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最新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

2、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讲读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卫星情况人们反应1没有出现仰着头、谣望2经过北京上空高喊、一片欢呼声3发回《东方红》乐曲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课文。

(2)“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背诵课文

四、小结,完成作业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中国卫星飞太空》是省编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动人局面,概括介绍了20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成绩。整篇文章洋溢着作为当代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描述了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第4自然段介绍了20多年来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第5自然段是全文的小结,指出“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三年级的同学应学会部首查字法,并能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词义。本单元在第一单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和第二单元“学会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同学据词定义的能力,这将为以后句、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继续训练据词定义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的第4、5自然段要求背诵,而以往同学背诵的内容多为记叙和描写。这两段话有不少科技术语,且多为长句,同学较难理解。因此,指导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而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以和让同学体会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用变化的语言来描述人们因中国卫星飞太空而欢呼激动的情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出示)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能读写26个新词,理解它们的意思。(认知目标)

2、舟舟文学时,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能给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会听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能力目标)

3、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情感目标)

四、教法简述: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在本课具体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两点:

一是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体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二是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出示)

(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

(二)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

(三)渲染氛围 读中品味

(四)小结学法 拓展延伸

五、课时布置:

本课我打算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出示)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第1、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第4、5自然段,指导背诵。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讲讲本课的优秀

教案

思路:

(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出示)

一上课,我直接出示课题《中国卫星飞太空》,让同学读

一读,引导他们读出自豪、光荣的语气。然后,我又创设情境,让同学观看“火箭升空”的录像片断,并加以语言渲染:“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飞向了浩瀚的太空。它标志着我国没有人造卫星升空的历史将成为过去,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并告诉同学:这篇课文就记叙了当年人们观看这颗卫星飞过北京上空的情景。

这样,通过画面再现和语言渲染,烘托出一种激情向上的氛围,唤起了同学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出示)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同学学习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我让同学自学课文,并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 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1、划出新词,用联系上下文和舟舟文学据词定义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人们观看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的局面。

设计练习1是因为据词定义是单元训练重点,也即本课

教学重点。而在前两课(《节日的大街》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已基本掌握。本课则以练为主,要求同学能比较熟练地据词定义。

设计练习2是为了协助同学理清文章的脉络,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第二步 检查自学情况,完成课后练习3(出示)。同时,让同学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确立了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渲染氛围 读中品味(出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

练语感。”而朗读则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充沛调动同学的感知、表象、联想和情感等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地感悟课文语言的内蕴,品味文字的情趣。因此,我以朗读为主线,注意渲染情境,让同学在读中比较揣测,品味感悟课文的语言。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局面描写和情况概述两局部。我便就这两局部,分别设计了几个训练点,展开教学:

第一局部(1—3自然段)

主要描述了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而让同学体会文章是怎样写出人们为此欢呼激动的情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同学自由读读1—3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人们这种企盼、激动的心情,使同学与文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鸣。而我则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出示这些句子,让他们进行比较、体会、感情朗读。

同学可能会找出(出示)

“‘来了,来了,快看!’人群中有人高声喊了起来。”

这句话,我就紧接着出示

“‘大家快看啊,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飞过来了!’人群中有人喊了起来。”

让同学通过朗读,进行长句和短句的比较,体会出课文这里使用短句,突出“高声”地喊,更能表示出当时人们企盼卫星出现的急切心情和卫星出现后欣喜万分的样子。然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要求读出急切、欣喜的语气。

同学可能也会找出(出示)

“人们高兴得蹦啊,跳啊!”

这句话,我也同样让同学与(出示)

“人们高兴得蹦跳着。”

这句话进行比较,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出第1句话更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也更能表示出人们欢呼雀跃的局面。借此,我又简介了当时中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射这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使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一种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另外,同学可能还会找出(出示)

“1970年‘五一’节晚上,天安门广场彩灯齐放,人山人海。”

“人们一个个仰着头,遥望着深蓝色的夜空。”

“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这来自太空的乐曲声,激动着亿万颗中国人的心。”

这些句子,我又通过看图说话,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

染和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以读代讲,使同学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感受文章内在的情感蕴含。最后,配上《东方红》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再次感受当时人们欣喜万分的情绪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第二局部(4—5自然段)

精确地概述了20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这局部内容要求同学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落实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我又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 让同学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给句子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讲了什么?理清本段的条理。

第二步 出示“从那以后,(),我国先后发射了()颗()、()和()卫星。其中有()颗卫星,还能(),从浩瀚的太空返回地球呢!”要求同学依照课文内容填一填,说一说。并且想一想,假如不用括号里的词行不行,为什么?让同学在体会到课文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的同时,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不只时间短、速度快,而且数量多,种类全。在感情朗读之后再进行——

第三步 说话训练:读到这儿,你不由会怎样赞叹?由此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出示):“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要求同学读出光荣、自豪的语气。

第四步 借助习题,熟读成诵。在进行背诵时,仍以上面的填空题为支点,协助同学背诵课文。所以,这道习题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字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生词语。学习用“原来”把上下文连起来。

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3、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欢乐情景。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谈话:200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

1、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

2、交流识字、学词。

(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

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

(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

2、交流,分层次。

3、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1-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

(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

(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

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京上空呢!

读两个句子,想想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用哪两个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的?

