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2023年缺铁性贫血讲稿 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缺铁性贫血讲稿 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篇一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5.“恶性贫血”,缺乏内因子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人尿中有血可能是第二种情况。病人的肾脏、尿道、膀胱可能有出血现象。应该去医院重点检查泌尿系统。找出病因,以便对症治疗。

回答者: 舒佩明-见习主管 五级

2008-7-13 20:53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贫血可原发于造血器官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系统病症的表现,因此,诊断贫血时应同时查清贫血的病因,才能算全面的诊断。

贫血症状的轻重与贫血发生的程度、速度、患者的年龄及是否有心血管疾患有关。

舌炎或舌乳突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

黄疸及脾大见于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除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外,还应了解各项红细胞指数的情况;

血涂片检查:除白细胞分类外,红细胞形态的观察也很重要;

网织红细胞计数。

骨髓涂片或病理活检:根据骨髓增生情况可将贫血分为增生性贫血和增生不良性贫血前者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等,后者指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的病因检查:包括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大便潜血,胃肠道 x 线检查,内窥镜检查及有关的生化,免疫学,组织病理学和核素检查等。

诊断评析

贫血的诊断标准应根据有代表性人群普查来定,我国目前尚缺乏这类资料目前提出的诊断标准是根据广大血液工作者在临床中的经验及参考国外标准制定的,尚待今后不断修正。此贫血诊断标准只适用于成年人。小儿根据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标准。老年人亦应适用此标准。

贫血的诊断标准应以血红蛋白为准,因为小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不明显或可在正常范围内。

贫血只是一个症状可以有不同的病因所致,诊断贫血后还应查清其病因才能得出完整的诊断及进行有效的治疗。

贫血的诊断步骤一般是先从形态学分类着手(即大细胞、小细胞或正常细胞)再进一步寻找病因诊断。如临床上常见的大细胞性贫血多为叶酸或/及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病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则多为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故可根据患者的mcv结果提示进一步检查的方向。

慢性病贫血

慢性病贫血是继发于慢性感染、炎症和肿瘤的贫血,其特征是血清铁低、总铁结合力低、而贮存铁是增加的。临床上,慢性病贫血的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在住院患者中是最常见的。

可能伴有贫血的慢性病:

慢性感染:肺部感染、sbe、盆腔炎、骨髓炎、慢性泌尿系感染、脑膜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慢性霉菌感染

慢性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sle、严重创伤、烧伤、血管炎、无菌性脓肿

肿瘤:癌、霍奇金病、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其他:酒精性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栓塞性静脉炎、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可能有三方面的因素

1、红细胞寿命缩短;

2、骨髓对贫血的代偿不足;

3、铁的释放和利用障碍。

红细胞寿命缩短:

1、发热损伤红细胞膜,易于被吞噬;

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增强;

3、肿瘤患者的溶血素增多;

4、细菌毒素导致的溶血;

5、血管内膜损伤,红细胞易于滞留

骨髓对贫血的代偿不足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慢性炎症时,巨噬细胞激活产生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等诸多细胞因子增多,不单抑制体内

epo的产生,而且同时使骨髓对epo的反应迟钝,抑制红系祖细胞(cfu-e)的形成。

铁的释放和利用障碍:

低铁原因可能为由于细菌及肿瘤细胞需要铁营养,机体对待细菌或肿瘤组织生长的反应.炎症或感染时,巨噬细胞被激活,巨噬细胞过度摄取铁,造成血清铁低而贮存铁增加.实验室检查:

1.血象: 为正细胞性贫血,约1/3-1/2患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mcv很少<72fl。网织红细胞正常。

2.骨髓检查: 增生活跃,红系增多。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明显增多,细胞内铁减少。

3.生化检查: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均低于正常,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于正常。血清铁蛋白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高

诊断标准和依据

1.慢性感染、炎症和肿瘤史。

2.正常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均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有降低(>15%)。

水平与贫血相比,相对降低及转铁蛋白受体降低。

5.排除其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之可能。

不是所有慢性疾病伴随的贫血都称为慢性病贫血。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由于各种症状,如纳差、失血及骨髓抑制等因素导致的贫血应该称为慢性系统疾病性贫血或继发性贫血,而不应称为慢性病贫血。继发性贫血在症状得到纠正后应有改善。

