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2023年三国演义讲故事稿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讲故事稿篇一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

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二将抓阄。“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二人在寨中商议。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将,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

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二将抓阄。“忠曰:“看我先去,如何?”云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云曰:“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云曰:“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忠曰:“公言是也。”这段突出的是二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

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对比。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 “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辩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

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说出“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个台阶。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均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

在正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枝箭。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场。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忌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非常鲜明。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但笑声未止,在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此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曹操的狡猾、奸诈,也正由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另外,两人都曾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但通过“许田打围”中曹操的描写便以其“奸”来反衬出“白帝托孤”的诸葛亮形象之“忠”。正如歇后语所说那样“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作为作者不遗余力刻画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衬诸葛亮形象最为可贵的一片“绿叶”。

到了后期,司马懿便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同时借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映衬,如“空城计”一节,司马懿领大军杀至城下,见诸葛亮坐于四门大开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因此领兵退去。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极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来映衬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奇谋妙算的形象特点。

通过以上诸多人物的衬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展现,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在《三国演义》中,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如“温酒斩华雄”,先是写了各路诸侯的几位上将出战,但都不出数合便败于华雄之手,表现出了华雄的勇猛。经过层层铺垫,作者才写关羽出场,“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而此处作者对于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侧面烘托及气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华雄及其他上将的陪衬,一个高大勇武的关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恰当地运用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四、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张)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三声夸张的大喝,便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样,像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等。

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像,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国志》的《吴主传》、《文聘传》中记载,“借箭”与“空城计”的故事分别为孙权和文聘所为,把两则故事放在孙权、文聘身上,从整部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而夸张化地放在诸葛亮身上,却能显出诸葛孔明的智慧过人。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的虚构夸张描写,就是要将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并将其神化成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罗贯中在使用夸张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将夸张用在了对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语言的描写上。因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使其艺术形象丰满,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总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生动、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还让我们认识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能,并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讲故事稿篇二

《三国志》读后感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等等。

读过《三国志》后,我对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从《三国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的一些细节中可以找到反应曹操胸怀宽广的一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中,我们能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 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 2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曹操的个人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带给我很多启发。3

三国演义讲故事稿篇三

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谈《三国志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往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中曹操形象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文章用“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模糊性。

罗贯中《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本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但历来被视为“奸贼的典型”。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曾说他“假忠欺世”,“万古贼奸”;毛宗岗更斥之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是千古第一奸雄”。直到今天,不仅一般读者把曹操看作反面人物,就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罗贯中用斥责和讥笑的态度描绘出一个令人厌恶的曹操形象”。这些看法,把一个本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简单化、绝对化了,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学术界虽有人早已意识到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但其所论,往往是把“奸雄”二字释为又“奸”又“雄”,对所谓“奸”与“雄”,即“奸诈性格”与“雄才大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机械的、静态的罗列,因而也未能很好阐明曹操性格的复杂性。现趁电视剧《三国演义》连续播放之机,对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进行一番详细论证,来同广大编导、观众及学界同仁交流、讨论。

美恶并举 有贬有褒

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为使曹操与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三国志演义》确实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诸如:故杀吕伯奢,兴兵报父仇,借头压军心,许田迎众贺,假手杀祢衡,肢解吉太医,族灭董国舅,勒杀董贵妃,横槊刺刘馥,许都纵火案,忌恨杀杨修,多疑杀华佗,以及为称魏公、魏王而杀荀攸、荀攸、崔琰、伏皇后、伏完、穆顺、赵俨等,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地予以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

但是,上述丑德恶行,并不是曹操性格描写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曹操性格元素中,事实上还存在着与欺君、诡诈、残暴、利己截然相反的另一极表现。不信请看:

