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亭送别》教案反思篇一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长亭送别》教案反思篇二
赏析课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归纳:怨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4)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 归纳:忧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一煞]
(1)归纳:思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二)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反思篇三
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长亭送别
恨离别
恨 恨约束 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