临床上慢性病贫血常与缺铁性贫血同时存在,给这类患者补充铁剂治疗后,血红蛋白可有改善。只是应该与单纯慢性病贫血相鉴别,因为后者是不应该补充铁剂的。

n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

缺铁性贫血 ↓ ↑ ↓ 慢性病贫血 ↓ ↓ 正常或↓

血清铁蛋白 骨髓铁 fep 缺铁性贫血 ↓ 缺如 ↑↑ 慢性病贫血 ↑ ↑↑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分类:

1、红细胞内在缺陷与红细胞外因素

2、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3、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

溶血的诊断

实验室诊断:根据所反映的病理生理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红细胞破坏过多的直接证明: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

(2)间接胆红素增多

(3)结合珠蛋白减低

(4)血红蛋白尿

(5)红细胞寿命缩短

2.红细胞破坏增多的间接证明:

(1)骨髓红细胞系统代偿性增生

(2)红细胞形态异常

(3)网织红细胞增多

(4)溶血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升高,溶血主要以ldh-2为主

(5)全身骨髓 g 照相有助于了解造血部位及功能

临床诊断:

溶血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依溶血快慢、病因、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病情变化可有所不同。

急性溶血时可突然发病,背痛、胸闷、发热、甚至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无尿以至急的肝、脾肿大和黄疸,病程中可因某种诱因而使病情加剧。

先天性溶血病常从幼年即有贫血、间断的黄疸、脾大、溶血危象、胆石、少数可有小腿溃疡、骨改变;家族史常有贫血、黄疸、脾大、脾切除者;

后天者常可查知病因,如感染、中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病因诊断:

确定溶血病的病因可从病史、体检、血涂片、coombs试验等寻找线索。在我国北方一般思考次序是:(1)先明确有无感染、接触生物、化学、物理因素。(2)看红细胞形态有无异常。(3)作coombs试验。(4)红细胞形态正常,coombs试验(-),再看地区、年龄等先后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热变性(不稳定血红蛋白)试验、g-6-pd缺乏、pnh等试验。(5)若以上试验均(-),可能为少见酶缺乏。

治疗原则

清除病因:如疟疾引起的红细胞破坏需待根治疟疾后才能纠正。

去除诱因:如冷抗体型aiha病人应注意防寒保暖。

对症治疗:大部分溶血性疾患者虽能明确原因,但多数尚无有效方法根治病因。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性溶血性疾患有效;对pnh频发型可减轻溶血发作;对其他型溶血性疾患常无效,应避免滥用。

脾切除:、经体表放射性测定探明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ƒ需较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或药物治疗无效的aiha;„有中及重度贫血的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及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⑥某些酶缺乏(pk、已糖激酶、葡萄糖磷酸同分异构酶缺乏)切脾后可稍减轻溶血;

雄性激素:能刺激骨髓红系造血,但有一定限度。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霉素a,aiha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输血:可改善贫血症状,但在某些溶血情 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在aiha 及 pnh输血易发生溶血反应。要仔细配血(abo,rh)

血浆置换:可用于严重或顽固的aiha等。

适当补充叶酸及铁剂:但对pnh病人需慎重,因补铁可诱发急性溶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溶血的并发症:溶血危象时要注意出现休克、保持水电介质平衡,防止肾功能衰竭、心衰等

注意:

血清胆红素:肝病、胆道结石、胆小管

胆色素栓塞

结合珠蛋白:肝病↓ 炎症、肾病、恶性肿瘤↑ 游离血红蛋白↑:血管内溶血↑ 愿你早日恢复健康..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血液中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为贫血。正常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万~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万~450万/

立方毫米;正常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男性为12~15克/100毫升,女性

为10.5~13.5克/100毫升。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贫血,但归纳起来,贫血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造血的原料不足,二是人体的造血机

能降低(即骨髓的造血机能降低),三是红细胞受过过多的破坏或损失。贫血可分为

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因

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

二、铁的吸收不良:

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出现缺铁性贫血。

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有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1)口角炎与舌炎: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2)食道蹼。

(3)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4)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检查

一、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三、骨髓铁染色。

四、血清铁蛋白。

五、血清铁。

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①病因治疗:尽可能除去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因;②补充足够量的铁以供机体合成血红蛋白,补充体内铁的贮存量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二、铁剂治疗:

