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造性思维文章篇一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要素。小学体育教学进程中,锻炼学生身体素养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需具备强烈的使命感或者责任感,教师通过提升自身专业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1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所以小学生还是很期待体育课的,因为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很多新的玩法,学生这种思维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雏形,教师只需在加强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做好教学引导,便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活动的开设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更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教师在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后,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最终让体育活动与体育游戏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带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食物链”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食物链的含义,即由不同层次生物构成的生物链条,上一层链条的主体需要依靠抓下一层链条的成员维系生存,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新型体育理念,教师让学生再通过食物链的理念做抓捕和逃避,这不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小学生在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极强的情况下,教师需要鼓励抓捕成功的学生,并让学生在食物链的理论上创造新的玩法,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对游戏本质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
2.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在疑,即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集中在学习的质疑上,我国古训也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体育学习中,若学生能在教学中勇敢提出问题,并勇于质疑问题,则说明学生在学习时能做到认真思量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仅能消化并吸收知识的内涵,也能通过质疑或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获取真理。因而,小学体育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先鼓励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并勇于和敢于质疑。比如,进行“跨越式跳高”时,教师为给学生更多立体教学呈现,就应在教学初期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领悟跨越式跳高的原理和动作要点,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解释或者指导,让学生思考跨越式跳高在进行中的注意要点,而学生通过思考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如“跨越式跳高主跑方向的确立”,“跳跃的高度状况”,“跳跃的技术阶段都有哪些内容”,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需给出合理答案。这样师生在相互讨论中就能针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探究,学生的学习印象更为深刻,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更为清晰,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2.2教学语言灵活应用,引导学生想象能力
体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需要注意学生由于个体情况不同,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也有差异性,故此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进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推进,教师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思维。比如,借助联想或者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但是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甚至有排斥的状况出现,若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管不顾地运用生动语言激发学生,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在此需要对那些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措施,并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中“度”的问题。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前滚翻准备姿势”的时候,对于那些对体育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语言,让语言更有生动性,传授学生前滚翻的特点时可以用如下语言:把握好蹲撑如蛙跳,臀部比腰高,头部顶着地,背部似拱桥,这类生动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对特点的掌握有着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做优美准确的示范,学生可以在语言描述中有一定的感知,对动作有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对于体育兴趣较浓的学生而言,就需要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才能翻滚得更好”这类语言激发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想象能力,很多学生了解圆的物体如果翻滚起来更为容易,所以学生练习时会有意将自己身体控制成圆形,通过该模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有新的发展。
2.3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思维更具灵活性的关键举措,保障思维灵活性的关键要素是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体育教学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能给学生做正常的创新指引,并能由此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和呆板,让课堂学习在轻松的氛围内推行下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化,推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新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和探索新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新的事物也能发现新的问题,并借助实践教学指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2.4完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考空间
发散性思维是结合学生现有头脑中的原型和信息,通过发散创设出新的开拓思维模式,且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在原有思维基础上做好新的拓展,由此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但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但是以上诸多措施还远远不够。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一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完善教学形式的前提下进行,这将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思考空间。小学体育教学中,广阔的思考空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突破现有思维模式,通过大胆想象,让体育课程学习和创新思维模式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并从不同角度探寻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想法,这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教师教学时可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内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自由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引进部分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学生喜爱的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设自己的学习项目,培养自己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而学生在热爱体育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挖掘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大胆的想象,不断完善先进教学模式,使教学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努力给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空间。此外,教师要在积极探索中,从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出发,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2创造性思维是培养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整合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模式。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任何教学活动不应该偏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主题。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尤其是农村这种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是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激发的障碍分析
1.学校环境。
农村小学教学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不管是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落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高;另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方法趋于传统,仍然采用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此外,过分重视教学成绩和学生的排名情况,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机械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更不用说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2.家庭环境。
当前农村家庭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照顾,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没法在学习上帮助孩子,更不用说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类是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质量比较高的家庭,父母对其很溺爱,过分娇纵孩子的行为,对不正确的行为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指正,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第三类家庭是父母将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将孩子送到城区上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重压之下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1.创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好的效果,也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使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得到延伸和扩展,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给学生们充足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关注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农村小学语文来说,过去传统的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激发,要给学生们留出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2.采用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使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多是讲解课本知识和内容,不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比如,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各种形、声、视频等的内容,利用这种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地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新颖的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同时还需要注重课外实践的引导。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可以将课堂内容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起到更好地效果。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更好地开阔眼界,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学,更是可以充分利用田园风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春光烂漫的季节,可以带领学生置身田野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置身其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完成了教学活动,也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3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小学阶段必学课程之一,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语文教学质量、效率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考虑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培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代发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鹏元,刘秀霞.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41):334-334.[2]余美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xx(3):74-74,77.[3]汤秀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20xx(19):364-364.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4所谓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他不同与一般数学思维之处在于,他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等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得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的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作的完成。数学创造的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灵感、审美等,迅速找出问题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做出严格的证明。这里,形象、灵感、审美可以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他的主要特点有首创性、新颖性、突破性、灵活性、求美性、指出性、独立性和综合性。
下面就如何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作了初步探讨。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1.诱发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只有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要手段之一。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这样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增强趣味性,运用数学史料激发求知欲(用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引入无理数、用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印度国王的故事引入等比数列)。2.培养化归意识,鼓励大胆猜想归纳法是通过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性的判断即猜想。化归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养成自觉地联想、自觉地调整思维方式的钻研精神和思考习惯。
3.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材中有些章节没有新概念,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如在讲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老师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要求学生用描点法并分析函数性质作出y=tanx的草图。学生独立思索,约用了25分钟,有的同学作出了错误的图象;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定凭直觉;有的同学推理有据,作图正确,颇有见地。
二、更新模式,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运用新方法,辅助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1.引入开放题教学。开放题的引入,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改造一些课本中常规性的题目,打破模式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将条件、结论完整的题改成只给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论证;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要收集、整理、筛选后才能求解或证明;再如要求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
2.开展数学实验课与活动课。
