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读书心得 300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书心得 300篇一

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

推荐2.《人性论》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此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推荐⒊《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

推荐⒋《理想国》

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他认为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并且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推荐⒌《形而上学》

叙述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许多西方哲学家获取灵感的源泉之一。重点阐述了存在论目的论的宇宙体系等。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围绕”存在“问题来展开自己的论述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存在分层和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有四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既范畴,如实体,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确实性;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是潜在的存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前两种存在的分别,特别是第二种存在内部的区分,其中主要是“实体”的存在和其他范畴的存在的区分。由这里就引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的核心,既作为存在学说的核心的实体学说,因为在他看来,实体是一切的中心。

推荐⒍《社会契约论》

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种,两年累计可达一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推荐⒎《悲剧的诞生》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学观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推荐⒏《西方哲学史》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推荐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叔本华只有28岁,这部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这位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以他的唯意志论和忧伤语调征服了无数后辈,他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推荐10.《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3000字读书心得篇2

读书心得 300篇二

在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深入细致地了解了本书的作者,法国著名作家,世界级文学巨匠——雨果。在阅读之前,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发自内心的认为,这必是一本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感悟这本小说之前,深入细致地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悲惨世界》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在法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而且可以说是更加巍然耸立的丰碑。雨果作为世界杰出小说家的声誉从此稳固确立了。说它较之《巴黎圣母院》更为重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巴黎圣母院》以中世纪末期为故事背景,通过曲折的手法反映当时的法国社会,而《悲惨世界》则直接描绘了十九世纪初期,即复辟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国社会,因此更具有现实感。《悲惨世界》写作时间很长,毕竟是雨果呕心沥血之作!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雨果便对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他为死刑所困扰,参观了一些监狱和苦役场:一八二七年参观了比塞特尔的监狱,一八三四年参观了布列斯特的苦役监,一八三九年参观了土伦的趸船。

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直接动机来自于这样一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比埃尔·莫得穷苦农民,因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找活干又处处碰壁。到了1828年,他又着手收集有关米奥里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这样,他就掌握了这部小说的原始素材,开始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圣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到了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然而,作者还迟迟未动,继续收集素材,在此基础上还发表了几部小说,目睹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到了1845年11月17日,雨果才开始创作,直到1862年,这部巨著终于问世。而从小说的构思到出版,期间延宕三十余年。在这三十年间,物是人非,发生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他从一位文坛领袖、一名政坛显赫变成了一名一文不名的流亡者,生活与社会地位的巨变使这位文学巨匠以一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洗礼自己的思想与灵魂。

正是经过了如此多的艰苦与磨难的洗礼,收集了大量的社会现实资料以后,雨果才写出了《悲惨世界》这部人类历史上永恒的瑰宝,而这写作的过程与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悲惨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取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讨论了令人感动的写作经历与背景之后,让我们领略一下这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感悟与思考吧。

《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用其卓越的艺术手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由于被逼无奈为其外甥偷了一块面包,残酷的社会与法律判处他苦役十九年。出狱后,他处处碰壁,没有一个人感收留他,哪怕是个吃饭的地反也没有,他已经彻底地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当他如此无助的时候,一个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放弃了邪恶的念头,树立起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仁慈与善良,又成为马德兰市的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了众人的嘲弄,她的女儿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

作者以冉阿让坎坷不凡的一生作为线索,为读者揭露了当时社会大量的现实,我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感悟一:

当时的冉阿让,这么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既然会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填饱肚子而去偷窃一块面包,难道社会连一个小孩也养不活吗?难道这么一位年轻人连养活自己和一个小孩的机会都没有吗?难道这就是当时所有穷人要面对的现实吗?可想而知,当时的法国社会穷苦潦倒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腐败到了什么程度。再者当冉阿让被捕后,居然被判了19年的苦役,这样的量刑不是太重了吗?而且他的动机是情有可源,难道不该从轻发落吗?这个社会的同情心在哪里?它司法制度的合理性在哪里?这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最强有力的控诉吗?