(一)口服铁剂: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富血酸)。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二)注射铁剂: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续呕吐等;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

(三)辅助治疗:加强营养,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

缺铁性贫血讲稿 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篇二

讲稿

贫血性疾病

贫血概述 anemia

一、定义: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hb)来代替。我国贫血标准: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 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 <110g/l,孕妇hb <100g/l就有贫血。

二、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缺乏所致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贫

3、失血性贫血:上消化道出血、外伤。慢性失血常合并缺铁。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一、实习要求、安排、注意事项及病人分配

二、所准备的病人概况

三、病史询问要点

1、起病时间、缓急、诱因、主要症状、伴随症状、诊疗经过以及疗效等。

2、重点询问常见的诱发因素:

(1)化学因素:氯霉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化疗药物以及苯。

1、(2)电离辐射:x线、镭及放射性核素

(3)感染: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

3、既往病史

有无肝炎史,有无理化因素接触史;有无慢性失血、黄疸、酱油尿史。

四、体格检查要点 除生命体征及全身体查外,需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贫血貌、贫血程度(睑结膜、甲床)

2、巩膜、皮肤有无黄染、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紫癜、瘀斑。

3、胸骨有无压痛、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

五、辅助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中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0.5%,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血小板<20×109/l。

2、骨髓象: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

3、发病机制检查

六、讨论

1、诊断

临床表现+血象+骨髓

2、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可鉴别。(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

(3)急性白血病(al)

骨髓象可发现原始粒、单或原(幼)淋巴细胞明显增多。(4)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检查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3、治疗

(1)支持治疗:预防感染、避免出血、避免使用对骨髓有损伤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输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护肝治疗。

(2)免疫抑制治疗: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3)促造血治疗: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4)造血干细胞移植

4、预防

5、预后:重型再障发病急、病情重、费用高、病死率高(以往> 90%,近10年来降至1/3)。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一、病史询问要点

1.起病缓急,发病时有无寒战、高热、腰背酸痛、黄疸、尿色尿量、神志改变、恶心呕吐等。

2.发病前有无输血、用药、接触化学毒物、食用新鲜蚕豆、毒蛇咬伤、烧伤、心脏换瓣术等。注意询问有无遗传因素。

二、体查要点

1.血压、脉搏、末梢循环情况,注意有无循环衰竭表现。

2.巩膜、皮肤有无黄染、肝脾有无肿大。

三、讨论

1.有无溶贫

(1)血管内溶血:游离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血清结合珠蛋白↓(2)血管外溶血: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粪/ 尿胆原↑

(3)骨髓代偿增生:ret↑(可达0.05~0.20)、周围血中出现幼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4)红细胞寿命缩短 2.病因检查

(1)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阳性,考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酸溶血试验(ham test)阳性,pnh。3.治疗

(1)总原则是迅速控制溶血。对急性溶血性贫血首先去除溶血的原因,如药物、输血、感染;积极预防并发症休克、肾衰等。

2(2)如无法去除病因,对症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输血、脾切除术。

缺铁性贫血讲稿 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篇三

根据红细胞的mcv、mch、mchc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形态学类型

mcv(fl)

mch(pg)

mchc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0.32—0.36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6

<0.32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0.32---0.36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0.32—0.36(二)根据红细胞mcv和rdw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rdw正常mcv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疾病性贫血

rdw正常mcv增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mds,肝病性贫血 rdw正常mcv降低

轻型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 rdw增高mcv正常

早期造血物质缺乏,铁粒幼细胞性贫

rdw增高mcv降低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破碎

rdw增高mcv增高

巨幼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mds,化疗后

缺铁性贫血讲稿 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篇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 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 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 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 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

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

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 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可分为:

①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

②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点:

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59、1979, 1991年进行的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和11.88%,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1.6亿;

②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③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 1.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也越高。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一8g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2.超重和肥胖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3.过量饮酒

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4.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力口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5.长期精神紧张

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血压升高或高

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rn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3一1)13一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类别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和 或 或 或 或 或 和

<8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舒张压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1.防治策略

(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

针对一般人群;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三级预防针对病人。

(2)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防治与其他慢病的防治相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

