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2023年佛与花结缘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佛与花结缘篇一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录入: 管理员上传时间:2010-12-06点击次数:371

对有些佛教徒而言,或许难忘曾经在生命困顿时,听闻到一句佛法心开意解;或在人生最茫然时,因佛法中究竟实相之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的皈依处;或是在不经意间,被法像之美而感动,带领您走入佛法的殿堂!不管什么形式或机缘,初次的相遇,也许不经意欲另人难忘,因为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经因这一因缘而改变!我在咋见《心经》经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时,内心宛如重击。

回顾与佛相遇的历程

或许您早忘了在何时何地,第一次听闻到佛法?认识到佛教?可是细细地回顾自己的学佛历程,仍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命,因对佛法的认识、体验、用心,而自己的身行一点一滴受到感化、转变中,步上一条自在、解脱的菩萨道上。

佛法难闻今已闻

人世间,数不尽多少众生都是在生老病死中与佛相遇!有如“千年暗室忽光明”般的另人震懾。也有人,欲是与佛法擦肩而过,或是驚鸿一瞥!但这一瞥,欲如种子般的在人的内心潜藏着,随着生命的前进,常常能在生命需要寻找出口时,这一颗种子即开始发芽、成长。然而尽管在这咨讯发达、传播网络密集的时代中,还是有着“佛法难闻”的遗憾,环顾周遭亲友,有多少人仍尚未听闻到佛法。事实上,有趣的是,我们看见有人即使已与佛法相遇,欲是不相识,就如佛陀在眼前,欲视而不见,只能以“因缘不足”来看待吧!

让佛法注入生命中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提到听闻佛法时,如果抱着三种不同的心态,即使有因缘听闻佛法,也是徒然无用的!其中有一精彩譬喻:若将佛法譬喻为雨水,听法之人如碗或杯子,倒覆在空地上,雨水是无法流入碗中;以此说明如果态度不注意、不专心,即使听了也等于没听。第二种是由于在碗中原先就已装有脏物或毒素,即使能装入雨水也不能用;以此形容虽然专心听,可是因心里有成见,听了反而会生起对佛法的怀疑。第三中则是碗已有了裂缝,即使清净无毒,也漏得一无所有;以此譬喻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内心散乱,事物繁忙,听过后忘的一干二净。(也可以譬喻不持戒律有漏功德。)

我们身处在这脚步快速、生活繁忙的时代中,我们永远无法度量佛陀在数千年前所说的哪些经典语录,会在什么时候进入那些人的生命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同一句话,每个听者会因为各自的根基、理解层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体会。然而,更重要的是,与佛相遇之后,放下过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维,并在生活中体证佛所说之法。或是,随着学佛日久,虽然晓得佛法的美妙,欲有使不上力的感觉,不防,回首自己与佛相遇的因缘,是怎样让自己感动,回到处发心,再为学佛注入动力。

在这生命的长河中,有幸与佛相遇,如果我们可以依靠着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一点一滴的净化自我,迈向生死的彼岸并不是奢求!

佛与花结缘篇二

吴伯雄:因缘与福报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1-11-26 23:16:33 繁體版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登上《扬州讲坛》,主讲《因缘与福报》。纵横政坛多年的他,解读世间百态。在吴伯雄讲演后,星云大师、周立波、钱文忠先后登台,给观众们奉上了一场精神盛宴。

我是佛光山的弟子,师父说过,70岁以后就可以坐下来讲。扬州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大家好。我来到这里,压力很大,今天不能讲佛,因为师父在,不能班门弄斧;又不能讲学术,因为之前有很多大学者在这里讲学。所以,我就讲讲70多年的成长。

谈扬州:愿为扬州赴台推介作见证

扬州,是一座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城市,这里走出了鉴真法师。我3天前参观了上海世博会,看了中国馆、日本馆。在日本馆内,就是强调中日文化交流,当然会提到鉴真,他东渡日本,对于日本的文化、艺术、医药,都有很深的影响。

我去过日本的奈良,那里有昭提寺,就是宣扬他的事迹。在我看来,扬州的文化气质,超过奈良,很多地方都值得一看。扬州应该多到台湾去作推介,宣传“2日游”、“3日游”,如果成行,我愿意来到现场,作一个见证。

谈星云大师:全家都和大师结缘

鉴真大师之后,扬州又出了星云大师,这些年来,星云大师“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在全世界都有很深的影响。

我去过巴西,佛光山就建立了一所寺庙,里面还收容了很多穷苦的孩子;在马来西亚,星云大师在当地也很有影响;星云大师还在南非建立了非洲最大的寺庙:南华寺,里面有很多黑人法师在一起传教;我到美国的时候,在旧金山、洛杉矶、拉斯维加斯,都有星云大师的道场„„

星云大师不遗余力地宣传人间佛教,我就跟随在他之后。星云大师大我12岁,还在为理想奋斗,这种精神令我非常折服。

我的全家,都和星云大师结缘。我祖籍福建,来到台湾后,我已经是第4代。“二战”结束后,星云大师来到台湾,当时他没有“入台证”,如果被抓住就会很麻烦。好在,星云大师遇见了当地的警民协会理事长,他看星云大师很有慧根,就帮他去报户口,这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这位理事长平时胆不大,却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情,他是我爸吴鸿麟。所以说,我父亲是第一代佛光人,我是第二代,我的孩子是第三代,孙子是第四代。