十常侍专权时,“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曹操提出先正君位,然后图贼,忠义凛然,顺乎民意。董卓纵横朝廷,残害百姓。曹操先是自告奋勇冒险刺杀董卓,后又发矫诏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扶汉救民,既忠且义。破下丕俘陈宫后,曹操本有“留恋之心”,无奈陈宫愤然下楼就戮,士兵“牵之不住”,曹操只得“起身泣而送之”,并令“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罗贯中不仅特意用小字补注后事:“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而且热情赞颂说:“此乃曹公之德也。”可是,到了毛宗岗修改本《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小字补注不见了,“回许都吾府中恩养”被篡改成“回许都养老”,然后斥“德”为“诈”,大骂曹操“假惺惺”,“一味权诈”,“真狼人哉”!简直令人视之瞠目!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不辞而别,“诸将皆不平”,意欲“赶上诛之”。曹操坚持守信不追,“使归其主,以全其义”。对此,裴松之等人均认为“斯实曹氏之休美”。罗贯中也深怀同感,他把曹操“不追关公”和“不杀玄德”两件事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评论说:“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毛宗岗不以为然,不仅删去这些称颂,而且巧言舌辩:“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说曹操“虽似君子而终怀小人之心”,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官渡破绍后,在袁绍图书中发现一束许都官员和曹军将士私通袁绍的书信。荀攸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尽皆将书焚之,遂不再问”。对此,罗贯中引史官赞诗说:“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并认为这是曹操后来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围攻冀州时,敌将发老弱残兵及妇女小孩出降,以解城中饥色。曹操知百姓欲“就食”,便让其到自己后军中去讨粮食。破城后,又下令:“河北居民遭兵军之难,尽免今年租赋。”显系恤民、爱民之举。如果把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考察,我们更会发现:曹操戎马生涯三十余载,虽曾有过濮阳、宛城之败,赤壁、潼关之窘,还算不上是常胜将军。但在平徐淮,战官渡,征柳城,击当阳,讨关西,算合肥,解襄、樊等大战役中,不仅表现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深通韬略的指挥天才、从谏如流的统帅风度,而且通过驱兵百万,南征北战,为抑制汉末封建割据的恶性发展,促成由乱而治的天下一统,作出了千古不磨的历史性贡献。关于这一点,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决非吹嘘不实之词。

从上述一类表现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大系列:忠君、诚实、宽厚、仁慈、重义、爱才、勇敢、多智等。它们与刘备所说的急、暴、谲,同样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这正、负两个系列中那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组组组合单元,即欺君与忠君、诡谲与诚实、残暴与仁慈、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愚蠢与多智、胆怯与勇敢、利己与大公、罪过与功德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毛宗岗等人批评《三国演义》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竭力夸大曹操性格系统中的负极因素,并把这丰富、复杂的性格系统片面归结为一个“奸”字。如果我们今天仍象过去那样用单侧面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曹操性格,用传统的“奸贼典型”论来编导和表演曹操形象,那就只能造成对曹操形象的片面肢解。曹操在《三国志演义》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还曾介绍说:“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智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除“论赵高”一句略含贬意外,其余都是热情赞赏。曹操气绝身亡后,作者的盖棺定论也是有贬有褒。贬词所言“丑恶”,一是“秉圭升玉辇,带剑上金銮”;二是“杀人虚堕泪,对客强追欢”。仅仅如此而已。而褒词所讲“功德”,却涉及很多方面,诸如生活作风上的“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待士用人上的“知人善察”,“随能任使”;文采风度上的“登高必赋,对景必诗”;沙场征战中的“运筹演谋”,“芟刈群雄”;初露头角时的“胸蟠星斗气凌云”;老大将终时的“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结论是:“明略最优”——“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功德”最大——“当时若使无公在,未必山河几处分”。这些画龙点睛式的盖棺定论与作者赖以立论的大量描写,都告诉我们:《三国志演义》里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作者对曹操的态度不只是善恶并举,有贬有褒,而且在用盖棺定论对其一生作整体性评价时还是功大于过,褒多于贬的。这似乎至今尚未引起我们后世读者和编导的足够注意。

主次变换 重心转移

一分为多,多又合而为一,构成了曹操性格的整体。但是,这种合,并不是美丑、善恶、长处短处的机械相加和等量组合,而是一种有重心的、流动着的辩证组合。

所谓有重心的组合,是指人物性格虽因元素本身的不同性质而呈现出双向性,但总有一种性格元素处于性格组合单元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每个二极组合单元总是表现出自身的定向性。所谓流动着的组合,是指人物性格组合单元虽因重心不同而呈现出某种定向性,但这种定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而必然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中呈现出主次变换、重心转移的历史差异性。曹操一生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就是由这种有重心的、流动着的辩证组合体现出来的。