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2)超重或肥胖(bmi≥24)。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检;“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 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

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

强调患者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管理目标和治疗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二、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10%。

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60%,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58%上升到6.37%,估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

第二,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

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

第四,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一8倍。

2.超重和肥胖 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不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与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

3.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一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4.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一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

①1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②2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③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

④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损伤(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1999年who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 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l(200mg/dl)。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l(126mg/d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lmmol/l(200mg/dl)。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 7.8mmol/l(140mg/dl),但</l(200mg/dl);ifg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mmo1/l(100mg/dl),但<7.0mmol/l(126mg/dl)。

(四)防治策略与措施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在重视一级预防的同时,要重视二、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以降低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主要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开展对公众,包括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2)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提倡合理的膳食:如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人、改善脂蛋白构成、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戒烟、限酒。

2.二级预防

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残疾。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

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igt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一部分保持igt状态(各约占1/3)。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3.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预防和延缓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伤残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强调对患者的定期随访。

随访的目的在于:

(1)监测血糖和血脂、血压等代谢控制情况。

(2)评估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等达到控制目标。

(3)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行为变化进行指导,督促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4)对易出现并发症的眼、心脏、肾脏、足等器官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以采取针对措施,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求对所有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随访。

三、肥胖

(一)概述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who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 5 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10大危险因素之一。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 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一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两者之和为23.2%,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一40%。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

1.进食过量

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使能量的总摄人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

3.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 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

(1)体重指数(bmi):bmi和身体总脂肪密切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bmi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bmi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bmi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bmi二体重/身高z(kg/m)。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

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

1)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25 .0一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2)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月0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bmi在23.0一24.9为超重,)25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3)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bmi<18 .5为体重过低,18.5一23.9为体重正常,24一27.9为超重,> 28为肥胖。

(2)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cm,女性≥ 80cm时,则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就增加。

(三)防治原则和措施

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1.防治原则

(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变膳食、增加 体力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

(3)鼓励摄入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 膳食。

(4)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人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效益。

(5)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6)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7)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

2.防治措施

肥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即针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把监测和控制超重与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肥胖症患病率作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进行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重变化,了解其变化趋势。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加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在食物中的比例。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广为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l0kg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要提醒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2)二级预防:即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有肥胖症高危险因素的个体和人群,应重点预防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并和预防出现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危险因素包括: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等。对高危个体和人群的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目标,是增加该群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减少或消除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措施包括:改变高危人群的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学校、社团、工作场所人群的筛查发现高危个体。要强调对高危个体监测体重和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三级预防:即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主要预防其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有所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监测体重,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减肥的信心;在医疗单位的配合下,监测有关的危险因素;引导重点对象做好膳食、体力活动及体重变化等自我监测记录和减重计划的综合干预方法,并定期随访。

四、肿瘤

(一)概述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我国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约占全死因第3位,在城市中占第2位。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我国城市前5位癌症死亡率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2003年末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一2010)》,2005年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癌症预防与控制的决议。肿瘤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决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癌症防治中应立即采取行动,加强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对晚期患者治疗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二)流行特点

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恶性肿瘤主要的流行特点是:

1.时间分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一200万,死亡140一150万,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尽管社会经济在发展,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业未得到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宫颈癌、食管癌等患病率有所下降。

2.死亡率地区分布

在我国,有些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如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3.人群分布

肿瘤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持续升高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这与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的持续存在有关。鼻咽癌死亡率在20岁开始迅速上升,50岁以后持续在较稳定状态。肺癌是先上升后下降型,发病上升至一定年龄后下降,有的资料显示在75岁后有所下降。乳腺癌呈双峰型,其两个高峰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较高。人群分布特点突出的还有广东人鼻咽癌较高;婚育、哺乳妇女乳癌发生率少于无哺乳者;宫颈癌与多育有相关;石棉、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报告者肺癌发病较高等。

(三)危险因素

虽然肿瘤病种较多,危险因素复杂,但是1/3以上、甚至约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生物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他等几类:

1.吸烟

吸烟与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7.17/10万增至约30/10万。预测2025年,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

2.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

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是仅次于吸烟的第2个重要的、可引起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人类癌症中有1/3与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裕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在贫困地区,低体重和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营养素缺乏也与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如硒的缺乏与食管癌的高发有关。