感悟二:

当冉阿让刑满出狱以后,这个社会对他的态度令人不可思议,似乎这样的人就没有生存的这个社会上的权利了,饭馆容不下他,百姓害怕他。这样的待遇使他沮丧痛苦到了极点,他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想要报复这个社会,他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在这样的时刻,我想可能只有上帝能够拯救他了。在与一位唯一可以接纳他的主教接触后,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个已经被仇恨所包裹的自我,那个当初愿意为一个小生命而去偷窃的自我。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儒家学派的大师,孟子说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这个社会的丑恶现实使我们自己丑化了,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感悟三:

冉阿让在受到主教的感化以后,他便隐姓埋名并转型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打算以德报怨,尽量地用自己赚来的钱去帮助那些穷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正是由于这种高尚的德操,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并极力地推荐他当市长,这样一位勤政爱民的马德兰市长出现了。本来当个小商人也就相安无事了,可偏偏又当上了市长,成为了当地真正的风云人物,这就惹来了很多人的注意。好景不长啊,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发现了他的密码,认出了马德兰市长正是当年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较量就从此拉开了序幕。一个无怨无悔依旧老老实实地为社会出钱出力,一个死死地认定这样的一个苦役犯不可能痛改前非,他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两个人之间就上演了一出出猫捉老鼠的游戏。沙威警探绝对是一位尽心尽职的好警察,可他受这个丑恶社会的熏陶太久了,变成了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工具,他们养的刽子手,他只对这个社会普遍价值观服务,似乎怎么也容不下一位洗心革面的苦役犯。虽然在后来的较量当中他也看到了冉阿让那令人敬畏的表现,但他始终还是很难相信,因为他见过太多的这种人了,没有一个会真正变成好人的,他似乎就不觉得这里会有一个意外。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沙威警探的错误判断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社会制度的局限。我们不能过多的要求他,要知道他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啊,从他最后的结局中我们就能看出。

感悟四:

晚年的冉阿让似乎有过那么一段幸福的时光,他与自己收养的小女孩珂赛特度过了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还是不太眷顾这位“满身是伤”的老人,他还是被认识的人发现了,因此他也差点就葬送了女儿的幸福。在这种抉择的时刻,他再一次选择牺牲自己,在心爱的女儿和女儿的幸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宁愿一个人孤独终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内心还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为自己对社会所奉献的爱无怨无悔……

他这种在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真的很令人感动,有人说爱是自私的,而我说爱应该是无私的。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地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样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丑恶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也看到了“爱”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我很幸运能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当然我们的社会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公平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道德文化缺失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全社会的成员齐声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呐喊助威,并给出自己实际的贡献,那么更美好的共产主义就离我们不远了。

3000字读书心得篇3

读书心得 300篇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教育界渐渐提上日程。我们地区现在正在实行高中新课改,所以平时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由于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前一段时间,看了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全书56个教学案例涉及31位教师和学生作者,呈现出一幅视野广阔且色彩斑斓的历史教学新图景,没有晦涩难懂的道理却无形中形象生动给我上了一堂有效的课。仔细阅读后令我受益颇多,现将些许感触诉诸笔端。

记得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冲动的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结果不难想象,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了,农夫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不能贪婪,是否大家也发现,农夫那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可是方法不正确,忽略了有效产蛋的规律,最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真的是鹅死蛋没,吃力不讨好。 做事情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如同我们去上每一节课一样都希望是有效果的有效率的,那究竟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呢?也许,我们无法给它最确切的答案,因为它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着。这本书呈现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同时也在这些问题上给了我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有效无效不是老师个人感觉良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达到课堂有效性,必须树立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学论教,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标准。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足工作。