开展“探究活动”与“实验作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及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万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可以变化题目的条件,或变化题目的结论,或条件结论同时作些变化,配成题组,从而加深对题目之间规律的认识。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另外,数学学习中的一空多填、一式多变、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法;数学方法中的变量代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与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变换;数学解题中寻找简便解法、反常规解法以及独特解法的训练等,都有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课堂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在本文中我只就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其实在课本内容的编排、选定,学生作业的选择等等方面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师在选择作业时可让学生做些具有发散性的习题,学生做完一道题后可以想象有没有其他方法以及由此题的解决方法能不能解决其他题目,然后加以总结。我认为这比搞题海战术要好的多。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5一、传统教育与创造型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将传统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相结合,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传统教育来讲,传统教育重在于日积月累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道了限制,使得他们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但是不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利于创新思想,合理的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的开发学生思维模式,为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特思维,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最终顺着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自己的深入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教师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呢?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针对有些课文文字内容较多,这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多鼓励学生在预习期间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又经过老师的指导,最终诱导学生解决问题,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2.题目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对于学生来讲,非常敏感,不同的题目,学生能体会出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题目设疑,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3.重点提问,引导思维。
可以经常教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抓住任何一个题目中的关键字、关键词,针对这些课文的重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最终能够成功的捕获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
三、通过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
想象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适当的纠正学生思路狭窄的缺点,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想象力,对于学生写作和阅读理解以及文言文的背诵都有很大的益处,当学生读到一首诗时,能够深刻的想象到“田园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当学生写一个抒情文章时,能够全面的投入到情景模式中,更加有利于学生成功写作。
1.通过课文的结尾培养学生想象力。
众所周知,有些课文的结尾会戛然而止,都会在结尾的时候为我们留下一定的悬念和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结尾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全文之后,大概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这时候就可以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2.作文对于学生来讲,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同时也占据着一定的分数比例,同时通过语文写作来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备“假设性、幻想性”的作文题目,例如“假如我是一名教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假设的平台,帮助学生创设情景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灵感,通过这些想象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定期给学生布置情景模式题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开发创新性、想象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制定一个情景模式题目,让学生们自己做主,自己想象,自己思考,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写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这样慢慢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可以大幅度地加强。四、合理运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逆向思维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解决各种阅读问题。通过这样的思维,可以使得学生思维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对于写作时,学生针对布置的作文题目,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面来论述,剖析,这样对于众多学生观点中会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当遇到一个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入手,最终论述的观点也将会是一个正面结论,如果这时候有学生适当的运用逆向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样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开导方式,最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6新课改以来,不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较大改革与进步,但是不可否认,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目前的初中数学教育上,过多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答对题、做对题,而不是放在如何来想如何来思考上,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创造性思维的缺失
钱学森曾经这样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正是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创造性思维的缺失造成的。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学习和探索,而目前来看,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瓶颈正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是老师启发性的教育学生,而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也就是俗称的填鸭式教育,这种直接灌输知识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尤其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是因为兴趣使然,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即使是参加奥数竞赛的学生,也有很大部分只是为了获得名次,在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不能注重解题过程中思维的开拓,而是更多的关注于解题结果的对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采取死记硬背公式定理或者单纯进行机械模仿,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这也是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缺失的很大原因。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的教育模式,经过不断的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开始逐渐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传统仍然没有被改变。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要从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开始,因为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在禁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迫于升学压力,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或者机械模仿解题方式,使得数学不再是一门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科。
2、改变教学模式
首先是在解题方式上,鼓励一题多解,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获得不同的解题方式,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发散性思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来构造自己的知识框架,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才能说明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3、开展数学头脑风暴活动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几次头脑风暴活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每次的头脑风暴主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还可以是对某一类问题的总结等等,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可以就此话题进行讨论或者是辩论,在合作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合作,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中要循序渐进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应该更多的掌握课堂的主动性,但是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新的内容,而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没有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也就缺乏了对学习的主动性培养。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创造性思维的不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因为人的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后,要想对其进行改变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可以,而不是几天就能培养好的。因此,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学生,开发其创造性思维,而不是简单的走一个形式。对学生来说,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而不能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度。总而言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成功。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坚持到底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止是一个阶段的培养,而应该要善始善终,要坚持到底的进行培养,不能半途而废。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而要注意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灵活的去应用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不是老师的主场,老师应该更多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主动的去自主探索未知的知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7摘要:大学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注重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不断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可见大学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将创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大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创新思维的应用,将体育训练与创新性思维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创新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1]。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因教学内容单一,难免会产生乏味、困倦的心理,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此教师将体育游戏加入体育教学,从而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训练。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择学生喜欢的且开放性较强的游戏,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游戏规则,避免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常见的开放性游戏有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均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踢毽子、投篮等体育活动。其中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当学生进行这样的体育游戏时,不仅能够体会到游戏多样化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在参与中展现个人风采,发挥自身在集体之中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自由组合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见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体育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体育课程,其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取胜点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增强思维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及防守、进攻策略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应力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2]。在体育训练中运用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方式均能实现相同的目的,从而既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要求,又能达到训练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真正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在体育训练的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应用学分制的考核形式,扩大学生在体育训练内容上的选择空间,学生拥有主动权之后,便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定义为充满创造力与创造热情。体育训练或体育教学有效实施与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进行指引的,因此,当思想上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之后,才会出现富有创新性的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锐意进取与创造精神融入体育训练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及富有新意的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创造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以跳绳这一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这项体育训练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跳绳方式,采用花样跳活动,如绕八字、蹲双摇、单摇编花等。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体验各种高难度的跳绳动作,从而使其在丰富的跳绳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3]。让学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单一的,只要发挥创造力,就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运动玩出花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体育运动进行加工再造,从而达到在运动中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竞争中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制定富有新意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同时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体育锻炼与实践的融合。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与风险性,而正因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体育才令人着迷。竞争意识强的人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为了研究如何取胜而对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其思维能力,增强体育训练的实践性。如学生在短跑比赛中开始前会通过多次实践来研究如何超越对手及跑得更快的方法时什么。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创新思维由此得到锻炼。在体育竞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充分将自身的潜力释放出来,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育竞争的风险性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能力而有所减弱,身体是体育运动的载体,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及相应的防护措施[4]。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优势,发挥善于挑战的精神。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助推作用,教师应善于总结,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体育训练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者:陈晓光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全文版:教育科学,20xx(02):165.[2]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xx(20):141-143.[3]时光.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4(01):124-125.[4]徐勇.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xx(04):116.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8一、注意事项
①首创:创造性的思维乃是对常规给予打破,具有与众不同及新颖的独创性的思维。②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应对学生们给予积极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得使学生沉浸于活泼、主动的一种状态中,以此满足学习要求,且激发动机去学习。③多样: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信息量,使他们根据信息得以思路的开阔,进而想象得以充分,为了满足目标去寻得更多的问题解决办法。④求异:创造性的思维不只是要培育聚合性的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方面乃是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满足某目标而寻得新的且具独创性的解决办法,进而达到问题解决的最终目标,此乃求异性特点的表现。
二、培养途径