谈佛性:要常有忏悔之心

小时候,每天都要烧香拜佛,开始是仪式性的,到了后来就成了习惯。慢慢面对佛教,你会有所感触。上学的时候,有时候在考试前夕没有准备好。出门前,父亲说你去拜下佛,拜佛时内心就不安,觉得不能作弊。如今面对佛像,经常问自己,佛说要慈悲,那么我的慈悲有多少?还有哪些事做得不慈悲?佛说要智慧,那么我的智慧有多少?还有哪些事做得不智慧?礼佛,时常提醒自己的内心,要常有忏悔之心。

星云大师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你这样做下去,自然而然就有了佛性,每天佛性都在增长。星云大师曾教我,大喊:“我就是佛”,这样其实就是自我勉励,一直激励自己,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谈佛法:有佛法自有办法

佛光山这么多年来,没有得到政府一分钱的资助,但是却做成了很多功德无量的事情。但凡有地方发生灾难,佛光山的弟子们肯定会来到现场,救助灾民,提供无偿的服务。

星云大师对我说,佛光山要修建世界上最大的佛陀纪念馆。我问他,钱从哪来?星云大师说,我也不知道钱从哪来,但是并不担心,因为有佛法,自有办法。

从无到有,星云大师能够号召很多人认同自己的理想,四处办学,每一点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我也在尽自己的力量帮他推进,还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进来。

谈信念:对错往往在一念之间

对与错,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我担任过台北市市长,我曾经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市民的公德心。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安排了很多赏月的好地方,第二天一看,真是惨不忍睹,到处都是瓜果皮屑,我就很生气。

但是,同样的一批人,在佛光山上参加活动,几万人齐聚散去,地上连一片纸屑、烟头都没有。我就对警察说,小心你们都会失业。因为事实证明,这些市民的公德心都很高,犯罪率都很低。所以说,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学校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力量也不容小视。

我有个朋友,很怕坐飞机,一上飞机就脸色不对。我就不一样,坐飞机可以欣赏山脉起伏,云彩变化,多么美好的景色,这就是一念之间。

谈平等:人人都需平等心

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心,并且尽力去帮助别人。在佛光山,我有位朋友来,我的师姐给他倒茶。我朋友说,你的师姐很面熟,很像一位大企业董事长的太太。我说是的,但在佛光山没有高下,每个人都有平等心,每个人都会尽主人职责。

还有次在台北,来了个日本观光团,恰好几位懂日语的法师都出去了。我就用手势搭配着日语和他们交流,有位太太想去洗手间,我也指引了道路。后来,她知道我的身份后,连连说不好意思。我说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只是义工。

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弱势群体,大家应该尽可能去帮助他们。我经常对一些有钱人说,只有社会上没有太大的不平,没有人生活过于艰难,你们的财富才有保障。群策群力帮助别人,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谈名利:财富的使用权更有意义

我33岁时,担任桃源县县长,现在是我的儿子,以前是我的父亲。我经常对儿子说,得到这么多民众的支持,一定要心存感恩。

星云大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比如说在财富的观念上。在他的登记簿上,没有一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的银行户口里,也只有一些零用钱,但是他可以号召很多人。身体健康,夫妻和睦,子女奋进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我也认识一些企业家,因为太有钱,所以去世后,子女们争夺财产,水火不容,正所谓“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子女上公堂”。这样的财富,再多也没有意义。

在我看来,财富的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也更为轻松。一座城市,拥有好的公共设施,能让公众们使用,就很有意义。如果你一出家门,到处路都不平,卫生也很脏乱,这样的财富使用权肯定不行。扬州的环境都很美,生活在这里的人,财富使用权非常丰富。

谈交流:“同”去化解“异”

两岸关系往和平的方向发展,老百姓的福祉最为重要。现在大陆来到台湾的观光客,每年有数百万人。台湾民众来到上海看世博会的,超过300万人,交流多了,隔阂就少了。求同存异,同的多了,就化解异了。

现在两岸实现直航了,扬州也快要有机场了,我很希望扬州能够有一个直航点,可以直飞台湾。

星云大师:和平才能强大

我今天来到扬州,本来是替讲座致词的,但是开始没有安排我讲话。(全场笑声)他一直在说我的好话,所以轮到我讲他,怎么能不讲好话?(全场笑声)

我23岁来到台湾,幸好得到吴鸿麟的帮助,最终才顺利报了户口。现在呢,大陆人认为我是台湾来的和尚,台湾人认为我是外省人,我很可怜,没有人要,所以我就自己想,那干脆做个地球人,地球会要我。(全场笑声)

中国人说叶落归根,长江、黄河,滋养了中国人,台湾也是中国的一块土地,和平才能强大。

吴伯雄说自己担任过很多职务,一生做了很多“长”,但是总要下台的,但是做佛光人,就永远不会下台。

他刚才说,希望台湾民众来扬州“2日游”、“3日游”,我说希望他们移居来扬州。(全场掌声)

周立波:学会让自己快乐

我今天一天都忐忑不安,因为做梦也没有做的事情居然发生了,还能坐在他们刚坐过的椅子上,感受到他们的余温。这要感谢我的师兄钱文忠,是他引领我来到大师身边。

我经常想,什么是不开心,人为什么会不开心。我是“60后”,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在30年前,几乎什么都没有,而现在则什么都有了,其实我们不要害怕失去,因为以前原本就一无所有,学会让自己快乐。

有前辈说我很聪明,但是没有城府,我仿佛是用所有的聪明才智来证明自己的愚蠢。(全场笑声)可是人为什么要有城府,心口不一,强颜欢笑,那是会憋出病来的。我宁愿去相信一个人,也不愿意去猜忌一个人,因为相信只需要一秒钟,而怀疑则需要一辈子。(全场掌声)

