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篇一
理化生组 隋东强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中考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特别注重学生动手实验的考察。而“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我认为,低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以下是我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做法及查阅大量资料对本学科的一些反思。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如《平面镜成像》这堂课是物理实验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举例: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我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三.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四.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举例:对《平面镜成像》这堂课的教学技能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1.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试着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认为也是成功的。只要加强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编委会.2.《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参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篇二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郑方周
对于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理论上说有效指的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有专家给出课堂教学效率的量化公式: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但实际中我们很难用理论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衡量。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设计出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面对这些问题,现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笔者谈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不是重在教师的“教”,而是重在学生的“学”。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重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胜于只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大胆质疑
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在教液体压强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3)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学生都知道带鱼很好吃,在市场都见过,但是都没有见过“活”的带鱼,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来说相对神秘的潜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能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这些常见的问题在没有学习之前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激发了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2.课堂教学,积极思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例如: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时,出一道这样的习题:“某战役中,我军获知敌方在相距80km的地方向我指挥中心发射一枚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6km/s,导弹爆炸时的杀伤半径是200m,我指挥中心人员及时以5m/s的速度跑开,他们能否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地带?请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出题后,学生就会边读题边思考,并迅速在稿纸上演算起来,几分钟后再提问学生。
学生1:我是算导弹飞到指挥中心时,人能跑多远:
t=s/v =80km/(1.6km/s)=50s
s=v t=5m/s×50s=250m>200m,所以能。
做完后,我们可以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验算,然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2:我用是比较时间:
导弹飞到我指挥中心所需的时间:
t1=s/v =80km/(1.6km/s)=50s
人跑到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
t2=s/v =200m/(5m/s)=40s
t2
经过这样一道例题的解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做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例如惯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先把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纸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后把玻璃弹珠放在纸板上,然后将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这时候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让他用一只手按住钢制锯条下端保持不动,用另一只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让锯条击打硬纸板,看到的现象是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任何一个没经过特别训练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重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且要有耐心的指导,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他们。这样不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物理书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结合,能更好的体现物理现象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
3.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择例题时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要适度的进行点拨,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物理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思考、探索。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体会
1.要让课程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而其中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记忆能力,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篇三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其中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今的物理课程把实验看成了灵魂。的确如此,新教材改编以来把实验纳入了每一堂课程。打开书本,一眼可见多种有趣的实验,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的眼中。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把做好实验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一节课中实验没有做好,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没有意义的课,没有重心的课。学习物理应从实验着手,在实验中如果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那么这节可就是糊涂的乱动和抄科学家结果的课。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物理学习中要使学生能正确的,科学的认实验的重要性,实验充当了学习中的主要角色。下面是我个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注意的几点: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如讲解“压强”一节时,老师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1)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2)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只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又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二、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讲解新课
初中学生,对物理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做好实验及适当增加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合适的玻璃瓶,做“玻璃瓶吸鸡蛋”,或“如何从瓶中完整地取出鸡蛋”(把瓶子倒过来并向瓶里吹气,鸡蛋就“自动”出来了)。相信学生惊讶于实验“表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作用真是那样的。学生概念的转化形成也就容易了。
教师演示的示范性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学生模仿力强,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整洁、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为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现象形成概念,学习有关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或者是示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还是兼而有之,总之,目的必须明确,实验现象;现象的本质;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使教师与学生都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生动直观
演示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明显、准确。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准备,不能由于任何微小的疏漏,如试剂变质,溶液的浓度过稀或过浓等原因,导致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教师即使做过多次的演示实验,课前也应动手再做一次,对于现象不清楚的演示实验,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改进,为了便于后面的学生看清楚,教师可以巡回演示,凡是能动的演示实验最好不用实验挂图,实验录像片模拟演示实验来代替。
3.操作规范
