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说课稿篇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小路》一课的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鸭先生门前有条既美丽又干净的小路,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它。但由于大家不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造成了小路变得脏乱,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当大家意识到之后,又齐动手把小路打扫干净,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2、让孩子们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第八自然段鸭先生所说话的朗读与感悟。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积极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和“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读文与感悟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三、创设情境,角色朗读
四、情感朗读,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
上课伊始,老师直接点明新授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美丽的小路》这课的生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随后,老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题目中的“路”误写成“鹿”。如果学生能自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质疑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及鼓励;如果学生一时没有发现,教师指名让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质疑。两个“lù”字同时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并说一说为什么在课题中是这个“路”?学生交流后,教师重新纠正板书。
【导入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自主质疑的愿望,使学生理解并区分了同音字,也引领了学生回顾了课文的内容——描写的是一条小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借助课件出示填空:“鸭先生的门前有一条(),由于大家(),小路变()。后来大家认识到(),小路又变得()。”学生汇报填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篇幅较长,教师以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搭设扶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此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和“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第一段
请学生自由读本段,出示填空:这是一条()的小路。根据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这样说?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相机板书“美”,并指导朗读。(采用个别读、齐读、合作读等方式进行。)
当学生汇报填“长长”时,请学生试读,读出长的感觉。当汇报“美丽”时,教师顺学而导: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花花绿绿”和“五颜六色”进行朗读和感悟。接着提问:你都见过那些花的颜色?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生接“五颜六色”,请学生通过指名汇报朗读,并在评价中读出美的感觉。【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朗读感悟,不仅将读与悟紧密结合,而且也拒绝了传统解词方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渗透了对词语的理解方法。】
随后提出:“如果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引导读二三段。【积极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提高想象力,发展了语言。】
(二)第二、三段
自读这两段,看看兔姑娘和鹿先生说了些什么?生读后汇报,教师出示读这句:啊,多美的小路啊!指名读,师生互动评价时,教师随机提问:这位兔姑娘(或鹿先生),你为什么要“轻轻地”(或“慢慢地”)走啊?【使学生深入角色,进入文本,换位思考,为下面的朗读做好情感铺垫。】学生汇报后,采用指名读和男女生分读的方式进行。
(三)第四段
教师语言引导:这样美丽的小路朋友们喜欢吗?(喜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读第四段的第一句。采用师生接读的方式:谁(朋友们)都喜欢在美丽的小路上干什么?(散散步,说说话)
教师边复述第二句,边出示小路变脏的情景图:许多垃圾苍蝇飞来飞去,让学生借助插图自由发表意见,师相机板书:脏。【课文篇幅长,本段作为过渡段轻处理,注重教学中的详略,使课堂学习更为高效。】(四)第五—八段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分为三点来说明。
1、教师语言过渡:美丽的小路变得不美丽了,那么小动物们对小路的态度变了吗?是如何变的呢?请学生自由读5-8段,找变化。
当学生汇报“皱眉”、“捂鼻子”、“叫”、“拍脑袋”等词语时,适时提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做?请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语言上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动作表现上有变化外,还有哪个方面有变化?随生汇报,相机出示三个人物说的话,出示一句读一句。
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咦,美丽的小路哪儿去了?
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2、接下来采用句式比较的方式,指导朗读和感悟:(1)这三句话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不可以把这三句都换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为什么?请学生分角色读,师适时总结: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2)创设情景:采访,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看到这样的小路心里是什么感受?(奇怪)多种形式读,评议。(3)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可以带上头饰。
3、引导学习第八段:这样美丽的小路怎么就会变成脏兮兮的了呢?当学生汇报“这都怪我!”一句时,师顺势而导:为什么这样说?随生汇报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此时的鸭先生心里是什么感受?(后悔自责)请学生带着后悔自责的心情进行情感朗读,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当汇报“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请学生带着坚定、充满自信的语气进行朗读。
【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及个体差异。以读代讲,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各感官,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抓住语言训练点,将训练与读书感悟融为一体,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第九---十二段
引导学生想象:鸭先生会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吗?齐读第九段后,师相机板书:干净/美丽。接着教师继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练习表达:看到小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动物说的话来读,大胆的夸,夸小路的美,夸小路的香,夸小路的亮。最后师生合作读10—12段。
【在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表达和展示的空间,不仅为后面的情感朗读蓄势,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配合朗读中,提高了合作的意识。】
1、回归整体,师生合作情感朗读。
2、展开想象:你希望美丽的小路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将来依旧美丽)如何才能做到?(要保护环境)
3、开展小调查活动: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来的?应该到哪里去?