首先,要明确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认为高考的大纲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协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要做到三者合一谈何容易。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历史教育就其学科特色来说,本身包含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所以,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真正的把握好三维目标,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践这条慢慢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上下不断求索。用基本的知识技能作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体会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个人情感得到提升。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其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赋予新生命。会有学生说,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书本的一些知识,传统课堂的讲学方式,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兴奋点。如果把学生认为如古董般尘封的历史变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指要求特别强烈。” 所以,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多从他们角度考虑,解放思想创新设计,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活跃,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自主完成一堂课。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有些老师一提到课改就谈讲色变,以为讲授就是传统,花过多精力在教学过程方法花样化上,这样只能是丢掉了课堂教学的精髓原则,一堂课下来剩下只是空虚的框框,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不排斥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个。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就在这里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形成自己有特色的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对于课堂教学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个人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讲课有一个基本就要有学生的眼神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

主编赵亚夫曾提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教师必须清晰了解自己的学科特点,我们课堂教学追求什么,才能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吧。 怎样让自己不会变成那个“农夫”,怎样让那个我们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需要我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用心的去探索,有效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

读书心得 300篇四

看了奥巴马的“演讲集”和《无畏的希望》,我有些汗颜、有些惭愧。奥巴马律师出身,他在思考着什么?在做着什么?他在忧国(美国)忧民,他在为民请愿,他在愤世嫉俗,他在试图推倒政府的官僚习气,他在革命,在努力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在争取让美国每个公民有均等的权利。同样作为律师,我们国家的律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是不是更多的人在想着如何赚钱,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所谓的专业学习是不是纯粹以逐利为目的?虽然这和国家的体制有关系,我国的律师不可能在政治舞台占主导地位,那么我们每个个体就应该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吗?不,既然选了这行就要活得精彩,就要用法律多为他人、社会做些事情。我们需要独立的思考,西方法学界说“像律师一样思考”,那是独立的思考,我们作为律师有吗?奥巴马现在很郁闷,很难受,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交际圈子在缩小,整天和银行家、政治家、企业家、律所合伙人打交道,接触普通民众的机会太少了,他不愿意!很多其他律师呢?他们在抱怨为何他们不能有那么好的关系,削尖了脑袋想融入那些高层关系!在这里,我不是指所有的律师,我想大部分是这样的吧。有真才实学、真正钻研某一法学领域、具有良好的修养与社会道德标准,这样的律师是我欣赏的,我估计也是社会欣赏的。以下为我抄录的有感触的句子:

像所有第一次参加竞选的人一样,我不放弃任何一次谈话的机会。我去过街区俱乐部的集会,参加教会活动,还去过美容院和理发店。如果见到街头拐角有两位交谈的人,我便会走过马路,递给他们竞选宣传册。1

我一直坚持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书,我喜欢这个工作,常常会有人邀请我做巡回演讲我保持了独立、奠定了声誉、稳固了婚姻,可这一切在我踏进首府华盛顿时——至少从统计上看——都面临着风险。我每天给民主党主要捐赠人打四五个小时的电话,试图得到他们的回复。我召开过记者招待会,却没有一个观众。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独自驾车游说的,首先从芝加哥的一个个选举区,再到各县各镇,最后跑遍了整个州。

我只能靠朋友和熟人关系去敲开每一扇陌生的大门,或把拜访安排在教堂、工会大厅、桥牌小组或rotary club这些地方。有时赶了几个小时路程后,发现只有两三个人围坐在餐桌旁等我。

连月以来的谈话让我有所感悟。如果要说,那就是我发现原来人们的希望竟是如此朴实。一致的信念是没有种族、地区、宗教和阶级之分的。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一个人想工作,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人们不应该因为生病就必须去申报破产;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真正的教育——这不应该只停留在嘴上;穷人的孩子也应该能上大学。想要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想要有更多陪孩子的时间。他们想在年老时能够体面地退休并受人尊敬。

我认为城市中心的苦恼大部分来自于文化上的衰落,这是无法单纯用金钱治愈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国内生产总值。

就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审议机构里面,没有一个人在倾听。

在我的理解中,政治就是一项身体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横眉瞪眼和偶尔脚下使绊儿也不会被判犯规。

我们真正的麻烦是横亘于我们的崇高使命和渺小政治之间的鸿沟——长期以来我们容易陷入一些细微琐事之中,往往不能再紧要关头做出重要决策,无法达成一致来解决所有的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信仰是一切幸福和理解之源,然而我们却发现,在信仰的表达和理解上出现了分歧。