(1)训练。①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事物方能获取物理知识,故此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及学活,应对观察能力进行培养。②注意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常利用创设环境及设计提问、穿插课外知识等方式,进而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培养、提高,让学生们的兴奋状态保持较长,如此一来,也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③对记忆能力的培养。强弱记忆力也就是强弱注意力的表现,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培养其基础之上,指导记忆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面。④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是具有很强实验性的一门学科,教师对实验操作应多多重视。对创造性的思维基础的奠定、物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及重大的发现都是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的创造性活动之中,设计性的实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应增开设计性实验研究。在设计性的实验之中对比较法、平衡法、等效法、转换法、模拟法、移植法等全部有效运用,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譬如光电效应实验中,不但是高中物理学科中的核心实验之一,而且也是难点实验之一,若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实验室经常要用的验电器其灵敏度就不是很能满足这些要求,那是因锌板若被紫外光照射之后,虽然有逸出的电子,不过锌板带正电就会产生电场,它阻碍了电子的逸出的继续。然而锌板其电位也是有一个极限值,当极限值不再使验电器的箔片有可见的角度张开,实验就很难得到成功。若是把这个实验改成设计性的实验,让学生来开展研究,实验方案也重新设计,设计性的实验被学生们完成的这个过程之中,其创造性的意识就被大大地激活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自然也就被激活。⑤对积累资料的能力进行培养。⑥对发问的能力进行培养。⑦对讨论的能力进行培养。
(2)教学改革:情境的创设;假设;实验的设计,方法的讨论;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讨论;结果展示。
(3)发散想象:新的创造模式、技法会随着新发现与创造不间断地而出现。实践已经证明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都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培养,和谐性多解方法及奇异性多种变换,这些会给学生们创新激情以莫大的鞭策与鼓舞。
(4)理论联系实际仍然是创新的一种。若是将物理的规律应用于实际中,就得要联系到实际,重组观念,细化规律,改进试验等方面的创新、类比程序。另一方面,物理学科的小实验、课外活动等,自然也是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个性。
(5)鉴赏: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讨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在研究小活动之中要运用的一些方法开展评价活动方面的培养得给予重视,鉴赏好的解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给予培养,以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6)课外活动要多彩: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进行培养,这对激发他们的爱好与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性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含义。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力等都是活动的重心,这不只是要存在解决问题的全新方法,并且还得有将思路变为现实的途径。要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创造性的功能开拓的持续及创造性活动的丰富的方式方面培养进行重视。学生们的创造动机的激发、创造态度、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等方面,需要教师们对教育的理念进行革新,不断地开展对常规教学法进行创新的活动。若是教师有创新,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将不断进行。学生亦需对知识结构独特性、灵感活跃程度及忍耐力挫折进行训练,它们决定了创造性的思维效果。现阶段若是根据心理学原理,由创造性思维及其相关性、整体性和主要的特征等要素去培养,那么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是完全能充分得以发展的。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9一、形象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1.强化直接感知训练,如以下方面的训练:视觉的感知、听觉的感知、味觉的感知、嗅觉的感知。
2.活动体悟,形象感受。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
3.拓展想象。想象就像是形象思维的一双翅膀,可以使思维在脑际空间自由翱翔。想象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4.情感熏陶,激发思维。
二、逻辑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类有了语言以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形式逻辑思维是从抽象同一性、从相对静止和质的稳定性方面去反映事物的。形式逻辑思维是科学认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就像解决问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分别是什么?都要通过把这个本是连续的东西割裂开来研究。前人把问题解决细分为五步:识别问题与机会,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探索可能的解决问题策略,预期结果并实施策略,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并进行新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发现问题提供清晰的“版本”,为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可能性。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逻辑思维的一切过程都是围绕概念展开,而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推理又是判断的发展。在逻辑思维中,运用逻辑规则进行信息推理,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信息激活,是得出创新结论的有效的思维方法。而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又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法。
(二)对教学的启发
1.引导学生区分可以证实的事实和有价值的主张,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主张或原因,哪些是含糊不清的主张或论点。
2.让学生学会确定某一论点的事实准确性,以及某一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能够根据推理迅速识别出逻辑上的不一致。
4.为创造性思考提供时间和机会。在解决问题之前给予充足的酝酿时间,避免仓促行事。
5.鼓励采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式,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共同点或把它们分为几个大类,从中发现规律。
三、直觉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直觉思维概述
直觉(灵感)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思维类型,它是通往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是依据于“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灵感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思维的过程,是认识主体对某个问题进行艰苦思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突如其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一下子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灵感是有意注意的产物,也就是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因为很少有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的人会突然得出dna的双螺旋模型,根本不爱好音乐的人会创作出很优美的乐曲……直觉和灵感是发挥创造主体思维能动性的最高形式,是创造者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豁然贯通。直觉和灵感思维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桥梁,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的关键环节,是形成科学假说的基本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规律,然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二)对教学的启发
1.引导学生去关注某个知识的详细知识,之后就这个知识的某些前沿性问题提出自己可能的解决方法或思路。
2.鼓励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每一个思考片断,哪怕是一点儿的感想也不容忽视。
3.在学生解题时,只给予必要的点醒,而不把所有的步骤全盘告知,要充分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在解不出来时试着让他们在课外继续思考。实在没法解决时,再给予帮助。
4.利用小组合作创新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小组任务。让成员之间互相启发思维,利用集体检查和反省的方式激发灵感。可见几种思维形式对创造性思维都是有用的,不管通过哪种思维方式都有创新的可能性,就看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是哪个领域的创新。就像艺术家是不太偏向于深思熟虑,而主要靠观察和体会,借助表象思维居多,而科学家的创新则逻辑性、辨证的要求更高,借助抽象思维居多。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各个方面的思维都要兼顾,但就某些学生擅长的思维要充分让其发挥出优势。把“扬长避短”改为“扬长补短”。创造性思维就是在人的这几种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开拓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简单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四、创造性思维与其对教学的启发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从某种事实中更进一步发现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人类活动。正如任何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创造发明活动同样也有一个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得到解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为了解决某个新遇到的难题,就需要广泛搜集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有关资料。这种对资料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分类的思维活动,尽管没有直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但却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们往往也把这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与直接提出创新答案的思维活动形式一起,统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方式是当遇到某个问题却又无力解决时,如果他可以通过学习别人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在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什么新的手段和方法,只照搬或沿用别人用过的方法,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这也可以称为再造性思维。其实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跟着老师做科研,就是一种很典型的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过程需要在搜集、选择、整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创新之前需要对前人的结果非常清晰,以求对这块领域熟悉,且力求避免与前人做过的重合。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实验设计要么是用前人的方法来解决另一个他们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要么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决前人已经解决过但仍又争议的问题或者根本还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学的启发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主动性。既然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师通过将学习内容变得更有意义,更与实际生活相贴近,无疑会有助于他们去探索。
2.鼓励学生提问。在讲完每个知识点后,留出给大家自由提问的时间。如果以个人为单位容易造成部分不积极的同学被忽视,也可采用小组讨论提出小组的问题的方式。
3.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不同的唯度,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知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不局限于一种方法,避免“一孔之见”的出现。
4.教给学生用追踪法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坚持不懈的思维习惯,避免浅尝辄止、缺乏最基本的恒心。五、总结教学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通过老师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将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很重要的。即教师自己要表现出创造性,不局限于对固有知识的传授,自己对知识也时刻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接受学生的新思想,并切身地与他们一同思考。未来社会将是充分发挥人脑潜能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活动的要求更高、更加迫切,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进一步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成为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
创造性思维论文 篇10【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对于高中数学课程兴趣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高中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已是重要课题。本文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培养创造型思维的前提条件,随之列举常见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举措,最后加以总结,分三部分诠释了高中数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灵魂支撑,更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动力来源。想要创新,拥有创造性思维是掌握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创造性思维同一般性思维不同,它挣脱了传统思维的束缚,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创造性、多变性的高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是展现个人综合素质与其个人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摇篮,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及结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因此,在学生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独善其身只能导致固步自封。学习亦是如此,单纯的学习只会成为社会上甚至是生活上的“书呆子”,并无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自身的发展也并未得到提升,多少“天才”夭折的事迹足以说明其意义。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并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当中,才能打破自身的桎梏,激发潜能,提升自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不是灵光一闪的奇思妙想,更不是闭门造车的笔耕不缀。剥离掉培养创造型思维的外部因素,自身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是诱发并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有可能实现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一)建立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解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创造型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便要使学生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熟练并掌握运用数学各项基本公式,学会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时运用“讲数学小故事”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各种数学知识,并了解数学产生的生活来源,这对学生学习、理解数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树立开放性思维的意识形态
创造性思维注定是打破权威及传统束缚的。如果一味的局限于老师的传授之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从没想过主动创造(指灵活运用),那不仅仅是学生的失败,更是老师的失败。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性的思维意识形态,激活其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创造性思维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搭建开放性的思维创造环境
有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并拥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要为期搭建开放性的思维创造环境。中国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导致中国大量缺少顶尖技术人才,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相信许多同学在实验课上对于动手做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开放的思维创造环境对诱发创造力的重要程度。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及运用
在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学会运用思维创造方法可以更快、更有效的建立起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一)逆向思维法
(二)激励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一次小小测试,便能引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动力。如老师在解答学生数学难题时,通过一种方法为其进行解答后,告诉其“至少还有两种解决方法,老师只找到了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的
创造性思维文章篇二