钱文忠:富而好礼

我师弟不是佛光山人,所以不必遵循师父所说,“年过七十才能坐下讲。”(全场笑声)但是我必须要站着讲。

扬州很了不起,出了两位在人类历史上精神领域的导师级人物:鉴真大师和星云大师,他们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全场掌声)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人的内心不一定宁静。以前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以gdp为标准,现在才知道,gdp不过是手段,不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是和谐的。富而好礼,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

(信息来源:扬州晚报)

佛与花结缘篇三

吃素与学佛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学佛的身就是学佛的行为,行住坐卧怎样达到最高的标准?学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怎么讲?该有什么标准?学佛的心,我们起心动念,也应该有一个标准,达到最高、最圆满、真善美的标准了,这样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于佛的神通妙用都现前了。

要达到这个境界,有种种的方便,所谓方便就是一个桥梁,就是一个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没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办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没有方便,我们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么是方便?修行第一个要吃素,吃素就是一个方便。为什么吃素是一个方便呢?我们佛法的精神就是慈悲,就是平等,要想达到慈悲、平等的心,第一不杀生,第二要救生,第三就要吃素。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慈悲心就会现前,慈悲心就是佛心,所以吃素看起来很普通,它的意义非常深远。

有很多人学佛很久了,但没发心吃素,他们认为修行学佛就好了,为什么要吃素呢?前几年有位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家都认为他是大善知识,写了很多书出来。他在文章中讲吃素不是佛教讲的,吃素与我们修行也没关系,所以他发表这篇文章以后,很多原来吃素的人也不吃素了。他说吃素的人不能成道,吃素不能消业,吃素不能解脱,吃素不是佛教讲的,他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第一、过去佛在世的时候,婆罗门教也是吃素的,现在有很多道教也是吃素的,甚至不信宗教的人也是吃素,这就证明吃素不是属于宗教的活动。第二吃素不能离开痛苦,牛、马、大象,它们也是吃草,从来没吃过肉,还是被宰杀,还是在三涂恶道中受苦,所以吃素是没有用的,因此很多原来吃素的人,听了他的话就不吃素了。

我们想想这是什么知见?实在是邪知邪见!虽然是修行学佛,假使知见错误,南辕北辙,花了很多的时间,也达不到什么效果,这就是因为知见、观念错误的原因。尤其我们修行就是在这念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是南,一个是北,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就愈来愈远了,假如前面是悬崖绝壁,碰到绝壁,掉入悬崖,自己就要出毛病。所以那位学者讲,吃素不属于佛教,吃素不能解脱痛苦,吃素不能消除业障,吃素没有增长福报,牛马都是吃素,怎么还是变畜生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牛、羊、马吃素,并不是发心吃素,我们学佛要发心,吃素的目的在那里?有很多人是贪求功德,认为吃素有功德;有的人吃早斋,早上吃一餐说是在吃素,这是不是吃素呢?虽然不是吃素,但还是有吃素的观念,还是有功德。为什么不算是吃素呢?因为早上这一餐,很多人根本就不吃,当然没有功德。牛羊吃素,并没有发心,我们现在吃素是发心的。发什么心呢?就是基于慈悲心、平等心。刚才说,很多人不信宗教也吃素,那是为了身体健康,认为吃肉血管会阻塞而吃素,佛教里也有贪求功德才吃素的,这些都是吃素的动机,所以有很多学者提倡素食,不但提倡素食,还提倡吃生菜,这些吃素的观念,有没有功德?没有功德。这完全只是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虽然也是一种发心,但就和修行学佛不相应了。

什么叫相应?所谓相应,是与慈悲心相应,与平等心相应,这就是菩萨,这就是佛。平等心、慈悲心就是佛,所以佛经里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所以。什么是大慈悲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有贪生怕死的心,这就是觉性、就是灵心,人人都有,动物也有,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忍心吃它们。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们看到一只动物临死时嚎啕哀叫,心里觉得很悲惨,基于这个慈悲心,不能吃众生的肉,这是第一个原因,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基于佛性的关系。

第二是基于因果的关系。什么叫因果?一个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现在我们吃它们的肉,将来它们也会杀掉我们、吃掉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吃四两就要还半斤,这就是因果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吃肉。第三个原因是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今生在一起,父母也好,兄弟、师长、同参道友也好,这就是缘,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过去结了善缘,今生就合得来,大家互相帮助;如果处得不好,偷盗、诈骗,今生一碰了面就是冤家、就是仇人,这就是因果。基于这个原因,绝对不能再违背因果的道理,说不定我们现在吃的肉,就是我们过去的亲戚、朋友,吃了肉就是吃了亲眷一样,所以知恩、报恩、就是要有慈悲心。这些道理,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一定相信,人有三世因果,慢慢观察,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中。

以前有个寒山、拾得,大家都知道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一日寒山大士出来游化人间,看到村落里讨媳妇,大摆酒席办了几百桌,锣鼓吹吹打打的,大家都很高兴,寒山大士一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起来了,旁边的人一看就说,你这个疯子,今天是喜事,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哭啼啼的,亲戚朋友们说著就要赶他走,寒山大士讲,我不是疯子,你们才是疯子。在场的人说,我们很正常,你才是疯疯颠颠的,怎么反过来说我们是疯子呢?寒山大士马上说了一首诗: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 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