【将语文学习领向更广阔的空间,建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中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注重朗读感悟,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
美丽的小路
美丽脏乱美丽
保护环境
语文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上,利用成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语文说课稿篇三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1.巩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
1. 会读.写“子.去.果”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过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合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过“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后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
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合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最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一) 我会认--------复习巩固生字.
1 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
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
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
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果子去
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
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后说给小伙伴听听.
语文说课稿篇四
《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探讨。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着重通过对“我”的情感体验,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围绕课文最后三段的议论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对于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尤其结尾一句话鲜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解读。最后是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再次让学生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基于还塑造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貌似当年的“我”与闰土的形象,而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现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为宏儿和水生今后的命运编故事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关于板书,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
整个课堂教学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后三段文字时,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在讨论无果时或是引导无方时,我的做法就是结合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直接讲授了,这样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这也是我在这一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很善待闰土,但对杨二嫂就比较苛刻,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与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即使是被社会挤压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他也应该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的学习中真正地把握住这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会把文中的“我”与作者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对于杨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说鲁迅作品难教,难懂,可能还是因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杨二嫂的身上就不仅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时,众多的资料都在显示是因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闰土,根源在社会,其实再追问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细读会找出很多不和谐之处。而作者鲁迅先生本就是一个敢于、严于自我批评的一个人,我想“我”对于闰土的态度上也应该体现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评,所以对于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为所谓的权威性的观点而论,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是一个困扰着我的难题。还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说,对于本文的教学,应该紧扣小说固有的特征,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环境,也再现了社会生活,但忽略了小说的情节,这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语文说课稿篇五
养花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质朴无华的语言,向我们道出了养花的种种乐趣。透过文字感悟作者的生活之道及老舍先生的品格是领会文字内涵的要诣。本文诶饶“乐趣”组材,喜、忧、笑、泪、花、果、声、色,疏疏朗朗的布局,也如花一样值得我们欣赏。
二.说教材:
本课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养花的乐趣,学习本文,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 说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 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初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 寻找乐趣:
读读课文,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与老师、同学讨论。
1. 讨论重点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由长见识……”
(1)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你能找出来吗?动笔标出来。
(2)全班齐读;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来读。
(3)看来养花还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老舍先生竟然从中体会到那么多乐趣。这回,我们也来当一名养花人,与作者共同体会养花的乐趣。
(三)体会乐趣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乐趣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1、抓住“只要……就……、照管、有益身心、胜于吃药”等重点词、句,体会“情趣之乐”。
2、“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成果之乐,你体会到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秉烛赏昙花,增给友人自己养的花……使作者心里感到喜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也来分享其中的乐趣你可以把自己主人,也可以把自己当客人,想想这乐趣有什么不同。
3、作者说自己有腿病,却甘愿为养花“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还说这样“有意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 深化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自己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收获。
(五)创造乐趣
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谁能简要地谈一下?