创造性思维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造性思维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造性思维论文1摘要:网络技术的变革和高速发展,对人类的视觉语言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视觉符号始终以其独特的可视性语言追求自身审美价值的实现,并争取与社会、大众心灵的沟通、融合,力图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该文针对当前网页设计的风格,探究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创造性思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人们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并称其为继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这种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面临巨大的改变。而在此过程中,网站建设也愈发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因此,创造性思维对网页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的发明创造、形成新的概念、创造新的成果、提出新的假说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一般人是没有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在网页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网页设计作品主要由图形、文字、版式等设计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经过设计师的艺术加工,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网页。在创意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对多个设计元素进行组合,使其不仅仅具有审美和装饰功能,同时具有商业化的目的。图形是网页设计作品中受众关注的视觉中心,也是传达感情信息和创意表现主要形式的重要载体。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创意思维,运用简洁的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设计主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展现设计师的情感和商业目的。因此,创意思维对于网页图形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创意表现常用的几种手法:
1.互补形借用
互补形借用,即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这种图形巧妙组合,结构严谨,形与形之间相互包含、补充,又相互独立,具有一形多义的视觉幻象的效果。在视觉设计中,图形在人们心中是情感和思维形态凝固的视觉符号,它可以超越国界,是人们沟通情感、传播信息的直接途径。网页设计的图形、文字等是正形,而留白是负形,留白能使网页作品产生空间感。优秀的网页设计师善于运用互补形借用的手法,使正负形之间既对比又统一,作品往往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网页设计的另一个主要元素是文字,一些院校专门把字体设计作为一门课程。设计离不开有创意的文字造型表现,有设计师把字体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不同的字体设计在表达同一设计主题时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是不同的。如,宋体给人的感觉是规范、正统、严肃,黑体则显得厚重、实在,圆体看起来比较亲切,等等。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字形象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在进行文字创意时,必须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对字体的结构进行巧妙组合,对笔画的大小、粗细、颜色等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师要将文字作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抓住创意要点,增强文字的艺术感染力。
2.变异
一个物形有次序、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规律和美学法则转变成另一个物形,如此美妙的变换使两个不相关的物形发生联系,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如,经典作品《乌龟与汽车》就充分利用了异变图形的构形方式,将一只卡通的乌龟与甲壳虫汽车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交织渐变、相互衬托,既生动有趣又自然。设计师要巧妙处理各项设计元素,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3.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完全相同但有联系的视觉符号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巧妙结合,从而组成新的更有意义的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理念。设计师可结合客户需求设计作品的版式编排,同一版式可让不同网页元素和谐统一。如果网页设计作品具有新颖的版式,就更能吸引受众,从而充分展现个性。不同版式编排方式具有不同的意境、个性和感情。网页版式是创意性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形式语言,它必须与内容紧密匹配,所有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目的都在于清晰、鲜明地传达主题内容。网页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设计师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师运用美学法则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巧妙处理,旨在获得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使受众更快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2]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3]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作者:谢洁萍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创造性思维论文2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创造性思维论文3一、前言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语言活动材料,通过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想象,在活动中求异。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已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的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救出来。”如:改编故事《聪明的司马光》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木块、绳、救生圈、水管等材料,让孩子尝试改编故事结局。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又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中,幼儿通过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搭拼、想象,并将所拼的图画编成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更多的学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关的,语言能够对人们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本身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功能,思维对客观事物现象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才得以实现。
(三)3—6岁幼儿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
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而大脑发育一旦形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各项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3~6岁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最佳年龄。
三、实施过程
(一)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地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
教师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尊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及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努力打开幼儿语言活动的思维通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语言活动活动《球》,文中狐狸用不同的方法来玩球,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深深吸引着幼儿。老师与幼儿看图书时,与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你会用什么办法玩球?后来怎样了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等等,让幼儿进行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讲述、表达。“狐狸用脚踢皮球,狐狸用头来顶球;狐狸把球拿到店里补起来;狐狸哭了,叫别的小动物借给他玩一下……”。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你讲得真棒”,“你讲得真好”等语言)、鼓励(“你真会动脑筋,讲得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甚至奖励(五角星、红点等)。这样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二)在语言活动理解过程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
在语言活动中,我遵循着学与思相结合的思维训练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语言活动训练策略,让幼儿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
1、引导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考
观察是智慧的窗口,是创造的基础,观察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幼儿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一看到画面就准确自如地用言语来表达。皮亚杰也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因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图书的画面,让幼儿把语言活动的感知、观察与思维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他们在感知、观察中积极思维,在积极思维中充分感知、观察。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大象救兔子》,我让幼儿带着“大象会想什么办法救小兔子”的问题去语言活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幼儿进行了猜测、想象并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画面内容,判断画面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在师生共同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活动,幼儿终于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原先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画面内容,知道了“大象是伸出长鼻子,翘起细尾巴,搭起一座大象桥救了小兔”的,从而使语言活动活动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2、在问题中学会思考
幼儿阶段,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限制,往往对语言活动材料中的很多画面不甚明了或曲解图意。为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根据问题找到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看看、想想、说说。例如在《散文欣赏:飞》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巧妙地设置了两个思考点,引导幼儿展开创造性思维。
其一:蒲公英飞起来了,女儿问妈妈:“蒲公英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画面定格,问:“小蒲公英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小蒲公英要出去玩,做游戏。幼儿乙:小蒲公英长大了,要到别处去安家。
其二:小树叶飞下来了,女儿又问:“树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当然亦是否定的。画面再次定格,问:“树叶宝宝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树叶宝宝给小朋友当扇子。幼儿乙:树叶宝宝给小鸟当被子。幼儿丙:树叶宝宝给小虫子当房子。幼儿丁:树叶宝宝给小蜗牛当帽子。
语言活动活动《小兔逃跑》,我采用“感知—探索”的教学结构,让幼儿由故事名称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小兔为什么要逃跑”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时,我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鸟,妈妈要变成大树?为什么小兔变成花,妈妈要变成花匠?”等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而当幼儿掌握故事内容时,我又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迁移,与幼儿同玩“你变我也变”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是你变成白云,我就变成蓝天;要是你变成小鸡,我就变成老鹰。在整个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语言活动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3、在提问中乐于思考
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爱因思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我认为,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对语言活动材料的内容多想、多思、多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音乐气垫火车》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问:“你们还有哪里听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吗?”幼儿提出:“小动物们为什么不造一座听不到外面声音的房子呢?哪里还有音乐气垫火车呀?……”在《小刺猬学时髦》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提出:“小刺猥烫了卷发,遇到坏人怎么办呀?小刺猥为什么要烫发呢?男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圆圆的卷发呀?……”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可见,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三)运用各种手段,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受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我感到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对语言活动内容的理解、想象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静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变为动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更充实地把握语言活动内容。多媒体提供的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思考。如语言活动活动《落叶》,首先让幼儿观看落叶飘落的画面,激发语言活动的兴趣,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信息刺激下,打开思维的通道;最后当我问幼儿:“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过来,做了什么动作,把它当作什么呢?”幼儿的思路如同打开的闸门,纷纷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树叶落到河里,青蛙跳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荷叶;树叶落到树枝上,金龟子爬过来,放在嘴里,把它当作食物……”等等。
2、表演、迁移作品
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可以使幼儿的再造想象力得到提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语言活动活动《大象和蚂蚁》,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头饰、纸偶,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有表情地学说角色对话。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有机地渗透识字教学,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活动材料基础上认字,如让幼儿看动作猜字,听声音说字,利用汉字卡片玩“击鼓传花、小孩小孩真爱玩”等游戏,丰富词汇,句式的完整表达。在以上这些“活”而“变”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使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四)自主活动,持续创造性
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这时,如果只让个别幼儿讲述,其他幼儿聆听,相当一部分幼儿由于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而使创造性思维停顿下来,创造激情会因此而熄灭。
例:在《诗歌:摇篮》中,学完诗歌后,教师启发性地提问:“还有什么也是摇篮,摇着它的小宝宝呢?”幼儿创造的激情被慢慢点燃,进入比较积极的状态。我就让幼儿通过绘画活动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表现出来,边画边创造。画完之后,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如:“小河是摇篮,摇着虾宝宝,水草轻轻摇,虾宝宝睡着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再次描绘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又例:在《讲述:战胜大老虎》中,“小动物们在玩时,来了一只大老虎,小动物们如何战胜大老虎?”这一问,即刻引燃了幼儿创造的热情,进入了昂扬的状态。事先,我就为幼儿准备了操作的卡片,让幼儿边操作,边讨论。以此让幼儿在自主行动的伴随下进行比较持续的创造性思维。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幼儿甲:小动物们互相帮助上了树,大老虎没吃到小动物只好走了。幼儿乙:小动物请树爷爷帮忙,弯一弯腰,把大老虎砸死了。幼儿丙:小动物们一起在树下挖了一个坑,躲在树上,大老虎走过来,掉进了坑里。……
(五)通过多种途径,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敢想敢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活动活动中,一条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想敢说是能说会说的前提,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然而,现在的某些幼儿往往自我意识差,缺乏自信心,不敢说、不会说。为此,我根据语言活动目标,积极拓展教育途径,让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语言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语言活动经验活动。
如:大小图书语言活动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能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语言活动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活动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增设一日生活环节,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
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在幼儿朗读时,我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活动能力,又提高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抓住自由活动中的教育契机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图书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语言活动方式(独立语言活动,结伴语言活动等),在录音区放置空白录音带和原带,逐步训练幼儿由欣赏——跟读——模仿——创造(非常简单)的过程,最后由老师评价,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欲望,以逐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开心一刻 在日常餐前十分钟,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感受与体验,积累语言活动经验
5、争取家园配合,为每个幼儿建立语言活动联系册。
把我在幼儿园所指导的内容写在联系册上,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语言活动情况反馈上来,共同帮助幼儿提高语言活动能力。
四、效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我班幼儿语言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培养,讲述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纷纷表现出敢说、会说、愿说,活跃了思维,增强了理解力,真正做到了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语言水平发展很好