在六道轮回中是很苦的,一个人如果生生世世不知道用功、不知道修行,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六道第一个是天道,行十善就升到天上,修四禅八定,也可以升到天上去。第二个是修罗道,修罗有天之福,而没有天之德,长得很丑恶。第三个是人道,我们现在就属于人道,世界上有种种人,每个人都不一样。第四个是畜生道,再其次是饿鬼道,再其次是地狱道,地狱道是罪大恶极的人,这六道轮回,天上天福享尽了,到人道来,说不定天福享尽了,马上又变成畜生,堕入恶道,始终是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轮流不停,像车轮一样,若不知用功、不知修行,生生世世始终在六道轮回中,受尽生老病死苦,其他的苦太多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苦海。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我们看到是新郎、新娘,事实上是孙子娶祖母做太太,现在一般人看不见,没有这个慧眼,没有这个法眼,没有天眼,所以每个人都在颠倒当中,‘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你看这疯疯颠颠的,是不是颠倒?‘牛羊为上座’,现在来的亲戚朋友高朋满座,这是什么呢?这些都是过去杀的牛羊,今生转世为人为上座,‘六亲锅内煮’现在煮的鸡肉、鸭肉、牛肉是什么呢?都是过去的六亲眷属,我们想看看,佛、菩萨,有了天眼通,这些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地,不要吃众生肉,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基于平等心,所以我们绝对不要吃众生肉。

刚才讲的这位学者,他讲吃素不是我们佛教说的,而无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都讲不吃众生肉,可见他连佛经都没看过。大乘经讲得很清楚,例如菩萨戒当中说,不吃众生肉,同时还要持六斋日;在小乘经典里面,佛也告诉我们,要吃三净肉,要吃五净肉,我们初初修行学佛,嘴巴起了贪心,贪著口腹,由于吃肉已经吃成习惯了,不吃肉心当中就很难过,就吃不下去,一餐没有鱼肉,就吃不下饭,认为吃鱼肉是种快乐,是种享受,其实是在造业,同样的道理,所以佛就开方便,告诉我们吃三净肉。

什么是三净肉?我们吃肉时有三个条件,有了这三个条件,吃这个肉就是清净的,就没有什么罪过。第一个条件:不见杀;第二个:不教他杀;第三个:不为己杀,不是专门为自己杀的。什么叫做不见杀?到市场上去买东西,有很多家庭主妇,到市场上去买东西,看到鸡刚刚宰掉的,很新鲜,就把它买回去,这就是见杀,见杀,见死不救,没有慈悲心,吃了就要遭罪过,所以我们不要见杀,要买就买死的。第二个自己不杀,也不叫他杀。有很多人自己怕杀生,而叫人家来杀,还不是一样有罪过。叫人家杀生,这个心很恶毒,自己却在那儿坐享其成,使人家遭罪过。这样虽然是没有杀,可是教唆他杀,教唆犯是帮凶,也是一样地有罪过。第三个不专门为自己杀。什么叫做不专门为自己杀?譬如你到亲戚朋友家里去,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你,觉得特别亲切,特地为你斩个鸡,这个鸡就不能吃啊!为什么呢?这一吃了以后,就造了恶业,如果你不去,这只鸡就不死,所以这个鸡你就不能吃。

我们要想保全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健康,虽然不能完全吃素,最低限度也要吃三净肉,第一个是不见杀;第二个是不自杀,不教他杀;第三个是不为己杀。三净肉吃习惯了,慢慢善根发现,慈悲心养成了,知道这个三净肉,还不是最高境界,再进一步要吃五净肉,什么叫做五净肉?五净肉,具足五个条件,我们吃了这个肉,就绝对不遭罪过了。除了刚才所讲的三个条件以外,另外再加两个,一个是是自死,自己死掉了或者是病死,或者是老死,或者是被人家碰死掉了,这就可以吃。但是现在一般人认为,病死的不能吃,老死的也不能吃,所以这种机会就比较少了。另一个是鸟残,什么叫鸟残?就是山上野兽、鸟类吃剩的腿子,就可以捡回来吃,这种机会又更少了,所以干脆都不要吃,就完全清净了。

我们现在吃素也开方便。要知道吃素吃成了习惯就没有问题,但是在没有养成习惯以前,心里面就会有烦恼,好像少了什么东西,吃了觉得肚子里没有味道,嘴巴里也没有味道,饭也不想吃了,为了避免这些影响,所以干脆一个月吃六天素,就称之为六斋日。有很多人是初一吃素,吃一天素这也是不错;有的吃早上也可以,都是一个慈悲心。但真正要达到好处,就要吃六天,根据佛经里面的记载,并没有吃早斋,也没有初一、十五吃素的,这是为了世间上的方便。若真正要依据佛法,那就是六天,一个月当中吃素六天,就称为六斋日。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下半个月,二十三和月底最后两天,一共加起来是六天。这六天当中绝对不要吃众生肉,不但不吃众生肉,而且这六天当中,尽量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眼睛不看坏的,耳朵不听坏的,鼻子不闻臭的,嘴巴不说人家是非,心里也不打妄想,身体多做些善事,这在我们佛法当中,就称之为六斋日。

有的人在这六天,或其他的时间受八关斋戒,这些都是给我们增长福报,消除业障的。为什么要持六斋日?我们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初八这一天是四大天王的部下,来巡视人间的善恶。天龙八部都归四大天王来管理,这一天天龙八部来巡视人间的善恶,你刚好做了很多善事,天龙八部马上把你记下来,送到四大天王那里去,这一生就能增福寿。假使做了坏事,说不定这一生大灾大祸很快就要临头了,也不用到来世才受报。为什么?罪大恶极,四大天王不给你来世报,所以这一生很快就要受报。十四这一天,是四大天王的太子,来巡视人间善恶。十五当天,是四大天王亲自出马,来巡视人间善恶,下半个月也是一样。我们在这六天当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六天当中不管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都精进不懈,不去做恶事,就能真正增福寿。