3.生物感染因素

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生物因素的暴露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约1/3的癌症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目前,国家非 8 常重视生物感染因素的预防,已将乙肝病毒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计划。

4.遗传因素

肿瘤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1%-3%。遗传

因素在儿童及青壮年癌症病人身上的作用显而易见,通常患癌症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另外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一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遗传易患性的生物机制可能与抑癌基因、有dna损失修复作用的基因和影响致癌剂代谢的基因缺陷有关。

5.职业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危害及由此所致癌症呈严重态势。石棉可致

肺癌,苯胺燃料可致膀胱癌,苯可致白血病等已为国内外公认。

6.环境污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30余种。7.精神因素

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张、绝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忧郁、内向、易怒、孤僻等也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8.其他

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癌症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致癌因素作用时间的积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内分泌异常与女性乳腺癌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在阻断卵巢功能后病情可缓解。

(四)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1.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鉴别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努力消除和防止其作用。在全人群开展有关防癌的健康教育提高机体的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常用的一级预防方法包括:

(1)鉴定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剂:尤其应加强对已明确的致癌剂的检测、控制和消除,制定其环境浓度标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对于职业致癌因素,应尽力去除或取代,在不能去除这些因素时,应限定工作环境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尽力防止工人接触。对经常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要定期体检,及时诊治。

(2)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如接种乙肝疫苗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全人群劝阻吸烟以预防肺癌;提倡性卫生以预防宫颈癌; 去除紧张、情绪沮丧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不良作用,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癌、舌癌等;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4)合理营养膳食: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胃癌死亡率下降,多数人认为与饮食 改善、营养摄入量增加及适当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关。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 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 食物。

2.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 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癌症治疗5年生存率的改善 主要归功于早诊早治。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3.三级预防

即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要求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要进行生 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镇痛疗法。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 病人的生存质量。

五、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一)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组疾病的统称。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疗规范(草案)》把copd定义为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即把存在气道慢性不可逆性阻塞和/或合并阻塞性肺气肿统称为copd。该定义认为copd应该只包括那些有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肺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及部分气道阻塞不能完全缓解的哮喘,而其他包括有气道阻塞但可完全恢复正常的哮喘、无气道阻塞的某些类型的慢支和肺气肿等都不属于copd。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copd在世界范围常见多发。近年来该病因患病人数增多,病死率较高而日益受到重 视。1996年全球死于慢性肺部疾病者高达300多万例,约占总死亡数的10%。据估计我国 目前有copd患者3000万以上,患病率3%一5%。我国copd的流行特点是农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列农村死因第1位,城市死因第4位,存在明显城乡差别;地区分布上,地处寒冷的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及中南地区、河南等地区的copd及肺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华东、华南等地;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因寒冷日气温变化大,其copd与肺心病患病率亦较高。此外,cop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除少数死于儿童期,95%以上的copd死亡发生在55岁以后。调查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的cop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copd主要继发于支气管炎,病程长,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肺呼出量减少,影响健康 和劳动。迄今,co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目 前已确定或有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与被动吸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环境污 染;吸烟、被动吸烟及家用炉灶造成的居室空气污染;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 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等,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性污染;烟雾和有害气体接触;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肺功能降低等。其他因素如寒冷多变气候、营养 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在copd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1.防治策略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发疾病,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 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预防控制copd是减少我国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措施。copd的预防应坚持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如针对吸烟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开展禁烟和戒烟活动;针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二级预防是 “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和延缓copd的进展,如copd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症状期,病人如能在此期间早期检出和处理,则有可能使其病情逆转。三级预防为临床预防,主要任务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与伤残,开展康复工作等,即对确诊为有症状的copd患者,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发生,减轻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包括:

① 健康宣教: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的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群众认识到预防copd的重要性以及掌握防治copd的基本技能,这是做好copd三级预防的基础和前提;

② 控烟:吸烟是copd发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开展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控烟运动能有效降低copd发病率。提倡不吸烟,鼓励戒烟是copd防治工作,尤其是早期阶段防治的主要干预措施;

③ 环境综合治理:已有有力证据表明空气污染是引起copd的重要环境因素。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城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进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区和生活区;改良炉灶、加强通风、实行集中供热、推行煤气化; 10 重点整治严重污染工厂等;