1、词汇运用得很丰富
孩子们除了使用常见的名词、动词,还大量地使用形容词、副词,甚至会用一些成语或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自己的观点,常常令听者不可相信。
2、连贯讲述能力很强
多数孩子变得能说会道,伶牙利齿,常常开口就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地一大段,向续编故事时,许多孩子都能编出合情合理,娓娓动听的故事结尾,而且在语言运用上各有千秋。
3、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孩子们能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等语言竞赛活动,而且成绩也很不错,其中还不乏特别人才,频频地做电视节目配音、小主持人等,其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力真是令人啧啧称赞。
(二)思维非常敏捷
1、在各项活动中显得特别聪明
许多老师反映我班的孩子反映特别快,脑子很灵。例如让幼儿想象《假如我有翅膀》、《假如我是爸爸》、《假如我是...》幼儿的回答天马行空,令人诧异。
2、迁移知识的能力很强,创编能力强。
幼儿很会融会贯通、迁移知识。多年的训练,使幼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创编自己的故事。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寻找自编故事的主角、事件。再如“水果”幼儿已认读了,当看到“山水画”时,幼儿就能认出“水”字。
总之,语言活动活动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语言活动教材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活动指导方法,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目前,高职高专部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分析高职高专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还不够,我们认为要加大力度探讨研究。
一、高职高专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高职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基本照搬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专业划分不科学,授课缺乏职业实际内容,不能与职业需要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相互脱节,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很差。专业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模式不匹配,教学上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难以真正做到素质综合、相互兼容,所以难以适应职业基础教育的需求。教学实习往往因人力、物力的不足,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实习,甚至有些院校采用“放羊”的方式来开展实习工作,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此外有的把实习的任务推给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开展实习。正是由于这些做法使教学实习形同虚设,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
因此,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未形成体系,办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不够,培养的艺术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发展需要,与成型的工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相差甚远。
二、探索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大意义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一定的可持续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种教育途径与机制。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其一,工学结合使得艺术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得到显着增强。其二,艺术类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生产一线的真实岗位接触,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在工学结合中完成了企业新员工招聘和录用的“试用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社会问题。
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和文化企业欢迎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利用工学结合资源,激活艺术课教学,引企进校,校企联动,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加强工学结合,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和企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高专艺术专业的最终目标。因而,探究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原则
1、从改革高职高专艺术累音乐和美术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强化职业艺术教育环境,营造职业艺术教育氛围,完善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践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基本理论、艺术素养和创意方法的培养,又注重社会实践和上岗训练的有机融合。
四、构建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多个专业并举,把学生学习与实践、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将学生推向就业市场。2、发挥多学科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优势,整合调配设备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功能的有效综合。有效推动了艺术教学与艺术作品生产合一、学习与工作结合,全面提高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人才培养质量。
3、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形成真实的艺术职业环境。
4、探索出一条综合实践教学的路子,带动教学与艺术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鼓励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教学,能使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深化。
5、保证教学计划,保障实践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得以落到实处。围绕真实项目进行思考并解决一些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
6、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学生采取分组的形式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项目(任务),在工作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作,以实际工作成果来完成毕业设计。
7、以实践教学促进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在教学实习中用“准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实现课堂与实习点的一体化。
总之,只有围绕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条主线,抓住音乐、美术两个专业基本点,以就业和择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艺术类人才必要的培养模式。
创造性思维论文5写作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常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缺少生气,缺少新意,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过分依赖《小学生作文选》;另一方面,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也是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传统的作文三部曲即“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已不再符合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投其所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熟悉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钻到他们的心里去命题。实践证明,凡是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因此,作文的命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1、“母题”带“子题”。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一个“母题”,让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一次绿化活动让学生“以班级绿化活动”为素材写篇文章,至于选材、体栽、字数等一概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文章的文体不拘一格,立意各不相同。虽然,同学们文笔不很优美,但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从这一成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如果我们的命题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引发他们思考和参与生活,那么,一批思维活跃、有潜在创造能力的“小作家”就会出现。
2、“一题多作”、“一事多写。”也就是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如写读后感,同一内容,学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也可以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写。又如组织学生登山后,让学生以《登山》为题作文,有的学生立意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的立意是:“遇到困难,只要大家互相帮助就能克服”;还有的同学立意与众不同:“他在登山的途中,看到有的老头,老太登山时一步一叩头,登上山顶在庙中烧香还愿之后,又匆匆下山,他不禁想相到,愚味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有加强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消除愚昧。”这几种立意都应给予肯定,尤其是第三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训练,学生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3、“想象”型命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可让学生写这样一些作文:《狼和小羊续编》、《狐狸和乌鸦新编》、《××的自述》、《未来的(人、衣服、房子……)》等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4、创作性命题。教师对作文内容、体裁均不做要求,完全由学生命题,让他们有更充分创新的天地,这是引导学生课外练笔的方式,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审视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作文指导,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人脑的先天素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作文教学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通过“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模仿是人的本能,创造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模仿也是人们学习、生活的需要。自然,模仿也是写作最初常用的方式了。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凡是要求写一篇新体栽新要求的文章,往往先组织学生学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境界。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熟练—创造”的过程;从模仿、掌握、熟练到创造,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如学习了《白杨》后,可写《松树》、《水杉》等等。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
2、通过“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如:一写到教师,就是雨中到家中补课。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写作技巧问题,主要是一个与有深远根源的思维传统有关的问题。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就能激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如写作文《我的启蒙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写一年级老师,经老师点拨后,同学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有的写爸爸、妈妈,有的写幼儿园老师,还有的写小伙伴、邻居的长辈,甚至有的同学写到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狗。总之,学生的思路广开、选材新颖,充分显示了学生创造的独特性。
3、通过“引发感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
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讲,感悟作为一种综合性突发心理现象,是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感悟往往能突破关键性的问题,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造成神经联系的突发性接通,使思维空前活跃。虽然小学生感知还处于朦胧阶段,但也能写出心中的感想。如一个同学写一篇《可爱的表妹》,写她6岁的表妹去买东西后,知道阿姨多找了一分钱,马上跑回去还了阿姨的钱,结尾写出感想:“6岁的小表妹第一次去买东西,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起点在不贪不占一分钱,多可爱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感悟吧!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作文教学中,每位教师要致力于引发培养学生的感悟,敲击学生创造性火花,训练创造思维的活跃性。
三、作文批改,要突破框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写作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创新思想,指导影响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亮出作文题后,就理应先引导学生“解放解放思想”、“拓展拓展思路”鼓励学生千方百计地写出“新意”!然后,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再为学生“添一把火”,毫不迟疑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予以认可鼓励。如此,学生每一次作文都会受到一次鼓舞并切实地锻炼了一次,他们又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四、作文评分,要淡化切题,留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分时就应加强这方面的比重。而事实上,考试作文的评分都过分强调审题、切题,有的学生作文因为有了千奇百怪的思想、内容,而被判得不及格,逼得学生依赖《小学生作文选》,作文时实行“对号入座”,这已成为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就要对文中表现出有创造性的给以鼓励,适当加分。一是立意新深的,要优于一般立意正确工稳的;二是结构较奇巧的,要优于公式化结构的;三是语言有特色的,要优于一般文从字顺的。
事实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的潜力,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会反作用于他们的作文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更为活跃,从而形成由“爱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
创造性思维论文6一、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只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进行思维训练,在探究中提高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乐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研究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程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欣赏课,教学伊始,我没有对课题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提出:将要听到的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聆听。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认真地聆听,联系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对音乐作品展开了主动思考与思维,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拍、音色、节奏、和声等来感受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意境,让学生在音色与作品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更利于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
二、营造活跃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的,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之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实现学生参与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的结合。相反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而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一方面,拥有一颗爱心。教师要从严师转变成慈师,要用一颗爱心来真诚地对待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教师脸上的微笑,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才能从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师生情朋友谊,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来参与教学。另一方面,要拥有年轻的活力。
三、构建开放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要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封闭在固有的环境内,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开性的教学环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来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并利用这些乐器来创编节奏;让学生为古诗词谱曲、加节奏;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来创编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来编歌词、谱乐曲等等。如此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使得学生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展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论文7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小学阶段必学课程之一,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语文教学质量、效率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考虑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培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代发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鹏元,刘秀霞.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41):334-334.[2]余美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xx(3):74-74,77.[3]汤秀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20xx(19):364-364.