练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1970年5月1日晚,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原来------

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原来------

从收音机中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声,原来------

(5)讨论: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6)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本作业 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第4、5自然段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4、5段,默写第5段。

3、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体会顿号和叹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并听写。

(2)指名朗读课文1-3段。

2、研读4、5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4段,找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2)交流汇报。(卫星种类多,发射的卫星数量多,卫星研制时间只有20多年,时间短;技术高,能按预定轨道返回地球------)

(3)指名有感情朗读第5段,尝试背诵。

(4)完成作业 本第6题;默写课文第5自然段。

(5)背诵第4自然段。

3、作业 本作业 4、5题;背出课文。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四

第一课时

〖预习作业

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

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教学重点

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二、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1、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⑴ 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⑵ 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2、师生互动活动二: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

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3、师生生互动活动三:作者为何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提示: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分析。

明确: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血腥污秽的屠场,闻一多诅咒旧中国是一池死水,鲁迅则要掀翻延续数千年的吃人筵席。朱自清要比他们温和,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性格的支配下写成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4、教师分析以下三句话,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⑴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⑵ “这是独处的妙处”

⑶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强调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

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不宁静”的社会原因。

“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

5、总结本课

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调:

a、淡淡的喜悦;

b、淡淡的哀愁;

c、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d、浓浓的哀愁

答案是c。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文章4~6段

3、完成练习二至五。

〖板书设计

〖预习作业

你觉得本文写景有何特色?你最喜欢写景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领略本文的画面美(写景美)。

2、领略本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

第一节课,我们重点感受了蕴含在这篇散文中的情感内核,体会了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由于时代和性格原因,始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作者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暂时解脱却又无法得以解脱的矛盾心情。

二、课文分析

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重点领略文章的写景之美与语言之美。

学生活动一:配乐,请一位同学朗读4~6段,同学们拿起笔画下你觉得最美的句子。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这3段写景的基调是什么?你觉得这几段写景有何特色?

2、这几段写景都运了哪些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的活动要充分,学生可以从写景的色彩、基调、词汇、修辞等角度阐述写景特点。

教师归纳明确:

1、第4段重写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在月色下的景致。

2、这几段写景的基调:优雅、幽静、素淡、朦胧。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雾是“薄薄的”,荷香是“缕缕”、“仿佛远处……”,叶子和花“像笼着……”。所以,总的色调是素淡朦胧,恰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沉静的诗人气息。

三、综合分析第4段

1、写景的大致顺序:在总写荷塘概貌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这是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依次精雕细刻。

2、本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一应景物,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如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再如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隐约朦胧。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

3、从语言、修辞看:

⑴ 比喻:(含通感,不是重点,点到即可)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期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启发读者展开更广阔的联想,让读者去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

还有多个句子用到比喻,所选择的喻体皆为柔美之物,与本体生动切合,贴切地描摹出了景物的优美。

⑵ 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品格,将景物写得灵秀动人。

⑶ 叠词:

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⑷ 骈散句结合:

用词优雅、柔美,句子既见变化,又稍显齐整,产生一种节奏上的舒感美。

四、综合分析第5段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本段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但更多的句子是从侧面表现月色之美的。作者通过写青雾、叶子、花、淡云、灌木、杨柳的倩影等景物,烘托了月色之美。因月色毕竟单调得很,正面是很难描摹的,于是作者借用其它景物,用衬托的手法予以表现,可谓恰到好处。

2、动词之美:

一个“泻”字,境界全出,顿时将无形化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给人医治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且与“如流水一般”不般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笼”字写出了雾的轻、薄、透,正合“轻纱”的比喻。(“盖、罩、蒙”等字都显得过于厚重。

“落下”沉重,表现出“黑影”的质感。(“映出”表现不出浓重)

“画”能写出月影之美。(“印”不能写出美)

3、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通感)

五、综合分析第6段

1、段末过渡自然,片刻的宁静得而复失。

2、本段动静结合,远近相间。

六、本文写景小结

这篇散文,写景细腻动人,创设了素淡、朦胧、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小径幽幽,树色隐隐。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景物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景语即情语,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其间,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与宁静是淡淡而且短暂的。

学生活动二:从画中走出来,作者写到了江南采莲旧俗,是何用意。

教师明确:简单地说,可以将之理解为作者回到现实生活的表现。深究起来,写作者惦念江南,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6段。

2、预习《故都的秋》:

⑴ 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描写对象?能否将这些景物概括为几幅图画?

⑵ 作者笔下的秋是什么色彩的?这些色彩有何共同特点?

⑶ 探究作者性格特点与所处的时代特点?

⑷ 思考文中多次写到“南国的秋”有何作用?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

2、老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二、聆听

1、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首先让我们静静地来欣赏这首歌曲,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出示:聆听黄河)

2、让学生说说听之后的感受。

(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

三、诵读

1、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2、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诗歌,选取自己喜欢和合适的朗读方式读读诗歌,注意: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哪些字词要重读,并且选取你朗读体会最深的一段或一句给大家读一读。

3、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黄河)

(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6、师范读: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

(配乐)

四、合作、探究

1、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一起探究黄河的精神。

(探究黄河精神)

2、出示:

⑴ 快速浏览歌词,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说说你的体会

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间可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精神?

五、我的誓言

师: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来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我们永远以黄河为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配乐,一生领读朗读词,师生齐声诵读歌词。)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流广告 网络推广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好做题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爱采购代运营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主题模板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网站转让 鲜花
19628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