语文说课稿篇六
《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是12册五单元《冲突》的一篇主体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进行教学。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和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统一。
六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已有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并且有收集整理阅读材料的能力。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词、句、段的进行积累,理解,感悟其表达的效果。本课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联系上下文以及实际思考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此项技能的有效契机。
根据学情,教学的具体内容要求已有的教学和情况,以及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出了整合后的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3
说教学设计
结合孩子的实际,首先从故事引入神秘的大自然中,意在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为突破重难点做好准备。结合海龟图片,展示学生查找的资料,这一设计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意在使学生把握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入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进行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评价性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在朗读里。通过读来感知语言的精彩,感知语言的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重点、关键的`词句(例如:突兀而来、若无其事、成百上千、鱼贯而出、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等)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入的、个性化的理解,以及正确的认识导向,解决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多媒体激情助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景,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读书中。
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首先进行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解决我们以为救了一只龟,结果却害了一群龟。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这一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1、勾:用——勾出我们情绪变化的词、句。
2、批:批注出对词、句的体会。
3、读:带着体会读一读这些词、句。
4、议: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自学要求明确,一目了然。让学生找准线索,顺藤摸瓜,层层推进。
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以致用。分析课文时充分利用课文空白拓展学生思维.生活当中遇到人与大自然发生的冲突,应如何妥善解决,并结合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动物生存规律的课外资料,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让课堂余味无穷。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内容,祈祷了很好的作用。
语文说课稿篇七
教材说明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同学在美的享受中,发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习目标据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和目标定位在:
1、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引导同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构新的知识点。
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3、利用网络开放优势,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分层发散,实现同学个性化发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其学会高效率的合作学习。
优秀教案根据目标定位,我把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在网络教室集中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围绕“你认为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让同学自主提出问题:例如:我认为海底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或美丽的世界,物产丰富的世界,神秘的世界……),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然后,借助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理解重难点,在文中或利用网络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绘的“神奇”情景,并做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分层扩展,启发形成新一轮探究兴趣。
长期:为利用主题网页分散教学,活动时间设计为一个月。同学围绕“潜水剧乐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潜水员”等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短期教学促发长期探究,以长期探究引向生活积累,让语文学习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整合的课堂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一源源不时的活水,才使同学发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欲望。对《海底世界》一课,我就是这样利用资源导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还少不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这正是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壮阔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互动优势,实现同学个性化的学习,为其构件了自主探究的平台。
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我用李白的千古绝句作比,是想说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妙,当然,合作的学习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我为同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和发散性的扩展,让小朋友的心中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究始终“总是春”般的感觉。
整合是大势所驱,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考虑些什么?
语文说课稿篇八
《理想的翅膀》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春天的脚步”为主题展开。
《理想的翅膀》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在春暧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飞到蔚蓝的天空,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远大的志向,表现了他们对理想的向往与憧憬。文章的语言富有童趣,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读起来琅琅上口,语言简炼、层次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2、体会课题的含义,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我”和“小伙伴”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教学的难点是:激发学生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读词语,回顾课文内容,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交流释疑,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来读。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当中。
接下来,我用课件出示句子或段落请喜欢该句子或段落的学生品读感悟。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从而找出文中“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要放飞这样的风筝,使学生感悟到,“理想的翅膀”就是风筝,风筝就是他们的理想,放飞风筝,就是放飞理想。在此环节中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分析课文的能力,达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3、拓展延伸
当学生感悟到,风筝就是他们的理想,放飞风筝,就是放飞理想时,我引导学生说说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要放飞这样的风筝?让他们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说课稿篇九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3、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新课改的重要理论,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专题性页,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我除了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外,自己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有关资料,为学生制作了本课专题性页课件,内容包括: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读读画画、难点突破、课外拓展五个模块,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新课伊始,我出示詹天佑铜像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他正视前方,目光炯炯,神情刚毅自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样导入新课,直入课题,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检查学生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我让学生把课前查找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要学会把网络中繁多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为自己所学所用。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我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关键词“爱国”、“杰出”,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感受爱国精神和感受杰出才干两大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在感悟“爱国”方面,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结合网页课件中教师补充的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出示网页课件),通过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体会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
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我在网页课件中设计了“读读画画”、“难点突破”两个栏目(出示网页课件),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再结合“难点突破”中的三个小动画来自主学习(出示网页课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出示网页课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百年铁路的发展状况,感受祖国铁路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窗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