创造性思维论文8【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作为一名平面设计教师,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并且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是艺术设计人才发展和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正视专业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精神自由、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多注重技巧技法的传授和训练,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没有充分的重视,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多角度、多空间思考问题,它是一种开放式发散思维,是教学中要真正领会的教学实质。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说明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限于造型技能和专业机能技法的训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
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即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在系统传授知识、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传授知识给人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现代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学生们都希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具有被他人认可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让学生站上讲台,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无拘无束地讲解自己的设计灵感,把自己的创意和作品展现给大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认清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加强致力于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仔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和营造尽可能宽松、自由、崇尚个性的教学氛围。自由是人的天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更宜于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在专业方面,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师生平等、管理民主、学术自由、教学相长。王东春.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只有形成这样的教育氛围,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开放他们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挥。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师者自居,要学会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不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只有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心情舒畅、情绪愉快、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倾听学生创意
在教学和专业研究方面,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倾听学生创意,造就性格鲜明的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自由、受到种种限制的人是难以在专业方面使个性得到自然张扬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真正的艺术创造应该是纯精神、纯情感的自然流露。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没有新旧之分,没有优劣之分,也不存在可以供人效法和模仿的所谓“范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片面强调了学生行为方式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技能训练与心里思维活动的相互依存关系,导致在教学中程序化、概念化,以至于在教学中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学生的思维难以积极调动起来,导致学生对教学要求不够重视,作业敷衍了事,或盲目参考、抄袭,从作业效果(构思、风格)上反映出思维严重的封闭现象,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们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应给予鼓励,如:作品构思有创新,色彩搭配效果好,造型准确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充分时间思考,如此学生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去浏览、阅读欣赏更多更好的各种资料、音乐、舞蹈及美术作品。通过阅读来增加想象力,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会总结经验,正确评价
一切教育活动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大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创造性思维文章篇三
创造性思维论文15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造性思维论文1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创造性思维论文2在艺术设计中,创新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动力,不论是从最初的设计构想或策划,还是产品的设计构图、制作过程、流通渠道、使用方法,亦或是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利用等,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对此,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打破惯性思维,重视全面教育;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注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毋庸置疑,创造性思维所应当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人们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及理解能力等等;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核心动力是具有积极创造的思想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将人们大脑内部所有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最终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寻求更为新颖、更为独特的方法。实际上,创造性思维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够培养出来的,而应当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钻研,并经历多次挫折才可能形成的。具体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其核心思想便是创新。从这一角度上看,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动力。可以说,艺术设计必须借助于创造性思维才能使最终的设计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与市场吸引力。
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客观地看,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创新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动力。毫不夸张地说,设计者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前文所述,创造性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优秀与否。从很大程度上看,创造性对于艺术设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敢于突破常规,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或经验进行加工、重组,并结合设计师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不断寻求更为新颖、更为独特的设计方式,使设计作品尽量地完美。通常情况下,在艺术设计领域,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新事物的适应力与接受度较强,其二是对新问题的发现速度较快,其三是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强,这无疑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多数情况下,艺术作品仅仅有设计者的努力是不够的,换句话说,不少设计者在创作的时候,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于绞尽脑汁依然难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而对于个别设计者而言,可能仅仅因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或者动作,便能获得设计灵感,并设计出具有完美效果的作品。从这一角度上看,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在承认思维具有偶然性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往往是建立在大量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并受外界因素的启发而产生的。
第三,创造性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可知,人的精神世界大致能够被划分为三种,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其中,这里所说的无意识与潜意识是大致相同的。所谓无意识,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次的自我。人往往在处于松弛状态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灵感,从而使其思维更具有创造性。
艺术设计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突破惯性思维,关注全面教育
受传统因素影响,人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运用自己较为熟悉、较为擅长的方式,渐渐地,对新思想、新事物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显然严重制约着设计者的创作能力的发挥。不可否认,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的工作,强调创造性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不论是从最初的设计构想或策划,还是产品的设计构图、制作过程、流通渠道、使用方法,亦或是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利用等,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这就意味着,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应当敢于突破现有较为僵硬的惯性思维,在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先进的创作理念,不断进行刻苦的实践,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要创作出有效的艺术作品,设计者除了要掌握与设计本身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深入学习并掌握社会、人文及生态等其他新知识,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等方式,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在不断丰富产品艺术积淀的同时,也对培养设计师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广大设计者而言,敏锐的感知力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面对新事物,不同的人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些具有较强感知力的人,对新事物的反应也更为灵敏一些,其创造性也更强一些;与
创造性思维论文3发明创造都是在寻求自然世界与人类活动的某种规律。发现就是认知并归纳某些现象(自然的或生活的)的规律,创造性思维应该是这种认知与归纳的能力之表现。
单纯孤立地定义创造性思维应该很困难。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关注现实;一个是认知归纳现实。
关注现实要做到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异想天开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强调忠于客观现实。
认知归纳现实要做到既尊重自然规律,又要以人为本,自然规律即古人所谓天道伦常;以人为本,强调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归纳要为人所用。
现实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也是思考的对象。对现实的关注既是人的本能,突出人的自然属性,也是社会的需要,强化人的社会属性。对现实的认知归纳是思维形成的基础,也是思维的对象。思维的规律源于自然规律,是自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理性反映,同时思维规律又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表现为社会对人性的主观规范。
现实,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包括所形成的思想,更多表现出个性特征。对现实的认知、归纳,以及这种认知、归纳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包括所形成的思维规律,则表现出更多理性因素。
内容的东西永远应该是形色各异的,个性的;形式却可以是有规律而且应该是有规律的,理性的。那么,创造性思维就应该是个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而且必须是。因为个性的地方,正是你独到的地方,深刻的地方;而理性的东西,能使你的思想和大家得以交流、产生共鸣。
就写作而言,如果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就显得乏味;如果荒诞怪异卓尔不群,就没有知音,不被认同。
倡导作文个性化,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然而思维是抽象的,衡量创造性思维价值的依据,应该是思维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这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个性化是形式的新颖别致。虽然不可否认形式的新颖别致是个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也不是主要方面。最能体现作品个性化风格的应该是内容,是思想的个性、思维的个性。
任何时期的文学革命、艺术革命都是思想的革命。
任何民族的文学革命、艺术革命都始于对束缚人的思维的条条框框的冲击。
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到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唐诗到宋词,从宋词到元曲,确有许多形式方面的革命,但其本质都是一种思想革命。
唐代的古文运动表面上是反对汉魏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辞采的浮夸之风,本质上就是呼吁解放思想、解放个性。虽然辞不足不可以为文,要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上襄阳于相公书》);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而且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的目的是其事信,其理切。因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因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诗、词、曲的沿革,似乎有更多形式的因素。历来有诗庄词谐之说,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建立的一个最强大的政权,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愈来愈讲究,那么诗歌从汉魏乐府通俗晓畅的风格,转为更严谨庄重华丽的格律诗,就显得非常必要。然而思维永远不可能长久固定在某一种模式下。统治中国诗歌两三百年的诗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分讲求形式整齐划一的诗律开始表现出了对思维发展与思想发展的束缚。整齐而又错综的词的诞生,就有利于表现愈来愈复杂的思维以及愈来愈复杂的思想。而且语言上也开始走出艰涩,走向明白晓畅;走出纯粹的读书人,走近更广阔的百姓生活。
创造性思维论文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在写作中分析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受限制,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本文主要探索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一、通过范文仿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阅历浅的特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寻找一些优秀的写作模板,引导学生进行范文的仿写,并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江南的冬景》,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充满家乡情感的课文。语文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进行文章段落的仿写。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学生可以依据上述语句特点模仿并描写自己家乡的美景。例如描写河北的美景:“我生长在河北的一个小乡村,尤其是家乡的杨树,虽然是我们家乡极为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对它的印象深刻;长大以后,更加明白了杨树所代表的坚毅品格……”显然,这种仿照优秀例文的写作训练方法,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还能增强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行思维
在高中写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激发灵感,从而写出情感丰富的作文。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1.寄物抒情法俗话说:“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感,描绘世界的美好。因此,语文教师实施寄物抒情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选择一些相应的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写作。
2.述说法采用述说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者课下的时间,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诉说交流的机会。学生广泛参与诉说交流活动,例如演说、辩论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心理想象力的方式,丰富的联想可以使作文变得生动精彩,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联想法的写作锻炼。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依据高中苏教版课文《像山那样思考》,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学生就可以像树那样思考、像河流那样思考等等进行作文的写作。
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写作创作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社会。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方法,认识到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高中语文的实践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思维,为写作打好思想基础。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一花一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真正走向外面的世界。语文教师可以抽出一天的实践带领学生在附近公园、组织郊游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最基础的学科,提高学生的写作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实践、仿写优秀例文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晓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xx(03):79.[2]陈轶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xx(09):62.