在《三国志演义》前三十则中,曹操虽有幼年诈风,欺父欺叔;故杀吕伯奢,“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徐州报父仇,“大军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的丑德恶行,但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却是仗义除奸,匡扶汉室。他旗帜鲜明地站在十常侍、董卓及其余党李傕、郭汜的对立面,不仅未见丝毫篡逆之心,而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忠直感人、谋略超人、胆量过人的汉朝忠臣。就是“移驾幸许都”,其缘起也是出于为汉朝廷、汉皇帝着想。书中明明写道:“帝在洛阳,百事未备,城廓崩倒,欲修未能”。李傕、郭汜兵临洛阳,献帝便产生了离洛阳,“投曹操”的想法,而且事实上已带领百官,步出洛阳,“望山东而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许都地近鲁阳,城廓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矣,可幸銮舆”,正合献帝之意,解了朝廷之危。况且首倡徙驾迁都者,并非曹操,而是董昭、荀彧等大臣、谋士。曹操不过是在他们多次劝说下,由疑而“决”,“决”而遂行的。毛宗岗妄言迁都之策“非为朝廷,专为曹操”,说“操之迁帝许都,与卓之迁帝长安,傕、汜之迁帝坞,无以异也”,不过是用一种主观臆断的“奸绝”偏见,来硬套此时的曹操罢了。

移驾许都后,曹操位高忘义,权欲薰心,“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出入朝廷“长带铁甲军马数百”,“朝中大臣有事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一切“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把自己推到了众矢之的的位置。而君臣、上下、左右、朝野的不满,又促使他把一切聪明才智都用作保护自己、战胜对手的精神武器,从而使奸、谲、暴逐渐上升为他性格中的主导因素。但是,这只是就曹操性格运动在移驾幸许都以后的大致趋势而言的。如果深入到作品实际中加以具体考察,我们则会看到移驾许都后不同时期曹操性格的一些更为复杂的动态组合情况。

赤壁之战前,曹操身受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对来自皇帝及保皇大臣们的威胁,曹操起初虽有疑虑,但无实据。当他察觉“众皆”不满,发现皇帝与董承密谋害己,搜出衣带诏后,便立即产生“诛其君而吊其民,择有德者而立之”的想法。后虽因谋士劝阻,没有付诸行动,但却杀了一批密谋害己的保皇大臣,并明确宣布:“但有外戚内族,不曾禀奉于吾,辄入宫门者,腰斩之。守御不严者,罪同。”从这以后,汉献帝便成了一个傀儡,曹操对他确实再也无忠心可言。曹操与袁绍、袁术、孙策、孙权、吕布、刘备等人之间的矛盾斗争,表面也象忠奸矛盾,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孙、刘、吕动不动就斥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甚如王莽、董卓”。实际上,袁术率先“淮南称帝”,袁绍“亦有篡国之心”,孙氏兄弟均有“据江东”,“建号帝王”之意,刘备也是以扶汉室为幌子与曹操争王天下。两方之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忠奸之别。《三国志演义》写曹操与袁、孙、刘、吕的军事争斗,也并不是为了表现曹操对汉朝廷和汉皇帝的忠奸与否,而主要是通过曹操破袁绍、擒吕布、驱孙权、逐刘备,突出曹操的多智谋,善用兵。至于面对部下和士民的不信任情绪,曹操采取了分别情况,区别对待的策略。其中除对“裸体骂曹操”的祢衡借刀杀之;因误听谗言而把孔融“灭夷其族”;明知蔡瑁、张允是“谄佞之徒”,反加以显官“权且用之”,打算“成事之后,便当杀戮”以外,其余均能以诚相待,施之以仁,如留恋陈宫,恩养其母;厚待关羽,言而守信;恭迎许攸,信而不疑;尽焚私书,通袁不究;抚民忧民,罢兵冀州;赈济降民,以解饥色;收复冀州,尽免租赋等,因而“贤俊多妇”,百姓感服。对此,不仅曹操手下人称赞其“至心待人,推诚而行”,“恩之所加,皆过其望”,就是他的敌人,也是承认和深惧的。这三个方面的情况,说明赤壁之战前,虽然对汉献帝奸而不忠已愈来愈成为曹操性格的显著特点,但在暴与仁、谲与诚、急与宽、愚与智这些二极组合单元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还不是急、暴、谲、愚,而是宽、仁、诚、智。也就是说,宽厚、仁慈、诚实、多智,也是这时期曹操性格的突出特点。

