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识辛弃疾词人,大多数在于其词作。雄阔苍茫的词作风格,豪放派代表人物深深的印刻在人们身上。以至于后世人提起辛弃疾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但却忽视了他实际上还是一位在沙场战斗的将军。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文官的升迁与品级往往高于武将,就算两者之间的品级相同,文官都天生高武将一等。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宋朝文化发展迅速,大文人大才子一批又一批的出现,但是拿的出手的将领却只有那么几个。
在宋朝,人们往往能接受以文入武,却很难接受以武入文,毕竟若是真的有那般文采,又如何会成为一名武将,而不参加科举考试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存在,对于辛弃疾这么一个名垂青史的大词人却是一位武将,后世人往往都是存疑的。辛弃疾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吗?辛弃疾真的有军事才能吗?
传统的想法并不可取,因为辛弃疾虽然是一位词人,但是同时他也的确是一位在战场上真正战斗过的将领。我们不能因为他在一方面成就过高,就忽视了他另一方面的成就。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成就和境遇,源自于他一生的遭遇。
辛弃疾小的时候出生在金国,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生活在金国,但是经历过金国残暴统治的辛弃疾却想要抗击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极强的爱国主义思想。
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开始进行抗金斗争。后来更是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将两支人马合并,辛弃疾在里面担任掌书记。后来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辛弃疾看见了机会。他毫不犹豫的说动了耿京,希望能南下与朝廷联合起来。甚至为了保证此事的顺利,辛弃疾亲自冒着危险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不过可惜的是,等他将一切做号返回的时候,发现起义军被张安国围剿,耿京被叛徒杀害,起义军溃散。辛弃疾听见这个消息,极为愤怒,当时就率领五十多人的随扈袭击有几万人的敌营。
五十多人对上几万人,这事儿放在今天来看实在太过莽撞。但是辛弃疾偏偏就去做了,关键的是别人还成功了。硬是凭借这么弱小的力量,将叛徒从几万大军中擒拿出来,并且押解回了南方,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事儿能说明辛弃疾勇气可嘉,但是同样的也不可忽视他在其中所施展的谋略。若说辛弃疾当真有以一敌万的武力,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辛弃疾能成事,绝对离不开他的一番谋算。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相比于许多文人虽然作出了以沙场战斗为主要内容的诗词,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参加过战争而已,辛弃疾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过血与火洗礼之人。能写出如此才气而壮阔的诗句,不能否认其本身之能。
对于辛弃疾的认识,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的都是他的豪迈,他的苍凉,以及他内心里壮志未酬那沉重的感情,但是却忽视了辛弃疾也有逗趣的时候。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没有壮阔的景象,也没有抒发豪壮的感情,但是却让人们看见了溪上青草茵茵,一栋茅屋矗立,大二小儿中儿并卧剥莲蓬的景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从这首词我们看出了辛弃疾对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感叹。
上一篇:有多少人在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