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活动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课件、棋子(两种颜色)、小球(三种颜色)、大盒子、反馈练习、统计表格。

课前谈话:实物投影展示转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转盘得奖活动,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看来像转盘的奖、抽奖等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师:通过刚才的转盘得奖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生: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获得纪念奖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等奖占的面积大,纪念奖占的面积小。

师:是这样吗?下面通过大家的试验,验证一下是不是有这种规律存在。

2、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

师:我们共同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袋子里只放入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奖,白棋子表示纪念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打算怎样设计这次摸奖活动?

师:自己想一想,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

3、汇报自己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个,白棋子放9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个,白棋子放7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多一些。

师:按两人一组的想法,把棋子又轻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组合作实验

明确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记录,不能看,摸完一次后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并把结果填入表中,同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展示、汇报、交流

(1) 把记录单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贴在黑板上。

(2) 师: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 解决反例问题

师:为什么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数却多呢?说一说这是这么回事?

生再次实验(黑棋子1个白棋子9个或黑棋子2个白棋子8个)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看来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书:小 大)

6、 师:可能性大小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

师:与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书:数量 多 少)

7、师:横着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随着黑棋子数量的逐渐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了。

8、师:放5个黑棋子和5个白棋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观察摸到的结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师:如果继续摸下去会怎样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正如你们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做了此项实验(介绍贝努力实验)

9、小结

通过刚才我们摸棋子的实验发现,袋中放几种颜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几种颜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变化的。

1、(出示一个盒子,上面标有共14个球,白球8个,黄球4个红球2个)

师:如果老师只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中只装有3种颜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或者是红球。

师: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数学书第85页1题:连一连

3、通过游戏,再次体验可能性大小

8个分别标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号码大于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号码小于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后,得分高的获胜。

问:如果你来参加这个游戏,你将怎样选择?

(1)当甲 (2)当乙 (3)甲或乙都可以

4、师小结:这节课过得愉快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4页。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说教法和学法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口算训练:(3分钟)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复习旧知,揭示课题(3分钟)

1、说出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并说出换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页主题图)

谈话引入: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图片,体育场、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位新朋友。(板书课题)

(三)、以标导学,探究新知:

1、自学提示:(2分钟)

①自学课本84页,划出重要的句子。

②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③阅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学生自学(7分钟)

师:自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每个知识点可用横线划出,疑难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自学过程,掌握学生自学信息。

3、自学反馈(8分钟)

汇报自学成果:

① 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②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同学们想象一下)

师:认识了 1公顷、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记忆,帮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们的一间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和起来面积约是1公顷?(200个) 空旷的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④问:你知道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推算。)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4、教师总结:(2分钟)

这节课学习了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还学习了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些知识要牢记在心,才能正确运用。

(四)、巩固练习:(8分钟)

1、课本85页第1、2题

2、填空:

4公顷=()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顷

5平方千米=()公顷80公顷=()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顷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顷6公顷=()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顷100公顷=()平方千米

700公顷=()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微缩景观公园,面积约47()。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顷。

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顷○3000平方米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顷○600平方米

3、某农场有一块长方形的水稻田,长是800米,宽是400米。这快水稻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六、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①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②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习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第16页例7)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习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位积都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

(3)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体会成功的喜悦。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难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探究、表述、练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整体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乐学情绪;体验自己排除思维障碍,获取最全面的思维成果,体会成功喜悦。

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乘法计算法则,切实提高各自的计算能力。

1、要求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

运算法则是对计算过程实施细则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自觉性和法则的掌握水平,在计算中尤其是刚总结出法则之后的计算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让他们自我意识到法则对其计算的指导,一方面用法则保证计算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则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依照法则去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的良好习惯,为熟练运用法则打下基础。

2、逐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法则的水平。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要求学生按照法则步趋地进行计算,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算法则的普遍规定性和计算过程中的具体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摆脱运算法则的依赖性。

共有四个环节:铺垫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归纳→游戏

(一)铺垫导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为笔算乘法做好了铺垫。

3×8+5=6×9+8=5×7+6=4×6+7=8×7+5=9×3+4=

2、笔算(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这组题各是你所学过的什么内容?指名学生说出第三题的计算过程,并

说出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则)本节课要继续学

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识

1、出示第16页例7,创设买牛奶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谁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将这个图用应用题形式表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学生看图后能正确列式:454×4=

3、学生尝试计算,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同桌商量着完成.同桌互查,反馈信息。

指名板演,说出计算的顺序和过程,集体订正.

这题的计算完成了吗?为什么?(还得在横式的等号后填上得数和单位)。以此培养学生观察仔细,办事严谨、认真,从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风。

4、比较:刚才同学们做424×4时,既快又正确,做例题454×4,怎么有的同学觉得有点困难呢?这两道题在计算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不同点是:424×4是一次进位,454×4是连续进位)(板书:连续进位)

5、用乘数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要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同样地,用乘数乘被乘数的百位时,也要注意进位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教师巡视,且及时级予个别辅导。全班完成后,指名说出每题计算的全过程,予以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书,让学生思考,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回答后,教师着重指出:“连续进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的知识点.在一位数乘法中,不论数字多大,数位多高,计算的法则都是一样的,计算中一定要仔细认真。重点强调每位上乘得的积都要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数。

(五)游戏

游戏以“给小动物喂食”的形式出现:把各类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确,喂给小动物们。使枯燥的计算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454×4=1816(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课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88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