有很多人讲,师父你这种说法,好像因为有四大天王来了,我们才做善事。其实这是个方便,等到六天统统养成习惯了,那这一个月,等于就是六斋日一样。我们人,好的习惯不容易养成,坏的习惯,却很容易养成。譬如:抽烟、吃酒、嚼槟榔,乃至于过夜生活,这些习惯我们本来没有,是后来慢慢养成的。坏习惯养成很快,抽烟不到几次就学会了,但想把烟戒掉是不简单的。吃酒也是如此,慢慢吃,吃上瘾了,要想把酒戒掉,也是不容易,佛法就告诉我们,先把最重要的坏习惯慢慢戒掉,好的习惯、好的念头养成了,心当中就是一片光明。所以吃素有几种好处:第一个是长养我们慈悲心。怎么能完全达到吃素的目的与利益?就是要发心正确。发什么心?我们也不是贪著功德,功德不能说是没有,功德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就是从慈悲心长出来的,从平等心长出来的。我们知道,念佛有功德,诵经也有功德,吃素也有功德,究竟功德在那个地方呢?这些都靠我们发心。假使我们没有发这个心,没有平等心,也没有慈悲心,吃素只是为自己著想,为自己就是我相,为我就是贪。贪著自己的身体来吃素,虽然可以达到健康,但是心中天天增长愚痴和无明,并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发心正,发心正而吃素,就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福报。

发心不正,虽然是同样一件事情,就不一定有很大的福德。刚才讲的这位学者只看到表面,说这个牛马羊吃素不能得到解脱,牛马羊为什么不能得到解脱?因为它们没有发心,没有发慈悲心,没有发平等心,完全是业报非吃不可,若不吃草就会死掉,一旦吃草就等于受罪一样,这是过去的一种恶报,而不是发心,所以那位学者完全是一种偏见。为什么产生这种见解?哗众取宠!我们修行学佛,无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要亲近善知识,能亲近一个真修实证的大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发心吃素,对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我们再来讲讲现在的歪风。什么歪风?有很多人本来学佛很精进,也吃素、也受五戒了,最后说密宗可以吃肉、可以吃酒,于是就学密去了。问他为什么去学密,他说学密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吃酒,既可以享受世间的五欲之乐,又可得到解脱,可以即身成佛!我们想想,那有这种事情?这些就是知见不正!密宗为什么不吃素?以前在西藏是畜牧生活,那个地方没有蔬菜,所以吃牛羊。现在密法到了台湾,环境改变了,所以有很多人还是吃素。现在很多投机取巧的人,藉著修密法,来行自己的方便,放纵五欲,走错了路,这就糟糕了。

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修行学佛要吃素?就是一个慈悲心、平等心。有很多人讲,吃素没有营养。前几年,有一位居士,很晚很晚到万里山上来敲师父的门,他讲,师父很抱歉,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晚上来请师父给我开示。我问他什么事情,怎么这么晚上山来?他说,师父,实在是不得了,我已经一个月都睡不著了。我问他为什么会睡不著觉?心当中一定有些问题。他说,在十年以前,曾经向观世音菩萨许了个愿,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若能买了一栋房子,就开始吃素,现在不但买了一栋房子,而且还买了两栋。照理说应该吃素了,可是又觉得蔬菜没有味道;另一方面我太太也不给我吃素,说蔬菜里没有营养。到底是吃素或是不吃素好呢?如果不吃素,观音菩萨又满了我的愿,就对不起观音菩萨;如果是吃素,既不好吃,又没有口味,又没有营养。究竟是吃或不吃?不吃,对不起观音菩萨;吃,又有这些问题出来了,为了这个问题,始终在心中不停地打妄想,想久了,问题就来了。师父!你是拜观音菩萨的,请师父慈悲跟观音菩萨讲一讲,等我在迪化街买了一栋房子,我再来吃素,好不好?我说,就算你在迪化街买一栋房子,你还是不可能吃素。因为你现在认为迪化街的房子很贵,现在这个市政府已迁到吴兴街、三张犁那里去了,将来三张犁那里的房子涨起来了,你可能又要求观音菩萨,给你在三张犁买栋房子,再来吃素,就算你在三张犁买到房子了,也是一样不可能吃素!

现在台湾有很多富贵人家,不要说是一栋、二栋、三栋房子,十栋、二十栋房子都有。他现在不能吃素,即使有二十栋房子,还是不会知足,还要在加拿大、纽西兰、在香港、在大陆置产,这样子没完没了,始终不会吃素的。我们吃素,好吃不好吃?那一个好吃?那一个不好吃啊?这不是绝对的事情。举例来说,一般台湾人都喜欢吃清淡的;广东人又不一样了,喜欢吃甜甜的、酸酸的、加一点盐巴,说这个味道是广东味,这个味道很好。那么,湖南人又不一样了,湖南和四川、湖北,这一带的人喜欢吃什么?喜欢吃辣的、喜欢吃碱的,你这一桌子菜再好,假使不辣,也不碱,他就认为不好吃。另外还有江浙一带的人,喜欢吃臭的,愈臭觉得愈香,你看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臭豆腐,但有很多人闻到臭豆腐,头都发昏了,你说这个臭的是好吃,还是不好吃呀?还有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你看那个北方人,他只要一个馒头,里面放一个大蒜,再加一瓢辣椒酱,包在这个馒头里面,就吃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个东西比过年的食物还好吃,这个就是北方人的口味。这巴西一带的人又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吃酸的,这一桌子的菜,假使没有酸的,就认为不好吃。另外有人喜欢吃苦瓜,有位先生喜欢吃苦瓜,如果你要请他,先要准备苦瓜,假使这桌子没有苦瓜,他马上拍拍屁股就跑掉了。我们想想,酸甜苦辣,哪一个好吃?哪一个不好吃?我们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就知道味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我们心当中的一种分别、一种执著。