④ 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多种职业性的接触也是copd的危险因素,如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人、谷物运输工、棉纺工人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且肺功能较低。针对这些易感人群应该采取相应的劳动卫生措施,并每年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有呼吸功能损害者调离原岗位,力求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

(2)二级预防:主要措施是在copd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普查、筛检,以期尽早检出有 早期病变者并给予早期治疗。copd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职业性暴露人群,有家族 史的人群,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者,出生时低体重儿,早产儿,营养不良儿,或儿时反复 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步骤。对筛检出的高危 人群应开展健康宣教,并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鼓励戒烟等。

(3)三级预防:包括:

①继续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针对copd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系统健

康宣教,使其了解copd病程的长期性、危害性,以及进行长期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争取患者及其家庭对防治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进行健康教育还可以有效解除病人常伴有的精神焦虑抑郁;

②规范化管理与治疗:对确诊的cop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治疗,制定详细的管理及诊疗方案。对copd患者要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登记确诊的病人、为病人建立完整的病历及随访记录本,长期监测病人肺功能进展情况等;

③戒烟:戒烟减少吸烟者气道痰液分泌量,有利于改善病人症状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④康复锻炼: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组织缓解期copd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尤其是早期阶段进行锻炼效果会更好;

⑤家庭氧疗:对于严重低氧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天保证12一15小时的给氧能延长病人寿命;

⑥避免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避免接受香烟烟雾及环境污染物刺激,减少气道痰液分泌量;为预防感染,可每年秋季接种一次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等。

第三节

筛检的基础知识

筛检是早期发现病人和高危险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提高医疗保健质量的一项重要 的、应用广泛的方法,是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筛检是 健康监测收集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及健康指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筛检的概念

1951年美国慢性病委员会提出的筛检定义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 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人,与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 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确诊检查,确诊后治疗”。

二、筛检的主要用途

筛检试验或筛检方法应当简单易行、敏感、廉价和有效,且要应用广泛。筛检的主要用 途有:

1.筛检最初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病人,以进行早诊断和 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如检查空腹血糖筛检糖尿病,对空腹血 糖升高者进一步确诊检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近年来筛检试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 生。如筛检高血压以预防脑卒中,筛检高胆固醇血症以预防冠心病等。

3.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从1959年开始,我国共开展四次全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在 1959年、1979年、1991年和2002年分别为5.11%、7.73%、13.58%、17.65%,呈现逐渐 升高趋势,为提出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4.了解疾病的自然史。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筛检,可以了解疾病处于不同病理生理变 化及不同临床时期的状态变化,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如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之 前,一般都要经过空腹血糖损害或糖耐量减低的时期,在此时期进行正确的行为干预和/或 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接受健康管理的人筛检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患者和发现高危 人群。如果是对集体单位人群的健康管理,筛检目的还可以包括了解该人群某病患病情况的 变化等,以制定应对策略,进行集体干预。

三、筛检方法的评价

筛检疾病可疑病人的试验方法应该符合快速、简便、经济、安全及真实可靠的标准。但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后者要保证诊断的病人准确无误,不应被漏诊或误诊,误诊和漏诊 都将使病人丧失治疗的良机。但筛检应在保证可行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科学性,选择真实性 好、可靠性强的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的真实性评价指标是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是指总病人数中筛检阳性者所占 的比例,又称为真阳性率。灵敏度反映检测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灵敏度高,假阴性率就 低,灵敏度=1一假阴性率。特异度是指全部非病人中筛检阴性者所占的比例,又称为真阴 性率。特异度反映检测试验发现非病人的能力,特异度高,假阳性率就低,特异度=1一假 阳性率。理论上灵敏度和特异度越接近100%越好,但任何一项筛检试验,不可能实现灵敏 度和特异度同时达到100%,一般情况下,一项筛检试验提高了灵敏度,就会降低特异度。

四、筛检的类型和方法

(一)筛检的类型

医学筛检有多种形式,各有其目的,按筛检对象的范围分类,可分为群体筛检和选择性 筛检。群体筛检是指当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时,需要开展普遍筛检,筛检的对象可以是一定范围的整个人群。选择性筛检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在高危险人群组,如在40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群中筛检糖尿病。