当然,还有千百万日夜辛勤工作的美国人要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他们在工作着或正在寻找工作,开始创业,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穷于应对疯涨的油价和不足的医疗保险,以及由于破产法庭而无法领取应得的退休抚恤金。他们时而对未来充满希望,时而又跌入绝望的谷底。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含混。

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她(作者母亲)就会给年幼的我灌输她心中的价值观:宽容,平等,帮助弱势群体。

他谦和的态度变得救世主般坚定。看着多数共和党参议员同僚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此时我注意到权力所能带来的这种危险的隔离感,领会到先辈们设计权力制衡体系的英明。

直到他(小布什)离开大厅,我才意识到谈话的时候我的手一直搭在他肩上-----一个我下意识的习惯,但是我想,这个习惯为我交了一大帮朋友,更不用说大厅里特勤局的人员了,真是不容易。

需要强调的是,全伊利诺伊州、全美国正在不断地发生一场彼此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交流,一系列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虽不全然有序,但基本平和。不同的身份正在混作一起,然后以新的方式取得一致。信仰不断地摆脱断言的羁绊。肤浅的预期和简单的解释正不断地被颠覆。

《独立宣言》隐含的基本思想——我们生来自有,所有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来具有许多权利,若没有正当理由,任何人、任何国家不能剥夺;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也一定能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每个美国人都知道。这个思想日复一日地给我们指引方向,确定路线。

多数肯尼亚人具有一种恐怖感:他们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我同辈的亲戚告诉她,如果不行贿,找份工作或者自己做生意将十分困难。活动家告诉我们,由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反对他们被关进大牢。

但是我们也从正面理解我们的自由权,这体现在机会的理念和有助于实现机会的附属价值观中——所有那些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穷理查的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k)中第一次普及,一辈子持续激励我们忠诚的朴素美德;自力更生、自我修养和承担风险的价值观;奋发图强、严于律己、自我克制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节俭和承担责任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植根于一种对生活的基本乐观态度和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一种这样的信心:通过勇气、汗水和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受命运的限制。但是这些价值观同样表达了一种更宽广的信心:只要每个男人和女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欣欣向荣。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繁荣取决于国内占大多数的拥护这些价值观的美国人。

如果我们美国人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如果我们天生不满部族忠诚、传统、习俗和种姓制度的历史,那么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将是个错误。我们的个人主义始终和一套共有的价值观粘在一起,这种粘合剂每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

我们珍重爱国主义和国民责任,一种为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们珍视超乎我们自己的信仰,不管它是以正式宗教还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也珍视我们表达互相关注的一些行为表现:诚实、公正、谦虚、和善、礼貌和同情。

没有什么比遇上一位以工作为荣或者乐于付出的人——会计师、管道工、三星上将、电话那头看来真的为你解决问题的人——能让我感到高兴。但后来这样的相遇似乎十分少见;我似乎花更多的时间在商店里寻找人帮我,或者等待送货员出现。

我和许多保守人士一样,相信文化力量在个人成功和社会团结中的决定作用,相信我们若忽视文化因素就会自食其果。

保罗品质的最后一个方面——同情心——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欣赏的品质。它是我道德准则的核心,是我所遵循的“为人准则“(golden rule)——不仅仅是呼唤同情或呼唤慈善,而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和从他人的角度来认识事情的本质。

然后我想到林肯,与前辈和继任者不同,他既清楚我们的民主协商有何作用,也明白这种协商有何局限性。

他(林肯)一直在内心中努力对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视同仁——我们必须对话并达成共识,正因为我们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确定上帝是否支持我们的行动;尽管如此,我们有时也必须采取行动,好像我们确信上天会保证我们不犯错误。