在我们佛法来讲,诸法缘起、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因缘没有了,什么都是虚妄,什么都是空的。味道也是如此的,一方面是我们过去养成的习惯,一方面认为这个味道很好吃,很符合自己的口味,这完全是个人的分别、执著。你说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再举个例子来说,有很多做苦力的人,吃的并不好,可是身体却很健康;反而有很多富贵人家,天天吃好的,甚至还吃补品,身体不一定健康。为什么?就是因为心当中有烦恼。心当中有了烦恼,吃东西下去就不能消化,没办法吸收,吃下去就排掉了。所以,营养不营养,好吃不好吃,并不一定在蔬菜上面。

不管我们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在还没有吃素以前,总认为大鱼大肉很好吃,粗茶淡饭不好吃,这是我们过去的习惯、执著。现在吃素吃习惯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而还觉得吃素又香又甜。过去认为好吃的大鱼大肉,现在觉得是臭的,一闻到头都要发昏。我们想想看,这是什么道理?过去认为好吃,现在却认为不好吃了;过去认为不好吃的,现在又认为好吃了;过去认为粗茶淡饭不好吃,现在吃到嘴巴里又香又甜;过去认为大鱼大肉好吃,现在却认为又腥又臭。这是什么道理?由此证明吃素、吃荤,那一个好吃完全在于我们这念心。有很多人跑三点半的人,三点半没有解决。他的朋友说,我实在没有办法帮你的忙,只能请你吃一餐,三点半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一餐给他吃再好的,吃完了你问他,这菜好不好吃?他一定不知道,为什么?他心当中有问题存在,吃完了也没有味道。所以我们了解了以后,吃素也好,吃荤也好,完全是我们心的问题。

一般人说蔬菜是没有营养,这根本没有道理。现在有很多吃素的,不一定是信宗教才来吃素。其他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来吃素,就是为了健康,蔬菜里面很有营养。我们现在吃素,吃了几十年了,从来也不吃荤的东西,身体很健康,这就证明蔬菜里面的营养也很高。现在荷尔蒙、蛋白质,这一类的东西,有很多都是从植物里面提炼出来的,很少是从动物里面提炼出来的,怎么说蔬菜里没有营养?再看看大象、牛、马不也是吃草吗?它们都力大无穷,这就证明植物是很有营养的。

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很短,根据历史记载,以前的人寿命是很长的,几百岁,几千岁,甚至还到几万岁。我们现在想想,医药发达了,科学进步了,应该身体很健康,寿命很长远,但为什么不如过去的人呢?这当中很显而易见的,第一,过去那些人吃的是果子,是天然的东西,穿的是树叶子,不像现在穿的很奢侈、很豪华。住的是什么?住的是木头架子、木头房子。所以现在一般人研究,喜欢住木头房子,吃要吃生的,这完全是复古了。我们现在了解,过去的人身体很健康、很长寿,一个是住木头房子,一个是吃天然的水果,就知道素食是很营养、很健康的。过去的老祖宗就是吃素、就是住木房子,你看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架木为巢,就是用木头来做房子。我们现在一般人为了健康也住木头房子,由这些证明,我们现在吃素,一定是很健康,一定是很营养。

佛法讲吃素的理由,不是为了要活几百岁,而是一种慈悲心、平等心。我们不吃众生肉,因为众生是未来的佛、未来的菩萨,这是第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人人都有生命,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人家的生命。第三是基于三世因果的道理。基于这些道理,我们清楚了为什么要吃素,这样子就是个因,是什么因?是菩提因、是正因,基于这个因来做事情,果报就是无量的。假使没有这个正因来吃素,固然善法还是有善报,不过就减少了很多。

不仅佛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此。不管是做官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行医的也好,读书的也好,乃至于从事军事的也好,要把我们这个心检讨检讨,为什么要当医生?为什么要从事政治?为什么要经营建筑?为什么要经营商业?为什么要研究学问?把这念心检讨出来,假使这念心正了,那么现在所做所为都是无量功德,现在就是行菩萨行。假使这念心不正,那么我们所做所为,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自己还打妄想、造恶业。不但是社会上如此,对我们修行人也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修行?这观念要正确。假使这个观念不正,虽然是出家修行,也没有功德,怎么说呢?我现在是受了刺激来出家的,是为了逃避债务来出家的,这些观念就是不正,‘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也就得不到出家的大利益。诵经也是如此的。为什么要诵经?为什么要打坐?我们要把这个观念弄清楚。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诵经,很多人打坐,他有没有功德?不一定有功德。不但没有功德,还给自己带来些烦恼。为什么?譬如诵经,社会上有所谓诵经团,人家死了,请他诵经,诵了经以后,还要讲价钱,跟买卖一样,就是把佛经,当成做买卖、做生意了,在我们佛法来讲,这就称之为‘贩卖如来’,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遭罪过。同样是佛法,诵经是好事,为什么会变成罪过?就是因为这念心不正!我们打坐也是一样的。打坐可以明心见性,可以修定修慧,可以得到禅定,社会上有很多人来打坐,他不是基于这个观点,而是想:我来打坐,可能得到神通,我来打坐,菩萨会来跟我讲话,可能可以悟个‘明牌’出来,这样子来打坐,可能会得到神经病,实实在在是如此的。打坐有所求,希望菩萨告诉你,某某人的三世因果,这样子保证你会出毛病,所以这念心,非常地微妙,心正了,时时刻刻都是善法,时时刻刻都是光明;这念心不正,做了事情也不一定能得到福报。