但是,当扫平中原,旌麾南指,孙权、刘备皆胆战心寒,终日不安时,曹操便有点利令智昏,骄傲轻敌了。周瑜连施反间计、诈降计、连环计,他都中了圈套。自己已经坐在火山口上,还得意忘形,饮酒作乐。程昱、荀攸几次劝他“提防火攻”,他摆出一副“明天时”、“察地理”、“知兵法”的姿态置之不理。直到黄盖战船逼近,程昱再谏“来船必诈”时,他才以之为“然”,急命“去止”,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盈江战舰一时空”,自家败走华容道。他显然不是败在物质力量的弱和少上,而是败在战役指挥的骄与愚上。在愚与智这组二极组合单元中,智此时已退居到性格矛盾的次要和服从地位,而骄与愚却反宾为主,成为这一性格单元中的主导因素。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心中尝欲雪赤壁之恨”,但三国鼎足之势已成,要想在短时间内吃掉孙、刘,统一天下,已不可能,便陶醉在以往的丰功伟绩之中。自恃功高,傲视天下的心理,加上失去政权、军权必为人所害的忧虑,促使他权欲更增。刚刚当众表白完“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一转眼却要封魏公,加“九锡”;称魏王,造王宫,并为此接连杀害了好心劝阻的荀彧、荀攸、崔琰和竭力反对的伏皇后、伏完、穆顺、赵俨,逼迫汉献帝立自己女儿为正宫皇后。还杀了站在红旗下的朝官三百人、才高如己的杨修、闻名华夏的神医华佗等。这都可说明,赤壁大战后,曹操才在政治斗争中充分显现了自己性格中的欺君、残暴的一面。

以上分析,使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这样说,忠、诚、宽、仁、智与奸、谲、急、暴、蠢,都曾在曹操的性格系统中占有过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尤以欺君、诡谲、爱才、多智给读者的印象最深。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不曾在曹操一生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更不是曹操性格中的唯一元素。性格组成多元素、多特点;主导性格随天走,随地变:有忠有奸,时忠时奸;有诚有谲,时诚时谲;有仁有暴,时仁时暴;有智有愚,时智时愚。或忠显而奸隐,或奸显而忠隐;或诚主而谲副,或谲主而诚副;或仁多而暴少,或暴多而仁少;或智强而愚弱,或愚强而智弱。性格整体中包含着多种元素组成的多组单元;每组单元之中的正反两极总有一极处于主导地位;居于主导地位的性格重心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流动;性格重心的变异、流动形成了各个时期性格的不同特点。这就是曹操一生性格的有机整体性和辩证复杂性,一个简单化的“奸”字,一个类型化的“奸贼典型”的结论,一个无往而不奸的表演模式,是无法揭示出曹操一生性格的丰富内涵,无法表现出曹操性格的复杂多变的。

善恶难辨 亦美亦丑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些性格现象,都是一眼就可判断出美丑善恶的。但是,象现实人生和活人言行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模糊现象一样,罗贯中为我们提供的有关曹操性格的所有信息,并不都是具有明确定性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们至今也很难准确道出它们的美丑善恶。它们好象似善又非善,让你说不上美,也说不上丑。这是曹操性格复杂性的又一不可忽视的表现。

罗贯中在曹操首次出场时曾介绍说,“操年幼时”,汝南名士许邵评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喜而谢之”。对此,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批评道:“邵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喜在后一语。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这显然有些武断。因为说“治世能臣”也好,“乱世奸雄”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承认曹操聪明、多智。这种性格元素,虽对曹操后来成为奸中之雄,起了重要作用,但本身并无美丑善恶可言。用于“乱世”,能成为奸中之雄;用于“治世”,可成为能干的大臣。用在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上,可造福国家民族;用在于国于民有损的事情上,可祸国殃民。体现在好人身上,被誉为足智多谋;体现在坏人身上,被斥为阴谋诡计。年尚幼的曹操听后“喜”之,并不一定是喜在预见自己将来能成为奸中之雄上,而恐怕是喜在这两句话实际包含的承认自己聪明多智上。因而只能说是一种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模糊之喜。

