紧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风了。
想用打气筒打气,就有风了。用吹风机,可以有风。还有用布扇。我用硬纸板扇,就能有风了。)
(2)你为了制造风收集了哪些材料?
(准备了扇子。塑料袋。气球、打气筒。)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风了呢?
(可以吹在脸上感觉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风了。
让一个人来试就知道了,把风吹在脸上。
可以用吹风机吹我们的门帘,如果门帘动了,就说明有风。
还可以吹头发、衣服,如果动了就说明有风。)
二、幼儿按照计划制造风。
1、提出实验规则。
(1)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试验。幼儿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试验,当你用完一样材料后要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请将实验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样实验的,制造出风了没有。
(3)有些幼儿的实验材料需要用到电,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插销。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探究并及时支持。
上一篇:2023年公司的承诺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