例如从事政治的人,参加选举,端看他是发什么心?假使是发慈悲心来选举,为了国家、社会,为了我们台湾能够安定,使每个人得到安定,事业和家庭得到保障,来从事慈悲、平等、爱民的政治,这种当官的人,官当的愈大愈好,现在就是菩萨!因为有了社会地位了,可以做更多事情,这不是菩萨行是什么呢?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为了膨胀自己来选举,当中不外乎是名利财色,就糟糕了,不但身败名裂,将来还要堕入恶道,所以这一念心的差别,是非常非常微细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我们佛法来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修行没有别的,就看怎样调心?怎样运用我们这念心?怎样定心?怎样净心?哪个是光明的?哪个是黑暗的?哪些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佛法上就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我们这念心,像一片镜子,不落一点尘垢,像一潭止水一样,不生一念妄想,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又有定力、又有智慧,这就是佛法。真正到达了这个程度,这个心有定力、有智慧,就像一般所说,‘心想事成’、‘心灵福至’,学业一定会成就,事业一定会成就。这时,心通法界,心当中定了,心当中有智慧,这念心一动,就产生感应出来,假使没有到达这个程度,我们这个心,怎样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出来。因为心散乱、心颠倒、心昏沉、心糊涂,晚上睡觉都会做恶梦,白天昏昏沉沈地,什么事都判断不清,哪里还有什么感应?

所以吃素和修行学佛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很深的!不论是大乘经、小乘经,都讲要吃素。有很多人没弄清楚佛法,为了膨胀自己而乱讲话,害了很多真正想要修行学佛的人,使得发心的人走错了路,所以我们很简单、很扼要地把这些道理提示出来,使每个想要修行学佛的人能走对路头,首先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就是要吃素。就是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上来磨炼自己、来训练自己,最后到达真正慈悲、平等,这个心就清净了、就解脱了。

佛法是最实在的真理,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所以吃素和我们修行学佛,实在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法第一个就要有福德,福德的产生,就要有戒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吃素是件好事情,对我们身体健康也很好。从医学上来讲,吃素会减少高血压,减少很多癌症,身体也会减少很多疾病。而我们佛法不是从这个观点来吃素,完全是基于慈悲心,所以希望每个人,不管是要想提升自己,或是要使自己身体健康,或想增长智慧、增长福德、增长慈悲心也好,都应该要修行学佛。要想修行学佛,第一个根本要件,就是要慢慢地养成我们的正知正见,第一步慢慢习惯吃三净肉,吃了三净肉,然后再吃五净肉,从不杀生、救生、进而吃素,这样子学佛就很有进步。

所以吃素和学佛是很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与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与我们的福德,与我们的智慧,与我们的定力都有很大的关连,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要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一定会观照、爱护,从什么地方去爱护?就要从因上去爱护,不要从果上去求,种因一定得果,种什么因,将来一定得什么果,我们修行学佛,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从这方向去努力。

佛与花结缘篇四

佛与花的因缘

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生命,和宇宙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悄然绽放,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陶冶性情,增进生活情趣。在我们的生活里,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春佳节、开会宴客,摆上一盆花,顿觉满室生香;开幕祝贺、生日送礼、探望病人……,花也是最能表达情意的馈赠礼物。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娇艳、芬芳、清净,丰富了大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生命。试想,天地间如果缺少了花,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生命的色彩必定会黯然失色,了无生趣。

花是人世间最美的象征,许多文人雅士更将花人格化,如把高洁的玉兰花称为花之伯夷;把倾心向日的向日葵称为花之伊尹;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称为花之柳下惠;把色泽艳丽的牡丹称为人间富贵花。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思”,这都是人类依花的品性而赋予其不同的情感与赞美。

佛教与花也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为“散华”;佛教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中,尤以香和花最为普遍;中国的插花艺术最早是从佛教的“香花供佛”衍生而来;佛经里还有许多与花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偈、譬喻,诸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镜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等;佛教也藉花来阐述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的义理,尤其是佛教徒更常藉香花供佛,以示虔诚;寺院也广植花木以美化环境、供养大众。

因此,佛教与花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许多高僧大德就是在观看花开花谢的无常变化中,明心见性而成佛的,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妙谛”。

因花悟道 见性成佛

佛陀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如来成道记》里记载,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白象衔着一朵白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右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钻进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在接近产期时,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的习俗,回娘家拘利城待产,途中经过蓝毘尼园,看到无忧树上绽开美丽的花朵,她情不自禁伸手摘取,于是太子就诞生了。

太子诞生时,百花盛开,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莲花。成道、说法时,常有诸天从空中散下缤纷的天花赞叹、供养,有时候天人也会自身化成天花或花座来供养。涅槃时,天人更以曼陀罗等各种珍贵的花来供养佛陀。

佛教里面,禅宗的开始就是因花而产生的。在《五灯会元》里,记述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拿起梵王所献的金色波罗花示众,当时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于是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佛陀为什么一句话都没说就传了最高的法呢?因为最高的法是用语言说不出来的。

除了佛陀,诸佛菩萨说法时,也常有来自四方的妙华供养,如《无量寿经》所言: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齐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常常以花作喻,这种例子,在佛经里面可以读到。后来,佛法传到中国,很多禅师也是因花而开悟的。如唐代有一个灵云禅师,他的悟道,是因为看到桃花。他悟道之后写了一首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见得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很多年来,灵云志勤禅师四处奔走,去请教高僧,寻找开悟的方法。在他眼里,草木的荣枯生灭已是司空见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他希望能找到智慧之剑,以斩断烦恼,求得证悟。然而,百般求索一无所获。偶然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树灼灼盛开的桃花,就灵机触发,豁然而悟。或许他想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或许他想到至理就在灿烂的生命之中,或许他想到无常即常,常而无常,或许他什么也没想,只是体验到一种澄明的状态。他的由迷而悟,一切皆因了桃花。

元代有个比丘尼,法名妙湛,她是在看到梅花而悟道或体悟无常、苦空真理的,并写了一首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妙湛比丘尼为了寻找春天,穿着芒鞋四处去追寻。回来偶然看到园里的梅花绽放,才恍然觉悟春天就在枝头上!