建安三年四月,曹操进兵荆州,沿途看见“麦已苍黄”,便命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这显然具有明显的爱民性质。不料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践倒小麦,他便“割发权代首”,以示惩戒。对此,罗贯中借史官之口评论说:“此乃曹操能用心术耳。”毛宗岗则一会儿说“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一会儿又连声嗟叹:“权诈可爱”!“权诈可爱”!今人对曹操此举也一

三国演义讲故事稿篇四

论封神演义中的尊道抑儒

摘要;《封神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神魔演义小说,它以周武王伐纣为线索,博采民间传说,再加上天马行空般的虚构幻想完成。在《封神演义》中,有三分真实,七分是虚构,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各路神仙。但是《封神演义》绝对不只单是一般意义上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有着对道家的推崇和对儒家的抑制。

关键词;封神演义儒道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诞生与明代后期,也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小说充分发挥了神话传说的想象特产,讲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暴政,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武王行兴仁义之师讨伐无道昏君纣王,并以此为背景,充分展现了上古诸神呼风唤雨,动摇乾坤的通天法术,塑造了大批的艺术形象。并借助众多的神仙形象来宣扬了道教,推崇道教。本书讲通过点来说明对道家的推崇。

一,字面上的推崇道教

《封神演义》是一部演绎道教两大教派:阐教与截教争的小说,它鲜明而浓厚的道家神幻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涉及很多历史上传闻的道教人物,如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广成子、赤精子。甚至连一些原本是佛教中的人物,如托塔天王、哪吒、燃灯古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慈航道人)都变成了道教人物。显然其道教色彩不可谓不浓。并在第11 回末有言:“玉虚宫住讲道教。”这已明言“道教”。元始天尊所在的阐教是作者赞扬肯定的教派,故不难看出,作者是崇敬道教的。还有第5 回云中子说:“但观三教,唯道至尊„„但谈三教,惟道独尊”;第82 回黄龙真人则说:“自元始以来,惟道独尊”。

对道教的推崇还表现在对《黄庭经》的崇尚。《黄庭经》曾是道教中早期上清派的两大经典必读书之一,而作者多次强调阐、截教教徒都诵读它。第23 回

姜子牙“日诵《黄庭》,悟道修真”;第24 回子牙诵读“《黄庭》两卷消长昼”;第37 回子牙感叹:“蒲团静坐,朗诵《黄庭》,方是吾心之愿”;第49 回陆压作歌:“白云深处诵《黄庭》,洞口清风足下生”;第64回李靖也歌:“洞中戏耍,闲写《黄庭》字”;第72回广成子作歌:“三卷《黄庭经》,四季花开处”;其次是截教尊奉《黄庭经》。第38 回和47 回都提到通天教主要教徒们“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第43 回闻仲也说:“脱却烦恼,静坐蒲团,参妙悟玄,闲看《黄庭》一卷。”而阐教截教教徒在万仙阵完成一千五百年大劫数后,只是为了“缘满皈依从正道,静心定性诵《黄庭》”(第82 回)。并且闻仲等人卸任后的最大心愿就是静心诵读《黄庭经》(第41 回)。可见《黄庭经》是小说中阐、截二教共同尊奉的最高经典。既然尊崇《黄庭经》,那自然可以说《封神》是崇敬道教的。

小说崇“道”表现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小说的结尾部分(第100 回)特意写到了李靖等人拒绝武王的再三挽留。武王因为李靖、哪吒、韦护、杨戬、雷震子等七人立下赫赫战功,是开国元勋,劳苦功高,欲留他们在俗世享受富贵。但李靖等人执意要回山中修道:“臣等恬淡性成,志在泉石”,最终七人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卸甲归隐,肉身成圣。这种命运的安排实际上是作者再一次强调道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就宣扬道家思想观念而言,这一命运安排是非常完满的,是非常成功的一笔,因为从语义结构上看,这使全书对道家的推崇显得有始有终,一以贯之。《封神演义》还以诗赞的形式赞扬了李靖等人的道家选择:“两耳怕闻金紫贵,一身离却是非朝。逍遥不问人间事,任尔沧桑化海潮。”(第100 回)这升华了小说道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二、通天教主与哪咤

