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以下是学前教育硕士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xx,01:249-250.
[2]杨宝风.儿歌创作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xx,02:78-79.
[3]郑黎丽.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语文建设,20xx,22:26-28.
[4]周思缔.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8:17-21.
[5]陈小芳.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20xx,10:62-63.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7]陈乔芬,郭富生.激发说写兴趣引导儿歌创作――《六个矮儿子》教学赏析[j].云南教育,20xx,11:38.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xx,01:249-250.
[2]杨宝风.儿歌创作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xx,02:78-79.
[3]郑黎丽.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语文建设,20xx,22:26-28.
[4]周思缔.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8:17-21.
[5]陈小芳.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20xx,10:62-63.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7]陈乔芬,郭富生.激发说写兴趣引导儿歌创作――《六个矮儿子》教学赏析[j].云南教育,20xx,11:38.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六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七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八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九
论文题目: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目的及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
论文题目: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目的及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上一篇:福州市中考报名细则 福建中考新规
下一篇:返回列表