我想,对每个参议员来说,这多多少少是实情:担任参议员的时间越长,你交际的范围就越窄。

3000字读书心得篇5

读书心得 300篇五

看了奥巴马的“演讲集”和《无畏的希望》,我有些汗颜、有些惭愧。奥巴马律师出身,他在思考着什么?在做着什么?他在忧国(美国)忧民,他在为民请愿,他在愤世嫉俗,他在试图推倒政府的官僚习气,他在革命,在努力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在争取让美国每个公民有均等的权利。同样作为律师,我们国家的律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是不是更多的人在想着如何赚钱,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所谓的专业学习是不是纯粹以逐利为目的?虽然这和国家的体制有关系,我国的律师不可能在政治舞台占主导地位,那么我们每个个体就应该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吗?不,既然选了这行就要活得精彩,就要用法律多为他人、社会做些事情。我们需要独立的思考,西方法学界说“像律师一样思考”,那是独立的思考,我们作为律师有吗?奥巴马现在很郁闷,很难受,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交际圈子在缩小,整天和银行家、政治家、企业家、律所合伙人打交道,接触普通民众的机会太少了,他不愿意!很多其他律师呢?他们在抱怨为何他们不能有那么好的关系,削尖了脑袋想融入那些高层关系!在这里,我不是指所有的律师,我想大部分是这样的吧。有真才实学、真正钻研某一法学领域、具有良好的修养与社会道德标准,这样的律师是我欣赏的,我估计也是社会欣赏的。以下为我抄录的有感触的句子:

像所有第一次参加竞选的人一样,我不放弃任何一次谈话的机会。我去过街区俱乐部的集会,参加教会活动,还去过美容院和理发店。如果见到街头拐角有两位交谈的人,我便会走过马路,递给他们竞选宣传册。1

我一直坚持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书,我喜欢这个工作,常常会有人邀请我做巡回演讲我保持了独立、奠定了声誉、稳固了婚姻,可这一切在我踏进首府华盛顿时——至少从统计上看——都面临着风险。我每天给民主党主要捐赠人打四五个小时的电话,试图得到他们的回复。我召开过记者招待会,却没有一个观众。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独自驾车游说的,首先从芝加哥的一个个选举区,再到各县各镇,最后跑遍了整个州。

我只能靠朋友和熟人关系去敲开每一扇陌生的大门,或把拜访安排在教堂、工会大厅、桥牌小组或rotary club这些地方。有时赶了几个小时路程后,发现只有两三个人围坐在餐桌旁等我。

连月以来的谈话让我有所感悟。如果要说,那就是我发现原来人们的希望竟是如此朴实。一致的信念是没有种族、地区、宗教和阶级之分的。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一个人想工作,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人们不应该因为生病就必须去申报破产;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真正的教育——这不应该只停留在嘴上;穷人的孩子也应该能上大学。想要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想要有更多陪孩子的时间。他们想在年老时能够体面地退休并受人尊敬。

我认为城市中心的苦恼大部分来自于文化上的衰落,这是无法单纯用金钱治愈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国内生产总值。

就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审议机构里面,没有一个人在倾听。

在我的理解中,政治就是一项身体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横眉瞪眼和偶尔脚下使绊儿也不会被判犯规。

我们真正的麻烦是横亘于我们的崇高使命和渺小政治之间的鸿沟——长期以来我们容易陷入一些细微琐事之中,往往不能再紧要关头做出重要决策,无法达成一致来解决所有的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信仰是一切幸福和理解之源,然而我们却发现,在信仰的表达和理解上出现了分歧。

当然,还有千百万日夜辛勤工作的美国人要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他们在工作着或正在寻找工作,开始创业,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穷于应对疯涨的油价和不足的医疗保险,以及由于破产法庭而无法领取应得的退休抚恤金。他们时而对未来充满希望,时而又跌入绝望的谷底。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含混。

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她(作者母亲)就会给年幼的我灌输她心中的价值观:宽容,平等,帮助弱势群体。

他谦和的态度变得救世主般坚定。看着多数共和党参议员同僚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此时我注意到权力所能带来的这种危险的隔离感,领会到先辈们设计权力制衡体系的英明。

直到他(小布什)离开大厅,我才意识到谈话的时候我的手一直搭在他肩上-----一个我下意识的习惯,但是我想,这个习惯为我交了一大帮朋友,更不用说大厅里特勤局的人员了,真是不容易。