《封神演义》一共出现了四教,即阐教、截教、人道及西方之教,而在《封神演义》中多次提到三教是一家之说,老子,原始,通天三人都师从鸿钧道人,而鸿钧道人为玄门领袖。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提出;“玄者,自然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玄”是天地万物之母,宇宙发生的总根源。葛洪将“道”和“玄”结合起来。因而可以说三教皆属道教。三个教主则对应道家三清。

但是纵观历代各类典籍、史书、小说,这位通天教主仿佛除了出现在《封神演义》一书中,再没有其他任何记载,无论道教还是佛教的神祗体系中均无此人。在道教至尊的三清之中,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为原始,太清道德天尊即为老子,而上清上清灵宝天尊却不是通天教主。那么通天教主的原型为何人呢?

在《封神演义》中,天教主,作为一派教尊,其教育观点也是“有教无类”。阐教二代弟子的主要力量是著名的“十二金仙”,个个道术精深、“血统高贵”。相比较阐教招收弟子的唯精英论,截教二代弟子则“三教九流”、多如牛毛。通天教主招收弟子的范围,不仅仅是海外仙士、散人,还囊括了各类披毛戴角之流,湿生卵化之辈,其最为著名的四大弟子之一龟灵圣母,不就是“炎帝得道母乌龟”吗?而羽翼仙、灵牙仙、虬首仙等则是大鹏、狮、象、吼等灵兽,最后成为西方教诸人的护法或坐骑。

而中国历史上,提出“有教无类”也有一人,那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无论等级高低,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同样的,阐教人士,多为世外高人,无欲无为,厌弃世俗。而截教中人呢?虽然也都是修道之士,但大都积极入世,执掌政权,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最为著名的是闻仲为当朝太师,位高权重。其他人等或官居要职,或镇守一方,数不胜数。儒教“为政以德”,希望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使国泰民安。故道士多避世修炼,远离尘世;而儒生则多积极进入仕途,封侯拜相,通过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家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文圣)、孟轲(亚圣)、曾参(复圣)、颜回(宗圣)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所以,由于孔子及其三大弟子、传人均享受拥有通天族谱的特权,故又被称为通天圣人。而通天教主同样是圣人,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所谓的通天教主即为孔子。

而通天教主属于道家中的截教,这样的安排不难看出有抑制儒家的思想,那

么书中的三教我们可以了解为,道、儒、佛三教,并且在书中一度的写到唯道至尊,儒家和佛教在地位上从属道家,因而不难看出对道家的推崇和对儒家的抑制。

在《封神演义》中,哪咤这一人物是塑造的较为成功的,他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他的叛逆性格里。作品中的哪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他的思想也没有经过文化的浸润, 他的灵魂中完全是一片文化意识上的纯洁净土,他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完全发自生命的本能。因此, 他的叛逆也是最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正因为哪叱的无知, 也造就了哪吁的无畏。哪吨做事没有那么多世俗功利的考虑, 他只是对自己不能认同和接受的对象进行反抗。所以, 他面对邪恶毫不畏惧, 面对父威绝不妥协。但是在那时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君臣父子伦理观念以是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父权,更是把创造生命的义务看了特权。作品中的李靖完全把哪咤看着了私人物品物品,当哪吨打死巡海夜叉, 杀死龙王三太子,龙王敖光前来问罪时, 哪吁毫不惧怕, 虽然承认是自己不好, 连累了父母, 但却强调“ 一人做事一人当”。后来哪吁在南天门拦路殴打敖光, 李靖仰天长叹, 不知如何是好时, 哪吁也只是跪到父母面前,请父母“只管放心”。再后来四海龙王大闹陈塘关, 李靖胆小怕事, 要绑缚哪叱交龙王处置, 哪吨愤而自杀, 将父母生养的骨肉还给父母。作品写到此处, 哪吨还没有和父亲发生直接冲突。但是, 当李靖在翠屏山打碎哪吁的塑像, 焚烧了哪叱的行宫之后, 父子之间的冲突变得尖锐而直接了。哪吁几乎把李靖看作不共戴天的仇敌, 他一次又一次地追杀李靖, 直到灵鸳山元觉洞的燃灯道人救下李靖, 并送他玲珑宝塔作为镇物, 哪吁才“ 心中暗暗叫苦” , 不得不放弃对李靖的追杀。