身处红尘中的人,往往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向外四处追寻,只是空费草鞋钱。如果能认识自己本自具有的佛性,就不会心外求法。因为人生很多美好的东西常常就在我们跟前,只是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罢了。

天女散花 遇佛皆堕

《维摩经·观众生品》里有一段记载,有一次维摩居士给众弟子讲经,天女听到后现了身,将天庭的花散落到诸菩萨及终弟子身上。结果,散布到诸菩萨身上的花,都纷纷落到了地上;而散布到众弟子身上的花,却牢牢地粘在了身上。

小乘弟子们不好意思,遂施展法力想使它掉落,结果,他们施尽了浑身解数,仍不能抖落身上的花。天女藉此说:

“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天女的意思是,花本身无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着不着,有坠不坠,都是他们自己的妄心分别所致。

这个故事,以花来象征修行者生命觉悟的不同层次。试想,在扰扰红尘中,在面对了众多诱惑时,我们若能灭却心头之火,放下执著贪念,笑对成败得失,看穿生离死别,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将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这不正是佛家所苦苦修炼而以期进入的真如妙境吗?

花开彼岸 缘定生死

在世间,有一种奇异的花——彼岸花,它生长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在民间,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此花又名曼珠沙华,名字出自梵语“摩诃曼珠沙华”,原义为天上之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佛典中也说曼珠沙华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华。守护彼岸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花妖叫曼珠,一个叶妖叫沙华。他们守候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花开的时候,看不到叶子;有叶子的时候,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规定偷偷地见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艳的花被惹眼的绿色衬托着,开得格外妖冶美丽。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曼珠和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到磨难。从那以后,蔓珠沙华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花的形状像一只只在向天堂祈祷的手掌,可是再也没有在城市出现过。这种花只开于黄泉,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1﹞、忘川彼岸,花如血一样绚烂鲜红,铺满通向地狱之路,且有花无叶,是冥界唯一的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所以,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转世在黄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后发誓不分开,在下一世再跌入诅咒的轮回。

相传此花为接引之花,在黄泉路上大批大批地开着,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当灵魂涉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界。

因此,佛经记载有:“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供佛香花 开己心花

佛经里边,处处以花的娇艳比喻美好,也以花的荣枯表示无常。花从含苞待放、灿烂盛开到枯萎凋谢,好比人的一生,虽然美好,但很短暂,就像流行歌里唱的:“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佛教常以花来比喻种种妙法,如以花譬喻实相之妙理为“实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净称“心华”,所以经中以“心华开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莲花比喻佛的正觉叫“正觉花”;智能开解,如花盛开,故称“觉华”;以空中见幻化之华的“空华”,比喻因妄见而起错觉,以无为有。其它还有法性华、圣人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妙觉华……。

但佛经也告诉我们,要以这种美好的短暂来获得永恒,就是借假修真。

经文中说:“旃檀多香。青莲芳花。虽曰是真。不如戒香。华香气微。不可谓真。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花的香味尽管美好,但还是不如戒香。再香的花,它的香味究竟能传多远?现在有所谓的七里香、十里香,其实,即便是顺着风,花的香味也顶多飘上一两公里。而持戒获得的戒香,就可以传播得很远。所谓戒香,就是德香。一个人如果注重品德修养,那么他的美名就会传遍天下;人们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很欢喜。而花香即便顺风飘扬,也就传播两公里,和德香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能拿香花供佛,便可得到无量功德。一般人看见花,心情就会很愉悦,因此,拿花供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生欢喜心。通过外在的花,来激发内在的欢喜,让心花开放。所以,以香花供佛,最终是为了以欢喜心来礼佛、拜佛。《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到用香花供佛,能获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采花人以所采之花,作成花鬘供佛供塔,死后得生天。《贤愚经》中说一男子以花供佛,感得来世出生时,家中满布天华。《释氏六帖》中也有“花能续寿”的记载。凡此以花供佛而得妙果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当你看到花的时候,心情就会好一些。花虽然美好,但这份美好需要你悉心呵护。然而,任凭你再怎么呵护,它也会凋谢,这是花的无常。人生也是这样,虽然很美好,但也很短暂,跟花一样,刚买回来的时候,很灿烂,很美好,但到明天一看,就不那么美了,暗淡了。人生也跟花一样,很无常,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生命,好好活着。

无论是欣赏、供奉、祈福、赞颂或当作说法悟道的因缘,花和人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拿破仑曾经说过:“不生花的地方,人类无法生活。”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们在意与否,它总是如如自在地为人间带来色彩和香味,引发我们对生命的体悟与返观。我们就是通过这种美好而短暂的花,才明白了许多更深刻的人生道理。

注(1):三途河,也叫做“三途川”。传说中,“三途河”是生界与死界的分界线。因为水流会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而分成缓慢、普通和急速三种,故被称为“三途”。

17870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