创造性思维论文5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各门学科共同的任务,每门学科应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加以落实。
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大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筹维训练跟其他思维训练一样,应注意学习语言和学习思维这两个侧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思维功能,坚持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佳,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运用吾言的能力,使两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阅读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不能过于绝对化,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如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词句的辨析等。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对老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育孩子们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另外,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或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讨论中有的说不要重建,他们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并能自圆其说,理当受到肯定。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提倡思维的多元化,日后,学生就会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的束缚,提出新颖的、别出心裁的观点,创造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是一种求异思维活动,必须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接纳。但有种倾向值得注意:简单地把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同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作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发散式讨论,认为只要能求异,就是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只是一概肯定,任其蔓延,既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又把握不住课文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远离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对思想教育和语言学习都无价值可言。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让学生把各自的思考过程说清楚,不能只注意听其说的意见是否新颖、独特,更要看其思维过程和表述中的语言质量,使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
二是要把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不能视所有的求异都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是要与潜心阅读文本结合起来,使求异思维真正建立在充分感悟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心智活动的开展与阅读的过程保持一致。二、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诽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对于那些有着文化底蕴,含义深刻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以及看似平常但富有思维价值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质疑,或朗读欣赏,或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仰仗于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时时迸发创造的火花,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语言实践已冲破课堂的范围,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这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课堂教学来说,语言的实践也跳出了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致力于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
文章中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静态分析上以词解词,学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对抽象概括的词语作具体演绎,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积累和丰富语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的脸流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让学生把饱经风霜的脸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加以具体描述。这一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以词解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2.添加来展开的情节。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未加具体描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就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一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朱德的扁担》中大家劝他不要挑这句话,抓住这个劝字,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朱德同志。
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
《荷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①在冒字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词语。(例如:使劲地、生机勃勃地、争先恐后地)②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运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大胆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表达。
4.延伸和重组。
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想像延伸,或要求改变顺序,改换人称,调换题目,变换叙述角度等,对课文作重新组合。如《小珊迪》一课,可以把题目换成我的哥哥,从小利比的角度来写,重新安排材料,改变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又如教学《打碗碗花》,讲读结束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续编我与外婆的对话:有一天,我和外婆又从水渠边经过,我看见那开得十分异样的打碗碗花,想伸手去摘,外婆见了,连忙阻止
以上这些设计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依托课文找到创造性思维与想像之间的契合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像。于是,想像推动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又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思维论文6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论文7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使人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使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新成果。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有赖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培养。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近二十五年的幼教工作实践中,我通过游戏、故事、绘画、手工、续编故事、科学主题活动、区角活动等让幼儿在自主创新中获得新知识、构思新形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都不可能凭空而来,它们有的是对旧的表象进行加工、选择、整理、改组而来的,有的则来自生活的一些积累。
在一次搭积木活动中,我分别给五个孩子二十块形状不同的积木,让他们在二十分钟内根据自己的思维搭建一些建筑物,我在旁边做记录,三十分钟过去了,五个孩子分别搭出了近五十种造型不同的小建筑。在搭建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联合完成了五个建筑物的搭建,可见孩子们的思维是何等的敏捷!
二、创建环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创造精神贵在不满庸俗、不墨守成规。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从不干涉孩子们的自主创新活动,他们可以在讲述故事中发挥想象进行自创、自编、自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活动,甚至可以和我进行一问一答式情境创设和讲述。
记得在一次郊游活动中,前面有一个小水塘堵住了去路,几十个孩子看着前面的水塘,全部向我跑了过来,我问清了情况并没有有给他们说要怎么去做,而是要他们想办法过去。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大概讨论了十几分钟后,我把他们集中起来,讨论谁的办法最好,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旁边的砖头搭小桥过去。可怎么搭桥呢?一个小朋友主动请缨,用砖头一块一块地搭着小桥,他搭一块往前走一步,搭一块往前走一步,终于小桥搭好了,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水塘。这下子,孩子们的兴奋劲可就别提了。在下午家长来接他们时,个个给家长汇报他们的经历。在这次活动中,水塘的出现是意外的,但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尝试了“跳一跳,摘到桃”的滋味。
三、让幼儿勤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经验。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改的一大主题。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自主区角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理发室、摄像室、建筑区、娃娃家等区域,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那样地投入,他们没有了平日里的拘谨和骄气,也没有了平日里的争吵和撒泼,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提问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幼儿,支持他们大胆而经常性的提问。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
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较难,则应该由教师向幼儿作出正确的解释,如果一时不能立刻回答,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立即回答。对幼儿提出的较容易的问题或经过幼儿努力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或者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如果其他幼儿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求知和思考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如,常识课《浮力》,幼儿问教师“为什么铁不能浮起来,而木块能浮起来呢?”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能装水的容器和天平,启发幼儿称水、木块、铁块的重量,鼓励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木块、水、铁的重量不同时,实际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幼儿提问到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思维能力训练过程。
总之,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潜力却是很大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工作,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和训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能力的训练。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知识,运用了新方法,解决了新问题,尝试了创造的愉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创造性思维论文8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自身素质,高中教师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对高中学生进行培养教学,使其可有效地促进高中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不断的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向也在逐步更新。据实际调查我们看到,目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通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占据了在别的学科里培养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高的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还有利于社会的创新。
一、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下对教师教学理念进行转变,重新设计学生教学情境、积极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了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当把学生引入数学课程教学中以后,高中数学教师还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与特点,来创设具备学生能动与思维发挥的教学情境,使其促进高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为防止学生对教学情境出现排斥、反感、厌恶的不好行为现象,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确保数学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另外,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数学教师还应结合不断发生的教学过程、内涵、结构变化等多方面来设计问题,这样不仅可确保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还可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2.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确保学生具备足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能够独自开发与创新,使其形成新的事物,为培养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通过激发高中学生已存的内部想法,并结合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构成头脑中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习的新表现。另外,通过提升高中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能够合理有效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当人们步入社会以后遇到问题也能够有效的解决。在对高中学生观察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仔细、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确保学生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3.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数学教学知识在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也都会运用到,所以数学教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确保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稳定或持续性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现象,来正确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吸收与利用。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仅可让学生意识到学数学知识的优势,还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调查作业,促使高中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数学教学知识,使其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以上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并通过对教学理念进行了转变,虽然可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还是有两点重要问题影响着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对这两点重要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探讨,以便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学深度不足的问题。据实际调查统计表明,在目前的数学教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高中学生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出现不善于解决的现象。其次,由于高中数学教师知识水平有限,部分数学教师还会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导致教学深度也存在不足,且部分高中教师对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只是进行大概的讲解,使其就更加大了学生知识水平的缺失。这样不仅会对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还会对高中学生的自我素质造成影响。
2.盲目攀比的问题。在目前的高中教学课程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会出现互相攀比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对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造成影响,还会促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妒忌思维。另外,学生受网络效应的影响,部分学生容易利用网络途径对重点、难点教学知识问题进行解决,然后进行展示与炫耀所谓的才能,进而就更加大了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现象。而这种盲目攀比的行为,不仅会降低高中学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还严重的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并可有效的提升高中教学质量。以上通过对高中学生与高中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并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探讨,使其在高中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媛媛.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1:164.[2]吴革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7:7+9.