需要强调的是,全伊利诺伊州、全美国正在不断地发生一场彼此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交流,一系列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虽不全然有序,但基本平和。不同的身份正在混作一起,然后以新的方式取得一致。信仰不断地摆脱断言的羁绊。肤浅的预期和简单的解释正不断地被颠覆。

《独立宣言》隐含的基本思想——我们生来自有,所有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来具有许多权利,若没有正当理由,任何人、任何国家不能剥夺;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也一定能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每个美国人都知道。这个思想日复一日地给我们指引方向,确定路线。

多数肯尼亚人具有一种恐怖感:他们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我同辈的亲戚告诉她,如果不行贿,找份工作或者自己做生意将十分困难。活动家告诉我们,由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反对他们被关进大牢。

但是我们也从正面理解我们的自由权,这体现在机会的理念和有助于实现机会的附属价值观中——所有那些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穷理查的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k)中第一次普及,一辈子持续激励我们忠诚的朴素美德;自力更生、自我修养和承担风险的价值观;奋发图强、严于律己、自我克制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节俭和承担责任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植根于一种对生活的基本乐观态度和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一种这样的信心:通过勇气、汗水和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受命运的限制。但是这些价值观同样表达了一种更宽广的信心:只要每个男人和女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欣欣向荣。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繁荣取决于国内占大多数的拥护这些价值观的美国人。

如果我们美国人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如果我们天生不满部族忠诚、传统、习俗和种姓制度的历史,那么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将是个错误。我们的个人主义始终和一套共有的价值观粘在一起,这种粘合剂每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

我们珍重爱国主义和国民责任,一种为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们珍视超乎我们自己的信仰,不管它是以正式宗教还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也珍视我们表达互相关注的一些行为表现:诚实、公正、谦虚、和善、礼貌和同情。

没有什么比遇上一位以工作为荣或者乐于付出的人——会计师、管道工、三星上将、电话那头看来真的为你解决问题的人——能让我感到高兴。但后来这样的相遇似乎十分少见;我似乎花更多的时间在商店里寻找人帮我,或者等待送货员出现。

我和许多保守人士一样,相信文化力量在个人成功和社会团结中的决定作用,相信我们若忽视文化因素就会自食其果。

保罗品质的最后一个方面——同情心——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欣赏的品质。它是我道德准则的核心,是我所遵循的“为人准则“(golden rule)——不仅仅是呼唤同情或呼唤慈善,而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和从他人的角度来认识事情的本质。

然后我想到林肯,与前辈和继任者不同,他既清楚我们的民主协商有何作用,也明白这种协商有何局限性。

他(林肯)一直在内心中努力对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视同仁——我们必须对话并达成共识,正因为我们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确定上帝是否支持我们的行动;尽管如此,我们有时也必须采取行动,好像我们确信上天会保证我们不犯错误。

我想,对每个参议员来说,这多多少少是实情:担任参议员的时间越长,你交际的范围就越窄。

3000字读书心得篇5

读书心得 300篇六

推荐1.《存在与虚无》

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

推荐2.《人性论》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此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推荐⒊《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

推荐⒋《理想国》

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他认为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并且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推荐⒌《形而上学》

叙述了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许多西方哲学家获取灵感的源泉之一。重点阐述了存在论目的论的宇宙体系等。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围绕”存在“问题来展开自己的论述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存在分层和分类。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有四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既范畴,如实体,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确实性;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是潜在的存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前两种存在的分别,特别是第二种存在内部的区分,其中主要是“实体”的存在和其他范畴的存在的区分。由这里就引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的核心,既作为存在学说的核心的实体学说,因为在他看来,实体是一切的中心。

推荐⒍《社会契约论》

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种,两年累计可达一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推荐⒎《悲剧的诞生》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学观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推荐⒏《西方哲学史》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推荐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叔本华只有28岁,这部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这位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以他的唯意志论和忧伤语调征服了无数后辈,他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推荐10.《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3000字读书心得篇2

9009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