哪咤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了儒家君臣父子伦理观念,简直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而后哪咤通过了他的师父复活,他获得了新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这里又体现出了道家的思想,即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如何使个体精神愉快。同时也在述说着一种观点,儒家约束了个人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而道家则帮助人,使其拥有独立的人。

《封神演义》描绘出了惊心动魄的神魔世界,作者用他突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宣扬了道家,同时像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保守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虽然《封神演义》有不足之处,即过分的宣扬道家的思想,全书中,每一个人人物的命数都是天定的,就连朝代的更替都是天定的,不管如何挣扎都是徒劳。而通天教主

人物的设定和哪咤反抗父亲,以及众多官臣愚忠于纣王都体现出了批判抑制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的伦理秩序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7

【2】 赵安明,叛逆者的价值分析——哪吒形象的人类文化意义 刊名;商丘师

范学院学报出版日期:2002期号:第3期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 商丘

【3】 朱越利,《封神演义》与宗教刊名:宗教学研究出版日期:2005期

号:第3期作者单位:中央统战部

【4】 黄子平.中国小说与宗教[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8.233.

三国演义讲故事稿篇五

《三国志演义》讲稿 第一组:张晓贞

一、杨慎诗《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提纲:导入语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与迷茫中重塑历史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结束语

三、《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步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历史演义(参注释1):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讲史文学之源流: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

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

《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 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年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四、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2、三国故事很早流传民间,唐初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深入人心。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宋代说话中,有搬演三国故事的,苏轼《东坡志林》载:“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4、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5、文人素养与民间文艺的结合,“七分实事,三分虚假”。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叶。

《三国演义》的成书: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

第二个阶段是西晋陈寿《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南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宋之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

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题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现存最早版本,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2、志传本: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3、李评本:全名《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4、毛本(毛评本)原定名为《三国志演义》,近人简称《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对“伪李评本” 回目、正文全面修改、增删,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评点亦多精辟见解。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五、第二节

在理想与迷茫中重塑历史

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 《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

“三绝”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智绝。关云长:义绝。曹

操:奸绝。诸葛亮---“智”的代表。“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 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第35回水镜先生。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诸葛出山:第34回蔡瑁捏造刘备反诗:“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第35回引苏轼古风一篇,单咏跃马檀溪事。水镜曰: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至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才由徐庶亲口说出“伏龙”即诸葛孔明。毛宗岗评:“泥中龙”、“池中龙”、“波中龙”,凡写无数“龙”字,总只为引起“伏龙”一人而已。毛宗岗: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毛评: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三顾茅庐: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毛宗岗评: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将军欲 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赤壁之战:

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七擒孟获:毛宗岗评: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义”: “义”本来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但民间所说的“义气”,特别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放走曹操,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重如山”,其本质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回报与温情,于江湖流行的道德精神息息相关。关云长——”义“的化身

关羽死守下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曹操“奸绝”表现之一: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

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佯醉杀人:乐官师旷。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正统”说。“忠义”说。“反映三国兴亡”说。“歌颂理想英雄”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悲剧”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总结历史经验”说。“无固定主题”说等。《三国演义》主题:

描写了字黄巾起《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的文学的样式,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实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认为用一种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一部《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明君贤臣理想 :

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 ——“仁君”典范:

60回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仁”为安身立命准则: 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2、人格上重“忠义”。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拥刘反曹”倾向: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呼。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悲怆与迷茫中呼唤传统: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等人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然而,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全能全知、超凡入圣的诸葛亮竟无力回天!作者无可奈何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六、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评《三国演义》的14种“妙”处。

1、《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

2、《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

3、《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

4、《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

5《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 之妙。

6、《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

7、《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8、《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

9、《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

10、《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11、《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

12、《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

13、《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

14、《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虚与实的结合:《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清代的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这个定量的分析被后入普遍接受。但《三国志演义》之所以在虚实结合方面比较成功,主要个是在“量”的搭配上比较合理,而是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全非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生叶等艺术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非凡的叙事才能