创造性思维论文9一、前言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语言活动材料,通过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想象,在活动中求异。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已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的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救出来。”如:改编故事《聪明的司马光》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木块、绳、救生圈、水管等材料,让孩子尝试改编故事结局。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又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中,幼儿通过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搭拼、想象,并将所拼的图画编成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更多的学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关的,语言能够对人们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本身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功能,思维对客观事物现象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才得以实现。
(三)3—6岁幼儿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
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而大脑发育一旦形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各项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3~6岁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最佳年龄。
三、实施过程
(一)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地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
教师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尊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及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努力打开幼儿语言活动的思维通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语言活动活动《球》,文中狐狸用不同的方法来玩球,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深深吸引着幼儿。老师与幼儿看图书时,与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你会用什么办法玩球?后来怎样了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等等,让幼儿进行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讲述、表达。“狐狸用脚踢皮球,狐狸用头来顶球;狐狸把球拿到店里补起来;狐狸哭了,叫别的小动物借给他玩一下……”。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你讲得真棒”,“你讲得真好”等语言)、鼓励(“你真会动脑筋,讲得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甚至奖励(五角星、红点等)。这样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二)在语言活动理解过程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
在语言活动中,我遵循着学与思相结合的思维训练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语言活动训练策略,让幼儿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
1、引导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考
观察是智慧的窗口,是创造的基础,观察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幼儿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一看到画面就准确自如地用言语来表达。皮亚杰也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因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图书的画面,让幼儿把语言活动的感知、观察与思维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他们在感知、观察中积极思维,在积极思维中充分感知、观察。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大象救兔子》,我让幼儿带着“大象会想什么办法救小兔子”的问题去语言活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幼儿进行了猜测、想象并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画面内容,判断画面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在师生共同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活动,幼儿终于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原先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画面内容,知道了“大象是伸出长鼻子,翘起细尾巴,搭起一座大象桥救了小兔”的,从而使语言活动活动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2、在问题中学会思考
幼儿阶段,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限制,往往对语言活动材料中的很多画面不甚明了或曲解图意。为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根据问题找到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看看、想想、说说。例如在《散文欣赏:飞》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巧妙地设置了两个思考点,引导幼儿展开创造性思维。
其一:蒲公英飞起来了,女儿问妈妈:“蒲公英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画面定格,问:“小蒲公英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小蒲公英要出去玩,做游戏。幼儿乙:小蒲公英长大了,要到别处去安家。
其二:小树叶飞下来了,女儿又问:“树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当然亦是否定的。画面再次定格,问:“树叶宝宝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树叶宝宝给小朋友当扇子。幼儿乙:树叶宝宝给小鸟当被子。幼儿丙:树叶宝宝给小虫子当房子。幼儿丁:树叶宝宝给小蜗牛当帽子。
语言活动活动《小兔逃跑》,我采用“感知—探索”的教学结构,让幼儿由故事名称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小兔为什么要逃跑”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时,我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鸟,妈妈要变成大树?为什么小兔变成花,妈妈要变成花匠?”等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而当幼儿掌握故事内容时,我又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迁移,与幼儿同玩“你变我也变”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是你变成白云,我就变成蓝天;要是你变成小鸡,我就变成老鹰。在整个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语言活动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3、在提问中乐于思考
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爱因思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我认为,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对语言活动材料的内容多想、多思、多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音乐气垫火车》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问:“你们还有哪里听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吗?”幼儿提出:“小动物们为什么不造一座听不到外面声音的房子呢?哪里还有音乐气垫火车呀?……”在《小刺猬学时髦》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提出:“小刺猥烫了卷发,遇到坏人怎么办呀?小刺猥为什么要烫发呢?男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圆圆的卷发呀?……”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可见,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三)运用各种手段,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受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我感到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对语言活动内容的理解、想象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静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变为动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更充实地把握语言活动内容。多媒体提供的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思考。如语言活动活动《落叶》,首先让幼儿观看落叶飘落的画面,激发语言活动的兴趣,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信息刺激下,打开思维的通道;最后当我问幼儿:“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过来,做了什么动作,把它当作什么呢?”幼儿的思路如同打开的闸门,纷纷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树叶落到河里,青蛙跳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荷叶;树叶落到树枝上,金龟子爬过来,放在嘴里,把它当作食物……”等等。
2、表演、迁移作品
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可以使幼儿的再造想象力得到提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语言活动活动《大象和蚂蚁》,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头饰、纸偶,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有表情地学说角色对话。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有机地渗透识字教学,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活动材料基础上认字,如让幼儿看动作猜字,听声音说字,利用汉字卡片玩“击鼓传花、小孩小孩真爱玩”等游戏,丰富词汇,句式的完整表达。在以上这些“活”而“变”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使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四)自主活动,持续创造性
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这时,如果只让个别幼儿讲述,其他幼儿聆听,相当一部分幼儿由于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而使创造性思维停顿下来,创造激情会因此而熄灭。
例:在《诗歌:摇篮》中,学完诗歌后,教师启发性地提问:“还有什么也是摇篮,摇着它的小宝宝呢?”幼儿创造的激情被慢慢点燃,进入比较积极的状态。我就让幼儿通过绘画活动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表现出来,边画边创造。画完之后,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如:“小河是摇篮,摇着虾宝宝,水草轻轻摇,虾宝宝睡着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再次描绘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又例:在《讲述:战胜大老虎》中,“小动物们在玩时,来了一只大老虎,小动物们如何战胜大老虎?”这一问,即刻引燃了幼儿创造的热情,进入了昂扬的状态。事先,我就为幼儿准备了操作的卡片,让幼儿边操作,边讨论。以此让幼儿在自主行动的伴随下进行比较持续的创造性思维。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幼儿甲:小动物们互相帮助上了树,大老虎没吃到小动物只好走了。幼儿乙:小动物请树爷爷帮忙,弯一弯腰,把大老虎砸死了。幼儿丙:小动物们一起在树下挖了一个坑,躲在树上,大老虎走过来,掉进了坑里。……
(五)通过多种途径,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敢想敢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活动活动中,一条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想敢说是能说会说的前提,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然而,现在的某些幼儿往往自我意识差,缺乏自信心,不敢说、不会说。为此,我根据语言活动目标,积极拓展教育途径,让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语言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语言活动经验活动。
如:大小图书语言活动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能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语言活动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活动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增设一日生活环节,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
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在幼儿朗读时,我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活动能力,又提高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抓住自由活动中的教育契机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图书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语言活动方式(独立语言活动,结伴语言活动等),在录音区放置空白录音带和原带,逐步训练幼儿由欣赏——跟读——模仿——创造(非常简单)的过程,最后由老师评价,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欲望,以逐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开心一刻 在日常餐前十分钟,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感受与体验,积累语言活动经验
5、争取家园配合,为每个幼儿建立语言活动联系
创造性思维文章篇四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
作文
进行训练。(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创造性思维文章篇五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创造性思维 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提问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幼儿,支持他们大胆而经常性的提问。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或者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如果其他幼儿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