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荀子《劝学》读后感1
荀子以他纵横捭阖的雄辩、严谨细密的逻辑,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取态度,他劝勉世人为学,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荀子指出 “ 学不可以己 ” , 是很合乎道理的。知识是浩瀚的海洋,随着社会进步,现在的知识远比古代丰富。知识日新月异,经验年积月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他已经囊括了全人类的知识。学习如同在知识海洋上遨游,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废一时,要长此以往,永远进取,才有可能到达知识彼岸。知识的宝库奥秘无穷,用陈旧知识显然不能扣开成功的大门,只有吐故纳新,不断获取最新信息充实头脑,才能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不被事物的杂乱无章现象所迷。 “ 学不可以己 ” ,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前进浪潮淘汰掉,这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汲取知识琼浆玉液、甜汁蜜果,才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与他的弟子颜回有一段精彩对话,颜回说: “ 南山之竹,生来就直,不需要墨线校准。 ” 孔子说: “ 箭头装了箭尾,其飞不更轻巧,其入不更深吗? ” 形象说明学识可以增长才干的道理,颜回深受启发,于是欣然拜孔子为师。荀子也说: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同样说明了学习潜移默化的作用。 “ 非学无以广识 ” ,常学则可以 “ 智明而行无过 ” 。通过后天的学习,完全可以改变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动变得高尚,思想变得豁达,识解变得通彻,头脑变得灵活,道德日益趋于至善至美境界。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愚拙平庸变得聪明非凡。如果我们养成好学不辍的习惯,一生该学多少知识啊!像蚕一样不断吃进桑叶,又会吐出一缕缕光洁的丝,那么你的努力将获益非浅,社会也将受益非浅。
学习不是为了装潢,为了谈吐吹嘘,而在于假借外物,如上高台,登高而博见,如顺风而呼,使闻者彰,这实际上弥补人的能力之不足,发挥智谋的无穷威力,达到 “ 致千里,绝江河 ” ,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鹜远的做法,反对浅尝辄止、骄傲自满、见异思迁的态度。而应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 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 ” ,积硅步,聚小流,锲而不舍。有一付对联说得好: “ 好大喜功终成怨府,贪多务得哪得闲时 ” 。学习不要以为琐细而委弃,认为高难而却步,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 “ 快船迟开晚进港,笨鸟先飞早入林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登上万仞高峰,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没有咫尺跬步积累,休想到达绝顶。
孔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也,则得久,得久则居之安,居之安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最无益,无过于一日曝、十日寒 ” 。精巧的工艺品,全凭人工摩玩镌刻之不已。滴水穿石全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以贯之,聚焦于一点,用心专一。蚯蚓虽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在土壤中自由穿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我们学习需要这种精神,才能由知识的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进入运用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荀子《劝学》读后感2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荀子《劝学》读后感3
《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不闻,不着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荀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及“隆礼”,要亲近良师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养,做到“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上一篇:军训感受自我的心得(精选4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