(二)筛检的方法

1.单项筛检

即用一种筛检试验检查某一种疾病。如阴道细胞学涂片查宫颈癌。

2.多项筛检

多种筛检方法联合使用。例如同时进行胸透、查血沉、痰中结核菌检查 发现可疑肺结核,然后再进一步检查作明确诊断。

五、筛检的应用原则

制定筛检计划时,要明确目的,估计效果,不要浪费卫生资源,不给病人和社会带来压 力。何种疾病适合进行筛检,一般考虑以下原则:

(一)合适的疾病

1.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当前对公众危害大的疾病或缺陷,如发病率或死亡率高,易致 伤残的疾病。

2.筛检的疾病应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症状期。

3.对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疾病结局的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

4.对被筛检和诊断出来的病例应有有效而易被群众接受的治疗方法。

(二)合适的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的方法必须快速、简单、经济、有效,且乐于被群众所接受。

(三)合适的筛检计划

1.筛检计划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对可疑病例提供方便的诊断、治疗。对筛检试验阴性者,还应进行定期检查。

2.要考虑筛检、诊断和治疗整个过程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以上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有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从以上原则考虑,建议目前筛检慢性病,主要考虑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慢性 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宫颈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鼻咽癌等筛检方法比较成熟,早期 发现治疗效果较好,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肿瘤。

思考题

1.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 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是什么?

2.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 三级预防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本章讲解的这几种主要慢性病,每一种病的流行特点、危险因素与防治策略、措施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4.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如果一个人 同时具有这几种疾病,作为健康管理师你如何给出预防控制的建议?

5.高血压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血压分类是什么?

6.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分哪几种类型,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是哪种类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在糖尿病的前期,有哪两种血糖异常?

7.肥胖分为哪两种类型,有哪两个判断肥胖的指标?说出世界卫生组织、who 西太区和我国体重分类的体重指数分界点。

8.简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定义。

9.在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中,二级预防很重要,简述肿瘤二级预防的主要 内容。

10.什么是筛检?筛检有哪几项主要用途?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筛检的应用原则 是什么?可以依据筛检试验作出患病的诊断吗?一旦筛检试验阳性,你将给受试者怎样的诊断建议?

缺铁性贫血讲稿 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篇五

缺铁性贫血原是钩虫所为

陈阿伯今年64岁,平时身体硬朗,还能时常下地干农活。可近几个月来陈阿伯总觉得头晕沉沉的,浑身没劲,做点体力活就觉得胸闷,甚至有点气喘。家里人不敢怠慢,把陈阿伯带到厦门市第二医院体检,血常规结果报告血红蛋白 81g/l,体检部医生推荐血液风湿科住院治疗。

住院后再检查发现,血红蛋白还在下降,嗜酸细胞比例达9%,铁蛋白明显下降,骨髓检查提示缺铁性贫血。

根据患者农村来源,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厦门市第二医院血液风湿科陈旭艳主任考虑不排外钩虫所致。建议胃镜检查,结果回报: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一钩虫吸附。经用驱虫药及补铁治疗后,陈阿伯一切不适症状全部消失,原有的劲头又回来了。

陈旭艳主任介绍:钩虫病是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大约有7.16亿。全国感染人数约1.94亿,南方较北方地区严重。

使用钩虫感染者的新鲜粪便施肥或钩虫感染者随地大便,会造成虫卵污染土壤。在适宜的温暖、潮湿等适宜环境条件下,虫卵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接触含丝状蚴的土壤作物时,丝状蚴便可钻入皮肤使人受到感染。陈阿伯即是平时赤脚下地干活时感染所致。

钩虫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是导致贫血。一般感染后10~12周出现贫血,并逐渐加重。少数患者表现为异食症:爱吃粗硬食物,如生米、生豆、生果之类。感染及贫血较重者,还喜食茶叶、碎纸、木屑、瓦片、炉灰、木炭等。驱虫治疗、补充铁剂后这些症状可消失。

陈旭艳主任建议:生活在流行区的群众,在晨露未干、雨后初晴或久旱初雨时段,不可赤手裸足下地劳动。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活动后气促、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体征,可至血液科就诊,排外钩虫病可能。

信息流广告 网络推广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好做题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爱采购代运营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主题模板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网站转让 鲜花
20573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