注意安全教师对演示实验中每项基本操作都要规范化,不要只是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演示实验中才注意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而对其它实验则忽略了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经常这样,学生也会仿效教师随随便便做实验,在电学实验中经常会碰到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该把滑片放在阻值最大位置等注意点,教师演示操作时一定要操作规范,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改进更新,节省时间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实验装置简便,操作容易,现象明显,节省课堂时间,并能达到实验目的,就可以更新原有的实验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兴趣。
三、学生实验不可缺少
学生实验十个及实验基本操作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他们掌握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学会一定的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开始接触实验时,操作协调性并不好,教师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给学生示范性的操作指导,指出不足重复演示,同时让学生反复练,在基本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2.通过学生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验有一定的目的,有思维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在训练学生“电流表使用”时,教师要注意在有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要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进入探索问题,第一,观察什么,学生刚接触电学仪器时,让学生每人一盏,让他们利用感官去认识,并令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外形到构造,从功能到应用,任其发挥。第二,训练什么?在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实验,当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出现的问题都已解决。实验中学生的主动的求知欲,就这在特定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
三、设计实验,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课外小实验也是实验的一种形式,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探究精神,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如:例如在讲“光的色散”的现象时,学生对彩虹的现象就十分感兴趣,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彩虹,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许多小水珠折、反射后形成的,观察时应注意彩虹里面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如何?是红的在下还是紫的在下?我们还可借助其他方法得到人工彩虹,满足学生随时观察的需要。比如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不但觉得物理有趣,而且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物理量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符根宝 《浅谈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2] 张 晶 《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篇四
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其中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今的物理课程把实验看成了灵魂。的确如此,新教材改编以来把实验纳入了每一堂课程。打开书本,一眼可见多种有趣的实验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的眼中。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把做好实验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一节课中实验没有做好,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没有意义的课,没有重心的课。学习物理应从实验着手,在实验中如果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那么这节可就是糊涂的乱动和抄科学家结果的课。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物理学习中要使学生能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充当了学习中的主要角色。
下面是我个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注意的几点。
一、设计趣昧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
案列一:讲解“压强”时,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只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又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案列二: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让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来敲击7个音阶,分别以相同的力敲击一次,再以不同的力敲击一次,通过听声音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不同的。从而使学生想去认识声音的高低与大小。
案列三: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吸管去吹蜡烛的火焰,分别从烛焰的左右两边吹,观察到烛焰左右晃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并没有直接去吹蜡烛的火焰,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蜡烛火焰晃动的原因。
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二、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讲解新课
初中学生对物理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做好实验及适当增加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合适的玻璃瓶做“玻璃瓶吸鸡蛋”。相信学生惊讶于实验‘表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作用真是那样的。学生概念的转化形成也就容易了。教师演示的示范性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学生模仿力强,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整洁、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为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目的明确,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现象形成概念,学习有关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或者是示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还是兼而有之,总之目的必须明确。使教师与学生都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生动直观:演示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明显、准确。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准备。不能有任何微小的疏漏导致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教师即使做过多次的演示实验,课前也应动手再做一次。对于现象不清楚的演示实验,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改进。为了便于后面的学生看清楚,教师可以巡回演示。凡是能动手做的演示实验最好不用实验挂图和实验录像片模拟演示实验来代替。操作规范:教师对演示实验中每项基本操作都要规范化,不要只是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演示实验中才注意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而对其它实验则忽略了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经常这样,学生也会仿效教师随随便便做实验。在电学实验中经常会碰到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该把滑片放在阻值最大位置等注意点。教师演示操作时一定要操作规范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实验不可缺少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他们掌握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学会一定的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开始接触实验时,操作协调性并不好,教师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给学生示范性的操作指导,重复演示。同时让学生反复练,在基本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通过学生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验是有一定的目的有思维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在训练学生“电流表使用”时教师要注意在有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要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进入探索问题。第一要观察什么,学生刚接触电学仪器时,让学生每人一个电流表,让他们利用感官去认识并令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外形到构造、从功能到应用任其发挥。第二要训练什么,在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实验,当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出现的问题都已解决。实验中学生的主动的求知欲就这在特定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
四、设计好实验讲解习题
学生在在课后做习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同过来是讲解以后,学生记住了解题的过程,但还是不能理解。问学生原因,说是没有见过这些现象不理解,所以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案例一: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还会问到灯泡的电功率如何变化等等。这个题实际上就是在判断电路中的电流,灯泡两端及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如何变化的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解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实验,在源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在灯泡两端并联一个电压表,通过移动滑片让学生亲自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二:学生在比较灯泡的电功率时也出现了问题,例如在讲一只100w的灯泡和一只40w的灯泡串联起来以后,哪只灯泡更亮的问题时,学生也难以理解。所以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示教板,在上边安装了4个灯座,2个串联2个并联。讲这 3 个题时就先在课堂上做实验,先将2只灯泡串联,再将2只灯泡并联。让学生在试验中观察到同一只100w的灯泡串联了以后反而比40w的灯泡暗了,这个实验既加深了学生的映像,又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理论分析中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物理量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大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