 小说叙事,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分五条线:汉亡为引,中间魏蜀吴三方兴衰,以晋一统结局。其中以中线为主,中线又以魏蜀斗争为干。魏蜀斗争中以汉蜀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写诸葛亮时又以隆中决策为关键。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同时又兼以顺、倒、插、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侧写、暗写、略写,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三国演义》的语言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2、偏于叙述少描写,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3、人物语言已经开始注意个性化。

《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

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

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

4、《三国》之“国骂”。

七、对历史小说的繁荣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对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之后的《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部名著采用的都是章回体小说的创作的模式),乃至对其他题材的小说创作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于此同时,它长期被人们视作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的作用,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比肩。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深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从中人们可以得到历史的知识、斗争的智慧、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经验。

一、对民众历史知识、阶级斗争的影响:《三国演义》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时间跨度很大,写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广大民众可以从中获得有关三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书中提出的“天下分久必合”论给了中国广大民众有益的启示。它还影响了中国后期的阶级斗争——对后期中国抗日战争如何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新中国争取自由、民主,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政治、军事谋略的影响:《三国演义》反映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一百多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但它的战争描写不是孤立的,往往置于一定的政治斗争的背景下,而谋略贯穿于斗争的始终。因而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其政治、军事谋略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明清农民起义有过重要的启示作用。

1、据黄人《小说小话》里记载:“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王帐唯一之秘本。”这些传说虽未必完全可靠,但《三国演义》在民间广泛流传,对农民革命的战略战术起过一定作用则是可以断言的。此外,《三国演义》在描写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把斗智放在决定意义上面。许多有关斗智的描写,成为明清时代农民起义者的教科书。

2、满清女真民族向明朝进攻时,他们的将领带军、打仗的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据说,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

3、《三国演义》反映的一些重要政治谋略,如“政治斗争的胜败决定于人才的多少和是否善于使用人才”以及“团结朋友、孤立敌人”都对后世有着重要启示作用。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向刘备定下的“联吴抗曹”战略,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便为何干之同志借用,以讲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三、对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接受道德教育、价值标准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诸葛亮忠贞、济世、清廉、睿智,他高尚的道德人格和杰出的智慧才略对民众的心理意识、价值标准及审美趣味有着深刻影响。此外,其处世格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体现出中国哲学“既处世又入世”的特点,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关羽作为“神武”的化身,他“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统治者看重他的赤胆忠心,普通民众关注的是关老爷“禳灾祈福”的超凡本领,因而关羽崇拜成为民间久盛不衰的民俗文化现象。曹操,作者把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反面人物的共性赋予了他,使他成为虚伪、奸诈、权变的人物典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赤裸裸地反映了其极端利己的本质。《三国演义》中,将其“思想作风、为人处世以及品质修养等与刘备相比,一个卑劣,一个高尚;一个是奸雄,一个是仁君,从而反映出民众对“理想明君”的渴望心理。

四、对语言和民族风物的影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更多地作为话题在民间演化成谚语、俗语、歇后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如评价人物的:“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官运张守嫂嫂——情义为重”、“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等。再比如在日常语汇中,说某人“不知脸红”,那叫“关公放屁”;说某人“人硬货不硬”,那叫“关公卖豆腐”;说某人“上了大当”,那叫“蒋干盗书”等。《三国演义》虽不留意游戏,但它所写的那些人物和故事却在后来成为民间游戏的好素材,直到今天,依然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如民间的一些酒令、象棋活动、公园里设置的“八阵图”迷宫以及如今非常盛行的互联网上的三国游等。

 除以上涉及的四个方面外,值得注意的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兴起了人才学、谋略学、管理学、领导艺术学的《三国演义》应用研究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三国演义》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了这本优秀古典历史小说的无限魅力。

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受到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如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其编译本的序言中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俄译本附科洛克洛夫的论文则说:《三国演义》在表现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人民性的杰作”。它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应该具有崇高的地位。

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对各界各阶层人的种种为人处事、运筹工作以及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速习尚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以深厚的内容启迪了我们的思维,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提升着我们的生命质量。

信息流广告 网络推广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好做题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爱采购代运营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主题模板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网站转让 鲜花
21487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